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476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云南壮族的宗教信仰

[复制链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3-27 11:01: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第一节 原始宗教

一、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自原始社会时期长期延续发展下来的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特点是把直接可以为感觉器官所能感觉到的自然界事物和自然力作为崇拜的对象。在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界的赏赐,自然界在给他们提供生活资源的同时,又不时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灾难。面临洪水泛滥、森林火灾、山崩地裂、电闪雷鸣等自然现象,他们感到神乞讨莫测、畏惧颤栗而束手无策。因而,在他们幼稚的脑涨里便幻想出了一种自然力量,认为自然界或人世间都由它来主宰和支配,因而产生了对自然物或自然力的崇拜。壮族先民从越人开始就崇拜天地、日月、山川、雷雨、树林等等,崇拜对象基本包括了自然界的主要神氏。古代越人的自然崇拜还表现在铜鼓的纹饰上,在壮族地区出土的铜鼓上有太阳纹、云雷纹、蛙纹等。在广南最早的沙果1号鼓上就有完整的太阳纹饰图案,太阳纹体外的光芒长短不均。凹凸不匀,隐约可辨的有十三芒。云纹和雷纹也是壮族地区铜鼓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纹饰。云纹写实性较强,雷纹多为写意。云雷纹在鼓动面上的位置靠近太阳。自古以来壮族先民击铜鼓以伴歌舞而祈年禳灾。铜鼓不仅是乐器,而且是人们虔诚礼拜的神器,它可以沟通鬼神和人们的思想,所以,壮族先民将自然崇拜的对象刻画在其上。
原始人们幻想着去寻找一种超自然的神力,并通过它来流水作业灾除祸、驱瘟防病、排除饥饿,并能满怀希望地叫气候、动物、庄稼、健康等遵从自己的意愿,使自己在心灵上得安慰,精神上得到寄托,于是向崇拜对象举行祭典。如吴越统治者在制定国策或进行重大活动时,多"尊天事鬼,以求其福",或"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队,名曰西王母"或"春祭三江、秋祭五湖"。 像吴越统治集团这种祭典方式,在民间表现于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缓慢,历史上没有出现统一的君王。所以,自然崇拜这种原始宗教形式保持到近现代,在民间还有城隍庙、三官、火神、龙王、石神、土地神、山神等为城隍,亦有以社神为场面隍者。城隍最早是带有自然崇拜色彩的神灵。至中古以后,灵魂崇拜盛行,俗以城隍为在乡土有丰功伟业者的灵魂。约在清代,城隍庙在云南壮族地区建立,每个县城均有。
土地庙 壮族各村寨都有土地庙。供奉的神灵大部分是土地公公,也有供奉富州沈土官、广西城(今凌云)岑土官及李天保等。每年正月初二、二月初二以猪、鸡、酒祭献,每户一人聚餐后散归。
祭田公地母 师宗沙人语称"根宛纳"。于正月第一个属猪日举行。早上必须吃粑粑掺野菜,户主肩扛板锄,手持3炷香,到自己田边水填土、插香,返回杀鸡祭田公地母和五谷尊神。中午,村长、族长敲芒,各户户主手持彩旗到寨心集中,由村长、族长率领头人,巡视本村山、地界、田界。
三官 即天官、地官、水官,俗称三界公,又称三元。其神格仅次于玉皇大帝。在民间其称号为天官一品赐福的紫微大帝、地官一品赦罪的清虚大帝及水官三品解厄的洞阴大帝。相传,三帝系奉玉皇大帝之旨管辖三界。在云南壮族地区有三元官,每年农历七月和十月的十六日杀猪、鸡祭祀,聚众共餐而散。民国《邱北县志》记载,民国时期的沙人还有农历六月祭天之俗。
云南文山州西畴县革机村每年还有祭太阳的活动。祭太阳是以族长出面,由村人集资备办祭品,杀猪、杀鸡。再由族长率领全部村民到村头的石头上环绕石头而坐,举行向太阳祭拜仪式。侬人于农历二月属龙日,用猪、牛各1头和3只鸡,在"太阳坡"祭祀,求太阳回到乌云最深处去休息,主龙王布云降雨,农民好栽种。
火神 云南壮族地区普遍存在。中国传统的火神有祝融、火帝、回禄(又叫吴回),这三个名气最大。此外还有管理火种的小火神,叫伯,是传说中的五帝中帝喾的长子。帝喾代高阳氏 为帝王后,封儿子 伯于商丘,专门管理火种,称为"火正"。一些壮族至今还有送火神(火星)活动。
师守黑尔槽沙人送火星是以村寨为单位集体举行的。"送火星,高良乡、五龙乡一带的壮语称'送斐'"。正月初四全寨人集中于寨中央坪场,以挂竹刀的草绳的拦在通往寨外的路口,青少年持栗树枝跟在穿长衫的布摩后面,布摩一手提刀、一手抱公鸡。每到一户先从火塘拣一块火炭丢入盆内,念驱火星咒语以示灭火,手持树技的人一成舞打一面喊:'水灭火 ,火死了,火死了,走走走、杀杀杀!'跑出家外,主妇随之端起熄过火炭的水盆泼出门外。挨户赶毕,一直赶到河边沙滩,再供火屋神和山神。布摩杀鸡祭献,祭后会餐。"
山神 一般在各村边幽林深处的树林中搭小茅屋,无神牌位。农历二月择吉日,以猪肉、酒、花糯饭祭祀。
石神 壮族民间,视奇山怪石神灵。农户有领小孩去祭石拜干爹之习俗。
童 为壮族地区各村寨之保护神,每年都要举行较大规模的集体祭祀活动。民国《广南县志稿本》第五册载:"按广南有一特殊风俗,与家时有关系者,劂为祭龙。龙以大树为之,谓之龙树。每岁三月,村落屠猪沽酒,长幼咸集,行祭龙礼,作竟而欢,虽贫无立锥之地,亦典鬻以为祭龙费。其典礼之隆重,不亚于祀先祖。故在雨水初发、辗转降雨之时,俗谓之分龙雨。"
现代的祭童主要是祭地脉童神,即居民点所在地之地脉落点。落点由历史上的人们依据山脉走向而确定。一般是一片繁茂的树林,从林中选择一株苍天古木为童树神,又称山神树。古时野兽众多,经常出没,威胁人们的生命,吞食家畜及庄稼。在们们还无法抵御猛兽的时候,乞求童神管众兽,保佑人间,遂有祭童,随着人口的增加,山林毁坏,枪支等先进武器的出现,人们捕杀野兽之能力增强,以至今日,野兽稀罕,对人类没有任何威胁,童神人们乞求风调雨顺,健康平安之对象。甚至把它与水龙王相混淆,祭童成为为干旱求雨的活动。今天文山县德厚乡乐西村仍将童神与水龙王区别对待。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八日,祭水龙王,双称祭秧龙。三月二十五日为祭童日。祭秧龙主要是祈求水龙王保护已撒 播或将要撒播的秧苗茁壮成长,栽插时保证足够的水量。
童林忌妇妇和外寨人进入,忌大小便,严禁砍伐和人内扫时积肥或焚烧。祭期一般在农历三月,早者在正月底,民主党的在农历五月初。祭品有牛、羊、猪、鸡及用面蒿和各种植物颜料拦糯米做成的红、绿、紫、蓝、黄等彩色的童粑。每年轮流由几户人家组织祭祀,按户收取祭品和经费开支。祭时,各户由一名男子参中,由寨老带到童林,将猪、鸡、羊等宰杀,向音树祭献。献完毕,在祭地聚餐或将宰杀的猪、鸡、羊肉平分到户。有的村寨要求把带去的祭品括宰杀的鸡、猪、羊肉吃尽,吃不完就地抛弃,不能带回家中。
广南县之壮族祭童比较独特。这天,村寨的男人们老老小小挑着锅头碗盏、酒 、饭、佐料等,聚到"者"(童山)上,共同分享用来祭祀"者"的大肥猪。杀猪不用水除毛,杀死后未除毛就先掏出五脏六腑,然后用稀泥糊满猪身,以旺火烧烤,至泥焦天旱水枯谠连用来宰杀肥猪祭祀的水都非常困难,故请诸神硼,为人解除旱之困。
除祭祀外,利用众人聚会的机会,老人常常向青年人讲述民族根源、家族历史,磋商本村内之公益活动和制定村规民约。祭祀之目的一般而言,是这祈求神灵保佑人丁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各地之自然环境不同,在旱情容易发生的地区求雨目的强。在雨水充沛之地区,则另人他求。如师宗县五龙水寨于农历五月第一个属鼠日祭童,其目的是求庄稼长得好,不受病虫鸟兽害。
师完沙人于农历二月头一个属猪日祭槽子神。师宗县高良乡设里寨沙人称祭槽子神为"根岗姆东"。祭坛设在村旁边的"童赛本"的两株大树脚,树名"梅老"(花香树)。"梅老"代表槽子神,祭台用高桌。1949年以前献祭用黄牛,后用黑猪代替,还献公鸡1只,酒、饭各8碗。猪关、全鸡用树叶相托,不能用碗和盘盛。大桌四角栓青树枝,白布相围。"梅林"代表本境土地神,祭台用矮桌,用猪肉数斤,公鸡1只,洒饭各4碗。布摩致词大意是:祈"根岗姆东"神保护庄稼不受病虫、雀害,不被 水淹,不被 冰雹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参加祭祀者限于男性。凡妇女、带孝、着汉装、着花衣者禁止入内。祭时须着青蓝色民族服装,否则"根岗姆东"神不会领受祭品。
岜高大王 民国《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记载:"大王庙,于麻栗坡街尾,面向正街,建于清嘉庆末年。……大王者名曰岜高大王,开创麻栗坡时,在岜高寨显圣,土人迷信,立庙祀焉"
龙王 云南壮族普遍信奉。龙王神又称水龙潭神。灵魂崇拜入壮族地区后,传说中开渠造神速 人民之首领成为龙王,为人们祭祀。笔者1995年到文山县德厚乡乐西村调查时,最早开凿从白渔洞至乐西水渠高阿留,困为开渠而献身,临安府发给抚恤批文。后业高阿留成为该村的龙王,每年农历三月合村集资筹办酒肉祭祀。
祭虫 壮族地区虫害频繁,老百姓有祭虫免灾之俗。民国《广南县志稿本侬人发巡视田垄,若发现虫害,不芟不除,杀鸡为添而祭之。……农人无捕虫知识,无捕虫之术,以为神使其然,非人为所能止。若有以捕虫倡者,则视为侮神,相牵避之,其惟一杀虫之法,即以支鸡饭三孟,陈于田畔,叩首默祷,插小白旗于田中,以为如此即可以消灭虫类。若施之而不灵,则只有望田诰叹,听天安命。"迄今壮族民间还有祭虫日。
师宗沙人祭虫选择在正月十五这天,忌出工,白天男人上山找草药来熬 水洗澡,女人下河采鱼腥草等来吃,找鹅卵石为留着磨染布放光。据说正月十五熬草药洗澡,吃草当菜,能除百病保健康。晚上,舂糯米粑,做成虫形,献天地后,人们纷纷在门外边喊:"吃虫啦!吃虫啦!"预示害虫已被 人吃了,今年庄稼不会再遭虫害。
农历五月裁插完毕,壮族要举举 行各种祭祀祈求神灵保佑庄稼不受虫害生长茂盛。师宗壮族于农历五月王日祭虫,壮语称"送"。由族长主祭,杀羊1只、公鸡1对,祭土地山神,用羊驱虫。传说过去花桂槽大财主,购置大量田产,出租黑尔槽人,经常加租夺佃。不顾佃农活,双奸污妇女,强占民妻。群众忍无可忍,组织起来将他活捉,杀死在矣登村附近的山坡上。他临死时留下誓言:"生不能奴役黑尔槽人,死后也要变成虫来吃庄稼"。祭时,用大桶接羊血,让每户用栗树枝沾羊血插进自家田里。意在用羊血讨好死者,同时,也是警告死者,"若变虫来害庄稼,将像羊一样再次被杀。"五龙乡水寨送虫瘟的时间是在农历五月头一个属兔日,在河边沙滩上摆 供桌5张,每桌供1个牌位,献牲猪1头,鸡5只,各家将害的拔一株来堆成一堆,祭祀后将稻秧倒入河中任其漂去。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要送瘟神,壮语?quot;根寿"。祭时要染花饭,花饭代表瑞气祥云,同时要栗树枝搭成桌,四角扎松枝,上摆祭品。献牲有黄牛1头、鸡1对。祭祀祈求免除痢疾、疟疾、肝炎等瘟疫。传说清代前是六月二十四日祭,清初有一年,朱孔庆反叛朝廷,派壮族首领张抱相去打,因要出征就提前一个月祭。张抱相英勇杀敌,旗开得胜,凯旋而归,皇上赠授百户职。
文山侬人农历七月有祭虫日。传说,虫死后,变成神灵,主宰一切活虫。有的村寨专有祭虫坡<赖氖奔涓鞔甯髡煌髯匝《ㄊ奔涓骷易约馈<廊崭骷易员讣拖恪⒅健⒚住⑩啪哂惺嫒切“灼欤郊莱嫫录漓耄劳甏丶夜渤浴C靠榈夭逡幻嫒切“灼欤硎旧ǔ婧Φ慕睢?br> 二、文身、鸟与蛙崇拜
(一)文身
原意为"刺染"。即在人体皮肤上刺划出各种纹样,再染之以墨,等伤口愈合后,其纹样青灰色的黑文永远保留在皮肤上。古代越人这种文身习惯十分流行,文献中的记载屡见不鲜。 如《汉书严助传》:"越,方外之地,剪发文身之民也。"《淮南子原道训》:"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被发文身以像鳞虫。"高诱注:"被,剪也,文身,刻画其体,内黥其中,为蛟龙状,以入水蛟龙不害也。故曰以像鳞虫也。"
对于越人文身习俗的记载,都过于简略,要了解其具体内容是比较困难的。但被认为是古代越人后裔的台湾高山族和海南岛黎族、云南的傣族,也都盛行文身习俗,直至近代,这种习俗仍被保留着。借此,可以帮助我们对越人文身习俗进一步地了解。
《山海经海内南经》:"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郭璞注,"离耳"下释云:"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题"下注说:"黥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儋耳、朱崖为海南岛郡名。雕题指的是海南岛上行文身习俗的黎族先民。近代海南黎族人,仍有文身的残俗。据20世纪30年代刘咸的调查,黎族文身,"图有定形,谱有法则。只行于妇女,而男子则无此俗"。文身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且由专人施行。文身纹素,可归红领巾为倒闭形纹素、圆形纹素、横行纹素及缀音答号等四类。斜形弦 素多黥于口的两角,即自口角斜至两颊与两耳之间,使口有锐角姿势,以象征蛇嘴;圆形纹素饰于颌部,被认为"似由雷鼓图形所演出";横行纹素,有的"像大地林木图形"和"兽类牙形";缀音符号,"分别黥于手腿上。其中有与符有同等意义,为避邪之一种巫术表现。有的仅为装饰纹样"。施行文身的年龄也有规定,"如十二三岁时先涅面部,十六七岁时已出嫁者,则涅胸部,二雨行时为丈夫所溺爱者,则为之涅私处,此则个中事,不足为外人道?quot;
对台湾高山族文身的习俗的最早记载,见于《隋书东夷传》文中说:"流求国居海岛之中……妇女以墨黥手为虫蛇之文。"据何廷瑞的调查,直至1942年,高山族还多有文身之俗,男女皆行。其花纹要素,有直线、斜线、曲线、文字等4类。纹素种类各支系不等,有直线、斜线、曲线、文字等4类。纹素种类各支系不等,多者如排湾人,达58种,少者如曹人,仅2种。在北部的泰雅人,都以直线构的几何图形为主。南部的排湾人等,则以曲线动物图案为主。受术者的年龄,险泰雅人最早开始于六七岁,排湾人的男性最晚可在25岁以后外,绝大多数和黎族一样,是在婚前十几、二十岁之间。 。
傣族的文身。江应梁调查,"他们的文身意义完全是在表示自己是一个男子,而且已经是成年男子。傣族自己说,要是一个男人到了已经和女子爱好的时候,尚不刺花纹在身上,那么必被人耻笑为不是男子,也不能得到女人的爱。"
明李思聪《百夷传》载:"官民皆髡首黥面,有不髡者,则酋长杀之;不黥足者,则众皆嗤之曰:妇人也,非百夷种类也。"由此看出明代傣族的文身是获取荣誉及取信于其种人的集团。
刘咸指出文身有五大意义:"第一,文身有社会意义,如各峒的标民;第二,文身有婚姻意义,将嫁之前,必须行之;第三,文身有图腾之意味,各族属的图式不相同,亦不得互相假借,守祖宗成法,毋得变更;第四,文身记识,可避乖邪,为身符录;第五,文身为装饰之动机,有爱美观念存其中?quot; 越人文身,与越人生活在水边,以龙蛇之类为图腾有关。古书曾有越人为蛇种的记载。《说文虫部》直截了当注道:"闽,东南越,蛇种。"《太平御览》也说:"闽州越池,即古东瓯,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种。"在古代图腾社会里,某一图腾的属民,不仅承认本氏族成员与图腾崇拜物有血缘关系,在成年的时候还必须举行一种永远矢信于图腾的荣誉仪式。从文献记载看,越人文身是获昨荣誉和遵守信誓的表示。《战国策赵策》载?quot;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淮南子泰族训》:"刻肌肤,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同书《齐俗训》载:"故胡人弹骨,越人契臂,中国歃血,所由各异,其一信一也。"另外,古越人常出入水中,为"避蛟龙之害",也需文身。
(二)鸟崇拜
在越人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陶鸡等鸟形器,突出的是贮贝器上的飞鸟造型和刻铸在铜鼓上的翔鹭纹和羽人。这说明壮族先民自古就崇拜鸟。
据何正廷先生研究?quot;鸟崇拜既与壮族先民甚得'鸟田之利'相关,也与他们'观候鸟来去以辨四时'有联系。壮族人民自古至今遵循'雁来播种五谷,雁去藏粮过冬'的规矩,还有'鹊鸣屋上,添子添财;鸦叫寨顶,病士遭殃'之说,至今皆信之。在壮族传统观念中,至尊的鸟是凤凰鸟,壮语叫做'雒弘',以为它不仅能通鬼神,而且能传送天意,是九天皇帝的化身。壮语称皇帝为'佬弘',与凤凰(雒弘)的基础词汇一样,都叫'弘'。过去每个壮族村寨后山都有一个'敖厅弘',专作祭祀凤凰神(九天皇帝)的场所。'敖'壮语意思即山岗,'厅'即祠或庙,'敖厅弘'即山岗上的凤凰祠。据笔者所见,名雒为祠,实际是世代固定的一处石山包上搭制起来的鸡舍式小棚,即所谓'厅弘'。每年春节都由村寨中长老代表全体村民抱大红公鸡前往祭祀。祭时,取红鸡毛沾鲜鸡血贴在'厅弘'之上,随之取鸡胯骨问卜。"
金平县壮族传说人的祖先偷羽衣与鸟人姑娘成婚,繁衍后代。文山地区壮族传说乌鸦是一小姑,崇为小姑神,其《巫经》称之为"乌鸦小姑。"民间故事《岩刚河的来历》说壮族青年岩刚在乌鸦的帮助下找到万水之源的龙珠,扑来大火,岩刚变成山,喷出清泉,繁荣地方。
(三)蛙崇拜
壮族先民铸造铜鼓时,塑造有立体青蛙。晋宁石寨山古墓出土的一面铜鼓,鼓面上塑造有4只立体青蛙,沿鼓面纹晕逆时针而行,这是最早见于铜鼓上的蛙饰。在广南铜鼓中,蛙饰多为写实性纹饰,蛙为逆时针或相对的4只蹲蛙。见于冷水冲型的八宝镇木镁鼓、瓦标鼓,鼓纹上只有太阳纹和蛙图纹,太阳芒外有晕,蛙置于9-11晕之间,动感极强,栩栩如生。另外在麻江型的那洒镇贵马鼓和者兔里玉鼓中也有蛙纹,蛙蹲较小,高约4厘米,神态呆滞。
在壮族群体心目中,青蛙是神圣的动物,被称为蛙神,是天上天神之子,其能量至大无比。天神派它到人间,掌握凶吉之事,保佑人们平安,五谷丰登。
壮族是个以农业为本的民族,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农业生产就有一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壮族先民的农业生产在经济活动中占有了相当比重。春秋战国时期壮族先民的农业生产在经济活动中占有了相当比重。但在当时,人们认识自然和 改造自然的能力还是极其有限的,在农业生产中,对自然界的依赖性极大。对于稻田生产来说,水对稻谷种植的丰歉影响极大,从犁土、耙田、裁秧,直到稻禾的生长,都不能离开水。而在水利灌溉还没有出现之前,农田生产上所需的水源主要靠雨水。壮族先民经过长期的观察后,发现青蛙与打雷下雨有某种"神秘"关系,并将这一自然现象人格化、社会化,于是就产生了蛙神 的传说。传说蛙是天神的小儿子,因触犯天条而,被罚到人间,负责给天上报告人间的风雨阴晴,并监督人类的行为,故壮族对蛙很敬畏。另一传说说,远古时代有一年天旱无雨,庄稼枯黄,人们请天神降雨,但天神不应。最后请来了青蛙,让它高坐在铜鼓上奉为尊物,并杀猪宰头号敬献,才使青蛙受感动,并如实向天神报告人间旱情,求来风雨,解除旱灾。从此,人们敬奉青蛙,并将其 铸于铜鼓上。这两个传说虽不尽相同,但其核心内容都认为青蛙是天神之子,是天神派往人间的"使者"。人们想要在生产过程中能风调雨顺,获得丰收,必须获奉青蛙,否则定会天下大旱。在农业生产上,人们还没有完全摆脱丰歉靠天的局限性,所以,仍然还把蛙视为神灵来顶礼膜拜。蛙崇拜不是图腾崇拜。图腾崇拜者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某一动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血缘联系,并以这一动植物或无生物作为氏族的标记和命名。绝大部分地区的壮族在追溯其先民崇拜青蛙的起因时,都没有说到壮族先民与青蛙有何血缘关系,也看不到晴蛙图腾的命名和标记。
三、灵魂观念与祖先崇拜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产生了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顺则在人死之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末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就产生灵魂不死的观念?quot; 在古代壮族宗教观念中,灵魂是支配人的精神,是指居于人或其他事物中,并对生物体的生命起着庇护作用的一种超自然力量。灵魂被看成是人的生存条件,一个人如果丧失了灵魂,其躯体便推动活动能力,呼吸也就随之停止而死亡,生命和灵魂是联系在一起的。当小孩生了病,认为是丢魂所致,便需在夜间举行招魂仪式。当夜深人静,家人(一般是母亲或奶奶)手提竹篮,内装鸡蛋、酒、米、冥钱等供品和病人的一件外衣或一顶帽子,悄悄到村头路口去招魂。先燃香摆供品,勘酒三遍,再燃纸钱,接着将病人的衣服(或帽子)在火烟上摇晃片刻收回篮子即返回。家人将火灰和水酒置于门槛等候,待招魂人进门,双方齐声呼叫病人的名字?quot;××回来了",随手把门关上,然后把带回招魂衣服给病人再穿上。如果此法不灵,病情加重,还需请道公、巫婆前来招魂。
灵魂观念在现代壮族群众中仍很浓厚,各支系在过年时候都要举行招魂仪式。不仅给人招魂,而且还给猪、鸡、牛、马及五谷招魂。广南壮族农历四月初八日为牛魂节(又称牛王节)。传说玉皇大帝看到凡间谍庶民耕地劳动太辛苦,派牛魔王下凡现身为农家耕田种地,壮族群众为感谢玉皇大帝和牛魔王,每年四月八日用鸡猪肉、花糯米饭和一束鲜草等祭献牛厩,并将花糯米饭和鲜草喂牛,是日放假不使牛。又说,因为牛在春耕中被人们叱呵鞭打而失魂,故立此节为耕牛招魂。
师宗县龙庆乡黑尔槽的沙人于农历六月第一个属猪日喊魂,各户自喊。需备3只大母鸡。喊人魂,用一把簸箕,内置男性衣、女性头巾各一件,点香一炷,杀鸡领牲时喊一次,回熟时喊一次,喊魂词360句壮语。喊六畜魂,用一把筛子,将家养的牛、马、猪、鸡、鸭、鹅、猫、狗等六畜的毛各剪一小撮,置于筛子内,点香一支,杀鸡祭、领牲、回熟各喊一次,咕魂词共30句。喊五谷魂,一种粮食作包一包,杀鸡、点香喊,咕魂词共有60句。三魂均喊毕,吃鸡肉、粽子,看鸡卦。先看鸡脑壳,两瓣脑壳均厚且白,有红点,即吉卦,魂叫回来了,预兆人丁无病无痛,清吉平安。若鸡脑壳既薄又乌或有黑点为不吉。五谷魂用秤来占卜,喊魂前称一次,记下斤两,喊魂后再秤一次,看其重量有无增减,增则预兆秋后将丰收,减则表示谷魂未归,将减产缺粮。
由灵魂不死的观念产生鬼魂观念。在壮族的原始宗教中,认为鬼魂和灵魂是有区别的。灵魂经常与肉体结合在一起,只有在做梦或生某些疾病时才脱离肉体。鬼魂是脱离了肉体的灵魂,是人死亡后的灵魂变成的。鬼又分为善鬼和恶鬼。认为个人生前为非作歹、恶贯满盈的坏人,其亡灵则变成恶鬼。另外,生前是好人,但由于被恶鬼作崇而落得非正常死亡者,如落水、跌落山崖、被雷击、凶杀等而死亡者,被视为凶鬼,一般不准将之类尸体运进家里,吊丧在村外举行,亦不准葬在祖坟之地,只能埋在荒野。对恶鬼除采取讨好的办法外,主要用各种魔术式的物件来驱逐它。只有那些生前是好人,年满花甲后正常死亡者,被认为是善始善终,对世人没有什么怨恨,亡灵才是善鬼。生前是布摩或德高望重的亡灵,其鬼魂变成神。对于善鬼,人们通常采取亲近和依赖的态度,举凡遇到重要事情都要事先向善鬼或神问卜,得到允许后才开始行动。
在众多的鬼魂中,人们对自己本部落亡故头人或祖先、布摩等,总是怀有特别崇敬的心情。他们生前得到族人的爱戴和敬仰,死后受到长久的怀念,于是就产生了祖先崇拜。认为祖先的灵魂在阴间仍然能 活动,与与阳世一样生产、生活,能给人间的子孙造福、平安、发财、消灾除难。祖先崇拜思想在壮族人中表现比较突出。首先在丧事上,父母死后,立刻派人去告知亲戚朋友来帮办丧事守孝。儿子、媳妇、孙子都要穿上白布丧服,头带白孝布或麻布,腰间束绑麻丝,脚上穿草鞋,痛哭流涕在死者身旁,守着死者的灵柩。家庭经济情况许可的,还请道公来念经,做道场。在出殓前,还要选好吉日、吉地。灵柩离家后子孙儿媳披麻戴孝跪伏在地,让灵柩从头顶抬过。由于认为人死后将人支同生前一样生活,便将死者生前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皿、装饰品等一一作为随葬品。对死者尸骸如何处理,被人们幻想为能引起亡灵喜怒的问题,因此,认为坟地能选择到好风水,死亡灵魂才能保佑子孙后代人畜兴旺,事业昌盛。埋葬死者后,在家中还要安置死者灵位,天天供奉到该年除夕夜才烧毁。壮族绝大部分家户户有祖宗牌位,1949年以前,少数有势力的家族还有宗祠。不仅初一、十五,逢年过节,烧香礼拜,供奉祭品,春节还大摆粽子、糍粑、猪肉、鸡肉、酒、果品等,表示对祖先的崇敬和怀念。而且,每年还有一个专门祭祀祖先的七月节。
壮族祭祖习俗由来已久。道光《广南府志》卷二说:"七月各家祭祖,自祖父以上每一祖一妣必有肉一鸭一鸡一。如十位则十分,二十位则二十分。皆有麦秧一盘约数寸长。如祭外祖母、舅岳父母之类则在门外按各按分祭,谓外鬼不得入门也。如祭外祖母、舅岳父母之类则在门外按名按分祭,谓外鬼不得入门也。十八日,妇女为巫者男女聚欢唱曰牙亡?quot;七月祭祖之俗,民国《马关县志》卷二记载更为具体,其文曰:"苯月十五为中元节,初一日另设先祖神位于家,朝暮荐食,谓之接祖。凡花果菜蔬必求鲜备,虽在俭素之家亦必力从丰典,祀先诚意,人所同也。十四夜以锡箔纸钱装封成包,并纸衣马等焚给祖先谓之送祖。"
现代农历七月祭祖仍是壮族一年中较 重要的节日活动,一般在七月十三至十五日。各地的祭法不尽一致。富宁壮族在七月十四日祭祖。各户采集芭蕉叶包糖拌糯米做"搭连粑"和猪、鸡、鸭、酒等祭祖。用各种包纸剪成衣服、箱子、被子焚成烧给先祖,有的还在纸衣上写上先祖的名讯。至七月十八日,妇女三五成群携带香烛、五色纸到巫婆家祭神。
广南壮族七月十三日为接祖日,十四日为祭祖日,十五日送祖返阴。以红米 团粑和香饭为节日食品,杀鸭祭祀。节期让巫婆请已死去的亲人来与活人通话,俗称"走阴"。在旧莫乡一带的侬人还举行斗牛、斗鸡活动。八宝一带壮族过七月节,从初一到三十才结束。三十这天,组织咏颂经文,为死去的老人超度,夜晚放河灯,各家一盏,有的是由集体制作的大型灯具。灯用篾片捆扎,白绵纸糊裱,底部用松香与绵纸做成,内装蜡烛或油灯,灯的表面裱上各种图案,成为彩灯。灯形有莲花、船、球或动物形状等。放灯统一在上游,以特制的3个大灯作引路灯,其后大小不均,待日落天黑时,形状别致的灯,从上游开始,缓缓而下,犹如一条夜游彩龙。沿河两岸,人们追灯逐影,陶醉在初秋的夜色中。放河灯是为死去的人消灾除难,祈求河神,不要发洪滥淹。
一些家族的祖先还变成了地方神灵。如土富州沈氏始祖沈郎先,今富宁县百油甘美村六蓬综庙有其神位。每年正十五日和七月十四日聚众以猪、鸡、鸭、酒祭之,办道场,并由道公摇卦抽签送给土官府。土官拨给种60公斤的种子的田为庙田。
广南六月节,称六月六,也是壮族人祭祀盟祖之灵,纪念忠魂英杰的节日。传说古代壮族各占一坝为庄,各主一山一水,一经不关联。有一年受外敌入侵,各个击破,壮族人的田园家乡被霸占。,有一长者提出联合各村御敌之建议被采纳。结盟发誓,由长者带领征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取得胜利,长者不幸在战斗中献身。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英雄盟主-长者,在胜利的农历六月六日这天,各村寨于各自特定的一座山上,杀一头公牛对他进行祭祀和悼念。这一天,全村主事的男人都会于山上,宰杀黄牛后,既不用水洗也不用水煮,用火烤吃,并且牛血浸染糯米饭来祭盟祖和食用。傍晚,家家用红糯米饭和韭菜在屋外阳台上祭祀。夜深人静时,一引起村寨还进行扫"外鬼"的活动。扫鬼以村为单位,杀鸡、猪、鸭、鹅、狗和用稻草扎成形形色色的魔鬼,敲锣打鼓,由布摩咏颂咒语进行驱赶。主要咒词为:"外来人呀野鬼,这里不是你们居住的地方,这里不是你们生存的天地。你们的在西边,太阳没落的地方,去吧去吧,回你们家去归你们巢去,我们不需要你们,我们不能容忍,滚吧滚吧,用鸡为你们指路,用猪为你们充饥,用鸭帮你们渡河,用 狗追撵你们……滚、滚、滚。"每到之处都插上红、蓝、黑、紫等小三角旗,以示此地野鬼已被驱除。扫鬼必须从村里到每一声田坝。必须在天亮前结束。
广南县底圩乡布央人祭祖最为隆重,在每年农历六月第一个卯日举行。传说是为了纪念布央人迁徙成功。相传布央人祖先搬迁到半路以后忘了年月,认为已到年底,该示祀祖先了,于是在半路上以芭蕉叶当祭器、纸钱,以芭蕉秆代表香和祖先牌位,祭祀祖先。后来才发现尚未到祭祖的时间,但大家搬迁成功与半路祭祖有关。于是把半路祭祖的时间农历六月第一个卯日作为第七年祭祖的时间。六月祭祖的过程是,头天晚上鸡叫时将前一年手地在香炉上的一片小芭蕉叶拔掉,小芭蕉叶代表祖先灵位。换上新芭蕉叶,然后杀鸡、鸭、鹅各一只祭献祖先。天亮前结束祭祀活动。此刻起,全村相互请客,并邀请旁村邻寨朋友共度节日,认为客人越多越好。
四、英雄崇拜
北宋时,在壮族地区崛起了侬洞大首领侬智高,拒绝了交趾王朝的威逼利诱,积极联络周围各部落,建立了强大的武装和地方政权,屹立南疆。为了抗拒官府的压迫,他们奋起反枕头,打得官府措手不及,兵围广州,威震全国,显示了壮族先民不畏强权、勇于奋争的英雄气概。至今留在壮族地区的历史遗迹和生动的传说故事,仍为壮族人民凭吊传颂,引为民族的骄傲。壮族每年六月节就是为缅怀侬智高的英雄节日。农历六月初一,是壮族仅次于年节的第二大节日。清代广南府称为过小年。传说宋代壮族首领侬智高被锹青部队追到深山老林,于这天发起突围,逃离了锹青部队持封锁线。壮族人民为了纪念侬志高突围胜利,怀念侬智高和战死将士,每年六月初一,杀牛杀鸡,举行奠祭。开初,用马血、牛血染糯米,后来用红饭草煮汗代替,染糯米的颜色也不断增加,红、橙、黄、蓝、黑、青、紫、白,无所不有。格外鲜艳。必须有红、白、蓝、黑这四色。传说,侬智高队伍中,多数为壮族,而汉、苗、瑶、彝等民族的士兵不少,因此,红代表壮族,白代表汉族,蓝代表瑶族,黑代表彝族。六月节期间广南府之壮族掷石为戏。道光《广南府志》卷二说:每岁六?quot;每岁六月初五初九日夷俗谓之过小年,数日城外少壮各结一队掷石为戏,谓之打丰年,虽伤毙,亦不控官亦不抵命。"掷石以远者为胜。。
文山和马关之侬人纪念侬智高的时间各地不民,马关侬人在六月初一,文山侬人在六月二十一至二十四日,认为是与侬智高率兵抵该寨的时间有关,活动内容与形式基本一致。节期临近,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打扫家内环境卫生,挑水打柴。男的在住房前搭制竹木阳台,削制生筷;女的备制糯米及各种染色原料。六月初一早上,每家一男老人穿着盛装,集中到山大树脚杀牛祭祀的固定地点,参与祭祀仪式,然后把牛肉分发到户带回家。妇女在家蒸红糯米饭。此后,由家庭男长者从头到脚换上新装,将擦洗干净的菜刀、砧板、桌子、红饭、牛肉、酒、香纸、碗和染成红色的新筷等搬到新制的阳台上祭祀叩拜,其他任何人不许上台,全家人不得高声喧哗,鸦雀无声。数分钟后,火化冥纸,收下食物,以后6天内禁止任何人上阳台。在节日的6天里,不准做农活。老人串寨聊天,青年走亲访走,互赠节日红饭;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送花饭;少年狂童背着小红饭箩,装上红饭和鸡腿,去登山玩水,互相攀比共食。
另外,富宁县还有娅王和李天保等。娅王是宋代民族英雄,在今富宁县者宁娅王山有其庙。农历四月第一个卯日是她的遇难日,当日杀牛祭奠。
李天保,清末反富州土官沈氏。民国13-14年(1924-1925年)在富宁城立庙祭祀。农历二月二日是李天保反土官殉难日,是日杀猪、牛祭献。
壮族居住在西南边疆,为保卫祖国的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长期复杂激励的边防敌斗争中,涌现出一批批抗敌英雄。他们的事迹为人们传诵,并定期举行活动纪念他们,如广南县八宝每年的跑马节便是其中之一。
八宝的跑马节,1949年以前为一年一次,现今两年一届,届期3天。传说很久以前,秀丽的八宝只居住着壮族先民,人们安居乐业。后来常遭外族侵犯。有一年,莫家三兄弟带领壮人奋勇御敌,击败外寇,取得胜利,但三兄弟均血溅沙场、壮烈牺牲。从此,这里的人们每年举行跑马、祭祀活动,以缅怀莫氏英雄。节期定在正月头一个属鸡日,即三兄弟蒙难日。由八宝大坝13个寨子共同组织,于安埋死者的坝上为场地。跑马前杀6只公鸡、2头肥猪进行祭祀。跑马者披红戴绿,用两人着民族新装,高湛会两面红旗带路,然后,放鞭炮催马奔驰。如果有跌马滚地而不伤,认为是大吉大利,当年一定风调雨顺。此外,还演沙戏,举行舞龙耍狮、踩高跷等活动。是日,人们从四面八方、百里内外汇集而来,八宝坝内田坝、河边、山头、村中、街道到处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歌舞洋溢,十分壮观。
广南者兔乡斗月村、者太乡则称开年节。每年一届,届期是正月初六以后的第一个属猪日。传说,壮族先民与异族发生战争,壮族大获全胜,以跑马庆祝胜利。前一天,人们扬眉吐气地敲响牛皮鼓、铜鼓,放着鞭炮,跳着牛头舞等进行游村串寨。届日,三邻四里壮族同胞(过去禁止外族参与)的群众牵来马匹参加跑马。跑马匹数不限,愈多愈吉。跑马结束后举行技艺精湛的跳牛头舞,爬12张八仙桌筑成的"桌式高塔"。这一天还由布摩宰杀鸡、猪举行祭祀活动。全村人家互相间争请远方的来客到家中用酒席款待,认为谁粗的来客多,来年他家的农事、人畜最兴旺发达。
五、布摩--壮族原始宗教的祭司
布摩由古代的男巫演变而来。《说文》载:"巫祝也,能齐肃事神明者,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布摩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祭司。在古代壮族社会中,其社会职能是多方面的,诸如祭祀、战争、生产及文化娱乐生活等等都少不了他。随着社会的发展,布摩的职能才限于祭祀、祈祷、禳灾。符咒治病的范围则以女巫为主。布摩有师承,无严密组织,不吃牛肉、狗肉,可婚娶。学做布摩的青年在粗识文字后,就自动向老布摩求教,有空则每晚到老布摩家里学。正式学一段时间,把已学懂的东西,加以熟悉和连贯起来,到出师那天举行仪式后,就算学成。布摩在整个壮族社会中还没有成为一个专事宗教的职业者。他们同一般的群众一样,仍然需要参加各种生产劳动而自食其力,没有什么特别的社会权利,只有在主持各类宗教活动时,根据当事人的经济条件,送一点礼物作为报酬。
据笔者1996年1月4日在广南县八宝镇板莫村调查一布摩,他家内供奉凤舍八宝归神、祖师南斗六司延寿星君、祖师六合空神大帝、祖师六合无穷高明大帝、祖师前传后教历代祖师大帝、祖师正乙黑虎真人赵大元帅、侍奉香火孺寻三清三宝三教法虚无三品三官大帝之神、祖师北北皇上道帝之神、祖师治下万方史官之神等。作法时悬挂三清三宝三教法虚无然的纸牌灵位,手握一把长刀。这些神祗有些属于中国民间俗神,有些属道教之神,一些不知归属。布摩的主要活动是"驱鬼""祈神""择吉""求福",有经典,用壮族的方块壮字书写,也有汉文的经典。经典的内容,许多是壮族的民间帮事先传说、历史、地理、天文历法等,人间祸福无所不包,保留了一部分壮族古老文化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布摩是壮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
布摩大多在丧葬、节庆祭祀、禳灾等较大规模的活动中出现。前二者在有关章节已述及。禳灾分家灾与寨灾两种。家灾要举行驱鬼除邪仪式。驱鬼仪式在院子里举行,先备一张供桌,依布摩测算出作崇鬼所处的方位来决定供桌摆放的方向。插3炷香,置3杯酒,由布摩执鸡祝祷。杀鸡时也用纸钱蘸鸡血备用,鸡煮熟后置于桌上摆好后,家长带全家跪在供桌前,若是人病,要把病人贴身衣服放在供桌上。随后,布摩诵经,请来神灵,驱走鬼魂,并象征性地打扫家屋内外。
云南壮族地区每年祭龟后要举行"打寨"活动。如果村寨里出不吉利的事,发生瘟病,被认为是鬼进村捣乱,不得不举行"扫寨"活动。届时,家家户户捐款献物,宰杀猪、羊,设坛供祭。布摩在祭坛前做法事,诵经念咒,舞刀顿足。扫完后在各家正门上贴挂一张盖有符印的"护家符",最后用反手搓成的稻草绳悬挂小木刀拴拦在各条入村路口,以示外人不得入寨。这一活动要由布摩主持。


第三节 占卜与巫术


一、古代占卜与巫术
(一)唐宋时期的巫术与占卜
唐宋时期西南番,相信鬼神,有疾病不求医吃药,而是乞求神灵保佑。《宋史蛮夷四西南诸夷》曰:"疾病无医药,但击铜鼓、铜沙锣以祀神。"广源蛮地区有收魂习俗,这习俗反映了当时僚族的灵魂观念。《桂海虞衡志》说:"(僚)人远出而归者,止于三十里外,家遣巫提竹篮,迓脱归人贴身衣贮之,篮以前导还家,言为行人收魂归也。"
占卜。以水测旱涝。《文献通考四裔考》引《桂海虞衡志》说:"僚依山林而居……岁首以土杯十二贮水,随辰位布列,郎火祷焉。乃集众往观,若寅有水而卯涸则知正月雨,二月旱,自以不差。"
僚族有一套完整的鸡卜方法,分为股骨卜和卵卜两种。股骨卜,"以雄鸡雏执其两足,焚香祷所占。扑鸡杀之,拔两股骨,净洗,线束之,以竹签插束之,使两骨相背于签端,执竹再祝。左骨为侬,侬,我也。右骨为人,人,所占之事。视两骨之侧所有细窍,以细竹签长寸余遍插之,斜直偏正,各随窍之自然,以定吉凶。法有十八变,大抵直而正,或近骨者,多吉;曲而斜,或远骨专利号,多凶。""亦有用鸡卵卜者,握卵以卜,书墨于壳,记其四维,煮熟横截,视当墨处,辩壳中白之厚薄以定侬人吉凶。"
(二)元至近代的巫术与占卜
元明至近代壮族社会中从事巫术活动的人员,男巫称为魔公,女巫师称为囊妹。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为病人冶改除疾。民国《广南县志稿本》载:"夷农不信医药,病则以为鬼崇。祈祷之外,别无他法。其以祈祷鬼神为业者,男曰魔公,女曰囊妹。病则请求魔公囊妹考察为何种鬼作崇。则先装模作样,请师调查,谓之打封。打封之后,则断定鬼为何种。而定禳之法,谓之解邦。其法以病者之贫富而定。病者若为贫而无告之农民,则雏鸡一头,或鸡蛋数枚,即可了事。病者为富农,最低限度即须一鸡一鸭一猪头,甚则一猪一羊一牛。以病之轻重及鬼之善恶而定牲畜大小。若一次不愈则又二次三次,至病者痊愈或死亡不止。北乡底圩一带,无一肥壮之鸡。其所以无壮鸡,即不待鸡肥壮,早已作为解邦用矣。"民国《马关县志风俗志》载:"(侬人)有病不求医,而求白马(夷巫之称),不拘贫富,家有病辄曰送鬼,杀鸡鸭犬猪甚多。必至病者痊或死而后已。白马以草签或鸡膀骨为封,能卜吉凶,查鬼崇,笃信为深。"
二、现代占卜、巫术与前兆迷信
占卜 壮族的占卜专为人"决嫌疑""断吉凶""定祸福",在祭神、丧葬、祭祖、驱鬼、择屋基等仪式中使用。占卜师多由布摩、长老、巫婆、道公、风水先生等兼任。有鸡卜、蛋卜、谷卜等名目,其中鸡卜最为盛行。鸡卜用健壮的雄鸡,鸡冠不能破损。用前洗净鸡头脚。由布摩、长才或巫婆、道长执鸡默念,敬告天地、祭祀对象来享用祭品,并祈求保佑。然后,将鸡杀死,用纸钱蘸鸡血,取向撮鸡脖子上之羽毛用血沾在纸钱上,再将这几张纸钱用血粘贴在神龛上或门楣上。煮鸡时,将鸡脚别向后,头被昂起,作欲翔状,用两根筷子插在鸡背上定型,煮熟后端上祭台。布摩或长老等整装诵经,敬请诸神享用。诵毕,参加祭祀的主要成员行跪拜礼,布摩或长者在一旁焚化蘸过鸡血的纸钱后,抽出鸡胯骨,刮尽上面的筋膜,露出血窍,再用削好的竹签或仙人掌剌依洞的走向插入血窍,用食指和拇的旨卡住胯骨的两头,使胯骨内弧外紧靠,鸡骨和上面的签就构成一个封像。最后,布摩或长者再三验视并作出解释。还有一种方法是取刚会鸣啼的雄鸡一只,杀死后立即折断翅膀,剔除皮肉,视翅骨的纹路,若清晰明亮主吉,暗淡模糊主凶。
在民间保存的卜辞中,鸡卜辞体系最为完备。西畴县收集到的一部约4万字的鸡卜辞,含封像478个,删除重复部分,还有458封,内容涉及耕田、求雨、祈丰年、打鱼、婚姻、求财、打猎、起房盖屋、迁徙、择墓、赎魂、叫魂、疾病、战争等方面。其中有360封有规律可循。依据每双鸡胯骨上签的多少、根骨上血窍间的距离、签与骨所成的角度等分为娄笼、蟒笼、娄揽、蟒揽4类。娄笼、蟒笼类各88封,娄揽、蟒揽类各92封。娄表示左骨封像,蟒表示右骨封像。道教之阳阴观念,五行相胜、五行相生之观念亦为行鸡卜者应用。
鸡蛋卜是由行卜者对鸡蛋画符念咒,将鸡蛋煮熟,然后剖为二片,验视蛋黄,或将鸡蛋壳剥下,验视鸡蛋之光滑度,表面是否有异样之纹 路。前者多用于择墓地,后者用来看致病的原因。
谷卜用于测屋基。在准备盖房的地点,挖一小坑,插一炷香,香周围摆一圈谷粒,用碗或石头盖起。次日谷尖头集到插香处表示吉利,可建房,否则视为不吉。
巫术 现代壮族社会中的 巫术,主要由女性承担。女巫作法时着常服,口念喃喃不可了解之词,行为俗陋。女巫大多没有师承,无师自通。有些平时迷信鬼神,能说善唱,感情丰富而又意志脆弱的妇女,偶然遭病昏迷,神经错乱,借故 出一些非常人的动作,说唱出一些离奇古怪的话语和歌谣,就会被人们视为鬼神附身,脱俗成仙(巫)。本人清醒过来后,利用人们的膜拜,宣扬自己就是神鬼的代言人。女巫作法,以歌代言。唱调主要是祈祷鬼神的坐巫调,间有叹身世情怀的生巫调,还有叙述民间故事传说的叙事巫调。女巫宣传其表演是代人"神游"间,寻找死去的亲人,仿其声代为传言,或帮人问神问鬼,告以吉凶祸福。
前兆迷信 在特定日期内观察事物发生的现象或通常情况下发生的异常现象来预测有关事物的凶吉祸福。如壮族人在年饭前要先舀一碗有豆腐肉、米饭的食物给狗吃,狗先食什么即意味着来年什么贵。正月初一凌晨,接回新水后,要到牛厩看牛,牛站着表示新年雨水来得早,"风调雨顺,人畜大忙"。牛睡着表示雨水来得晚,"畜无忧虑人怕无粮"。正月初一至初十依次是猪、羊、鸡、狗、牛、马、人、谷、豆、棉花的生日,在各自生日的当天,天气晴朗无风意味该物大吉,否则不吉。特别是初七日是人的生日,若天阴,意味着新年人容易生病,将有瘟疫发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沙发
发表于 2003-3-27 11:02:00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道教、佛教对壮族的影响

一、道教、佛教的影响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其基本信仰和教义是"道"。"道"是"虚无之际,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尊奉三清、太上老君、文昌帝君等民间俗神。道教在壮族地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其博大精深之教义未能广泛流传,而是与巫术活动紧密结合,为人做超度亡灵、祭鬼招魂、勘舆择日、算命卜封、打醮消灾等道场。能从事上述这些活动的人员称为道公。他们不出家,不吃素,忌食牛肉、狗肉,禁杀牲,可以娶妻生子,无寺院和固定组织。布摩和道公在其活动上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甚至有的人既师从布摩,又受戒于道。在没有布摩或布摩势力较弱的地方,壮族人播种插秧收谷入室,要请道公看皇历择吉日、求子、保胎、满月、丧葬等,要请道公作道场;染病遭祸遇事,要请道公打醮消灾。道公成为人们生产生活?quot;向导"。
道公做道场时挂的是太上老君和三清一瘛F渚槟谌荻嗍侨叭巳ザ裎疲咦忠痪洌煤鹤质樾矗惺币嘤煤阂簟D钍蹦啬剜晃怂狻W鞣ㄊ贝├渡蚝谏ど溃反鞣酵撩保笸铣ごK赖谰哂惺止摹⑿☆唷⒋箢唷⑻濉⒄鹉尽⒐阌 ⒈!⒔涑叩取5拦谧约旱拇遄雍土诮厍鞣āF浯性焓帐谕降埽蚴亲娲浮⒏复踊蚴谴馊耍Υ涞脑际淮螅С傻耐降芏允Ω凳肿鹬亍?
佛才卫生纸主在清初传入云南壮族地区,在一些较大的集镇汉人集中的地区建有佛教寺院,并有少量专门从事佛事活动的和尚和尼姑。佛地经典如《报恩经》、《血盆经》、《救民经》、《换世经》等传入壮族地区,随之壮族逐步产 生了转世观念、因果报应观念。认为人死后的主要世界是阴曹地府,地曹外还有天堂、仙境之类。活着时常做善事的人,死后灵魂升入天堂、仙境。常为非作歹的人死后变猪、狗,灵魂打入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和尚等常替信仰佛教的壮族群众为数不多。1949年后,庙宇被毁,和尚、尼姑各自四乡谋生。至今,在壮族地区保存的寺观,内供奉的不仅是佛教尊神,且包括道教天尊和民间俗神。属于佛教的有如来佛、弥勒佛、观音等,属道教者有上界元始天尊、玉皇大帝,民间俗神众多,诸如王母、地母、灶君、山神、送子娘娘等。
二、寺坛与大众神灵
元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中叶以后,云南壮族地区纷纷建立庙寺祠坛。据道光《广南府志》卷二载,道光时期的广南府有先农坛、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文昌宫、魁星阁、关帝庙、城隍庙、东岳庙、土主庙、白马庙、狄公庙、杨公祠、护国寺、真武观、皇经观、万寿寺、观音阁、三星庙、天必寺、桂香宫、赤帝宫、水月寺、天生寺、报恩寺、广德寺等。大的村寨建有文庙、关帝庙、火神庙、土地庙、先农坛等。每个村寨至少也会有一个观音庙和老人房。土官家和有势力的地方豪族建有宗祠,一般百姓家有祖先牌位。如富州沈氏土官家于清乾隆年间建有祠堂一座,屋内设有神龛,从始祖沈达到最后一代土官沈定坤等各代九一名按顺序排于台上,每个牌位有一个香炉,祠堂两侧挂有大铜钟和大皮鼓,有专职香工,还有香田。每月初一、十五日朝暮上香,叩拜时击鼓鸣钟,方圆1公里皆闻。马关县马洒的高、田、王等都有自己的祠堂,祠堂供同姓的死去成员,每年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日)全家族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祠堂以高家为最大,有田庄一座,田庄有土地、山林,租给附近的壮、彝、苗、壮族佃户耕种。每年收租约60石。祠堂有公仓,有专人负责管理记账。在当时18家高家宗族中,每年有2家当头,当头的职责是主持中元节的祭祀活动,当头行轮流制。据民国《马关县志》卷二统计,民国时期的马关县有庙宇130多所,种类及名称有37种。此外还有五还王氏、高氏、卢氏等祠堂。这说明壮族是一个多神信仰民族。这些庙寺祠坛供奉的神灵分为自然崇拜和灵魂崇拜两种。
灵魂崇拜之神灵绝大多数是其他民族普遍信仰的神,这些神灵包括忠孝节义的神和赏善罚恶之神。
观音 就是佛经上的观世音菩萨,其掌故家喻户晓,在壮族地区从乡间到城市普遍信仰。每月初一十五燃香点烛叩首祭祀。二月二十九日观音圣旦,六月十九日观音坐莲台,八月二日观音盛会。是日聚众念经,以素花糯饭敬献。
神农 在壮族地区大的村寨都有先农坛,供奉神农大帝。俗称五谷仙帝。神农大帝是中国远古传说中的帝王,实际上是古代氏族之神。
玉皇大帝 又称玉皇圣帝、原始天尊,俗称天公,为壮族民间信仰中最高至上之神,在道教中占重要地位。佛教信徒中亦有人奉祀。每月初一、十五备斋点香明烛祭祀;正月初九是玉帝圣旦,有人去祈求念经。
关圣帝君 又称关帝、关公,另有文衡帝君、伏魔大帝协天大帝、伽蓝爷、恩主公等别称。关圣帝君就是三国蜀汉的勇将关羽,其忠义大节永垂青史,极为后世所崇仰。我国自唐代以来,供奉关羽为武神,各地建立武庙祭祀,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并不稍衰。官方为了提倡忠孝节义,极为鼓励民间崇关圣帝君,各地都有关帝庙,又称武庙。此外,一般以义相结的都市商人,因慕关羽的忠义,每于关帝庙设有同业会馆,奉为保护之神。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圣帝群降神,六月二十六日关圣帝君圣旦。这两日乡村父老捐助功德,杀猪、鸡,做花糯饭祭献,每户一人共餐而散。
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 他们的事迹家喻户晓。一般供奉在文庙内。八月十七日 孔子圣旦时,其祭典由官府主持,民间杀猪、鸡、做花糯饭祭之。赵公明 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财神之一。属道教神明,是个虚构人物。道教说他姓赵名朗,字公明,与钟馗是老乡,陕西终南山人氏。秦朝,避世山中,虔诚修炼。以后汉代的张天师收他为徒,命他骑黑虎,守护丹炉。赵公明吃了师父 赠送的仙丹,遂变化无穷。天师又命其守护玄坛--道教斋坛。天帝封他为"正一玄坛赵元帅",故世称其"赵玄坛""黑虎玄坛"。民间所供赵公明财神像皆黑面浓须、顶盔披甲、持宝擎鞭,但不跨虎,以区别作为四大天将之一的赵公明。赵公明画像周围常有招财童子、聚宝盆、大元宝和珍珠、珊瑚之类,以显示财源茂盛。在云南壮族地区县城及商业集镇均有财神庙。
如来佛 即释迦佛。为佛教的教祖。其来由人人皆知,在此省略说明。
此外还有岳飞、张飞、鲁班、送子娘娘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板凳
发表于 2003-3-27 11:03:00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占卜与巫术

一、古代占卜与巫术
(一)唐宋时期的巫术与占卜
唐宋时期西南番,相信鬼神,有疾病不求医吃药,而是乞求神灵保佑。《宋史蛮夷四西南诸夷》曰:"疾病无医药,但击铜鼓、铜沙锣以祀神。"广源蛮地区有收魂习俗,这习俗反映了当时僚族的灵魂观念。《桂海虞衡志》说:"(僚)人远出而归者,止于三十里外,家遣巫提竹篮,迓脱归人贴身衣贮之,篮以前导还家,言为行人收魂归也。"
占卜。以水测旱涝。《文献通考四裔考》引《桂海虞衡志》说:"僚依山林而居……岁首以土杯十二贮水,随辰位布列,郎火祷焉。乃集众往观,若寅有水而卯涸则知正月雨,二月旱,自以不差。"
僚族有一套完整的鸡卜方法,分为股骨卜和卵卜两种。股骨卜,"以雄鸡雏执其两足,焚香祷所占。扑鸡杀之,拔两股骨,净洗,线束之,以竹签插束之,使两骨相背于签端,执竹再祝。左骨为侬,侬,我也。右骨为人,人,所占之事。视两骨之侧所有细窍,以细竹签长寸余遍插之,斜直偏正,各随窍之自然,以定吉凶。法有十八变,大抵直而正,或近骨者,多吉;曲而斜,或远骨专利号,多凶。""亦有用鸡卵卜者,握卵以卜,书墨于壳,记其四维,煮熟横截,视当墨处,辩壳中白之厚薄以定侬人吉凶。"
(二)元至近代的巫术与占卜
元明至近代壮族社会中从事巫术活动的人员,男巫称为魔公,女巫师称为囊妹。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为病人冶改除疾。民国《广南县志稿本》载:"夷农不信医药,病则以为鬼崇。祈祷之外,别无他法。其以祈祷鬼神为业者,男曰魔公,女曰囊妹。病则请求魔公囊妹考察为何种鬼作崇。则先装模作样,请师调查,谓之打封。打封之后,则断定鬼为何种。而定禳之法,谓之解邦。其法以病者之贫富而定。病者若为贫而无告之农民,则雏鸡一头,或鸡蛋数枚,即可了事。病者为富农,最低限度即须一鸡一鸭一猪头,甚则一猪一羊一牛。以病之轻重及鬼之善恶而定牲畜大小。若一次不愈则又二次三次,至病者痊愈或死亡不止。北乡底圩一带,无一肥壮之鸡。其所以无壮鸡,即不待鸡肥壮,早已作为解邦用矣。"民国《马关县志风俗志》载:"(侬人)有病不求医,而求白马(夷巫之称),不拘贫富,家有病辄曰送鬼,杀鸡鸭犬猪甚多。必至病者痊或死而后已。白马以草签或鸡膀骨为封,能卜吉凶,查鬼崇,笃信为深。"
二、现代占卜、巫术与前兆迷信
占卜 壮族的占卜专为人"决嫌疑""断吉凶""定祸福",在祭神、丧葬、祭祖、驱鬼、择屋基等仪式中使用。占卜师多由布摩、长老、巫婆、道公、风水先生等兼任。有鸡卜、蛋卜、谷卜等名目,其中鸡卜最为盛行。鸡卜用健壮的雄鸡,鸡冠不能破损。用前洗净鸡头脚。由布摩、长才或巫婆、道长执鸡默念,敬告天地、祭祀对象来享用祭品,并祈求保佑。然后,将鸡杀死,用纸钱蘸鸡血,取向撮鸡脖子上之羽毛用血沾在纸钱上,再将这几张纸钱用血粘贴在神龛上或门楣上。煮鸡时,将鸡脚别向后,头被昂起,作欲翔状,用两根筷子插在鸡背上定型,煮熟后端上祭台。布摩或长老等整装诵经,敬请诸神享用。诵毕,参加祭祀的主要成员行跪拜礼,布摩或长者在一旁焚化蘸过鸡血的纸钱后,抽出鸡胯骨,刮尽上面的筋膜,露出血窍,再用削好的竹签或仙人掌剌依洞的走向插入血窍,用食指和拇的旨卡住胯骨的两头,使胯骨内弧外紧靠,鸡骨和上面的签就构成一个封像。最后,布摩或长者再三验视并作出解释。还有一种方法是取刚会鸣啼的雄鸡一只,杀死后立即折断翅膀,剔除皮肉,视翅骨的纹路,若清晰明亮主吉,暗淡模糊主凶。
在民间保存的卜辞中,鸡卜辞体系最为完备。西畴县收集到的一部约4万字的鸡卜辞,含封像478个,删除重复部分,还有458封,内容涉及耕田、求雨、祈丰年、打鱼、婚姻、求财、打猎、起房盖屋、迁徙、择墓、赎魂、叫魂、疾病、战争等方面。其中有360封有规律可循。依据每双鸡胯骨上签的多少、根骨上血窍间的距离、签与骨所成的角度等分为娄笼、蟒笼、娄揽、蟒揽4类。娄笼、蟒笼类各88封,娄揽、蟒揽类各92封。娄表示左骨封像,蟒表示右骨封像。道教之阳阴观念,五行相胜、五行相生之观念亦为行鸡卜者应用。
鸡蛋卜是由行卜者对鸡蛋画符念咒,将鸡蛋煮熟,然后剖为二片,验视蛋黄,或将鸡蛋壳剥下,验视鸡蛋之光滑度,表面是否有异样之纹 路。前者多用于择墓地,后者用来看致病的原因。
谷卜用于测屋基。在准备盖房的地点,挖一小坑,插一炷香,香周围摆一圈谷粒,用碗或石头盖起。次日谷尖头集到插香处表示吉利,可建房,否则视为不吉。
巫术 现代壮族社会中的 巫术,主要由女性承担。女巫作法时着常服,口念喃喃不可了解之词,行为俗陋。女巫大多没有师承,无师自通。有些平时迷信鬼神,能说善唱,感情丰富而又意志脆弱的妇女,偶然遭病昏迷,神经错乱,借故 出一些非常人的动作,说唱出一些离奇古怪的话语和歌谣,就会被人们视为鬼神附身,脱俗成仙(巫)。本人清醒过来后,利用人们的膜拜,宣扬自己就是神鬼的代言人。女巫作法,以歌代言。唱调主要是祈祷鬼神的坐巫调,间有叹身世情怀的生巫调,还有叙述民间故事传说的叙事巫调。女巫宣传其表演是代人"神游"间,寻找死去的亲人,仿其声代为传言,或帮人问神问鬼,告以吉凶祸福。
前兆迷信 在特定日期内观察事物发生的现象或通常情况下发生的异常现象来预测有关事物的凶吉祸福。如壮族人在年饭前要先舀一碗有豆腐肉、米饭的食物给狗吃,狗先食什么即意味着来年什么贵。正月初一凌晨,接回新水后,要到牛厩看牛,牛站着表示新年雨水来得早,"风调雨顺,人畜大忙"。牛睡着表示雨水来得晚,"畜无忧虑人怕无粮"。正月初一至初十依次是猪、羊、鸡、狗、牛、马、人、谷、豆、棉花的生日,在各自生日的当天,天气晴朗无风意味该物大吉,否则不吉。特别是初七日是人的生日,若天阴,意味着新年人容易生病,将有瘟疫发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5-1-10 11:58 , Processed in 0.142777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