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各受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所制约,它们之间不发生语言接触,不产生语言使
用关系,都不可能汇合为一个共同语。我国的壮语、布依语、傣语,虽然都是同一语支的近
亲语言,而且都分布于我国,但却分布于不同省、区,使用这些语言的各族人民也缺少经常
的直接联系。他们既无口语上的使用关系,也无使用同一语支的书面语的需要,所以他们的
语言也不可能溶合为一个共同语。既然在客观上它们不司能溶合为一个共同语,壮.布“文
字联盟”就无法起促进布依语溶合于壮语的作用,就必然要成为“闭门造文字”出门不对口
(语),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符号。
(三)壮.布“文字联盟”既不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字,又不是当代活着的口语
文字,而是一种半壮半布、非壮非布时人造“混合书面语”,布依族人民难以学习,_不愿意.
学习。
布依语与壮语虽然是同一语支的亲属语言,但与壮语武鸣话无论在词汇上、语音上都已
有一定的差别。据1957年比较统计,布依语三个土语与壮语标准音武鸣话的同源词约占5 0-
6000,非同源和半同源词约占4 0-50。请看下表:①
布依语和武鸣壮语词汇比较百分比
┌──────────┬────┬───────────────┐
│比较点
│同源词% │单、双音节非同源词和半同源词% │
├──────────┼────┼───────────────┤
│武鸣:第一语望模
│61,38
│38,62
│
├──────────┼────┼───────────────┤
│武鸣:第二土语贵筑
│52.59
│47.41
│
├──────────┼────┼───────────────┤
│武鸣:第三土土语镇宁
│51,04
│48,96
│
└──────────┴────┴───────────────┘
从上表可以看出,布依语与壮语的词汇差别还是相当大的(根据当时的统计数)。按“文
字联盟”规定,“布依文”中的壮.布同源词用壮文书写形式,非同源词用布依语书写,即
约有60%的词要用壮语武鸣话拼写,约有40%的词用“布依文”的读音参考音点惠水县羊场
话拼写。这样,“布依文”便成为半壮半布、非壮非布的人造“混合书面语”。因为是“混
合书面语”,所以布依族群众在拼写“布依文”时必须首先分请1)哪些是同源词,哪
些是非同源词,哪些必须用壮语拼写,哪些可以用布依语拼写。(2)在同源词中,还有同
音同源词和非同音同源词之别,20.,.所以还必须记住哪些是同音词,哪些不是同音词。(3)
非同音同源词的语音对应关系不只是一对一,而还有一对二,一对三等,一般群众不是语文
研究工作者,不懂得语音对应关系:对写出来的非同音同源词也不一定看得懂,所以非同音
同源词的读音和书写形式也必须一一死记。这样,在学习上便给布依族群众带来了很大的困
难,因此布依族群众很不愿意学。他们说:“这是壮话不是布依话,难学。”③而且,这种
“混合书面语”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传统书面语如藏文、蒙古文等不同。传统的书面语是从历史上某一个活着的口语书面语继承、发展下来的,虽然它的语词书写形式与现代口语已有一
定的距离,有的甚至已与口语脱节,但由于它是在社会长期沿用中发展下来的,在社会上已
约定俗成,已产生了社会交际功能,已成为本民族、本地区或本国的统一书面交际工具,学
懂它就能起交际作用,.就能传递信息,就能学到历史的和现代的文化知识。然而,壮.布“混
合书面语”既不能代表活着的口语,又不是传统的书面语,既不能用它来进行口头交际,记
录活着的民间口头文学,也不能用它来学习历史文献,提高历史文化知识,所以布依族群众
不喜欢它,不愿意学习它,这是必然的。本民族群众不愿意学习的“文字”,不能起社会交
际作用的“文字”,违背语言发展规律的“文字”,当然就难以使用,难以推行了。
================================================================
见《布依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汇刊》第22页。
据用200个同源词作比较,其中声母、韵母、调类完全相同的同音词有88个,占同源词总数的“%,非同音的
同源词有112个,占5600.
据贵州省民委会民族语文办公室罗平先同志的反映。
①:②③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