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壮族女孩圆一个梦(转帖自:鱼在洋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9262b40100brgl.html)
做梦的女孩
在商洛的柞水县红岩寺乡,有一个陕西唯一的壮族村;在蓝家湾的壮族村里,有一个村上唯一做着大学梦的女孩,她叫蓝小芳。
自从乾隆30年(公元1765年),那位让人敬佩的妇女,一根扁担挑着几个儿子,历经千辛万苦,行程数千里,从广东平远风尘洒面走进了秦岭,在红岩寺的山沟里落下了脚,迄今已经二百多年,13代人了。
岁月如梭,现今壮族村的风俗基本上已与汉族同化。他们和商洛的几百万老百姓,做着富足的小康梦。
住着三间旧房的蓝小芳家的7口人,还做着另一个梦,为蓝家湾送出第一个女大学生。
全家的目光都投在了蓝小芳的身上,全家的收入都花在了她的学习上。为了供小芳念完高中,两个哥哥常年在西安打工。1994年小芳落榜后,全家人咬咬牙,又筹了1000元,让她去复习一年。
这一年日子的艰辛,只有她自己知道。一袋糊汤,一包腌菜,自己煮了吃。每日寒窗苦读,疲倦得想偷懒时,两个哥哥省城里汗流浃背的身影就会晃在眼前。她不能,也不忍心破碎了自己的和家里人共有的美梦。
填报志愿时,她选了一所学制最短、收费最低的学校。她不愿意在家人皱着的眉头上再拧疙瘩。
老天有眼,蓝小芳终于以545分上了分数线。
蓝小芳好快乐呀,梦里老是电影里的大学校园:宽大的教室,人头涌动的食堂……
她没有想到,她金榜题名,家里人却悲喜交加。喜的是美梦成真,悲的是2500元的学费从何而来(还不包括食宿杂费)。
蓝小芳很烦恼,2500元对于她家来说,是个天文数字。难道美梦是肥皂泡,刚刚做成就让她碎了?
烦恼的蓝小芳,看书是她忘掉忧愁的唯一良药。
于是,她拉上好友,坐在村口,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这是1995年8月29日。
B
寻梦的城里人
曹钦白和杨鸿江都是古都长安城里的人,却特别喜欢钻山,喜欢山里农民。
他们都当过知青,上山下乡和农民结成的情结,城市空气也化解不开。
老曹是《税收与社会》杂志的总编,却不带官气,把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比自己的事还当真。
他们一年总来几回商洛,这里的山和人让他们恍惚找到了城里找不到的东西。
这次,听人说有个壮族村,立马就驱车前往,冒着夏天的细雨上了红岩寺。
在村口,他们看到了读《老人与海》的蓝小芳。老曹和老杨很惊奇,世界名著城里都很少有人读,这大山沟里竟然……当记者的杨鸿江举起了照像机。
他们跟着蓝小芳,进入了一个梦里,他们知道了壮族女孩的欢喜与悲哀。
……蓝家湾的人曾经想过一家出10元钱,可只30来户人家,杯水车薪连一学年的零头都不够。老村长、县政协副主席蓝印楼连连摇头,对老曹他们说,可惜了这个孩子……是个苗子呀!
蓝小芳边抹眼泪边说:“这学我不上了!”
老曹的心一子沉甸甸的。他们是到蓝家湾采访,看看壮族村的今昔,谁知却遇上壮族女孩美梦破灭的揪心事儿。
老曹在车上一直沉默着,他有了个想法却没有说,他是干出来才说的老实人。
C
好人给女孩圆一个梦
西安忙碌的都市生活,没让他们忘了这个大山里的壮族女孩。
曹钦白的杂志评为陕西一级报刊,上级发了些奖金。当大家高兴地盼着分配时,老曹语调沉重地讲了蓝小芳的即将破碎的大学梦。
老曹没有再说话,同志们却沉不住气 。“给蓝小芳圆梦吧!”有人刚说,大伙拍手通过。
老曹笑了:“给女孩圆个梦,是最好的庆祝。大家不是说好人太少吗,咱们先当一回好人吧。”
……在骡马市当老板的温州个体户小吴,听了杨鸿江的讲述,二话没说,就从邮局寄了500元给蓝小芳。他说:“我不想出名,只想做件善事。”
……商洛的董发亮、韩继峰、方吉富也忙着为她上学奔走着……
1995年初冬的一个阳光温暖的星期天,老曹、杨鸿江和吴老板他们越过秦岭,把他们好人的心意送给壮族女孩。
当老曹他们把5800元、吴老板把1000元递到蓝小芳手里时,好多人感动了。
地区希望工程办公室主任说:“这是我区接到支助贫困学生上大学的第一笔捐款。”
蓝小芳流着喜悦和感激的眼泪说:“谢谢好人们,圆了我的大学梦。我一定好好学习,用行动报答伯伯叔叔们……”
蓝家湾的壮族父老乡亲们,终于送走了第一个女大学生。
乡亲们不会忘了,蓝小芳更不会忘了,她的梦是素不相识的好人们帮她圆的,她的身后有许多注视的目光。她要象二百多年前的那个祖先一样,历尽千辛万苦,也要给蓝家湾几辈辈人圆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