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43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稻作文明发祥地。

[复制链接]

9

主题

1

听众

892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2-3-17
注册时间
2011-4-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18:32: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隆安概况:隆安县位于广西西南部、南宁市西部,置县始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县城驻城厢镇,1958年12月,隆安县与武鸣县合并称武隆县。1959年5月,恢复隆安县建制至今。1958-2002年隶属原南宁地区,2003年划入南宁市管辖。现辖6镇4乡和1个华侨管理区,共118个行政村、13个社区、1235个自然屯,行政区域面积2277平方公里,总人口3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 4万人,有壮、汉、瑶等12个民族,壮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5%。壮族是隆安的主体民族,源于岭南的古骆越人,是以水稻为主食的民族之一。自掌握水稻栽培法以后,隆安壮族在生产生活及其耕作方法、饮食、礼仪、宗教、思想观念、民族性格等方面形成了浓郁的稻作文化,一直绵延到今天。
隆安稻作文化:壮族先民把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随后衍生了丰富多彩的稻作文化,壮话把水田称为“那”,因此稻作文化又称为“那文化”。由于水稻种植已遍布亚、非、拉、美、欧等大洲,稻米成为深刻影响世界经济和社会的第二大粮食产品,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成为世界文明的圣地。打造隆安“那文化”品牌,将全面提升隆安的知名度和文化品味,并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稻作文化起源地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在隆安都可以找到,可以说,隆安是稻作文化的圣地。” 11月5日上午,一场精彩的讲座正在县宣告文化中心大礼堂举行,这是我县为了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世界稻作文化起源知识,打造隆安“那文化”品牌而举办的。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稻作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梁廷望,南宁日报原副总编、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两位著名的民族文化专家应邀担任了本次讲座的主讲教师。
“有人说,壮族已经没有自己的文化,应该与汉族并到一起,却不知道,我们每天吃的大米,就是由壮族先民驯化栽培而来……”梁教授娓娓道来,讲述了稻作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衍变。壮侗语族诸族的共同祖先越人)发明水稻人工栽培,证据很多,从记载上看,《说文》说:“秏,稻属。从禾,毛声。伊尹曰:‘饭之美者,玄山之禾,南海之秏。’秏,呼到切。”空桑之子伊尹辅助商汤取得天下,荣任商朝首任宰相,尹就是宰相,时为公元前16世纪,距今3600多年。秏念Haox(Hau4),是古越人对稻米的称呼,用到现在。《说文》虽然是汉代字典,当时一定有先秦典籍为据。《说文》里还有糇(Hau4,米,米饭)、稴(Ji:n,ɕi:m1,籼稻)、稬(Nu:n,Niu1,糯稻)、秜(ne,ne2,儿童,意为野生稻)等字,都是越语,说明壮侗语族各族在分化以前很早就种植水稻了。不过最过硬的是考古,现将有人工栽培稻考古成果的主要遗址排列如下:(1)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5000—8000年之间,扬越先民分布地带,出土炭化稻谷。(2)浙江河姆渡遗址,6700±200年,于越先民分布地带,出土大量炭化稻谷和种稻生产工具。(3)河南舞阳遗址,8000年左右,扬越与华夏交汇地带,出土炭化稻谷。(4)广西南宁地区贝丘遗址,骆越先民分布地带,其中南宁市区邕江南岸豹子头遗址为10735±200年,出土稻谷加工工具石杵、石磨棒、原始石磨等。(5)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山越先民分布地带,10780±240年,出土炭化稻谷,为打谷场。(6)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11055±230年,西瓯先民分布地带,出土石杵、石磨棒、陶片等稻谷加工工具,以及以稻糠饲养的60多头家养猪炭化骨。(7)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越人苍梧部先民分布地带,18000——22000,年,出土炭化稻谷和原始陶片。是迄今年代最早的遗址,1995年发掘后轰动一时,成为当年的十大考古新闻头条。按美国《读者文摘》(1987年)的《大米颂》一文介绍:“印度已发现了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稻谷,泰国北部也已发现了种于公元前4000年的稻米。”都比中国道县晚得多。。。。。
 “芒那节”(稻神节),这一节日来源于壮族先民古骆越人的稻神祭活动,它也是稻神祭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主祭祀活动的地方是大石铲祭祀遗址密布的隆安博浪、儒浩等村屯。稻神祭植根于大石铲祭祀,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是隆安县和广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稻神祭”活动主祭区的博浪村群众在“鸟田”遗址举行传统的稻神祭仪式,由各家在自己的田块里插上茅草标并举行祭稻神仪式、师公班师公则在大祭坛演示传统的请稻神、招稻魂、驱田鬼仪式,“稻神祭”活动以其当地原生态的“那”文化祭祀习俗遗存表演让现场游客对神秘的隆安县“那”文化稻神祭叹为观止。  “从隆安县境内这些年出土的大石铲、牙章、遗骨等文物来看,早在6500年前,骆越先民就在隆安这片热土上创造了灿烂的大石铲文化,延续着丰富多彩的‘那’文化习俗。至今,隆安仍流传着最原生态和独特的农业祖神祭祀民俗。”谢寿球说。他同时呼吁,“芒那节”、农具节等是古老稻作文化习俗的遗存,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应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和发扬。而事实上,近年来,隆安深厚的“那”文化遗存已经引起了国家文化部的重视。许多民族文化专家纷纷前往隆安研究与论证“那”文化的渊源和历史地位。 一个利好消息是,近日,隆安“那”文化之都文化品牌打造总体策划方案已经通过自治区文化厅的专家评审。根据专家们的意见,隆安的“那”文化节以后由政府主办,于每年六月初六举行,以进一步推动隆安“那”文化品牌的打造,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早日成为国家级文化项目,早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隆安大石铲:改写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
作者:梁庭望 
   这里已是右江的下游了,距离汇入邕江已是不远。在这里,长期以来,一个本可以震惊全世界的发现被轻描淡写了,确切地说,就是壮侗语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被忽略了。这就是隆安大石铲文化的考古发现。骆越民族的先民们把新石器时代的大石铲崇拜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石铲小到母指,大到近一人高,各种各样的石质,尤其是作为祭品的玉石铲,其精美程度无与伦比。六千七百多年后的今天,在右江河边捞沙的农民,仍能像挑红薯似地从沙中掏出各式各样的大石铲,出售给闻风而至的文物贩子。在同一时期,在中华大地上,试问哪里可以找到如此精美的石器?良渚也是越人的文化,显而易见是比隆安大石铲晚得多,如果看良渚的玉璋等礼器,隆安玉石铲的对它的影响不难窥见,可以说,隆安大石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它影响了良渚、河姆渡,而良渚、河姆渡又影响更为广泛的地区。勿庸置疑,隆安大石铲文化的创造者是骆越人——壮侗语民族的先民,他们也是稻作文化的创造者。只有稻作劳动,才会用到大石铲。至今,隆安民间还保留着延续六千多年的稻神祭祀民俗,这一民俗分布区的核心村落,其壮语地名更是透露出“千古鸟田”之谜。到了青铜时代,属于骆越文化遗存的,在壮族地区仍然令人震撼。比如西林的铜棺,其工艺水平和艺术的想象力毫不逊色于中原的青铜器;比如大明山下的元龙坡出土的青铜器,都有独立起源的越人的风格。还是苏秉琦老先生说得好:“岭南也有自己的夏商周。”无论从语言学上,地名学上,还是从考古发现上考察:中华文明五千年,其中有三千年是越人的文明居于主导。春秋以前,中原地区氏族部落纷乱,但在长江以南的百越地区,虽没有统一的强大的政权,但从语言、文化、风俗上是统一的,这为同一族群共同创造文明成果提供了必要条件。这三千年里,是百越的文明影响了中原甚至更遥远的地区。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厉声教授在考察了骆越文化遗存后有一个重要论断:“百越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而骆越是百越的核心。”河流永存:我们要唤醒一个族群的文化记忆长期以来,由于千年土司制度造成的后果,土官心理的惯性仍在持续。土官心理的特点是土官比皇帝还左,左得令人啼笑皆非。对于本土的东西,不敢声张,不敢冒头,不敢“轻举妄动”。有的土官甚至恨不得把壮侗语族群的扫盲希望寄托在消灭壮语和迅速普及汉语和汉文上。但对于壮族这样一个居住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族群来说,别说是几十年了,就是几百年,也未必能够实现语言的转用。最不可忽视的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到了21世纪,所有族群的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所有的族群的生产文明成果都是人类共同的文明结晶,任何民族文化都应该受到尊重,并有保存、发展的权利。
是谁最先发明了至今养活世界近三分之二人口的水稻人工种植技术?
——是壮侗语民族!
是谁首先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在公元前三四世纪就已经有效地与西方世界沟通经济文化联系?
——是壮侗语民族!
是谁首先发明了棉麻纺织技术,温暖了世界大多数人口?
——是壮侗语民族……
附加:
1:隆安排歌,是隆安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而在隆安的文化奇葩中,“那”文化(即壮族稻作文化)是其中最绚烂的一支。近年来不断在隆安县境内发现的野生稻和出土的大石铲、牙章、遗骨等,将隆安的古文明历史推到了新石器时代,而至今仍在民间盛行的“四月初八”农具节和“六月初六”祭稻神活动,再一次证明隆安就是“那”文化的发祥地。
 
更多详细的资料请看 由南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共隆安县委办公室秘书
秀田小学远程协作项目顾问——雷英章 写的《隆安那文化初探》
http://www.tecol.org.cn/userupload/specialfiles/199/15496878.doc百度

http://leiyz888.blog.163.com/blog/static/10453314620107199157862/易网
 
附加:
作者简介:雷英章(1966——),男,壮族,广西隆安县人,隆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2010级在职研究生,主要从事壮族历史文化研究。

隆安原始稻作祭祀仪式:

专家学者考察隆安

隆安大石铲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1

主题

5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5-12-14
注册时间
2008-7-4
沙发
发表于 2011-8-23 20:32:00 |只看该作者

个人认为没必要搞文化中心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听众

-353

积分

禁止访问

最后登录
2011-9-22
注册时间
2011-8-21
板凳
发表于 2011-8-24 01:51:00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地板
发表于 2011-11-1 09:29:00 |只看该作者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厉声教授在考察了骆越文化遗存后有一个重要论断:“百越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而骆越是百越的核心。”

没错,当赣越、闽越、东殴、南粤汉化以后,骆越仍顽强地生存,今天骆越的后裔——壮侗语民族仍在云贵高原和岭南大地及红河平原上传承百越文化。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9-29 02:11 , Processed in 0.144599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