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那甲歌圩随感
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德保县那甲乡就会举办歌圩活动,按理说歌圩应该是农历,但那甲歌圩采用新历的日子做歌圩,应该是后来改动后固定下来的。
虽然由于今年春节期间的歌圩和公众活动,发生了几起社会治安事件,出了人命,在县有关部门的治安压力下,从正月到农历三四月的歌圩日子里,德保县各乡镇大多没有举办由乡镇政府或村屯干部出面组织的活动(歌圩期间民间自发的对歌活动并不禁止,但由于没有正式举办的其他活动,大多冷清,今年三月初五那雷歌圩我就有很凄凉的感叹),但今年五四,那甲歌圩照例举行山歌和篮球比赛活动,壮剧照样演,素有“德保县文艺之乡”美誉的那甲真可谓是在治安压力下也要坚持乃风的。
虽然那甲歌圩是德保最盛大的歌圩活动之一,那甲离县城也不远,但我一直没有机会参加过,前天就是五四,我首次参加那甲歌圩。
德保县的歌圩活动,主要集中在春节到农历三、四月期间,少数在秋收之后。歌圩的内容,除了历史以来必不可少的自发对歌活动之外,还有山歌比赛、壮剧演出、篮球比赛等,部分乡镇还有舞龙舞狮和台阁出游等(兴旺、燕峒的歌圩期间必游台阁)。
这次去看那甲歌圩的活动,缘于叔扩的邀请,他让我首先于4日去观摩由那甲街壮剧团举行的文艺表演,7日再去那甲看他们天保壮剧团的专场演出,虽然4日下午我才从外地风尘仆仆地回到德保,但机会难得,于是欣然答应。
那甲在当地壮语里叫做Hangs Mbengj,意思是“半圩”,因为以前这个圩只有路边一侧有圩而得名。而之所以叫做那甲缘于古时该乡镇是土司的茶田,茶田在德保壮语中叫做Nazgyaz,“那甲”系壮语的汉语音译。如今的那甲,已然不是路边的一个小半圩了,俨然是一个热闹的圩镇,一个在县域内远近闻名的文艺之乡。去年我作为广西壮学会专家组成员之一,应德保县政府之邀到家乡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的时候,已经在南路壮剧传统重镇之一的那甲感受到了传统文艺的人才济济,其实在德保县域内,那甲乡的文艺人才也一直在支撑着德保文艺的半壁江山,如多年来坚持传承与发展南路壮剧的天保壮剧团的主力,包括黄广扩(即叔扩)、罗新刚、莫世亮等,都是那甲人。难怪这些年来做壮语新歌,以德保县青年生力军为主力的歌手和创作人员当中,那甲籍的德保人展现着独特的才华,旧人如梁程(家园ID:德保肥仔)、莫掩策(哈嘹乐队键盘手、编曲),新人如09年春节贝侬歌会中星光耀眼的罗朗(家园ID:半兽人),想必这是那甲乡文艺风气熏陶的结果。另外这种风气还造就家族文艺传承的传统,如叔扩的父亲原本就是南路壮剧的前身之一壮族提线木偶戏的匠师;又如莫掩策的父亲就是德保县的知名壮剧艺人之一,他和他的姊妹们,都深受父亲文艺气息的洗礼,尤其是他的姐姐们个个都是壮剧演员,而他在走上音乐专业的学习道路之后,更把壮族音乐转化为通俗和时尚的形式,一直唱到了悉尼歌剧院;而罗朗正是他的亲外甥,他大姐的孩子,他父亲的亲外孙,今年春节初二晚上,我就亲眼目睹了罗朗全家人(他和他父母)在他们屯的文艺表演中同台演出的场景,这何尝不又是一个文艺家族呢?
那甲圩旁有一个德保县最大的文昌阁,香火极旺,据说在德保县其香火仅次于位于马隘镇的天保庙。很多人都说那甲的文化和文艺人才都出自这个文昌阁的保佑,香草贝侬去年和我一起跟随叔扩到了那家参观了这个庙宇,她很认同这个民间说法,不管是不是由于文昌阁的佑护,但正由于当地人尊师重教的传统,崇尚文艺的风气,文昌阁作为一个县域内影响力颇为深广的庙宇,香火才会这么盛,这些信仰当中的愿望与现实的状况多少都是有内在联系的。
4日当晚8点多我准时到了那甲,刚下车,就听到远近的路边都有不少歌队在对歌。径直走到圩亭的舞台处,有男女各队各一组正在台上对唱山歌,而叔扩正在忙前忙后地装音响,准备文艺表演。
将近9点钟,山歌对唱结束,文艺演出开始前,主办方有人说来先给两个山歌队——来自朴圩的男队和来自汉龙的女队致谢,之后就是以壮剧为主要内容的文艺表演了。虽说是以那甲街剧团为主力,不过也有天保壮剧团和县城南隆社区的外援节目。由于音响效果很差,编排也有欠缺,表演的效果并不理想,但观众仍是挤得满满的,可见那甲群众对文艺的酷爱。在台前幕后了解了一下,今年五四是那甲歌圩的开圩日,五日、六日举行女子篮球赛与山歌邀请赛,七日进行山歌决赛,并邀请叔扩带领的天保壮剧团下来表演,也就是说歌圩持续四天。后来我才知道,之所以是女子篮球赛而没有男子篮球赛,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春节治安事件,都是因为男子篮球赛过程中的争执而突发的,今年全县各地歌圩都避免举行篮球赛了,那甲却巧立名目举行女子篮球赛,使得歌圩中的篮球赛传统不中断而又巧妙地避开治安突发危险性的刀锋,真是聪明的举措。
由于观众太多,我无法挤到台前观看,而音响效果又特别不好,根本听不清楚台上的演员在说什么唱什么,于是10点多的时候我信步走出圩亭,往街上走去。令我意外的是,不知道是从几点钟起,从圩亭一侧开始,一直到那甲公路的岔路口,一公里多的街道上,对歌的场景随处可见,歌声此起彼伏,几乎从不中断。而且,将近一半的街面人家,都敞开大门,厅堂里坐着几组歌队,围成一圈一圈的对唱,俨然形成一个一个“歌堂”的景象。此时此刻,真正觉得“歌圩”一词的名副其实之处,整个那甲圩从街头到街尾都是歌,从德保各地以及附近县份(以邻近那甲的田阳县巴别、桥业、洞靖等德保话乡镇为主)的歌手齐聚那甲,这里今夜俨然成为了一个“山歌之圩”。这时记起了本来想来看那甲歌圩但后来由于腾不开时间而来不了的香草贝侬,于是用手机短信告诉了她那甲歌圩的这个场景,她回复:“真是奇迹,德保真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之乡”。
德保县的主流山歌是德保北路山歌(注:这里的北路是德保县传统观念里的“北路”各乡镇,方言仍属于壮语南部方言德保话,而不是壮语北部方言),是壮族民歌中少有的多人合唱歌种。其他地方的壮族民歌,单声部民歌只有一个人唱,二声部民歌一般都是两个人唱,马山上林一带的三声部则是三个人唱,而德保北路山歌虽然也是二声部(据说少数歌队还会唱三声部),却少则三、五人,多则十五、六人甚至更多,大家随意组成歌队一起合唱,只有一个人唱高声部,其他众人以低声部来陈铺主旋律,旋律高亢雄壮,形成蔚为壮观的原生态合唱景观。由于参与性极强,所以德保北路山歌流行于除了龙光乡之外的德保县所有乡镇,并广泛流传于靖西西北部、田阳南部、那坡东南部、右江区南部、云南富宁县东南部河谷丘陵地带的各乡镇以及田林县的原板桃乡等,是壮族地区流传面最广的山歌歌种。虽然平时听惯了德保北路山歌,但在山歌文化日渐式微的今天,亲眼目睹歌圩上自发对歌活动仍然如此兴旺的场景,实在感动。
那甲歌圩给我的另外一个意外是,还有一些年轻人参与对歌。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外出务工潮从来不断,几乎整个桂西的农村壮族年轻人都已经倾巢外出,到珠三角和其他地区打工了,年轻人不再有唱山歌、赶歌圩的机会,而且在外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现代流行音乐文化,使得大多数年轻人对山歌已经失去了兴趣,加上对山歌文化所承载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等内涵并不了解,视之为土气而不再愿意学习和传承,山歌文化从那个时候开始早已面临了断代危机了。那甲歌圩上,我看到几个穿着打扮都比较时尚的年轻人正在和老人家一起合唱,其乐融融的样子,实在是意外。可惜,当时没有拍下这个镜头,等我走完一圈回去的时候,已经找不到那几个年轻人了,甚是遗憾。
晚会在晚上12点左右结束,等叔扩他们收拾好音响器材之后一起吃宵夜喝酒的时候,外面的歌声仍然不断,歌圩晚上的对歌都会通宵达旦的。当晚1点多回到县城,回味着夜宵的蜜糖酒余味,耳边的山歌声音似乎还一直在那里缭绕着。
5月7日晚,将再次跟随叔扩到那甲观摩天保壮剧团的演出。
相片说明:
1、 晚会开场:小壮剧《田螺姑娘》
2、 晚会上的现代壮剧
3、 节目单(实际上晚会并不按节目单顺序进行)
4、 那甲街上的几家“歌堂”场景
5、 街边卖红蛋
6、 壮剧伴奏乐队,拉马骨胡的叔扩这时改拉大提琴,真是一个全能奇才
视频:行走在那甲歌圩中(自动播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7 2:38:2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