闽越遗迹-冶山古迹
古闽人经过商周时期的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和文化,在周初即已纳入王朝版图,向周朝朝贡。战国中叶以后,闽人逐渐演变为闽越人。秦汉之际,闽越族人建立闽越国,闽越文化同中原文化交融,经济、文化显著发展,这是福建文明史上的重要一页。
闽越族的形成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被楚威王打败,越国瓦解,越王族分散在江南海边,各踞一偶,有的称王,有的称君,都向楚国朝贡。这时越王族中的一支南奔入闽,他们带来了中原和吴越文化,同原有土著的闽族人结合,这就是“闽越族”的由来,也称“闽越人”。
无诸及冶城 无疆又七传至无诸,无诸自立为闽越王。秦统一六国后,向福建进军,公元前221年,在闽越人活动的区域设置闽中郡,废去闽越王无诸的王位,只封他为君长,将闽越族纳入秦朝统治。闽中郡的范围很大,除福建全境外,还包括浙江的温、台、处三州,江西的铅山,广东的潮、梅等地方。不过,闽中郡地外偏远,山高路险,秦王朝无法直接控制,因而福州实际上仍是闽越族的势力范围。
闽越遗迹-冶山古迹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爆发首次农民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无诸也率闽越兵北上,跟随诸侯反秦。秦亡之后,项羽掌政令,不封无诸为王。同年,楚汉战争爆发,无诸又率兵协助刘邦打垮项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史记·东越列传》)
闽越立国之后,无诸建造了福州历史是最早的城池——冶城。冶城的面积不大,城内的居民主要是王族、官吏和守城士兵。历史上,冶城地望问题长期存有争议。但随着近年来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和揭示,冶城建于福州城内一说已基本成为学术界的共识。现在的华林寺和钱塘巷都是冶城的故址。
许多近几年在福州屏山一带出土的汉代文物。如汉代绳纹板瓦、筒瓦、篆有“万岁未央”字样的瓦当、印有龙凤呈祥纹饰的“万岁”瓦当和云纹箭镞瓦当等文物,以及汉代夯土台基、木桩基座等照片,福州屏山省财政厅建筑工地发掘出成规模的汉代文化堆积层这些都是冶城在福州城内最直接的实物证据。
闽越国兴亡 在闽越国短暂的92年(前202——前110年)统治时期,闽越地区经济得以较快地发展,国势日强,但后期与汉廷发生磨擦,导致汉廷派强兵攻打,闽越国最终走向灭亡。
闽越重新立国后,大兴冶炼业,推广铁器具,发展生产,从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闽越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当时铁制农具有犁、锄、锸、镢等;铁制工具有斧、锤、凿、锯、环、环首刀、曲形铁条等;兵器有矛、刀、剑、匕首、镞等;并已使用得相当广泛,普及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说明闽越国已拥有十分发达的冶铁技术。闽越国还有较为发达的建筑业、纺织业、造船业、制陶业和交通业。同时,闽越国的军事力量也相当强大,其“甲卒不下数十万”。
闽越遗迹-钱塘巷
汉朝统治的确立 无诸逝后,其子郢即位,因试图吞并东瓯和南越等邻近小国,反复与汉廷发生磨擦。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派兵攻打南越,汉武帝震怒,派严助率兵赴闽。但汉军刚到边境,郢的弟弟余善便杀郢降汉。接着,汉廷废掉闽越王封号,改封繇君丑为越繇王,又封余善为东越王。余善统治闽越初期,与汉廷相安无事大约22年。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相吕嘉反汉。初始,余善请旨率兵八千,援助汉将杨仆作战,但兵到揭阳时,却以海上风浪为由,滞留不前。汉廷见其反复无常,便认定他与南越密通。在杨仆灭了南越后,命其进军闽越边界驻扎。余善见状,先发制人,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秋,主动攻击汉军,连克白沙、武林、梅岭三要隘,并击杀汉军三校尉。此时余善以为自己完全可以与汉廷抗衡,便擅自刻制玉玺,自称东越武帝。因此激起汉廷更大震怒,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朱买臣率领大军,兵分四路进攻闽越。此时,余善筑六城以抗击汉军,但因不敌汉军的凌厉攻势,不得不退守王都冶城。汉军水陆并进,攻势更猛,激发闽越内部发生兵变,建成侯敖和繇君居股响应汉军,杀掉余善,并献城归汉。
经过了上述事件之后,汉廷认为闽越屡降屡反,反复无常,遂把大批闽越族人(主要是贵族、官僚和军队)迁往江淮一带,从而彻底结束了闽越长达92年的统治。闽越国灭亡后,躲过强迁江淮浪潮的闽越人,又在闽中重建家园。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汉廷在闽越故地设立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县——冶县,并将其隶属于会稽郡。至此,汉廷统治势力正式伸入福州,闽越族统治集团进一步汉化,这是封建社会制度在福州确立的标志。东汉建武二年(26年),汉廷在闽中设立边防军,福州成为其指挥机构“侯官都尉”的驻地。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冶县改为侯官县。同时,福建又增加了建安、汉兴、南平、建平等四县。
闽越遗迹 闽越国虽然灭亡了,但在福州留存大量的遗迹和传说,折射着闽越国历史的辉煌,是福州2000多年城市文明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