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cy109 于 2014-9-1 16:01 编辑
双语教育是濒危语言保护的有效途径
来源:广西民族报 http://www.gxmzb.net/content/2014-08/29/content_7743.htm
简 介 蒙元耀 博士,壮族,广西马山县人,2002年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及壮汉双语教育研究;历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机关党委副书记等。2006年2月从海外引进到广西民族大学,受聘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任壮侗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重点学科带头人,负责国家财政部、教育部重点扶植的壮语文特色专业建设和博士点建设等。参与的研究工作有《汉壮词汇》《壮汉词汇》《壮语词典》《广西通志·少数民族语言志》《壮汉英词典》等;独著有《壮语熟语》《壮语常见植物的命名及分类》《壮汉语同源词研究》《生生不息的传承——孝与壮族行孝歌之研究》《远古的追忆——壮族创世神话古歌研究》《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等。在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探讨有关壮侗语族语言、文学、文化、宗教、术语标准化、双语教育以及翻译等领域的相关问题。有多项成果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一、广西的濒危语言
广西境内的少数民族语言,依使用者的人口、使用范围和发展趋势等因素来考察,当以仡佬语、俫语、水语3种为最濒危,再者就是茶洞话、标话、五色话和京语。 茶洞话是桂林市两江国际飞机场旁边茶洞乡的一种语言。茶洞属临桂县所辖。说这种语言的人分布在广西临桂、永福两县,没有自称或他称,以聚居地临桂县茶洞称之。人口2万余。民族成分报壮族或汉族。李如龙、梁金荣、陈海伦、李锦芳等学者曾调查过这种语言,认为是属于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一种语言,跟侗语毛南语接近。 标话主要分布在广东西部怀集县的诗洞、桥头、大岗、梁村和封开县的金装、七星等地,人口约7万,民族成分归入汉族,但其语言即标话,可归入侗水语支。广西贺州也有标话分布在平桂管理区沙田镇三个村委会:桥头村委会有40多人,大盘村委会的三圳村约有200人,桂山村委会约有300人。这些地方说标话的人祖先来自广东怀集诗洞。故贺州平桂的标话与怀集诗洞标话一致。这些人在家说标话,出外说客家话或当地的粤方言,是典型的双语或多语使用者。 融水苗族自治县永乐乡有一种颇具特色的话,该语言使用者称之为“诶话”,即e55。他们的民族成分归入壮族,人口约1万人。因该种语言混杂有侗、苗、汉等数种语言的词汇而被称为“五色话”。陈其光、罗美珍、曾晓渝等学者研究了这种语言,认为是一种混合语。根据广西本土学者韦树关等人的研究,融水“诶话”(五色话)很多重要的特征词与壮语一致,操桂北土语或柳江土语的壮族人与之通话并不困难。且“诶话”具有壮语那些最重要的基本特征词,只是汉语借词较多,并多出一套清化音和一套送气音声母而已,因此应该把五色话归入壮语,列作第三个方言。 京族分布在北部湾沿岸,主要分布在广西防城港市的东兴,人口较少,据2008年的数据,广西现有京族人口2.36万。京族人民大多居住在东兴江平镇的公式尾、山心、巫头、谭吉、红坎、竹山等地。京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因连片聚居,而且住地相隔不远,故京语没有方言分歧。在聚居区内,京族民众日常交往用京语。尤其是在公式尾、山心、巫头3岛上。不过,近年来外地的人进入京族3岛越来越频繁,经济贸易活动越来越活跃,京族人懂汉语说汉语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竹山一带的京族已经转换语言,他们不会说京语,只会说汉语和壮语。 前边我们已经提及,广西境内最濒危的语言是仡佬语、俫语和水语3种。 仡佬语是分布在隆林的一种珍贵语言。全国仡佬族有57万人口,但会说本民族母语的人数不到6千人。广西隆林境内的仡佬语分为哈给与多罗两个方言,方言差异较大,互相间通不了话。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广西全区的仡佬族仅有3944人。 广西的仡佬语主要分为三冲弄麻和大水井2个土语群团。隆林县德峨乡三冲村弄麻屯一带的仡佬族有300余人,母语为仡佬语(即通常称作“哈给”方言)。弄麻的仡佬语保持完好,那里的仡佬族仍以此为第一交际工具。村屯中的不论男女老少都使用这种语言。即使是外边嫁来的媳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磨合,她们也能说当地的仡佬话。所以,弄麻的仡佬族家庭百分之百是仡佬语为交际用语。 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么基村大水井一带的仡佬族所用的仡佬语为“多罗”方言,人口约180多人。这一支系有部分人分布在岩茶乡者艾村湾桃屯,有140多人。能流畅使用这种方言的人明显呈现高龄化。一般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多数已经转用汉语西南官话。即便是老人,使用这一方言的人数也非常少。根据2006年我们在隆林的考察数据,县境内能说仡佬语这一方言的人已经不足100人。在县城里生活的仡佬族仅有8位老人还会说这种话。2012年我们再回访隆林时,这8位老者已有2人去世,1人偏瘫口齿不清了。 广西的仡佬族里还另有一支自称为 p?33lju13(音译为“布流”或“巴琉”)的群团。周边其他民族称这一支系的人为俫人,称其语言为俫语或俫话。在广西,或许仡佬语和俫语就是目前最值得关注的高度濒危语言了。 水语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语言,语言内部的一致性较大。根据语音词汇的差异,广西水语可以分为南丹土语和融水土语。两地的水族人民可以用本族语互相通话。 南丹县的水族有1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六寨镇的龙马村、巴定乡的蛮卷、老街、陋里村以及八圩瑶族乡的塘浪村。这些地方的水语使用者明显呈高龄化现象。通常是中年以上的人才会说水语。青少年中只有个别人会说几句日常用语或一些简单词汇。多数年轻人都转用了西南官话或壮语。 环江县的水族也有1000多人。主要居住在驯乐苗族自治乡的镇北村、肯床村。环江的水族仍然使用水语。个别人还会说苗语。多数人兼通汉语西南官话。 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水族有2000多人。主要分布在该县的同练瑶族自治乡的英洞、平项、罗洞、牡丹等村屯,滚贝侗族自治乡的朱砂村以及永乐乡的落高、落西、北交等村。融水的水族人以水语为母语,也兼用汉语西南官话。 来宾市新宾区有水族2000多人,散居在各乡镇。他们的母语已经丢失,大部分转用汉语西南官话,少数人转用了壮语。河池市有水族700余人,都安瑶族自治县有水族近1000人,宜州市有水族1000余人,但这些地方除了老年人会说一些水语单词外,他们都转用了西南官话或壮语。 上述几种语言不但使用者少,而且处在强势或亚强势语言的包围之中。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目前形势下,如何保障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得到保存与和谐发展,这是摆在政府和学界面前一道急迫的难题。 (因这里一次不允许发文字太多,只好接下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