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春节贝侬歌会已经落幕,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歌会带给每个参与歌会者、帮助歌会者、关注歌会者们很多直接和间接的记忆和回味!不管你我身在何处!家在何方!2009年贝侬歌会让大家都经历了一次心灵上最真实的民族情感冲击!
任何语言来描述歌会的过程、形容歌会活动的镜头和画面都是苍白和没有生命力的,因为2009贝侬歌会活动地参与者(包括观众)所表达的情感,是最质朴和真实的民族情感的自然流露。可以说:
歌会的举办是一次壮族传统山歌文化的活用和传承方式的尝试。
歌会的形式是一次壮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歌会观众的反应是一次壮族地区老、中、青三代人的文化需求和缺失的集体显现。
或许我说得很抽象,但是这次完全纯民间的“2009年贝侬歌会”活动蕴含了太多的社会、民族、音乐、文化层面的含义,我也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和大家分享歌会带给我的感受和认识。
象“辛格”贝侬说的:不管是哪里的壮语,目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纯粹使用自己的母语来展现民族文化,使之成为一种常态。到了那时,才可以谈得上使用何种壮语才最为合适!
而这次歌会是以表现《贝侬》歌碟里的歌曲为主的一次歌会,歌碟从录制开始就确立了以德靖方言为歌碟语言的原则,完全忠实歌曲原创者的音乐理念和情感,2009年贝侬歌会也以面向德保乡村为我们的歌会受众群所在地,歌会演出语言为德保话。演出的成功和受欢迎程度以及观众的热烈反馈,印证了歌会演出语言的使用是如此的重要和准确。我们不能要求2009年贝侬歌会. 德保乡村巡演承载全部壮族人的民族情感需求,但是歌会的语言、形式……,组织者、参与者的操作方式,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经验来加以推广。
我们没有必要争执于南部还是北部的方言、标准语还是地方土语它们之间的科学性和优劣性,语言还是实用的好,有人用了就证明了他们的生命力,在保持传统语言词汇的基础上的语言创新和借词才是比较稳妥和正常的语言进化吧!相信关注和喜欢壮族在线的贝侬们都因为对壮族文化的爱,才聚到一起的,而繁衍生息了几千年的壮民族出现那么多的方言土语不正说明了壮民族的顽强生命力吗?
千百年来壮民族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语言文字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整个民族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能不能假定这是我们民族发展的一种特性呢?或者说现实能让我们去做为一个民族发展的“人”的基础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从身边,从自己的所能够影响的面做起呢?
希望各位贝侬把对壮民族的爱再扩大一点点,即使你不会听、不会说、不会写,也要象信仰一样去爱更多的我们壮民族的方言土语。
这是怎样的一个民族啊,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歌声,歌声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对壮族山歌我不敢做任何专业的评价,但是我可以假定假如我再早生几十年,我也会自如的运用那些壮语词汇的话,我也会被山歌的魅力所倾倒,会在生活中用山歌来和我所能交流的人来交流,会让山歌来伴随我一起体会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我和我奶奶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她老人家说话时的语言使用能力常常让我觉得她不是一个文盲,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学功底的知识份子,她遣词造句的能力常常让我自叹弗如!
那时候我也不知道她为什么能够那么自如的去驾孥语言,接触了山歌才知道,语言已经溶进她的血液中去,她们这一代人有着丰厚的山歌词汇来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
而壮族山歌的现状和意义在每个人的心中应该有一个怎样的份量呢?山歌在现当代应该怎么样去发展?山歌在现代的生命力有多强?……..
我们该怎么去接受山歌,我们该怎么让我们的孩子接触山歌?我们该怎么让我们孩子的孩子了解山歌?……
难道个人不正是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一块块基石吗?
都说现代中国是一个缺少信仰的时代,那么来信仰我们自己的壮族民族文化吧!
不管你处于什么样的生活背景和社会阶层,你都有爱的权利和自由,不管是做为参与者还是关注者,保有这样的热情就足以让我们有更多的人气和支持的基础!
所以你可以常常问自己问别人:你的同学圈、工作圈、社交圈……够“壮”了吗?
2009年,记忆里永远的歌,希望这首歌能激发起你我心中对壮民族文化的热爱和感激,
希望这首歌能为壮族民族文化的发展夯实更多的“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