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4954|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倔尾龙拜山:源远流长的原生态龙母文化

[复制链接]

791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9-5-8
注册时间
2008-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8-23 18:58: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倔尾龙拜山:源远流长的原生态龙母文化


2008-11-26 16:46:59 来源: 南宁日报 


  武鸣马头元龙坡先秦墓地在岭南青铜时代墓葬中规模最大、年代最早、价值最大。图为发掘现场


  龙母文化是珠江流域以“倔尾龙拜山”传说为中心所形成的文化体系。龙母文化是珠江流域的主流文化之一,龙母在近代已成为珠江流域公认的重要人文始祖,在岭南和东南亚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大明山的壮语名字叫“岜是”,最早记载大明山的中文古籍《太平寰宇记》把它音译为“博邪山”。“岜”在壮语中是山的意思,“是”也可写作“社”,是社神或祖宗神的意思,“岜是”直译就是社神山或祖宗神山。壮族人用之以表示“始祖之山”“神山”“龙之山”等。这说明大明山自古以来就是百越圣山。


  大明山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数千年来,她美丽的山水孕育了周边地区无数奇特的文化现象,随着武鸣马头元龙坡商周遗址、全苏勉岭遗址、安等秧先秦遗址、两江独山先秦岩洞葬遗址、陆斡岜马山先秦岩洞葬遗址等众多瓯骆(百越)部族早期文明遗址的发掘,人们从这些古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可以推定,这一地区在与中原商代同期之时就产生了灿烂的青铜文明。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深入环大明山地区山山水水、村村屯屯进行全方位考察,解读她那神秘的文化“遗传密码”。大明山神秘面纱后蕴藏的文化内涵渐渐地被人们所认识。


武鸣两江镇龙英村龙母屯村边的明代蛇图腾石雕


  一个传扬了几千年的动人民间传说


  流传在环大明山地区的“掘尾龙拜山”故事梗概如下:


  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明山下的一个村子里,有个贫穷的“娅迈”(壮语寡妇的意思),经常到野外挖野菜。在一个十分寒冷的冬天,她在挖野菜回来的路上,看见一条身上发光长得很奇怪的小蛇,蜷伏在路边快死了。她很可怜它,就把小蛇捡回家烘暖,喂它吃东西,小蛇慢慢恢复了元气。


  “娅迈”把小蛇养在家里,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护理、养育它。小蛇逐渐长大了,“娅迈”的茅棚已装不下它了,尾巴往外伸出去一大截。娅迈告诉小蛇,只有砍去一截尾巴才不会越长越长。小蛇点了点头,娅迈就拿起菜刀砍断了小蛇的一小截尾巴。她心痛极了,马上找来锅灰,涂在小蛇的伤口上止血。从此,小蛇变成了秃尾巴的蛇。壮话把秃尾巴称作“掘”,“娅迈”于是给小蛇起名叫“特掘”,人们按照壮族的习惯把“娅迈”叫做“乜掘”(“乜”在壮语中是母亲的意思)。


  “特掘”的尾巴虽然不再加长了,但身体却越长越大,茅房快给挤破了,吃也吃得越来越多,实在难以再养了。“乜掘”只好把它送到河里去谋生。


  “特掘”走了以后,“乜掘”的门前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出现鲜鱼和鲜果,人们都猜测是“特掘”送上门的。“乜掘”的生活慢慢富起来,成为人们崇敬的仙婆。


  后来,“乜掘”年老体弱病死了,村里人刚想来为她办丧事,即见狂风大作,雷雨交加,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昂头摆尾凌空而下,把“乜掘”抬到大明山安葬了。人们于是把这座山叫“莫乜掘”(壮语“莫”是坟的意思)。


  “乜掘”安葬以后,“特掘”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前后都上大明山为“乜掘”扫墓。“特掘”扫墓时大明山地区就会风雨大作,电闪雷鸣。风雨过后,连绵的大明山脉到处瀑布飞泻而下,这是“特掘”为母亲高悬的白色挽幛。晚上,瀑布奔流的轰鸣声,是“特掘”在祭奠养母举行闹龙殿的仪式。


  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龙母起源的故事。这一个故事在岭南地区有不同的版本,但都叫“掘尾龙拜山”。


武鸣马头镇全苏村勉岭出土的商代同期蛇纹牛首提梁卣


  全国学术界已认定龙母文化是百越瓯骆文化,因此可以认定大明山地区“特掘扫墓”的故事就是珠江流域龙母传说故事的原版。事实上所有的岭南龙母故事即使流传在白话区都带有鲜明的百越文化特色,“掘尾龙”的“掘”在白话(粤语)里是有音无字,在壮语里也正是表“钝”“无尾”之意。显然在这些不同版本的龙母故事中,只有大明山流传的龙母故事才是所有龙母故事的源头,是原生态的龙母文化。


  肇庆梧州的龙母故事版本中,传说龙母姓温,是从西江上游漂流下来的。上古时代越人无姓,之所以有龙母姓温的传说,是由于龙母故事产生于“温”(壮语音译)水的缘故。古“温”水正是大明山水系所在的右江和邕江流域。


  既然环大明山地区流传的龙母故事是原生态的龙母文化。因而必然深深地体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在环大明山地区的壮族人有一个独特的民俗:忌讳吃蛇和杀蛇。一些受外来影响的年轻人杀蛇吃蛇都会受到老年人的责骂。他们认为吃蛇会遭到灾异的报应,在家煮蛇烟尘落下会中毒。这一民俗与大明山地区以外的珠江流域各族民众以蛇为佳肴大相径庭,只有大明山沿江的疍家人的风俗与环大明山地区的壮族民俗相同。


  起源于龙母祭祀活动的歌圩民俗。武鸣县马头镇小陆村至罗波镇罗波潭的廖江两岸是郁江流域最古老、最大的歌圩。这一歌圩带有浓郁的龙母文化特征。歌圩举办的时间是在“三月三”“特掘扫墓”之后,并且赶歌圩的人必须先向龙母庙敬祭熟肉和五色糯米饭,大家分吃了才开展歌圩活动,而且歌圩的开台歌必须先唱龙母的故事。壮族喜欢吃五色糯米饭,这一习俗也起源于龙母文化,传说“特掘”是五色龙,因此大家在祭祖扫墓时都以五色糯米饭作为主要祭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吃五色糯米饭的习俗。“三月歌圩”又称“三月三歌节”。“三月歌圩”,历经千百年不衰,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


  起源于龙蛇崇拜的建屋“安龙”习俗。在环大明山地区的壮族人有一个建房上横梁时的“安龙”习俗,壮族人把横梁看成是秃尾龙“特掘”的化身,上梁时要举行一个隆重的祭祀秃尾龙以求大吉的仪式:请地理先生来定上梁的时辰,到时用红带子缠在横梁中间,在梁头贴上红色的利市纸,抱一个公鸡绕横梁一周,然后抬梁上柱头安放并燃放鞭炮。壮族人认为这样“安龙“后,房子才会牢固安然。


  起源于秃尾龙“特掘”断尾的养禽畜剪尾巴习俗。在龙母故事中,传说小蛇剪了尾巴才养大成龙,因此环大明山地区的农村饲养禽畜都喜欢剪掉尾巴,现在仍相沿习。从外面买回家的猪、鸭等,要把尾巴或尾巴的毛剪去,认为这样禽畜才能去掉野性,才能快长快大,成为自己家里的一个成员。


  壮族的“三月三”源于龙母文化。大明山地区的壮族人以“倔尾龙拜山”的农历三月初三那一天作为拜山的节日。壮族拜山的习俗是以五色糯米饭做祭品,传说这是因为“特掘”是五色龙的缘故。大明山“特掘拜山”的民俗对壮族文化影响很大,据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教授介绍,上个世纪80年代在北京的壮族代表在研究为壮族设定一个法定的节日提案时,就是根据“特掘拜山”的故事而提议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作为壮族的法定节日的,后来这一提案获得了广西政府的批准。



武鸣马头出土的与西周至春秋同时期的青铜卣


  一种应当重新考量的活态民俗文化


  环大明山地区是百越瓯骆民族的一个重要活动中心,曾存在着强大的马头方国,这是瓯骆远古文明的一个文化积淀,是瓯骆人美好的理想境界和精神家园。它是瓯骆先民在长期生存和繁衍的过程中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和谐的深刻认识和反映。这是骆越民族历史的记忆和印证,这也就是大明山壮族龙母文化原生形态的文化解释的基础。


  从地理环境学的角度来看,大明山地区是一个自成一体独立的地理单元,横亘在岭南大地壮族母亲河——红水河旁,北回归线横穿,使这里成为比周边地区生物多样性更明显的区域。发源于大明山地区的33条大中小河,滋润着周边3.2万公顷的良田,使这里自古以来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山体高大,坡度较陡,起伏明显,气候多变,森林茂密,涵水丰富,物种繁多,基因独特,土地肥美,物产丰饶,雨热同季,未遇洪水,不见旱灾,这是大自然赋予瓯骆民族一幅人与自然和谐最美丽的画卷。


  龙母崇拜是由于龙母赡养一条小龙蛇并为民治百病和小龙蛇对龙母报恩的远古神话派生而来的,一直沿至今日。这种崇拜,仍然表现在壮族民间生活中。每当农历三月三,大明山刮起一阵风,人们说,这是“特掘”回来拜山啦!“特掘”回来拜山,我们也跟着拜山啦!以后壮家把三月三定为祭扫节,一直沿至今日。于是说,三月三,龙拜山,其民俗由此而来。“孝心”是东方传统美德。弘扬孝道,本身就是对美好价值的看重与坚守,是净化心灵,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的“试金石”。挖掘壮族龙母文化就是要宣传孝道,尊敬老人,赡养老人,追念先人,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壮族龙母文化是各族文化交融的典例。壮族处于东南亚文化、岭南文化交流的交汇处,因而壮族文化具有开放和融合的特征。龙母文化从西江源头扩展到珠江流域,扩展到东南亚和世界。这也就是壮族龙母文化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和谐,民族之间的和谐。广西生活着多个古老的民族,这些民族都创造过相当灿烂的民族文化并有各自鲜明的文化特征,长期以来,这些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建设家园。在长期的交往中,各个民族既保留着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特性,又让其他民族的文化不断发展,形成一种文化共生的现象。深度挖掘、开发利用壮族龙母文化就是要加强民族团结,用民族团结来提高国家凝聚力和影响力。


武鸣两江镇龙英村龙母屯村民春节期间抬龙母出游的习俗


  一个亟待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深度挖掘开发龙母文化,就是要充分展示以龙母文化为代表、侗傣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文化特色,实现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一是,以大明山为核心,武鸣、上林、马山、宾阳等县共同举办《壮族“三月三”.环大明山龙母文化节》,通过龙母文化的开发,带动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既然原来的“三月三”就是因为与蛇图腾崇拜,与龙母文化有关而设立的,现在通过“三月三”这一壮族人民的法定节日,在环大明山地区开立又一旅游胜地,这对作为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壮族,具有非常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开发大明山壮族龙母文化对于侗傣语民族以及东南亚20多个与壮族“同源异流”具有族缘、血缘、地缘的民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促进广西与东南亚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旅游业,加快东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等多方面都具有叠加的意义。


  三是,做好龙母文化发源地开发策划工作,要设计好重点项目,积极招商引资,划定精品旅游线路,建造相关设施、开发系列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使大明山真正成为珠江流域龙母文化朝圣游的一个王牌景区。


  四是,以大明山为中心,加大对环大明山地区龙母文化遗存、遗物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同时,适当修复和重建部分文化古迹,特别是要抢救濒临灭迹的遗物。


  五是,加强瓯骆古都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专家在考古中发现武鸣县的马头镇、罗波镇、陆斡镇、两江镇是环大明山龙母文化分布区,在这个文化区域内,先秦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是目前已知在广西最丰富、最密集的,主要的考古发现有:商代牛头铜卣、商代青铜戈、元龙坡商周墓群、安等秧战国墓、岜马山商代岩洞葬、独山战国岩洞葬。其中与蛇图腾崇拜相关的考古遗存和遗物有:船形墓、蛇形图案、蛇形玉雕饰、唐代龙母庙遗存、明朝蛇图腾石雕像。建议建立元龙坡安等秧古墓群遗址保护区,筹建瓯骆古都文化博物馆。


  六是建立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的有效保护,积极征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实物、资料,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方式的研究,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中专家学者们的作用;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资助扶持、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和扶持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


  由于东南亚民族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字,因而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异,这是包括壮民族在内的众多世界民族文化发展特定时代的产物。因此,多数民族的文化就显得支离破碎。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民俗学、地名学、文字语言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多学科所提供的方法,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和分析,从而可以发现某一民族发展和变化的轨迹。


  瓯骆古国,瓯骆古都,龙母文化……千百年来,这些充满诗情而又带有神秘色彩的谜团,如同幽灵般在瓯骆后裔的梦中跳跃。瓯骆文化是珠江流域历史上最早、最灿烂的篇章之一。瓯骆文化中的稻作文化、棉纺织文化、造船文化、大石铲文化、铜鼓文化、崖画文化、医药文化、龙母文化、玉器文化、青铜文化……曾对东亚文明和世界文明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愿这些文化更多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这些文化不仅仅是百越民族(侗傣语民族)的,而且是全世界的。

 

编辑:韦玮    作者:南宁日报 文章结束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size=3]vot vot vot[/siz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1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9-5-8
注册时间
2008-5-3
沙发
发表于 2010-8-27 22:06:00 |只看该作者

德庆龙母网:龙母的传说




龙 母 的 传 说




 《德庆州志.卷五》有:「龙母神生于周秦之世,载《南汉春秋》志乘庙原碑,斑斑可考。」的记述。德庆悦城龙母庙的《孝通祖庙旧志》写得更加具体:「 敕封护国通天惠济显德龙母娘娘,温氏,晋康郡(今德庆郁南罗定)程溪(今悦城)人也。其先藤县人,父天瑞,宦游南海,娶悦城程溪梁氏,遂家焉。生三女,龙母,其仲也,生于楚怀王辛末之五月初八。」

梧州地方志《藤县志.卷六》,对龙母的出生之地、生活之地和墓地作了更精确的考证:「按龙母赢秦祖龙(即秦始皇)时之神也。温姓或曰蒲姓……今考粤东肇庆府旧志及悦城孝通祖庙旧志,咸以为藤县人,则无论毓于何都,其为藤之神固可考核而无疑者,然其墓独在悦城,何也?父天瑞娶悦城梁氏,生三女,龙母其仲也……随其母至悦城,心喜其地,欲以为安厝所。因熟记之,及归于溪也,得石卵,剖之出五物,如守宫状,喜水,母豢渐长,放之江遂去,越数年,鳞甲辉煌,复来见母,母知龙子之远迎也。别其父母曰:儿当乘龙至悦城,遂跨龙,薄暮抵江口。……」龙母仙逝后,「立庙祀,极显应,故至今香火独盛云。」可见在珠江流域的西江上下游千百年来,民间始于秦朝有关龙母的传说是有史可据的。

  综合上述史料,我们可以知道:

  一、龙母姓温,的父亲叫「温天瑞」,是梧州藤县人;

  二、龙母的母亲是德庆悦城人;

  三、龙母出生于战国时期,而生活于秦代的梧州藤县,后随母至德庆悦城生活(一说因水灾,童年被放在木盆里,漂流到悦城),仙逝后葬于悦城;

  四、龙母有三姊妹,她是老二。

龙母文化的内涵

  龙母,是岭南民间流传周秦之世的神女,《神话传说》记载:「秦始皇时代,有两个传说故事,一个是关于陷湖的传说,一个是关于龙母的传说。」

  传说龙母是一位奇女子。她一生下来,头发就有一尺长,身体奇伟,脸慈祥。从小喜欢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特别值得珍贵的是,她有一颗晶莹的善良的心,当她长成亭亭玉立少女的时候,就和自己的姐姐、妹妹以及邻居的四位姑娘结成「金兰七姐妹」,立下誓言:要利泽天下,为老百姓做点好事。龙母有预知人间祸福的本领,精通各种医述,经常救死扶伤,义务为乡里百姓服务。当时,各种病疾、水灾、旱灾威胁着在西江流域仓吾(苍梧郡)生活的西瓯部族人民,一逢这些天灾人祸出现,苍梧古郡、西江流域就会疮痍满目,饿殍遍野。聪明、勤劳的龙母,率领百越群众战天斗地,战胜天灾人害,让当地的黎民百姓得以安居、生息、繁衍,因而深受人们的拥戴,龙母被推为仓吾氏族的领袖。

  使温女成为龙母是拾卵豢龙一件的事。一天温氏到江边去洗衣服,洗着,洗着,突然见到旁边水中熠熠发光,觉得生奇,便慢慢地走过去,只见水中沉着一颗象「斗」那么大的巨蛋,使她感到生奇,于是把它抱起来带回家里,当作宝贝一样珍藏起来。经过了七个有又二十七天,那只石蛋忽然裂开,从中窜出五条如蛇状能活动的蜥蜴,个个非常喜欢玩水,温氏象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似的细心喂养。到长大它们却是五条活灵活现的小龙。五小条感于温女的养育之恩,衔鱼孝敬温女,不断帮助温女与水灾、旱灾、虫灾和官灾斗,造福黎民百姓。于是,温女被西江流域的百姓们尊称为「龙母」,成为造福百姓,保平安的「神女」。后来西江流域的百姓们及为生计到东南沿海和东南亚某生的群众,世代仍念念不忘龙母的恩泽,建龙母庙,年年都祭祀龙母,企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有关龙母的故事,以后我们再细细说来。

  文化是一种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它通过书籍、艺术品、民间传说、建筑物等在时间上传之后世,或在空间上向一定地域传播。产生于珠江流域西江中上游以及远播大陆东南沿海、东南亚一带的龙母崇拜,其产生的大量诗词、楹联、传说、戏曲,由龙母崇拜产生的一些独特古建筑古坛、民风民俗,由龙母崇拜促进和发展的文物旅游,就构成了一种龙母文化。这同东南沿海的妈祖天后崇拜等同样道理。只不过是崇拜的地域大与小而已。正如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杨应彬写的七绝诗所揭示那样:「龙母出龙国,江声载誉声。原无迷信意,本为济苍生。」这完全道出了龙母崇拜和龙母文化跟迷信的本质区别。

对龙母文化我们的初步心得是:

  1、龙母文化是图腾文化在岭南的典型体现。

「图腾崇拜」是社会初级阶段的一种最早的宗教信仰。古代百越人也有崇拜「龙」的习惯,他们在农历正月舞龙,二月有祭龙节,要杀猪祭龙,祈求人畜平安、粮食丰收,五月初赛龙 就是证明。温氏因豢养「龙」而成为龙母,又因受「龙」的图腾影响而受崇拜,那就容易理解了。

  龙母文化中的「龙的图腾」色彩是十分浓烈的。传说中的龙母豢龙,龙衔鱼孝敬龙母;龙母不愿接受秦始皇的礼迎,龙就引船四次南返;龙母仙游后,五龙化作儒生来操办丧事,「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为坟」;五蛇守庙侧直至以后历代皇帝因征战将领的风送转运,胜利奏凯,地主郡县的阴阳协调,雨泽丰收,平民百姓的出入安,旅途顺畅都归功于龙母和五龙的赐福,而不断地给龙母以敕封,无一不显示「龙的图腾」的意义。「龙的图腾」既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精神遗产,又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精神财富。 「龙」的精神,即团结整合、利泽天下、奋发进取、天人和谐的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办。

  2、龙母文化是「龙的传人」对母爱主题的真情抒写。

  龙母是古代百越民族中的一位著名人物。在岭南的「龙的传人」的眼中,龙母就是他们的一位伟大而又仁慈的母亲。

在传说中,龙母是伟大的,她勤劳、聪敏,不仅有「利泽天下」的理想,而且有「利泽天下」的本领,善织能耕,心灵手巧,既有扁鹊的医术,又有预测风雨,先知祸福的超人功能,更感人的是,她还确有「利泽天下」的实绩,战国和秦时的西江流域,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当险恶,龙母率领百越西瓯群众开荒山、治旱涝、导江河、抗洪水,战胜许多自然灾害,使苍生得以安居、生自、繁衍、发展,且因有豢养五龙,雨泽万方,秦始皇礼迎未果的神话故事,而备受爱戴和拥护。

在传说中,龙母又是仁慈、博爱的,这位阿婆、阿嬷在「无意望报」的「豢龙和养物放生」中显示她的「爱」,竟泽及到生物,龙子复来后「蟠旋游戏。亲驯如初」的情景,又真切地表现了久别母子的无限情深。更为高尚的是她的「母爱」是有原则的,她「喜白鹿,常豢之乘以出入。」「但农人恶其害稼,母便断一足,放之南山麓。」然而又对它牵肠挂肚,常渡江去探它。正是这种仁慈、博爱的母亲情怀,又扩而成为「利泽天下」的愿望和行动。这种「母爱」,对当时和后代的普通人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亲切的,人们才越把龙母看成了自己的祖宗、母亲,而四时礼拜,特别是当他们在憧憬追求一种理想目标或者在生命的游戏中遇到挫折,越不可能成为胜利者的时候,他们就越会像祖宗、母亲倾诉一样,向龙母祈祷,从而获得内心的慰藉。千百年来,许多人来参拜龙母,正是怀着这种寻根拜祖的感情而来的,原来并无迷信色彩。

  3、龙母文化是西江水域保护神的赞歌

  古代生产力落后,西江流域自然环境恶劣,灾害严重,人们害怕涝旱,渴望风调雨顺,农渔丰收,安居乐业。于是,龙母豢龙的传说传开以后,人们寄托龙母,把龙母当作水域的保护神,祈祷龙母「降妖」,保我水域安宁就是自然的了。

探讨龙母文化对研究神话的起源和作用,对认识战国、秦汉时期百越民族的生活和思想,对保护、宣传和利用文物,对开发文物旅游资源,都有积极意义。

欢迎大家对龙母文化及其作用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size=3]vot vot vot[/siz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灶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最后登录
2014-11-16
注册时间
2007-2-14
板凳
发表于 2010-8-23 23:18:00 |只看该作者

在家煮蛇烟尘落下会中毒

--------------------------

所以要在露天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2

听众

3038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5-6-21
注册时间
2007-3-22
地板
发表于 2010-8-23 22:11:00 |只看该作者

在家煮蛇烟尘落下会中毒

——依稀记得好像是有这么一回事

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作为壮族的法定节日的,后来这一提案获得了广西政府的批准。

——要是法定节日能变成节日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

听众

908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4-10-26
注册时间
2009-6-14
5#
发表于 2010-8-23 22:42:00 |只看该作者
在左江也听过这故事,不过是白话版的,“掘尾”也是白话音,壮话音完全不同,就连字序也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2

听众

3038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5-6-21
注册时间
2007-3-22
6#
发表于 2010-8-23 22:20:00 |只看该作者
借此地问一下楼主,今天是农历七月十四了,我知道广西很多地方都过节的,对于我老家那里来说,是仅次于春节的第2 大节日。请问,广东那边也过吗,程度如何,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灶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最后登录
2014-11-16
注册时间
2007-2-14
7#
发表于 2010-8-23 19:11:00 |只看该作者
掘-----gud,短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0

听众

5627

积分

东灵神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7-5-22
注册时间
2007-6-10
8#
发表于 2010-8-24 10:22: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伤疤好咯在2010-8-23 23:18:31的发言:

在家煮蛇烟尘落下会中毒

--------------------------

所以要在露天煮

右江一带也有一样的说法!


咱们兄弟姐妹, 勿忘常回家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1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9-5-8
注册时间
2008-5-3
9#
发表于 2010-8-24 12:27: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伤疤好咯在2010-8-23 19:11:37的发言:
掘-----gud,短的意思。


广州读gvaed,“钝”、“不锋利”、“死路”(gvaed头巷)的意思,确实是有音无字。

[size=3]vot vot vot[/siz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灶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最后登录
2014-11-16
注册时间
2007-2-14
10#
发表于 2010-8-24 13:07:00 |只看该作者

回复:(使君子)以下是引用伤疤好咯在2010-8-23 19:1...

我家乡读gvud,差不多的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1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9-5-8
注册时间
2008-5-3
11#
发表于 2010-8-24 12:43: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Liuyuexue在2010-8-23 22:20:48的发言:今天是农历七月十四了,我知道广西很多地方都过节的,我老家那里,是仅次于春节的第2大节日。请问,广东那边也过吗,程度如何。


七月十四到七月十六,是盂兰节,也就是鬼节,珠三角(广州府)这边过得比较简单,部分中老年民众(也有后生陪同)自愿性质,地到晚上八九点的时候,上街烧些衣纸元宝蜡烛香、洒些饭菜,完成之后回家锁好门,早早就寝,忌再出门。

潮汕那边的闽语区过得比较隆重,要搭台做神功戏。他们的人移民到香港后也继承了这一习俗,七月十四有免费派米活动,很多老人家排队拿米。

[size=3]vot vot vot[/siz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12#
发表于 2010-8-24 17:48: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Liuyuexue在2010-8-23 22:20:48的发言:
借此地问一下楼主,今天是农历七月十四了,我知道广西很多地方都过节的,对于我老家那里来说,是仅次于春节的第2 大节日。请问,广东那边也过吗,程度如何,谢谢。

对于壮侗语民族来说,三月三和七月十四都是大节。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

听众

2451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8-12-14
注册时间
2010-1-28
13#
发表于 2010-8-24 16:59:00 |只看该作者
在家煮蛇烟尘落下会中毒。-------------这点和我家乡的风俗是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1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9-5-8
注册时间
2008-5-3
14#
发表于 2010-8-25 12:13: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伤疤好咯在2010-8-24 13:07:52的发言:
我家乡读gvud

在 SawLoih Gun-Cuengh 查到,gud 有 不完整、声音短促、尖端或尾部钝 等等的意思。

另外,gud 还有 浓稠 的意思。

我忽然想起,广州话表 浓稠 意思的读 gid (“杰”),有音无字。

就这样看来啊,广州话的越音数目,真的是被大大低估了,细心考察还能找出很多。

[size=3]vot vot vot[/siz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

听众

2188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9-11-24
注册时间
2007-9-8
15#
发表于 2010-9-5 00:59:00 |只看该作者

善良的女人养一条受伤的小蛇,长大后变成一条龙,这个故事我们那里也有流传,关于蛇的传说也有很多

每逢龙母诞,梧州、悦城这些地方都人满为患,但我想这些信徒都是汉族人居多

于是便有了疑问,来自中原的汉族人对土著龙母真是有那么虔诚吗,当时她也没有福泽到他们的先祖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24 01:01 , Processed in 0.239867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