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70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林树森省长关于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的讲话

[复制链接]

77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8-9-1
注册时间
2003-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11:21: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林树森省长在省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2008年6月5日)

同志们:

    刚才,远坤同志就“关于加强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的意见”、“全省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石漠化综合防治示范县(市)实施方案”三个文件作了说明,大家对这三个文件进行了讨论,晓东、智明同志还作了很好的讲话,我都赞成。

    石漠化问题、交通问题、水利问题、污染防治问题是当前我省发展中面临的四个最突出的战略问题。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虽然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目前已经达到40%,但同时石漠化面积也在以每年2—3%的速度扩大。石漠化不仅制约了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直接威胁到我们有限的生存空间。石漠化问题不解决,我们的生态优势就会逐渐丧失,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也就失去了基础。这些年来,省委、省政府对石漠化治理高度重视,投入和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各地在治理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但石漠化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投资量大,在现阶段仅靠我省自己的力量是完成不了的。让我们感到振奋的是,去年国家将石漠化治理提上议事日程,在全国确定了100个综合治理试点县,并将我省的55个县纳入试点范围,这使我们看到了解决石漠化问题的曙光。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制定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明确,要通过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到2015年,“控制住人为因素可能产生的新的石漠化现象,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根本改变,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草食畜牧业和特色产业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步提高,农村经济逐渐步入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提交今天讨论的三个文件明确了我省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奋斗目标、主攻方向和主要措施,总的来说,比较符合我省实际,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工作落到实处,到2015年基本遏制石漠化面积扩大的趋势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过度开发起主导作用。实际上,在清代康熙朝以前,也就是大概距今300多年前,我省由于开发程度低、人口稀少,生态保存得非常好,基本上没有石漠化的问题,这从我省许多历史文献对老虎活动的记载可以看得出来。我省的老虎在柳宗元那个时代就已经很出名了。到了明代,经常可以看到老虎到一些城市活动甚至于闯入民居吃人、伤人的记载,即便是今天被列入国家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的织金县,到了康熙年间都还经常有虎豹麋鹿等野兽在县城中出没。去年十月份有一期《南方周末》登了一篇题为《疯狂的老虎》的文章,讲的是轰动一时的陕西省野生华南虎照片事件,也就是“周老虎”事件,其中说,一只老虎至少需要70平方公里森林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必须生存有200只梅花鹿、300只羚羊和150只野猪。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略的估计,但从康熙年间织金县都还经常有老虎在城中出没的记载来看,这至少说明当时我省的生态还很好。从雍正时期开始,我省的垦殖力度不断加大,经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和移民搬迁,我省人口猛增。大量人口为了填饱肚子,需要毁林开荒,同时也开始了我省石漠化的进程。根据史料记载,到了乾隆年间,老虎在我省已经是很罕见的野兽了。

    我省石漠化程度的加剧,大概起于清代中晚期玉米种植的推广。玉米原产于美洲,十六世纪初传入我国,但直到十八世纪上半叶,玉米才大规模地向一些海拔较高、不宜种植传统五谷的山地蔓延,并逐渐成为山地的主要农作物。玉米的广泛种植带来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山坡上的石头很快暴露出来,江河湖泊也往往被流失的泥沙所淤塞。从当时的历史文献来看,北至陕西,南至广西,东至广东、浙江,西至四川,各地都为种植玉米带来的水土流失问题感到头痛,甚至称这种危害比战火还要严重。像林则徐、魏源这样的名臣也都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到了清代晚期,浙江、安徽、陕西等地的政府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控制玉米在山地的种植和蔓延,违反规定的农民甚至还会受到惩罚。但时至今日,山坡种植玉米在我省仍然十分普遍,以致使玉米成为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而且有扩大的趋势。2003年全省玉米播种面积1029.45万亩,2007年增加到1096.8万亩。农民只要用一把锄头把坡地上的植被扒开,放上玉米种子,到收获季节总有玉米收成。一年、五年可能见不到效果,十年、廿年,石头就慢慢露出来。目前在省内不少地方这还是一种与当地生产力水平很相适应的耕作方式,很多人可能还没有看到他的危害。大家到基层调研都可以看到,凡是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方,往往也是玉米种植比较普遍的地方。历史上,造成我省石漠化加剧也还有一些其他人为原因,人们谈论得最多的就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发生的几次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但实际上这些年来随着对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这一因素对石漠化带来的影响已经开始得到控制。现在造成石漠化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还是对坡地的盲目垦殖,特别是坡地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

    当然,我们绝不能对玉米进行“妖魔化”。我们分析的是坡地种植而不是指大田种植。玉米在我省粮食产量中的比重超过30%,如果不种玉米,又没有其他替代作物,我们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障;玉米是农民喂猪的主要饲料,不种玉米就养不了猪,不养猪就会影响农民的收入。而这些问题恰恰增加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复杂性,需要我们用系统的思维和办法来解决石漠化问题,否则石漠化综合治理就难以顺利推进,即便取得了一定成效,也有可能出现反复。

    如何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来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我想,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从石漠化的形成原因入手,加快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和生产方式,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既然造成石漠化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在坡地上盲目开荒种植玉米,而种植玉米又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和养殖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积极寻求符合我省实际的解决粮食问题和养殖问题的替代办法,使人们在坡地上少种玉米、不种玉米。

    在粮食问题上,要替代玉米,最有效的是千方百计增加水稻和马铃薯的产量,作为口粮,最理想是提高水稻在我省粮食产量中的比重。提高水稻产量一方面靠品种。目前我国优质杂交水稻品种的单产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袁隆平院士的课题组培育出的超级稻亩产已经能够达到850公斤。我省农民人均粮食支出每年大概在420公斤左右,也就是说,如果种袁隆平院士培育出的超级稻,理论上每个农民种半亩地就能够达到现在的粮食支出水平。另一方面靠耕地。如果我省农村人口人均有半亩能够用来种水稻的基本口粮田,哪怕亩产只有600公斤(这个产量是超级稻规模化种植比较正常的产量),整个产量也将达到900万吨,超过2007年全省水稻、玉米、小麦产量的总和(2007年全省水稻产量455.94万吨、玉米产量361.03万吨、小麦产量75.4万吨,共892.37万吨)。为了提高耕地质量,我省“十一五”规划明确,到2010年要建成农村人口人均半亩有效灌溉面积。实际上,过去两年由于我们加大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省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已经从0.37亩增加到0.46亩,两年新增的面积超过了之前五年新增的面积,今年只要再努力一下就可以提前实现人均半亩有效灌溉面积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上,我们要朝着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的目标迈进,使这半亩耕地能够用来种水稻。这一目标一旦实现,我省粮食安全就有了保障,用不着为了粮食问题再在坡地上开荒种玉米。

    我省农村居民主食绝大多数是稻米而非玉米,农民种植玉米主要是用来作饲料和酿酒,而农民养的猪大约有三分之一自己留着吃,三分之二当作商品卖。如果我们能够让农民变种玉米养猪为种草养羊,即便是将三分之二的猪变成羊,玉米的需求量也会大幅度减少。在坡地上种草养羊、养牛既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够保护生态,一举两得。牧草生长周期短,根系发育快,而且种植密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起到固土的作用,比起种树来更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有的同志提出,草虽然能够起到固土的作用,可是养羊又会对生态造成破坏。实际上只要牧草丰富,羊只吃草,不啃草根,对生态是没有影响的。关键是要合理确定载畜量,避免过度放牧。同时,种草养羊也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省扶贫办搞了一些试点,他们发给每户农户20只基础母羊,母羊两年可以产3胎,两年后他们将20只基础母羊收回,每户农户还有60只羊。按照目前的市价,一只羊的价钱相当于种植一亩玉米的收益。可以想象,我们要种多少玉米才抵得上这60只羊给农民带来的收益。这次被列为四个省级示范县之一的晴隆县,是我省在石漠化地区通过发展种草养羊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典型。目前,我们选择了33个县推广晴隆经验,发展种草养羊。基层的同志反映,种草养羊以后,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种草养羊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很多人都愿意由农民变为牧民。去年,中国工程院有一位院士带队到我省考察草地畜牧业,写了一个考察报告,这个报告认为,如果我省有条件的地方都能像晴隆那样,在荒山荒坡上种植牧草,发展草地畜牧业,贵州将来就有可能会像新西兰一样。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一方面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但更关键的还是必须坚持走市场化的路子,依靠龙头企业来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户。随着贵阳至广州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两个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随着我省各级政府对草地畜牧业发展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省外和境外客商开始关注我省的畜牧业发展。最近,海内外的一些考察团来到我省,都表达了在我省投资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愿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引进龙头企业作为当前推进我省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加强与省外乃至国外优强企业的接触,力争早日引进一批大的龙头企业到我省参与草地畜牧业发展。

    除了不合理的垦殖外,过度樵采也是造成石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山区农民普遍有以柴草作为燃料的习惯,根据我省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情况,目前全省以柴草为炊事能源的农户仍然占到农户总数的近40%,仅次于用煤的农户。在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适量用柴草作为燃料不会对生态造成太大破坏,但是,在已经开始石漠化的地方,大量使用柴草必然会加快石漠化的进程。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帮助这些地方的农民群众寻求替代能源,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要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方针,认真做好我省农村能源发展规划,将农村地区能源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全面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小水电、地热等资源,推广农村节能技术,有效增加农村能源供应。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沼气是比较普遍适合我省实际的一种农村替代能源,最近几年发展也比较快,但现在的沼气池大多数是一家一户地建,这种办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后期管理和服务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有沼气池的农户都要解决沼气池的维护问题,在资金和技术上有一定的困难;二是每户农户在家中都要饲养生猪,才能够满足沼气生产的需要,在人口较为密集的村庄,不利于家庭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生猪饲养的规模化;三是一些农户家中的沼气池受容量限制,产生的沼气不能够完全满足生活需要。针对这些情况,要大力发展多户共用的大中型沼气池,并通过推广小区养殖和促进畜牧业的规模化生产,为沼气池提供足够的牲畜粪便。这样做,既能够稳定解决农民群众对沼气的需求,又能够变一家一户的沼气池维护为共同维护,降低维护成本,还能够减少生猪的分散饲养,推进农村畜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不管是坡地过度垦殖种玉米也好,还是过度樵采破坏森林资源也好,之所以人的活动会不断加剧石漠化程度,根本原因还在于人口太多。因此,要遏制石漠化面积扩大的趋势,必须千方百计减轻石漠化地区的人口压力。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降低人口出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另一方面,要坚持走生态移民的路子,把那些生活在生态恶化、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地区的农民群众搬出来。以往我们搞移民搬迁,一直强调有土安置,把移民从这里的农村搬到那里的农村,仍旧去发展农业生产。这种模式在其他土地资源多的地方是可以的。但在贵州,好地好土资源十分有限,换一个角度讲,有好地好土当地居民早就占光了,还会剩下留给外来移民?移民生产生活环境差,随着全省平均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他们肯定不断上访提出新要求。并且,从根本上看,即便是安置下来了,那也是减轻了搬出地的生态压力,又增加了搬入地的生态压力。要真正使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还是要靠城市化,在中心城镇周边找土地安置,随着城镇的逐步发展壮大把这部分人多数变为城市居民。城市的生活条件不管怎样也要比农村好一些,而且就业机会更多,进入城市的农民更容易稳定下来。即便现已成年的一代人变不了城市居民,下一代也可以变为城市居民。并且城郊原有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相对容易,单位耕地面积收益也较高,所以相对容量更大。因为安置容量和劳动力素质等问题,可能一部分人一时找不到工作,生活存在困难,我们可以把他们纳入低保。城镇周边的教育条件也比深山老林好得多,适龄儿童接受“普九”教育之后,很容易在城镇就业,最终变为城市居民。

    总的来讲,从石漠化形成的原因入手去解决石漠化问题,就是要统筹考虑人的需求和生态的需求,寻求一种既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的发展模式。从恢复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恢复有三种路径。一是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建造生态系统;二是完全靠自然修复,封山育林;三是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在整个石漠化区域内统筹考虑植物、动物、人的和谐活动。第一、二种有明显的作用,但从区域内平衡的观点看,带来的问题是生态负荷更相对集中在非工程区和非封山地区。而如果我们能够全面协调治理区内农林牧业,科学利用植被资源和土地资源,就可以让生态负荷相对分散,减轻生态压力,实现生态恢复和脱贫致富同步。

    二、从石漠化的形成机制入手,积极实施人工干预,加快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步伐

    为什么喀斯特岩溶地区极易出现石漠化问题?这需要从喀斯特地区的岩溶地质背景来分析。喀斯特地区的岩石大多为碳酸盐岩,土壤总的来讲是由碳酸盐岩风化变成的。由碳酸盐岩变成土层,其物质结构和化学成分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岩石中的CaCO3、CaMg(CO3)2含量从90%以上下降到小于10%,而不溶物量(SiO2、Al2O3、Fe2O3等)从小于10%增加到80%以上,也就是说,在形成土壤的过程中,碳酸盐岩中分解出的可溶物大都被水带走,这使得碳酸盐岩地区土壤形成的速度非常慢,一般形成0.31—2.47厘米的土壤需要上万年时间。而在地质构造活动的作用下,喀斯特地区往往又是切割很深的山区,斜坡地带植被一旦被破坏,土壤很容易就被冲走,难以恢复。因此,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必须积极实施人工干预,才能加快生态恢复。

    “缺水少土”是石漠化的基本特征,在人工干预过程中,控制了水与土的形成和分布,也就控制了石漠化的发育和空间分布。对水的控制,一方面要通过建设“三小”微型水利工程等措施,拦蓄地表径流,使水不乱流,避免在降雨过程中地表径流对表面土层产生强烈的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另一方面,要着力解决石漠化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问题。在石漠化地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强地下水的勘查、开发利用和从有水源的地方长距离管道送水,扩大水源利用的覆盖范围。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下发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特别指出,“岩溶地区虽然降雨不少,但地表水系不发育,地表水漏失严重,蓄水条件差,而地下水比较丰富,要在地质详查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地下河”。从我省来看,据初步勘查,我省流量大于20升/秒的地下河1136条,岩溶大泉1700多个,岩溶水分布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0%。全省地下水资源总量258.68亿立方米/年,允许开采量达到138.86亿立方米/年,远远超过现有的全省总供水量。而目前我省已开发的地下水只有16.03亿立方米/年,仅占允许开采量的11.5%。我省地下水资源还有三个特点,一是补给充足,根据地质工作者对最近20年来全省地下水资源总量的观测,现在的资源总量比20年前有所增加。二是水质优良,94%的地下水环境质量处于良好以上。三是勘查开采成本较低,去年我省启动地下水资源勘查和开发试点工作后,仅花2000万元就找到了1.3亿立方米的水源,这是很合算的。同时,全省适宜机井开采和分散开采的地下水资源量加起来超过40亿立方米/年。因此,解决石漠化地区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地下水的勘查和开发利用。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先探后采,把资源赋存情况摸清楚,减少工作的盲目性;要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坚持从最缺水和最容易找水的地区入手,提高工作效率。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尽管我省由于地质条件特殊,抽用地下水一般不会造成地表沉降,但是,在水城盆地等区域也出现过因不合理抽用地下水引起岩溶塌陷的情况。所以,开发利用地下水,必须切实摸清地质状况,科学进行论证,避免在可能产生岩溶塌陷的地方抽用地下水;同时,要防止过度抽采,避免造成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

    对土的控制,可以通过坡改梯等工程来实现,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植被的恢复。植被既能起到固土的作用,又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所以说,恢复植被既是石漠化治理的目的,也是石漠化治理的手段。恢复生态学中有一种“群落演替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演替是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生境变化的结果,群落演替是渐进有序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过程中也要循序渐进,依据退化阶段,按照生态演替规律分阶段、分步骤地促进顺行演替,而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例如,要恢复某一极端退化的裸荒地,首先要重点引入先锋植物,当先锋植物改善土壤肥力条件并达到一定覆盖度后,才考虑乔木等植物的引入。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在恢复植被的过程中要合理选择植物的种类,比如,在我省很多地方,把草作为先锋植物来种植,就比直接种树效果要好。另外,我省一些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花椒、金银花等植物作为先锋植物,在石漠化治理工作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都说明,恢复石漠化地区的植被,必须因地而宜、因时而宜,系统地、有步骤地考虑植物的引入,只有这样,才能使石漠化治理尽快见到实效。

    我们看到一种现象,国家实施退耕还林中央财政承担补贴年限是生态林8年,经济林5年,草地2年,并要求生态林和经济林的比例要达到4︰1。由于对退耕恢复的植被采取不同的补助标准,导致林草植被恢复比例不合理,还草比例还不足2%,很多该种草的退耕地种上了树,财政支出无法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有人提出,要继续科学统筹规划,在对国家生态安全有重要影响的生态脆弱地区促进后续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把退耕还林还草重点放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上,提高退耕还草补助标准,缩小退耕还林还草两者之间补助方案和标准的差异。如果能这样做,对我省是很有利的,但目前似乎不可能。《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规定,“为确保‘十一五’期间耕地不少于18亿亩,原定‘十一五’期间退耕还林2000万亩的规模,除2006年已安排400万亩外,其余暂不安排。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摸清25°以上坡耕地的实际情况,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制定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我们不能坐等新规划的实施,国家启动石漠化治理照样给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科学有效地使这次机遇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恢复中产生最大化效益。

    当然,在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仍然要坚持把植树造林作为一项基本手段。今后五年,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用好国家支持我省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各种机遇,进一步抓好生态建设,再建成营造林面积1500万亩,那么全省森林覆盖率还能够再提高6个百分点左右,到那时,我省石漠化面积扩大的趋势将会得到有效遏制,生态优势也将会进一步凸显。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问题。最近我到一些地区调研,发现个别地方出现了在退耕地上复耕的情况。对此,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组织力量对全省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否则,如果我们坐视不管,任其发展下去,多年来辛辛苦苦取得的退耕还林成果将毁于一旦,不但无法向中央交代,也无法向子孙交代。

    不同地质背景下石漠化形成的可能性和程度不同,相应地,不同地质背景下通过人工干预治理石漠化和恢复生态的容易程度也必然不同。要遏制石漠化面积扩大的趋势,必须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重点对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地区进行人工干预,在潜在石漠化地区预防石漠化的形成。对于强度和极强度石漠化地区,主要采取生态移民搬迁、封山育林育草等措施,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

    三、从石漠化的治理需要入手,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合力

    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从毕节地区生态脆弱、人口膨胀、发展滞后的实际出发,倡导成立了毕节试验区。试验区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是贵州版的科学发展观,也是石漠化治理在贵州的早期实践。20年来,毕节试验区的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1988年至2007年,毕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89%,贫困发生率从57.6%下降到8.6%,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达到 35.92%,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7.8‰。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有的指标比如经济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在试验区建设的过程中还创造出很多好的工作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和人口控制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系统推进,综合治理。

    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造成石漠化的因素很多,而且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单独解决哪一方面的问题都不可能实现治理的目标。因此,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必须多管齐下,统筹安排,系统推进。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实加强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组织领导,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全方位地向石漠化宣战。

    一是要有科学、严密、全面的治理规划体系。今天会上讨论的三个重要文件,为做好规划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这三个文件为依据,抓紧制定本地本部门的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同时,还要在具体治理实践中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这三个文件进行调整和修正。

    二是要切实加强对治理工作的领导。石漠化综合治理涉及的区域很广,涉及的部门也很多,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才能做好相关协调工作。省里已经成立了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有石漠化综合防治任务的市(州、地)也要比照省里的做法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领导小组的成员要由相关部门的一把手出任。

    三是要统筹打捆使用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各类资金。为了支持石漠化综合防治试点县的工作,在2008年至2010年期间,国家将对我省55个试点县每个县安排3000万元补助资金。除了这笔资金而外,农业、扶贫、林业、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的有关资金都可以用于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相关的工作。对于这些资金,一定要捆绑起来使用,集中起来投入,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我经常讲,“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各部门的资金如果不根据省里的统筹安排集中使用,还是延续过去那种撒胡椒面的做法,肯定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

    四是要充分调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要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大意义,让他们真正认识到石漠化的问题一天不解决,贫穷落后的帽子就一天摘不掉。“有恒产者有恒心”。要理顺石漠化土地的产权关系,明确石漠化治理者和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使他们在石漠化的治理中得到真正的实惠。要坚持“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建立合法流转机制和后续管理机制,鼓励和发动全社会可利用的资金、技术与人力资源参与石漠化综合治理。

    五是要依法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农业法》、《退耕还林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快完善地方政策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坚决严厉打击和查处乱砍滥伐、毁林毁草开荒、毁坏水利设施和基本农田、非法征占农用地等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石漠化综合治理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事关全局和长远的一项战略性工程。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科学的精神,务实的态度,扎实的工作,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还青山绿水于人民,造千秋福祉于后世!






                                                                         (省政府办公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22 18:50:46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有容乃大 自强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

听众

858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08-9-27
注册时间
2008-5-10
沙发
发表于 2008-6-23 17:25:00 |只看该作者

哈哈。对啊,应该绿化

解决石漠化有两个办法,

1。移民:将山区的居民迁移到新疆东北或东部地区,封山育林,只要低上有植被若干年后就恢复了,但跨省移民需要中央协调,不容易半到。

2。原地解决,当地居民按人口每月发口粮,条件是除了种菜的自留地外不可以在坡地上种玉米等作物,现有土地改种树木或经济林木,鼓励他们往外地迁移,决定自主迁移的可以给适当的补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9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花王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最后登录
2020-5-28
注册时间
2005-9-17
板凳
发表于 2008-6-22 10:06:00 |只看该作者

林树森什么时候去了贵州?

有6个“木”,应该可以绿化吧!呵呵……


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1

听众

3296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20-1-12
注册时间
2008-7-7
地板
发表于 2008-8-1 17:17:00 |只看该作者
广西不注意绿化就会变成楼兰古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5#
发表于 2008-9-9 07:53:00 |只看该作者

从雍正时期开始,我省的垦殖力度不断加大,经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和移民搬迁,我省人口猛增。

这种现象广西、云南、四川都有,说明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和移民搬迁,危害极大!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10 11:02 , Processed in 0.182799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