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壮族的自称看壮族族群结构
在壮学中,我们必须把壮族放到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加以考量。而所谓这个“广阔的背景”指的就是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民族学概念上的南岭民族走廊”。所以,费孝通先生指出把“民族与民族之间分开来研究,很难把情况真正了解清楚”,因而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民族之间的关系及“各民族间的往来变动”。由此,笔者认为,把壮族放在费先生所提出的“南岭民族走廊”来加以考量:现代的壮族是由古代的越人发展而来,可见,壮族先民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时间应该上溯到越人时代,空间应该包括古代越人活动的金沙江、长江流域以南,一直到上东南亚一带,以及更广泛的傣、掸、泰、老等族体活动的亚洲东南部、次大陆东北部等。如此,我们会得出全然不同的结论。
在各民族文化交往与碰撞日益频繁的今天,每个民族都在力求从本民族文化的“根”中寻找在世界上的角色与定位。在壮族面向世界,要世界充分认识壮族人的真实面貌,壮族首先要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要做到文化自觉,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骄矜。
有鉴于此,本文认为,要把壮族先民及其后裔的地理分布搞清楚,必须要对壮族的族群结构弄清楚。壮族不是铁板一块,壮族族群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凭主观判断和人为地划分出来的。但如何较为准确地反映这一客观存在的事物?笔者认为必须从壮族的自称入手。壮族自己内部有自己对本民族的称呼方法,所以族群的名称要以自称为主。这样通过科学鉴别、归类,加上现实的民族学考察,是能够把壮族的族群结构分清楚的。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探讨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它将有助于提升人们对壮族自身的认识。
关于壮族的自称,在壮学中,对之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不多。在张声震主编的《壮族通史》有过介绍,但不是很详细,仅大致列出各种自称的人分布在哪里哪里。由范宏贵和顾有识等著的《壮族历史与文化》用表格的形式把壮族的各种自称详细列了出来。外覃乃昌的文章《从族群认同走向民族认同——20世纪中后期广西的民族识别研究之三》,对此问题也有贡献。
梁敏于1996年发表在《民族研究》第三期的一篇文章《论西瓯骆越的地理位置及壮族的形成》,在揭示壮族各种自称方面贡献最大,他把壮族的几大自称的人口占壮族总人口的比例与分布地点列了出来:自称布壮的多分布在广西北部地区,约占壮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自称布依的多分布在广西西北部(李甫春认为分布在红水河流域,以南丹、宜州、都安话为样板(11),占壮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弱;自称布土(分布在广西中部和南部,布土,李甫春认为应该为“布僚”,以百色、田阳话为标准音(11)和布侬(分布在广西西部和云南东部,李甫春认为分布在左江流域,以靖西、龙州话为代表(11)的合起来也占壮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弱; 这四部分自称的人口总数合起来占了壮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了。另外再加上自称布傣、布岱的(仅有几万人),壮族的五大自称的人口数占了壮族人口数的大部分,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壮族五大自称的民众其交际用语与汉族人使用的汉语差异巨大,但是在壮族五大自称内部的民众在语音、词汇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大体一致,相互间可以互相通话:壮族五大自称的人员都是同一样的人种,有着相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一个相同的区域内也会有共同的历史境遇,正是这些因素孕育和造就了他们相似的文化特征。所有这些因素为壮族的认同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壮族族称中的“壮”字,则来自壮族自称中地域分布最广、人口总数占壮族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强的布壮。
由于族群结构不同,历史的迁徙方向也不同。布壮族群主要由五岭北部往五岭南部迁徙。布土族群、布依族群主要从五岭南部的北边、中部往南迁往从邕江一带直至现代的中越边境一带,有一部分又迁往越南。另外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布土族群、布依族群迁往西南部的云南文山一带,然后经经版纳迁往泰国、老挝。布傣(岱)族群主要从岭南中部迁往越南,经越南后迁往中国的云南,以及国外的老挝、泰国等。布侬族群主要从五岭南部的中部往西南部迁往桂西的河池,以及西南部的云南文山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