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进拼音壮文推广工作的建议
前文讨论的诸多因素导致拼音壮文的推广工作困难重重。对于如何成功推广拼音壮文的问题,我主张遵循教育和社区发展基本原则办事,即从壮族群众的现实做起,既要发挥他们现有知识的作用,又要尊重他们的根本愿望。社会变革必须缓步进行,而且每一个进步必须源于群众的观念、知识、能力和愿望。如果群众本身热心于革新,他们会付诸行动。运用社 区发展原则推进拼音壮文推广工作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工作:
(一)用壮语方言教学
所有讲壮话的本地人都已懂得怎样讲自己的壮语方言,他们掌握着各个词语及其用法的丰富知识,包括各个词语所附带的微妙情态和意向,事实上在母语方面他们都是能说会道的佼佼者。教新的读写技能时,可先教他们读写已经熟悉的壮语方言,既按照他们平时发音习惯读壮文字母,并按照他们讲话的语音拼写壮文。做到言文相符,学习写字的人会感到高兴,并意识到壮文是学有所用的工具。
只有当很多壮族人用拼音文字写东西,表达思想,编写山歌,通信交流,拼音壮文才可称得上是充满活力的文字,而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是在人们的口语基础上稳妥地教授写作技巧。
这样做并非置标准壮文于不顾,而是认识到学习过程必须一步步循序渐进所采取的理性行为。过去拼音壮文不为群众接受,原因之一在于群众被期望一个步子同时学会标准壮语的读音和写法,而这两样东西完全在他们经验王国之外,那个步子确实太大了。
当人们学会拼音壮文,并用它来写东西,他们就跨过了重要而艰难的文盲之桥。下一步,因为已具备一定的文字能力,他们就能够解决学习拼写标准壮文时所碰到的难题。这跟美国培养儿童识读英文技能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相类似。英文单词的拼写十分难学,对讲非标准方言的人更是如此。然而,学校把拼读课和作文课分开。作文课老师不特别要求学生更正拼写错误。作文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构思和自由表达思想的习惯,以免学生顾虑重重、造成机械写作。拼读课是小学一到六年级都开设的独立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慢慢牢记单词的标准写法,使他们写的跟标准书面语相统一。
这一步骤必须作出慎密规划并在壮文学校教程中加以实施。例如,每种主要方言都有拼写困难的某个领域,某些词语拼写方式与标准语不同的情况,需要为各主要方言编写突出反映这些差异的教材。通过有意识地学习壮语的标准写法,标准口语的平行发展才能得到实现。
(二)减少拼音壮文的人为因素
规范拼音壮文要考虑标准词语选择的问题。现在标准壮文中有些词语跟口语存在不必要的差异,有些词语使用老借词,而日常生活中讲的是新借词。以“开会”为例,标准壮语的说法是hoivei,而日常生活中讲的是gaivei。就武鸣壮话而言,hoi vei的意思不是“开会”而是 “开吧!”或者“打开吧!”属于这种类的词不少,例如hagseng“学生”和hagdangz“学校”。
标准壮文中还有一类词语的拼写方式表示的读音接近汉语的西南官话而不象壮话。例如,“银行”壮族人一般是说ngaenzhangz而标准壮文则写为yinzhangz;“农业”壮族人说nungznez而标准壮文是nungzyez,“作业”、“行业”等词语也都是这种情况。武鸣壮话是标准壮语的基础方言,而上述词语却跟武鸣壮话相去甚远。就我本人所知,我不晓得哪些地方的壮话象西南官话,一位经常到各地出差的人说没有发现那样的地方,另一个则说那样的用法正在萎缩,而且应该进行研究。这里要说的是应该尽量减少标准壮文中多余的人为因素,使文字与口语相吻合,做到言文和谐统一。
(三)以双文对照形式出版壮文图书
许多壮族人已经认识汉字,这是壮族人掌握的一种语言能力。在学校学过全国通用教材的人都记得很多汉字,因此他们很容易看懂简化壮文。相比之下,只有少数壮族人口现在还在使用拼音壮文。为了引起人们对拼音壮文的广泛兴趣,同时帮助认得方块字的人学习拼音壮文,可用双文对照的形式,即简化壮文和拼音壮文逐行对照,来出版壮文图书。对许多壮人来说,双文对照的图书有助于记忆拼音壮文词语的字义。诚然,许多壮语词语的拼写形式并不等同于他们的口语,按照拼读规则读出声来也未必能使人理解词的意思。因此,双文对照印刷图书对拼音壮文的推广起到支持的作用,对拓展拼音壮文的读者空间也有益无损。另一方面,在小学里学习拼音壮文的学生将来总是要学习汉文的,双文对照的图书对他们来说是两全其美的事。
(四)推行壮文与社区发展相结合
从现实出发原则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是从群众的根本愿望和需求出发。人们总是热心于对解决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有连带关系的项目活动。群众欢迎并使之持续发展的行动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而这样的行动“必须源于群众的信心以及他们对变革逐渐高涨的热情”。 ⒂
现在,壮族人似乎没有学习读写壮文的愿望,口头交际使用壮话,少数人口用汉字进行书面交际。在广西一些地方非正式地询问群众是否愿意参加壮文扫盲班,一致的回答都说不愿意,甚至给钱也不参加,可见人们对仅仅学习拼音壮文使自己脱盲并没有积极性。
即使采取上文列举的措施,诸如用方言教学,出版双文对照图书,使壮文学习成为汉语学习的桥梁,要转变人们的态度仍然要用很长的时间。人们无心学习壮文,原因在于脱盲终究不是他们最大的需求。对大多数壮族人口来说,通过经济发展改善生活才是他们的心愿。
扫盲跟长期发展密切相关,但地方群众意识不到这种关系。事实上,独立的纯教育性质的扫盲活动经常举行,但这些活动并没有反映它和社区规划即其实施之间的联系,效果并不理想。约翰.卡恩斯(John Caims)在《扫盲与发展的关系》 ⒃ 。前言中,对该书描述的扫盲项目评论道:
项目的理念至关重要。项目的执行者必须弄清扫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为扫盲而扫盲,而不强调脱盲以后的发展,那么,扫盲活动就变成学术活动,其后续效果将微乎其微。然而,如果把扫盲活动看作是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生存环境变迁的重要的第一步,而且项目是本着这个精神设计的,那么,扫盲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扫盲跟社区发展相结合会带来若干现实的裨益。以增收为宗旨的发展项目造就扫盲环境,为了获得培训资料、做资料记录、向资助机构汇报情况等等,人们由衷需要扫盲。发展项目还营造氛围,激发群众参加培训,学习农业技术和文化知识,掌握管理技术等等。从扫盲项目本身的角度看,与发展项目相结合最终会使脱盲群众在财力和人力两方面自我发展。 两种项目结合进行会使社区从零开始慢慢发展壮大,最后不再依赖外界的资助。当然,这样的项目必须缓慢启动和发展,但顺着这个方向,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前景:凭借自我持续发展项目,壮族教师和经理人员培训群众创办增收企业,增收企业和教育项目协调发展,稳健地推动着社区全面发展。
注释
①Bailey,Charles—James N.1973.The patterning of language variation.In Richard w.Bailey and Jay L.Robinson,eds.Varieties of Present—day English.Macmillan,NewYork.②韦庆稳、覃国生著:(壮语),<壮侗语族语言简志》,王均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③④⒁覃乃昌著: <试论拼音壮文推行困难的基本原因>,《广西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107页、108页、109页。⑤人们常说,方块文字直接表意,但所有的书写系统都只表示语言而已。语言以外的无形概念是任何书写系统无法表达的。⑥Reed,David W.1970.A Theory of Language,Speech,and Writing.In Mark Lester,ed.,Readings in Applied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NewYork.⑦若将武鸣方言跟南部方言比较,情况更为严重。南部方言根本没有/r/音素,该音素在奇数声调音节中的/th//h/或/khj/形式出现,而在偶数声调音节中则以/l/或/n/形式出现。⑧艾加德(Agard)1975年用来界定某种语言的方言分化成独立语言的依据正是这种方言之间语音对应关系。梅恩德、白丽珠夫妇1996年按类似表标准通过语言对应分类方法提出了测定方言差别的方案。⑤⑩⑿⒀Hannas,Wm.C.1997.Asia's Orthographic Dilemma.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Honolulu.P111,129,130,155~158,160。⑾Foss,Donald J.,and David T.Hakes. 1978.Psycholinguistics.Englewood Cliffs,NJ.⒂Bunch,Ronald.1982.Two Ears of Corn:A Guide to People—centered Agricultural Improvement.World Neighbors,Oklahoma City.⒃英语书名是"Can Literacy Lead to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in literacy,adult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India" 作者是Uwe Gustafsso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4 15:04:5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