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809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广南壮族.族称、族源的演变与分布

[复制链接]

6

主题

0

听众

377

积分

水精灵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最后登录
2015-4-11
注册时间
2010-10-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1 02:04: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广南壮族.族称、族源的演变与分布

http://www.zhuangzu.nev.cn/a1article-334884-1.html
 
   踏进云岭高原,让人心旷神怡。在滇东南的红土地上,有一个古老神奇的地方,那就是被人们称誉的“世外桃源-广南。这里民风古朴,30多万壮族人民演绎了歌的世界,舞的海洋,铸造保留了浓郁的壮族历史和文化。为推动中国西南边疆的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造就民族文明作出巨大的贡献。广南县位于滇、桂、黔三省(区)交界处,地处东经104°31′——105°39′,北纬23°29′——24°28′,东西横距105公里、南北横距103公里。国土面积7810平方公里,据2009年统计,总人口774660万,其中壮族人口328654万,占总人口的42.4%,居住着壮、汉、苗、瑶、彝、回、仡佬、蒙古等11种民族。是原生态的壮族聚居之乡。县境地处云贵高原桂东过渡的斜呈地段,属滇东南岩溶山原的一部份;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山地面积占94.7%,最高海拔2035米(珠街镇大麦地山),最低海拔420米(板蚌乡安跃村),高差悬殊1615米;随着海拔高低起伏,形成了“一山分两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县境内光、热、水丰富,山川壮丽,河流俊美,峡谷险峻,溶洞瀑布奇特,众多的人文、历史、气候、地形、地貌,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多元的民族文化习俗风情,造就了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县境内开发较早,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广东、广西的必经之路。从已发现出土的文物、古迹、化石、墓葬、碑刻、生产、生活用具鉴定;特别是龙脖山洞,余家岩洞,平丰村铜木梨洞的原始人群使用的砍砸器、石斧、刮屑器、石锛等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小尖山青铜器时代的古墓群,黑支果牡宜古代汉墓、珠琳中寨弄卡崖画,旧莫猫洞山崖画等证明,五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广南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公元前三世纪,这里就是九个部落组成的句町国。它属“西南夷”的一部份,是百越民族之一,有濮人、侬人、山僚等少数民族。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开南中改为句町县,唐开元29年(公元741年)至五代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称侬氏据地,宋为特磨道,隶邕州,(今广西南宁),元为广南西路宣抚司(宣慰司),明洪武15年(1382年)设广南府,1913年废府改为县。众多的史实说明广南已有2118年的建县历史,628年的建府历史,近700年的建城历史。2000多年前,壮族先民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句町古国,创造了灿烂的句町文化。时至今日,这一族群的后裔——壮族,仍然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本文试图借助广南丰富的句町文化遗存和至今仍然鲜活的大量文化传承,依据众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民族学家、文化学者的研究成果,把广南壮族的族称、族源和发展作浅显的阐述,目的在于保持其民族特点与发展商品经济、加速壮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探索科学发展的创新之路。
(一 )族称
传说时代(尧、舜、禹),史学家把南方民族泛称为“蛮”或“苗”。
商汤时期,《逸周书.王会解》载:“东越海哈。瓯人蝉蛇……于越纳、姑妹珍,且瓯文蜃,共人玄欠。” 文献已把“越”从“蛮苗”中分离出来。
西周时期,“越”的名称出现,《周礼.冬官考工记》有“吴粤”之名。《竹书纪年》载周成王二十四年(公元前1040年)“于越来宾”。
春秋时期称“百越”。后来的史书根据“越”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方位)和国名,在“越”的前面加上方位名词或国名“东越”(闽越、东瓯)、“西越”(西瓯、骆越)、“于越”(内越或大越,国名)、“南越”(国名)、“滇越”等。
秦汉时期,史书上仍沿用“百越”、“杨越”之称。《汉书》把“越”写为“粤”。
  汉武帝统一西南夷、南越和闽越后,江南越人,有的被强迫徒移江淮,有的被汉族同化。在广西左、右江流域及钦州、合浦、玉林一带的被称为“骆越”(或雒越)。这一时期,西南夷中原称“越”的族群,《后汉书.西南夷.夜郎传》中称为“僚”,《华阳国志.南中志》中称为“濮”,同书又说:“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 说明西南的“僚”、“濮”同源,也是越,在云南有的又称滇越。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西南地区称“僚”、“鸠僚”、“濮”,滇东南、桂西僚人又称西原蛮。
宋时,滇东南、桂西的僚又被称为广原州蛮。
元、明、清至民国时期,广南壮族先民称潦,有的被称为“花角蛮”,后侬、沙、土并称
  壮族自称繁多。侬支系自称濮侬、濮版、濮那、濮红等,又分侬道、侬仰、侬督、侬厅、侬锦等宗支。广南县者兔乡的侬支系自称“傣”,称其他地方的侬为“傣峒”(意为平坝里的傣)。沙人(布越)称侬为“布傣”。
 沙人自称布越、布雅衣、布广、布瑞、布桂、布爽(布雄)、布吕(俚)、布仲、布壮等。侬语称沙为“濮越”。
 土佬支系自称濮傣、濮岱、濮德。又分傣门、傣考、傣滇、傣莱、傣越、傣侬等。根据不同的头饰,又被称为平头土佬、搭头土佬、尖头土佬。侬语称土支系为濮傣。
  壮语,百、濮、布(摆、白)等相通,谓“人”或“族”的意思;越、衣、夷(粤、夜)等相通, 意为“湿、淋湿、沼泽”;百越、布依、摆夷等是壮语汉译的同音异写字,壮语意为水乡泽国的人或水乡泽国的民族。
  广南壮族,主要由侬、沙、土三个支系构成。其中侬人主要分布在莲城、坝美、那伦、者兔、者太、珠琳、五珠,那洒、篆角、珠街、曙光、南屏、董堡、杨柳井等乡镇;自称濮侬、布道等。沙人主要分布于八宝、南屏、板蚌、杨柳井、坝美、底圩、者太等乡镇;自称布依、布雅依、布瑞等。土佬散居于广南县中西部的珠琳、五珠、者兔等乡镇;自称布傣、布僚。1958-1965年称为僮族,1965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把僮族改为壮族。
    转自:广南壮族在线(www.zhuangzu.nev.cn)
(二) 族源
夏商时期,广南属梁州地域。《开化府志.沿革》载:“尧因颛顼(古帝王)所建九州,西南为九州之一的梁州。”《文献通考》说:“‘西方金钢,其气强梁’,故曰‘梁州地’。”《开化府志.总部》:“开化,唐虞—西南外缴;夏商—梁州城;周—句町国边地。”据富宁史志办蒲国方《句町与西南诸部族》一文载:“4000多年以前,黄河流域的夏族部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在西南部辽阔的土地上,活动着羌、濮、越三大族群,自殷、商以来,这三个族群各自分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氏族、胞族和部落”。
  百越族系。是从夏朝开始就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广东地区的一个古老族群。因地区习俗的差异分为:“杨越”、“干越”、“闽越”、“南越”、“鸥越”、“骆越”、“滇越”等。百越的后裔民族有云南的傣族,广西的壮族,贵州的布依族、水族,湖南的侗族,海南的黎族等。在云南省内,除傣族外,尚有壮族、布依族和水族。
  氐羌族系。是分布于我国西北方从云南北半部经四川西部到陕西、甘肃、青海一带的游牧民族。商朝曾经多次镇压羌人的反抗。羌人参加了周武王伐纣之役和周成王的成周之会。战国秦献公时,北方的一部分羌族南下到今大渡河、安宁河流域,与原来分布在这一带的氐羌族群会合,它们是今藏缅语各族的主要来源。氐羌族的一支僰(音“帛”,bo)人,分布于今四川西南、滇东北以至滇中的平坝地区,构成今天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白族、纳西族、景颇族、怒族、阿昌族、独龙族等族的先民。
  百濮族系。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西南(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以至江汉流域以西)的许多不同的部落称为“百濮”。古代把元江称为“仆水”(濮水),就是因为它流经濮人居住地区而得名。百濮的情况比较复杂,是许多个族的总称,其中显然包括云南最早的土著居民孟高棉语族的祖先在内。历史上史书记载的“濮”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文献记载的濮人,应分为两支:一支江汉之濮。这部分濮人原居于湖北、湖南的汉水、湘江以西,春秋战国时期,一部分已融合于楚人和巴人。大部分保留自己的特点,成为汉以后的武陵蛮、五溪蛮。秦汉以后有的继续西迁,进入川东、滇东、滇中一带后南迁多融于百越系统及僚人之中;另一支为自古以来居于滇西、滇西南的濮人,他是分布于云南最古老的三大族系之一,他们当为孟高棉语族的先民,即近代以来的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等。
  壮族的来源和迁徙;大多数研究壮族历史的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认为,壮族来源于我国古代的越人。
《汉书.地理志》引颜师古注:“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百粤即百越。《吕氏春秋.恃君篇》:“杨汉云南,百越之际”。可见长江以南古代居住着大量的越人,因他们“各有种姓”,故史称“百越”。分布于今广东西部和广西境内的西鸥、骆越等支系,不但是百越中的两支,而且和今天的壮族在族源上有密切联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接着进军岭南,曾遇到西鸥人的抵抗(见〔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说明西鸥人当时就居住在这里,而这一带地区正是后来壮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骆越人的地望则与西鸥人相连,有的则成为西鸥、骆越人的杂居区。据《元和郡县图》及《旧唐书.地理志》所载,郁江流域的贵州(今贵县)、潘州(今广东高州县)为“古西鸥、骆越所居”,即为西鸥、骆越人杂居区。而宣化(今邕宁)县以南地区,则为“古骆越之地”。《旧唐书.地理志》载:“欢水在县北,本牂牱河,故称郁状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此处所说的“欢水”、“牂牱河”为今北盘江,而“骆越水”、“温水”则应为今南盘江。并不是同一条江。说明南、北盘江流域,自古就是古骆越人的栖身之地。
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云:“钦民有五种,一曰土人,自昔骆越种类也”。即钦州的“土人”,是古代的骆越人。又说:钦州“土人”语言,“以唇舌杂为音声,殊不可晓,谓之萎语”。据语言学家考证,“萎语”可能就是骆语,即今天的壮语。在语言上,壮语一直保留着古代越人语言的特点。如汉代人刘向《说苑》中所载的一首古代骆越人民歌与东汉人袁康撰《越绝书》所载的古越语,在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上与现代壮语都有许多共同点。
在生活习俗上,广南壮族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和古代越人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如断发文身、巢居干栏、崇尚铜鼓、迷信“鸡卜”等。这些都是百越民族的主要特征。
从考古学看,在广南及广西地区,至今已发掘出许多具有鲜明越人的文化特征的文物。主要有石器、陶器、青铜器等。
以上情况充分说明:广南壮族来源于我国古代南方的百越民族族系,其中与西鸥、骆越两支具有更直接的渊源关系。
广南的壮族当与广西壮族同源,即源于我国古代的百越民族。有的学者认为,百越中的骆越、西鸥、鸟浒等便是壮族的前身。汉晋时期,文献记载中的牂牱河一带的僚人和部分濮人,与近代广西、云南的壮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是壮族的先民。唐宋时期,居住于今广西、广南一带的民族,仍以“僚”称呼。《新唐书.西原蛮传》载:“西原蛮,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有宁氏者,相承为豪,又有黄氏,居黄橙洞,其隶也。其地西接南诏。天宝初年,黄氏强,与韦氏、周氏、侬氏相唇齿”,“据十余州”,“皆洞僚”。“其后侬氏最强”,且“结南诏为助”,以此发展势力。宋时曾在广南、富宁一带及广西连接地区设羁麽州,属邕州,境内居民仍以“僚”见称。元代《经世大典.政典总序.招捕》载,“特磨道”、“安宁州”(今广南、富宁)有“五十三村山僚”。至今,原“山僚”中的黄、韦、周、侬等姓,仍是广南壮族大姓。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越来越多的考古材料说明,广南壮族,从远古的时代以来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虽然与广西地区的壮族有来往,进行局部地区的迁徙流动,但从整体上而言,他们聚居区是相对稳定的。在全国统一称为壮族以前,分别以“布侬”(侬人)、“布雅依”(沙人)、“土僚”、“土人”等称之。
   侬人名称早见于宋代史籍,  侬人来源于唐宋时期的西原蛮。其得名,始于宋代。明史家说其来源与侬智高有关。如明天启《滇志》卷三十说:"侬人,其中在广南,其首为侬智高裔,部夷也自号侬。"清代史籍沿用此说。乾隆《开化府志》卷九说:"侬人,广南侬智高遗种,散居八里十之五六。"民国年间的典籍亦我用此说。如民国《马关县志》卷二:"侬人系出僮人,来自邕州,宋时侬智高据邕州作叛,狄青讨平之,智高部众多溃入滇边,遂聚族居焉。侬人之名,此其开始。"《广南府志》卷二说:“侬人,侬智高遗种”。
    
  明代侬人的主要分布区在广南府和临安府的王弄三、安南、教化三部长官司。景泰《云南图经志》卷三说:广南府"其地多侬人,世以为侬智高之后"。明天启《滇志》卷三十载:侬人"其种在广南,习俗大略与僰夷同……王弄三、教化三部亦有之,盖广南之流也"。《滇志》卷四《粤西路考》载:"陇希南至新哨侬普二氏分疆之所……宝月关公署南经可王寨西洋五亭,有崇山峙江岸,江之浅者可揭而涉,为广南富州界,广南之夷曰侬人,富州(今富宁)之夷曰沙人。"此所说的侬是指广南府的土同知侬氏,普是指维摩州(今砚山县)的普者辂(为彝族土官)。陇希南至新哨这段为侬普二氏土官的势力分界线,而非侬人与彝人的分界线,在普土官的统治领地内也还有侬人居住。《粤西路考》曰:"罗台驿逾山而南经倒马坎……昔有普者辂者为夷贼巨魁,荼毒行旅,今就擒,其地隶普氏,而沙侬溷处夷患,时有普氏设哨守之。"侬人分布的东北界至广西府(今泸西县)境内,临安府的王弄三、教化三部(今文山县境内)也是侬人聚居区。天启《滇志》载,教化三部长官司的部夷有马喇、沙人、倮罗、侬人、野蒲、喇记等。侬人分布极南界在红河县境内。明神宗《万历实录》卷三百七十二说:"沙、侬二种,与思陀(今红河县)等九司错地而居。"这里所说的九司是指是指临安府所辖的9个土司而言。明代的侬人还有向西移的趋势。天启《滇志》在叙述临安府诸土司时曾有一段文字曰:"今莲花滩之外即交夷,而临安无南面之虞者,诸甸(临安边境诸土司)为之蔽也。惟是流官惮瘴,久不履其地,诸酋不袭, ,而自冠,事宜一始自相犄角,而渐相倾印,遂日寻干戈。数十年来,广南沙、侬以征戍,窃据其地。"有明一代沙侬势力最为强大,兵精且众,经常听从朝廷的调遣。由于临安府这境土司之间常发生纠纷,官兵又不能栉制,惟调遣能适应炎瘴之地的沙侬兵前往镇慑,侬人的部分西迁是完全有可能的。临。安府所辖的纳更司(今元阳)也有侬人居住,始修于明弘治年间的《蒙自县志》卷一载:"纳更司……部夷种人四,侬人、僰夷、窝泥、沙人,村浇往往以蛮名,如蛮密、蛮拱、蛮课。"该书卷三《社会志》曰:"侬人,侬智高之后,亦作龙人,县初无此种,因纳更土司龙姓者兄弟相争,约侬人为助,后侬氏寝衷,侬人遂育种于蒙,其俗与沙人相似。" 沿袭明代,清代的广南府内还是侬人居多,至今,侬人仍然分布在广南县的绝大部分地区,"其地多为侬人"的状况仍未改变。
   
  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以教化三部、王弄三、安南三长官司地置开化府,下辖开化、王弄、安南、永平、东安、乐农、江那、逢春8里。据乾隆《开化府志》卷一记载,清代前期开化府内居住着侬人、土僚、沙人、濮拉、毋资、倮罗、摆夷、汉人、拉基、僰人、阿成、孟乌、阿戛、拉黑、喇欲等。8里总寨数1203,其中侬人265寨,居首位,土僚96寨,沙人47寨。开化府8里均有侬人居住。其中东安里(今砚山县)共173, 侬人75寨,占43.4%。以上2里是侬人分布最普遍的地区。麻栗坡的侬人有被称为土人者。民国《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载:"土人,其类独一,女人梳装与汉人同,青服短衣裙,言语与汉人同,婚丧礼与侬人同,稍识文教,田蓬与桂边接壤有其人。"
    从方志记载来看,清初广南侬人还有向西部麻栗坡迁移的迹象。民国《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载:"古人云老街路旁克广寨岩上有一王岩洞内之蜂,有成妖者去广南招牛羊而食。广南侬土司相率其类侬人追至老街,见其田源广阔,地土膏腴,遂分其族一支并率其类侬人至坳街治理各种民族,所以更名为牛羊土司。"此虽系传说,但可以说明当时广南侬氏的势力强大,也可以窥见侬人向西扩张的蛛丝马迹。
    清中叶以后,由于汉族人口大量的移入,广南、开化府的民族状况发生变化,侬人聚居的村寨已不占这个地区的首位。以民国时的马关县为例,民国时期的马关县相当于清初的逢春、永平2里。据乾隆《开化府志》记载统计,清初永平、逢春2里计203寨,与其他民族杂居仅有5寨。据民国《马关县志》卷一统计,马关共计589寨,其中汉人269寨,侬人92寨,沙人18寨,土僚12寨。民国时期汉人聚居村寨高居首位,侬人退居第二位。在中边境地区增加了大量的苗族和少量的瑶族。
   
  清代的广西府(治今泸西县),辖师宗州(今师宗县)、弥勒州(今弥勒县)、邱北州同(今邱北县)和维摩州(今砚山县)。府治、师宗州、邱北州同有侬人居住。清康熙《师宗州志》载:"(侬人)……五罗河、鲁克、丁利、坝陵、蚌别、坟节处多有。"师宗州的侬人少于沙人支系。临安府内建水州有侬人,清雍正九年《续修建水州志》卷二记载,建水州内居住着倮罗、霸夷、窝泥、毋资、濮拉、沙人、土僚、侬人、白人等。纳更司的瓦渣(今红河县境)也有侬人。嘉庆《临安府志》卷十八说:"瓦渣……计有种人五:侬人、濮拉、倮罗、僰夷、窝泥。"在个旧县境内也有侬人,民国《个旧县志》卷十有关于侬人的记载。
  
  除广南、开化、广西、临安4府外,在蒙自县、元江府、普洱府,甚至路南县都有侬人的踪影。嘉庆《阿迷州志》卷六说:"侬人……昔因纳更司(今元阳县)龙姓兄弟相争,连约侬人助,后遂育种于阿(迷)莆(自)诸处,其俗与沙人相似。"康熙《元江府志》卷二说:"侬人,其种在元江与广南同俗,是智高党窜于此者。"普洱府的侬人被称做龙人,光绪《普洱府志》卷四十引《伯麟图说》曰:"龙人,知耕织……普洱府近郭有之。"民国《路南县志》卷一说,"夷人,俗名倮罗,系爨蛮卢鹿之裔,亦其讹音也。其种类有撒尼、黑槎、阿细、阿折、子肩、白夷、黑夷、干夷、撒梅、阿尼、沙人、土老、侬人等。"在这里侬人被归类于倮罗内。
   沙人(布雅依)名称,宋代已经出现。在明、清地方志书中,多与侬人并提,一同记载,且有“白沙人”、“黑沙人”之别。《元史.忽辛传》载:“广南酋沙奴强悍,宋时尝赐以金印。” 沙人自称"布雅依",与富宁"土族",广西、贵州布依族自称相同。其他少数民族称"沙人"也是"布雅依",有时有些音变。麻栗坡"侬人"称沙人为"普厅",富宁县旧名普厅,这表示麻栗坡"沙人"是从富宁迁去的。富宁的"沙人"至今误称为"土族"。沙人在宋末元初即从西原蛮、牂牁蛮等中分离出来,因其首领为沙氏而得名。《元史.忽辛传》载:"广南酋沙奴,素强悍,宋时尝赐以金鱼了,云南诸路悉平,得此梗化。"民国《马关县志》卷二载:"沙人,本侬人之变种,明末,其酋长沙定洲骁悍雄杰,率属叛乱,其有之沙人。"《马关县志》中把"沙人"之得名与明末沙定洲起事联系在一起,显然是错误的。沙定洲起事发生在明末崇祯年间,而在天启《滇志》中已有沙人的廉洁。民国《马关县志》还有另一种解释说:"(沙人)多居河滨,男妇老稚每于沙滩乘凉,初和一小儿以之卧沙上则无疾易养,故称为沙人云。"
    明代,沙人主要集中在广南府、土富州及广西府维摩州(今砚山县)和罗平州(今罗平县)。天启《滇志》卷三十载:"沙人……在广西者(今泸西县)属于珑氏,在土富州者属李氏、沈氏。……罗平州亦有沙人,器用木,昏丧以牛为礼。"天启《滇志》卷三十言及临安府的教化三部和王弄山长官司的属夷有沙人。
    清代,"沙人"分布广泛。道光《云南通志》引《清职贡图》说:"沙人,散处广南、广西、曲靖、临安、开化等五府。"广南府的沙人主要分布在其东北部、北部及土富州,分化成白沙人和黑沙人。道光《广南府志》卷二记载:"黑沙人,散处溪"。"气势汹汹和人,散居四乡……衣服尚白色,惟土富州有此。"
    清代广西府的沙人集中聚居在师宗州。清初师宗州(括今师宗县和邱北县的大部人)的主体民族当为"沙人"。康熙《师宗州志》卷三载:"师宗昔称羁縻州……沙人居其七,倮罗居其二,汉人只一耳"。"沙人有黑白二种……雄比、怒雄、沙完、龟缺等村寨有之。"历史记载如此,今人的口碑传说亦如是说。传说:"清初不仅南盘江流域的十三槽是壮族聚居区,而且今日的师宗县丹凤镇、大同、彩云乡,乃至西北的葵山乡、雄壁镇等处均有壮族分布。大同乡新安村及山外有沙人坟遗址"。沙人的主要聚居区在上下七槽。上七槽即黑耳、普槽、坝昂、五洛河、鲁克、蚌别、坝村,杆当于今日师宗县的五龙、高良、龙庆3个乡。康熙《师宗州志》卷三记载:"上七槽沙彝,白沙彝种也,惟黑尔为黑沙彝,性皆犷悍,好仇杀,近州者为上,无姓氏。"下六槽相当于今日邱北县东北部与师宗县接壤的地区。康熙《师宗州志》卷上载:"下六槽沙彝曰阿宁乡、宜常、补罗、六桂、锅底、者旦,先拭目以待维摩州,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裁维摩隶师宗焉,地近粤西广南、暑湿。蛮人更悍,名白沙人。"上七槽的沙人聚居状况至今仍未改变。今日师宗县五龙、高良、龙庆3乡的壮族19376人(1990年统计)占全县壮族总人口91%。据民国《邱北县志》统计,民国15年前后邱北县有人口约八万人,其中沙人二万余,占邱北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说明下六槽的沙人的聚居地的状况未改变。现在,这些地区仍是壮族沙支系的主要聚居。
   清初开化府共有沙人聚居47寨,占总寨数的3.9%。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沙人逐渐被汉人同化。清初开化、乐农、王弄、安南4里有沙人聚居11寨,沙人与其他民族杂居3寨。民国时期文山县辖开化、乐农2里和安南、王划2里的大部分,沙人聚居的村寨已不复存在,公有与其他民族杂居的6个寨。清初永平、逢春2里有沙人聚居19寨。民国时期马关县括永平、逢春2里,仅有沙人聚居18寨。
    清代的临安府(治今建水县),辖建水县、石屏州(今石屏县)、阿迷州(今开远市)、宁州(今华宁县)、通海县、河西县(今峨山县境)、习峨县(今峨山县)、蒙自县及纳楼茶甸长官司(今建水县南部)、亏容甸长官司(今红河县东南)、左能寨长官司、思陀甸长官司(今红河县西南)、落恐甸长官司(今红河县西南)。这些州县和各长官司辖地内均有沙居住。
   
   滇南元江府也有沙人。康熙《元江府志》卷二说:"沙人,习俗多同侬人,慓劲过人。惟元江境内止在惠远、定南二里。"民国时期的《元江县志稿》内还有关于沙人的记载。现在元江已无沙人。个旧县内也有沙人,民国《个旧县志》记载:"沙人性狡而悍,多居山谷。"澄江府的路南州(今路南县)也有少量沙人。
   
   沙人分布的西端在普洱府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八载:"沙人,思茅有之,习俗多类广西(州)侬人……言语服色与摆夷相同,居多近水,喜食酒及腥辣等物……以耕种渔猎为业。"近代易武的沙人村、那着村仍有一部分壮族,即沙人。易武在清代属思茅管辖。道光《普洱府志》所记载的思茅沙人,实居住在易武。普洱府的他郎厅(今墨江县)也人。道光《他郎厅志》说:"沙人,性强悍……居多近水,以渔猎为业。"近代以来,墨江已无壮族。普洱府边境的勐龙(今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龙)有较多的沙人。《清高宗实录》卷七百六十二载,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公元1766年7月)大学士管云贵总督杨应琚的奏章说:"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又有勐龙沙人头目叭护猛呈称:'我所管地方约二千余里,并所管沙人暨共七十余寨,计一千余户,概请内附。'……叭护猛等原籍内地广南夷民,流落外夷居住,现闻大兵攻克整欠,慕化来归。边外夷人种类甚多,一种之中,又有数种,惟沙人止系一种,幅员广阔,若准归附,可与整欠、孟艮犄角相倚,直与南掌、老挝接境。且沙人武勇,边方得此,尤资防范。"今西双版纳勐腊县仍有部分沙人居住,由于长期受傣族的影响,双方生活习性上已基本相同,只是语言上稍有差异而已。
  土僚自称"布傣",也译写成布岱,部分叫"傣格莱"和"德傣"。因其服饰有别,又有"白土僚"(傣考)、"黑土僚"(傣丹)和"花土僚"(傣莱)之分。土僚人有时也自称"土族"。侬人和沙人都称之为"傣"或"布傣",汉族称其为"土僚"。
 “土僚”系原聚居于滇、桂、黔连接地带的古老居民,汉晋时期早已有之。元、明以前,今广南、富宁与广西西北连接地带的僚人,以“花角蛮”、“山僚”见称。清代以后,“山僚”则被分别以“花土僚”、“白土僚”、“黑土僚”等(见清道光《广南府志》卷2和《开化府志》卷9)。聚居于富宁一带的土僚甚多,他族称为“土佬”。而本族则自称为“土人”或“土族”,意为最先居住该土之人。明代土僚分布于云南省各地,临安府和澄江府内的石屏、习峨、路南居多。天启《滇志》卷三十载:"土僚,其属本在蜀、黔、西粤之交,流入滇,亦处处有之,而石屏、习峨;、路南较多。……习峨者,樵苏自给。路南者为人佃种。……新兴者(今平溪)居西山之麓,服食昏丧,习同白罗,以孟冬朔日为岁首。"广西府师宗州也有土僚。景泰《云南图经志》卷三载:"(师宗)州之夷民曰土僚者,以犬为珍味,不得犬,不敢以祭。" 清代史籍对土僚的记载较为详尽。光绪《云南通志》卷二百零一引《皇清职贡图》说:"土僚一名土老,亦名山子,相传为鸠僚种,亦滇中乌蛮之一。从蜀、黔、粤西之交流入滇境,散居临安、澄江、广西、广南、开化、昭通等府。"
  
 清代开化府是土僚聚居最多的地区,分为花土僚、白土僚和黑土僚。乾隆《开化府志》卷九载:"花土僚,服尚青蓝。""白土僚,开旧无此种,多自阿迷、蒙自流入。""黑土僚,喜种水田。"据乾隆《开化府志》统计,清初工化府8里计有总寨数1203寨,土僚聚居96寨,居民族聚居村寨的第四位。以后,同上地大量汉族的迁入和民族融合加深,土僚聚居村寨减少,各族杂居的村寨增多。清初,整个文山坝子文山县管辖51寨,其中有土僚居住的41寨,占80.4%,土僚聚居33寨,占64.7%,与其他民族杂居者8寨。民国年间,纯属土聚居的只有5个寨,汉、倮、侬、摆夷与土僚杂居者增加到36寨。清初,永平、逢春2里是后来马关县的管辖范围,共有土僚6寨,民国时期的马关县土僚居者增加到12寨。在开化府的边远地区土僚居住范围扩大,这可能是汉人迁居文山坝子后,土僚迁徙他地的结果。
  民国《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载:"土僚人,系本地土著,多住于热带地……搭头土僚,其类女人服长裙,衣小黑色,头纂扭于顶上,以巾裹其发夹下,种田而食。……尖头土僚,其性质礼教与土僚相似,足以女人头上以包尖为美故名。……平头土僚,与两类大我相同,惟女人头纂是平的,亦因之故名。"
   
  临安府也是土僚的主要聚居区。雍正《临安府志》卷七载:"土僚,以十月为岁首……能习汉语,治生最勤,五更即赴山取柴,白昼耕种,人多富足,渐知读书。"临安府的土僚主要分布在阿迷州、蒙自县、个旧县及亏容甸(今红河县)。据民国《路南县志》记载,澄江府路南也零星杂处着少量土僚。
    广南府和广西府也有部分土僚。道光《广南府志》载,广南府有花土僚和白土僚两种。他们与开化府的这两种土僚在衣饰和婚丧习俗等方面相一致。乾隆《广西府志》卷二十一载,广西本府有土僚,弥勒州(今弥勒县)有土僚18寨。民国《邱北县志》统计,邱北县有土僚人口千余,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8%,分为黑土僚和花土僚。民国《邱北县志》说:"土 ,状类摆夷,惟妇女以黑布盖头者为黑土僚,花布盖头者为花土僚。亦读书,习尚与摆夷同。"
   
  天保、黑衣、隆安 "天保"自称"布依",与侬人自称相同,人口约16000人,散居于富宁县各乡镇,其中有部分居住在广南县,他们是从广西那坡、靖西德保(旧称天保)等县迁来的。最早的不过5代,最初来的是天保县人,以后从靖西、那坡来的人,因语言习俗与天保一样,1949年以后统称为"天保"族。
   
  "黑衣"人口近17000人。自称布雄,天保人称其为"布僮",汉人因他们穿黑色衣服,称之为"黑衣"。绝大部分居住于富宁县,少数住在马关。原从广西那坡、靖西迁来,最早的有60余年。
  
   "隆安"自称"侬安",部分自称"布红"。"隆安"人口约5000余人,散居富宁县境内。自称"侬安"的是从南宁和桂林迁来,约四五代之久。自称"布红"的从南宁附近迁来,有七八代之久,语言、习俗与"隆安"相似,只因种植甘蔗,有菜园,1949年后误认为"蔗园"。
  
   "天保""黑衣""隆安"人口都不多,都散居在富宁县各乡镇,与各族杂处,并没有单独聚居的自然村;因为"土族"是本地的土著,已占据了水边地区,后来迁入者只好到山区较差的地方去;大体上"天保"多坝居、部分山居,"黑衣"只有部分坝居,多数住山坡上,"隆安"山居较多,他们都属壮族。
     转自:广南壮族在线(www.zhuangzu.nev.cn)
    
 
本人经过慎密探索研考,结论是:广南的壮族源流至今仍清晰可辨,“土僚”(即“土人”、“土族”、“沙人”)系当地的土著民族;“侬人”系宋代侬智高起义战败退入广南的后裔和随从;今富宁、马关等地的“布雄”(黑衣),系近代由广西的睦边、靖西等地迁来;“隆安”、“天保”支系,分别由广西南岭、桂林和天保(今广西德保)一带迁徙而来。
 
(作者系:广南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句町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坝美》杂志主编、云南省壮学会理事、广南县壮学会副会长、广南县壮学会副会长)
                                   2010年5月5日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沙发
发表于 2010-11-23 10:04:00 |只看该作者
广南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能有这份心去研究壮族问题,好啊。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板凳
发表于 2010-11-21 18:48:00 |只看该作者
还没看正文,但内容这么多,辛苦了。谢过了。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灶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最后登录
2014-7-27
注册时间
2007-4-21
地板
发表于 2010-11-21 16:05:00 |只看该作者
广南僚人很少来这里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

听众

4060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5-3-16
注册时间
2006-7-30
5#
发表于 2010-12-7 03:20:00 |只看该作者
原来“bux”和“boux”是可以翻译成“族,民族”的啊,我们都是受汉文化影响,用汉语思维来翻译,不把这意思弄丢才怪!汉语里,汉族也可以称为“汉人”,我们应当是被这样的词给误导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听众

69

积分

新来贝侬

Rank: 1

最后登录
2012-2-24
注册时间
2012-1-31
6#
发表于 2012-2-2 04:41:00 |只看该作者
广南的出来吐泡泡。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4 08:36 , Processed in 0.140657 second(s), 5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