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处长/王平
首先,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指向正确促进和保护少数民族人权途径的发展观。也就是说,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才能真正地为少数民族人权享受提供全面的物质基础和正确途径。
发展是为什么?当然是为了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最基础的是人作为个体的需要。人作为个体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吃饱饭、吃好饭是最基本的需要,在这个基础上,人还需要享有良好的教育、较好医疗卫生条件、较舒适的休闲环境;人还需要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更自由的思想环境、更公平的制度环境。人的需要再次是人作为类的需要。人的社会身份是多重的,如一个国家的公民,一个民族的成员,一个性别中的一员,一个年龄阶段的一分子,一个行业的职员,一个家庭的成员,男人还是女人,农民还是工人,学者还是官员等等,个体的需要和利益与所属类的需要和利益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发展还必须关注和正确地、公平地协调各种类的需要。
单纯GDP增长的发展观,更多地注意了国家层面经济实力的增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新发展观,则直指人作为个体和类的各种需要以及这些需要的协调和公平性。显然,新发展观的理念与促进人权事业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
就少数民族来讲,新发展观,不仅关注少数民族所属国家的总体发展,而且关注少数民族地区与其它地区协调发展;不仅关注少数民族地区GDP的增长,而且关注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度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生态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仅关注少数民族成员作为国家公民的平等权利,而且关注少数民族公民与民族的其他成员一起,享有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民族权利以及这些权利的实现。所以说,科学的发展观是全面促进少数民族人权事业的发展观。
我要讲的第二点是,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人权保护,具有重要的、特殊的现实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对我国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地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1亿人口,有120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 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自治县(旗)。这120个自治地方,总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75%,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5%,,森林蓄积量占全国的51.8%。
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曾说“我国少数民族人数少,占的地方大。论人口,汉族占百分之九十四,是压倒优势------而土地谁多呢?土地是少数民族多,占百分之五十到六十。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至少地下资源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物博”。”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恶化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在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具体表现为:森林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中,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非常重要。
从中国总体情况看,所谓“地大物博”,其实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中国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森林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5,耕地只占世界的7%,人口却占世界的22%。据国务院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宏观战略研究部部长赵晓博士,2004年8月19日发表的《日本在走下坡路吗?》一文的有关数据表明,2004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总量的4%,石油消费却是世界第二,发电量消耗占全球的13%,钢材消耗占27%,水泥消耗占40%,煤炭消耗占31%。这种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是难以为继的。
所以,对于资源贫乏的中国来说,无论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是其它地区开发资源,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走资源节约型的道路。
第二,少数民族地区总体上讲,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社会事业的发展更为滞后和不平衡,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落实,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事业更为协调的发展,从而更为全面地促进少数民族人权享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比如教育,从宏观教育结构上看,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基础教育薄弱、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缓慢、高等教育规模偏小的实际状况。全国85%的人口地区基本实现“双基”。而在少数民族较集中的9个省、自治区中,则平均只有40%左右。
再比如卫生,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之间分布很不平衡。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占相当比重的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因看不起病,死于家中的比例高达60%—80%,少数民族地区医疗机构和设施也很不足。
所以,统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最后,我想简单谈一谈,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下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从而促进少数民族人权事业的进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我认为,应该注意三点:
第一点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结合。一国民族成分的构成及其人口和分布往往对一国的政体的形式产生影响。我国是在单一制政体下实施民族区域自治。这是一个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个制度的设计,考虑了多重因素,实践证明是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所以,胡锦涛同志在今年5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
第二点是,要很好地与保护和发扬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各少数民族都有丰富的本民族传统文化。各国的历史表明,文化的多样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而不是负担。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文化。文化问题十分敏感。每个民族都十分珍视自己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首先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民族文化,前提是正确认识民族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存在的价值,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保护和弘扬各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一项法定原则,也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应包含的内容。
第三点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的基础上,发展仍要以经济快速增长为核心。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感叹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有很多优点。至于缺陷,作为经济总量指标,人们批评最多的一般是以下几点:它不能衡量社会成本,不能衡量增长的代价和方式,不能衡量效益、质量和实际国民财富,不能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也不能衡量分配,更不能衡量诸如社会公正、快乐和幸福等价值判断。
但是“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中经济增长是核心,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如此。少数民族地区,基础建设欠帐多,交通、通讯、制造业、科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都比较薄弱。人民生活许多地方还没有解决温饱。据统计,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却占贫困人口45%,在全国贫困县当中,少数民族地区又占45%。
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面貌,经济发展是首要因素。经济发展可以带来一连串的发展,经济落后就会引起一连串的落后。当前,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一些群众的生活还处于贫困状态。民族地区吃饭难、上学难、看病难以及毒品、艾滋病问题等等,都与贫困问题相联系。有贫困就不可能有和谐,有贫困就不可能有稳定。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但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还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加以解决。切实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更加紧迫的位置上来。加大感情投入、政策投入、人才投入、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基本出发点,在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中,加快每一个民族的自身发展,实现各民族和谐发展、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