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cy109 于 2013-11-22 10:42 编辑
——广西壮语电视开播情况系列采访活动之武鸣篇 口 本报记者 黄新荣 唐 龙 梁海星 文/图
记者一行在采访该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吴秀红(右一),向她了解壮语电视的总体情况。
武鸣县广播电视台壮语女主播杨月圆正在播报壮语新闻。
记者一行到杨李村村民杨绍文家了解壮语电视收视情况。
武鸣县历史悠久,贤人辈出,史称“首善之县”,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较发达的县份之一,也是壮族聚居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壮族文化源远流长。1957年11月国务院颁布的《壮文方案》以武鸣音为标准音,每年举办的“三月三”歌圩活动已成为武鸣县的民族文化品牌。2012年10月30日,武鸣县电视台开播了壮语电视节目,主要有《壮乡新闻》和《教你讲壮语》两个栏目。《壮乡新闻》包括《壮乡快讯》、《壮乡故事》、《壮乡科普》、《政策解读》等内容,周一至周五每天21点首播,次日8点和13点重播,每期时长10—15分钟。《教你学壮语》节目时长5分钟左右,在《壮乡新闻》之后播出。节目开播1年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反响强烈,社会各界好评如潮。为了总结推广该县的成功经验,了解社会各界的看法和建议,了解该县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如何寻求解决办法等,11月6日至7日,记者一行前往该县进行采访。
县委县政府:当作民族品牌来打造
近年来,武鸣县委、县政府把壮语电视节目当作壮民族文化的一个品牌来打造。 “全县68万的人口中,壮族人口约占86%。壮语标准音的参照地以及壮文的创作地都集中在武鸣。为了保护和弘扬这个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品牌,县委县政府通过支持和协调各部门,让壮语电视节目顺利开播。”武鸣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吴秀红向记者介绍说,2012年初,该县党代会和人代会提出实施文化“核心带动”工程,全力支持县广播电视台开播壮语电视节目。 “节目开播以后,因为是用老百姓的语言来播出本地的新闻,效果非常好。传承和弘扬了壮语,这是亮点之一。这也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传播我们的文化。壮语节目的这些作用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谈及壮语电视节目的作用和效果,吴秀红很是欣喜。 “壮语电视节目的成功开播并取得良好效果,一是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自治区民委民语委、南宁市民委的关心与支持是我们取得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因素。二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以及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把它当做文化核心带动工程中的核心力作来打造。三是有专业的人才来做专业的工作。”吴秀红向记者娓娓道出成功的经验。 吴秀红向记者坦言,武鸣县壮语电视节目在筹备、开播和追求提升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才缺乏,尤其是掌握壮语文的采编人员非常缺乏。二是传输设备缺乏,这导致了节目覆盖率不理想,限制了受众面和受众数量。为此,县委县政府及广播电视台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了新的思路:一是政府设法加大投入和引进人才;二是进行栏目和内容的扩充;三是整合资源,形成优势,把广电、民族、文化、教育、旅游、农业等部门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提升节目质量和档次。
电视台:迎难而上苦干出成果
“壮语电视节目的开播,离不开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武鸣县广播电视台台长李炳群向记者介绍说,为了做好壮语电视节目的各项筹备工作,该县广播电视台统筹兼顾,争取并得到了自治区民委民语委、市民委民语委、县委宣传部、县民族局、县人社局、县教育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县政府划拨了42万元资金给广播电视台购置了编播设备;县人社局、县教育局也从人力资源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及时抽调壮语节目主持人,为节目的开播奠定了基础。 在筹备与开播的过程中,电视台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离退休老干部,一听说要开播壮语新闻了,都很高兴。县广播电视台退休老同志,原《漫谈武鸣》节目主持人黄保权主动要求来指导壮语节目的编播工作。为了保证壮语的发音准确且通俗易懂,黄老每天清晨准时到电视台和主持人一起反复练习,帮助纠正其发音。在他的热心帮助下,主持人语言流利、语调自然,逐渐形成自己的主持风格。”李炳群说。 但是,作为新生事物的壮语电视节目,采编、制播等方面的人才、设备仍很缺乏。“目前,我台壮语电视节目共有4名工作人员,其中,上镜播音员2名(聘用),音译播音员1名(广播节目主持人兼),后期制作1名(聘用),记者队伍和编播设备与普通话节目共用。由于壮语电视节目无专用演播室,无采访专用车辆,编辑、摄像等设备严重不足,与多个栏目共用设备及演播室,影响记者外出采访和延误主持人上镜时间,影响了节目高质量播出,而且编辑、翻译、配音都是同一人进行,工作人员经常加班加点,编译质量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武鸣县广播电视台广告部主任、《壮乡新闻》编导李绍海向记者道出壮语电视节目采编、制播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专家:壮语电视节目待丰富
在武鸣县文化馆,记者采访了原馆长黄天恒。黄老虽已退休,但精力充沛、神采矍铄,仍然热心于壮族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弘扬,对壮族文化特别是武鸣壮语山歌,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丰硕的创作成果,多年来他自愿到太平镇庆乐小学教授武鸣壮语山歌。 谈及“壮语电视节目有没有必要做?怎么做?”他用流利的武鸣壮话侃侃而谈:“我们祖宗有很多优秀的东西都失传了,如果再不关心我们壮族的文化,将来是无法弥补的。所以,我们不但要做,而且还要做好做大做强,让世界上每一个地方的壮族同胞都引以为豪。” 如何使壮语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引人入胜?黄天恒建议。他说:“一是壮语栏目要多样化。比如壮语故事、壮语对联、壮戏、歌舞、山歌、壮语快板、壮语小品、壮语电影、壮语电视等壮族文化方面的内容要多一些。二是壮语的栏目要定点分配。我们要根据各乡镇或者学校的特点和专长,把各个项目定点分发到他们当中去,让他们创作演出。比如双桥镇擅长壮戏,罗圩镇擅长歌舞,城厢镇擅长小品,就分工给他们各自去做。三是壮语编译人员自身要练好内功。翻译要多推敲,做到通俗易懂。四是希望有关部门深入群众挖掘当地的文艺作品,加予包装,向外推出或参加全国性的比赛。”
双语教师:倍感亲切望增新栏目 作为广西壮汉双语实验学校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武鸣三月三歌圩壮族山歌传承基地的太平镇庆乐小学,几乎每位教师都是壮汉双语教育和壮族文化传承教育的专家和实践者。对于壮语电视节目的开播,他们更为关注,体验和思考也更多。 “壮语电视节目的开播,我们感到很高兴;身为壮族人,能够在电视节目里听到壮语,我感到很自豪。因为用我们本地的语言——武鸣壮语播报,播出的内容是我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所以收看壮语节目,我们感到很亲切。”该校黄彦安老师开心地说。 他对节目的改进提出了建议,“目前所开播的栏目,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我们希望增加一些栏目:一是教育栏目。结合壮汉双语教育,通过电视台的壮语文教学之类的栏目,带动更多的人学习壮语,以壮为主,壮汉结合,最后达到壮汉兼通。这可以让日渐式微的壮族的语言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二是武鸣壮族文化栏目。播出武鸣的山歌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等本地民族特色文化,以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之前我们学校的壮族文化传承活动节在电视台播出后,学生和家长看了都很开心和自豪。这就通过学生、家长带动了更多人关注、收看节目。三是娱乐性节目。播出壮语小品、山歌擂台赛、壮语幽默笑话、壮族小常识、神话传说等,寓教于乐,让壮族老百姓更喜闻乐见。同时,进一步挖掘壮族民间的娱乐性民俗内容,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未完待续。见下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