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西频道6月1日电(记者周华)经过3年的艰苦工作,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耿文奎等专家负责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意外伤害健康促进模式的研究》日前宣告成功完成,这一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卫生合作项目,研究范围不仅包括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意外伤害现状,更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特点,探索健康促进模式,填补了广西乃至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意外伤害防范这一空白。近年来,意外伤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非传染性慢性病共同成为世界公共卫生的热点问题。我国意外伤害死亡率为62.24/10万,每年大约有70万人死于各类伤害,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10%;意外伤害造成的潜在寿命损失年数(YPLL)占死亡全部YPLL的24%,与感染性疾病“并驾齐驱”,明显大于慢性病。在死因构成中,意外伤害仅次于呼吸道疾病、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居第四位。
地处南疆的广西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不少少数民族聚居区山高路险,生存环境比较艰苦,意外伤害的发生机率较高,而受各种因素限制,少数民族地区意外伤害现状与防范措施一直没有一个系统研究。针对这一状况,2001年,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启动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意外伤害健康促进模式的研究》。
课题组主要负责人耿文奎说,他们对少数民族聚居的龙胜、靖西、罗城及汉族居民为主的宾阳等县进行了伤害回顾性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意外伤害发生的特点是:男性高于女性,青壮年高于婴幼儿和老年人,坠落伤、交通伤、机械伤、动物咬伤、他杀居前5位;溺水致死率最高,其次为自杀;交通伤害致残率最高,其次为烧汤伤。
有关专家认为,这项成果填补了国内少数民族地区意外伤害流行病学的空白,不仅可为中国人群的意外伤害防范水平研究和变化趋势研究提供原始数据资料,为多部门预防和减少意外伤害提供了有益模式,对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非常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