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ggdxs.com/Article/xlhy/mqxs/200701/320.html
《三遂平妖传》与历史上的王则弥勒教起义
作者:万晴川
[内容提要] 《三遂平妖传》是以历史上的王则弥勒教起义为原型而创作的。由于民间宗教的巫术信仰,使得这一历史事件在文学创作中演化成了神魔小说;又由于民间秘密宗教的女性崇拜,使得胡永儿和圣姑姑两个子虚乌有的女性成了小说中的主角,而历史人物王则反而退居其次。《三遂平妖传》以巫术观念构建故事情节的艺术手法,开创了神魔小说一派,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巫术信仰 女性崇拜 影响 神魔小说
北宋庆历年间,贝州(今河北清河)宣毅军小校王则发动弥勒教起义。神魔小说《三遂平妖传》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原型而创作的。
关于王则领导的弥勒教起义,宋代的正史和野史中都有记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中的记载更为详细:庆历七年戊戌日,“贝州宣毅卒王则据城反。则本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岁饥,流至贝州,自卖为人牧羊,后隶宣毅军为小校。贝、冀俗妖幻,相与习《五龙》、《滴泪》等经及图谶诸书,言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初,则去涿,母与之决别,刺‘福’字于其背以为记,妖人因妄传‘福’字隐起,争信事之。而州吏张峦、卜吉主其谋,党连德、齐诸州,约以明年正月断澶州浮粱,乱河北。”
王则起事后,“僭号东平王,以张峦为宰相,卜吉为枢密使,建国曰‘安阳’,榜所居门曰‘中京’,居室厩库皆立名号,改年曰‘得圣’,以十二月为正月,百姓年十二以上,七十以下,皆涅其面‘义军破赵得胜’。旗帜号令,率以佛为称。”
朝廷先后派北京留守贾昌期、河北体量安抚使明镐、参知政事文彦博平叛,终于将王则扑灭。
王则起事失败后,他的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据罗烨《醉翁谈录•甲集》卷一“舌耕叙引”中“小说开辟”篇说,大约在南宋时,说话艺人所表演的小说节目“妖术”一类中已有“贝州王则”之目。《三遂平妖传》可能就是根据话本改写而成,且改动当不会太大。
弥勒教很早就传入中国。
东汉末年,僧人安世高译《大乘方等要经》,弥勒信仰首次传入中土。其后西晋西域僧人竺法护译《弥勒下生经》,弥勒净土思想得到较完整的介绍。从此,有关弥勒净土的经典相继译出,直至隋唐时代。所谓弥勒信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弥勒上生成佛与弥勒下生救世。据佛典《弥勒上生经》中说,弥勒姓慈氏,名阿逸多,出生在古印度南天竺劫波利村大婆罗门族。后出家为释迦牟尼弟子,侍立一旁听法。释迦预言说,弥勒将继承自己的佛位为未来佛。弥勒修炼成佛,先于其师灭度,上生兜率天。那里是庄严、华美、玄妙的净土,一个光明灿烂的美好世界。《弥勒上生经》中又说,释迦涅槃后,世界陷入苦难,一切罪恶次第显现,至弥勒佛自兜率天下生,在龙华树下绍继佛位,三行法会,以救世人。到那时,世界将变成天堂,只有享乐,没有痛苦。这就是王则所宣传的“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弥勒教的理想世界还继承了弥陀净土思想。弥陀净土的主要经典《无量寿经》中说,若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死后就可往生弥陀净土。弥陀净土又叫安养国、安乐国、无量寿国、庄严佛国。西方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之地由金银等七种宝物铺成,光彩闪耀,瑰丽无比。(小说中镇压王则的文彦博就信仰净土宗,他见人便劝念佛,曾在僧人帮助下建立过众达十万的净土会。)如能超拔入于此佛国,寿数当无量。王则的国号“安阳”即“安养”的谐音。“安养”全称 “安养极乐国”,与“云城”同指天堂,也就是弥勒持世的时代。在明末朱国祯的《涌幢小品》中,载有《银城论》、《银城图样》等“妖书”。所谓“银城”也是 “云城”之义。
弥勒信仰传入中国后,两宋时又与摩尼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摩尼教是产生于古波斯萨珊王朝时期的一种宗教,大约在隋唐之际传入中国,并迅速传播开来,至唐武宗灭佛时遭到禁断,其后转入民间,演化为民间宗教。摩尼教义的核心是“二宗三际”说。“二宗”是指明与暗,也即善与恶。“三际”是指初际、中际和后际,即二宗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期的不同态势。光明和黑暗是两个彼此相邻的国度,在初际时,两个王国虽相互对峙,但彼此无犯。中际时黑暗王国侵入光明王国,双方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后际时光明终于战胜了黑暗,黑暗受到永久禁锢,光明则大放光明,永恒不灭。摩尼教派由一位“魔王”领导,“魔王”由“魔父”、 “魔母”襄助。弥勒教的“三行法会”和摩尼教的“三际”就成为明清民间秘密宗教中广为流传的“龙华三会”之滥觞。
贝州(今清河、临清、武城、津夏一带)和冀州(今滦城、赵县、石家庄一带)一直是民间秘密宗教的传播中心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张角、法庆等多次秘密宗教起义。唐开元元年(713),贝州人王怀古制作谶语曰:“释迦牟尼佛末,更有新佛出;李家欲末,刘家欲兴。今冬当有黑雪下贝州,合出银城。”两个世纪后,在王则活动的恩、冀、得、齐诸州,又发生了元末香军大起义。韩山童的祖父曾经居于赵州滦城,由于烧香惑众而被谪徙广平永年县。
《三遂平妖传》大致遵循史实,只是有些地方作了改动,如把明镐换成了冀州节度使刘彦威。刘彦威在宋史中查无其人,很可能是作者虚构的人物。所谓“逢三遂,可破贝州”也有所本。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在官军攻破贝州城时,军校杨遂起了重要作用。马遂为北京指挥使,听到王则反后,请求击贼。贾昌期派他前去招降王则。王则盛服见之,并热情款待。马遂晓以祸福,王则没有答应。“遂奋起,投杯抵则,扼其喉,击之流血,而左右卒无助者。贼党攒刃聚譟,至断其一臂,骂则曰:‘恨不能斩汝万段。’贼执遂,缚而支解之。则仓猝被殴,伤病数日乃起。”杨遂和马遂都是开封人氏。小说把杨遂改成了李遂,并增加了僧人诸葛遂智。
我们接下来主要讨论两个问题:其一是,一起历史事件,为何虚化成了神魔小说?其二是,在历史上,王则是起义领袖,为何在小说中虚构人物胡永儿和圣姑姑反倒变成了主角?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
《三遂平妖传》是一部以模仿巫术为主线而构思的神怪小说。作者将许多模仿巫术搜罗而来,构成各种情节,均标榜为“九天玄女法”。
所谓“九天玄女”之名,最早见于汉代纬书。《龙鱼河图》云:黄帝与蚩尤之战时,“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其后有关玄女的传说皆以此为本。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将有关玄女的资料加以整合,写成《九天玄女传》,明确将玄女作为道教神仙加以叙写,后来玄女遂被纳入道教神谱中。
由此可见,玄女乃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司兵女神,在汉魏两晋时期,玄女又同时兼任了房中术神、丹药神和术数神之职,并在这几个方面都是黄帝的老师,不久又被冠以“九天”尊号,其地位(尤其在道教中)日益显赫,社会影响也不断扩大。隋唐以降,玄女在房中术、丹药及术数方面的影响逐渐减弱,只有战神形象在道教典籍中依然保持着昔日的光辉。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玄女与黄帝的关系渐次疏远直至分离。与此同时,玄女的影响和职能逐步民间化,一方面,在某些具有相当影响的通俗小说中,玄女已衍变为佑护之神。更为重要的变化是,玄女所支持的已不再是黄帝式的正统人物,而是与正统王朝相对抗的民间“强贼”,虽然是指导其“改邪归正”;另一方面,在民间祭祀之中,玄女又成为很有灵光的送子娘娘甚至香烛业的行业神。可以说,玄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位兼具多项职能、有着相当影响力的女神。
术数起源于原始宗教文化,后发展为占验术。道教术数典籍《黄帝龙首经》序云:“黄帝将上天,次。召其三子而告之曰:‘吾昔受此《龙首经》于玄女’。”而《抱朴子内篇》即已著录《龙首经》一书,据此,可知最迟在东晋时期,玄女就已具备了术数神的职能。历史上借玄女之名命名的术数著作,仅史志中著录的就有数十种之多。
王则事件演化为神魔小说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民间宗教对巫术的崇拜。
在民间宗教的教义、仪式和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巫术和术数,这就是官府称他们为“邪教”和“左道”的原因。“邪经”大量利用五行、八卦、九宫、天干地支、时宪书、占卜、堪舆、占相等书籍和思想,有时还作些修改和补充。把《八卦说》、《推背图》、《五女传道》、《万法归宗》之类的术数书,作为经卷来诵读。民间教派的许多首领本身就是巫师,元末弥勒教起义领袖韩山童出身于巫师世家,郭子兴生于富裕的江湖术士家庭。清时领导老官斋教起事的是女巫严氏,天理教首领李文成是个职业的算命先生,三阳教头目王三槐是巫师,冷添禄曾以占卜算命为生,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杨秀清也曾习过巫术。明代闻香教的创立也具有浓厚的巫术色彩,据说教主王森,“路遇妖狐,为鹰所搏。狐求救于森,森收之。至家,狐断尾相谢,传以妖香,凡闻此香者,心既迷惑,妄有所见。森依其术,创为白莲教。” 秘教教徒常扮成医卜星相传教授徒,并且非常重视吸收杂技演员加入,如乾隆时川陕白莲教女首领王聪儿,“善幻术,工技击。” 李自成起义军中的女将红娘子,曾加入白莲教,原为“绳伎女”。
因而,在几乎所有的小说家笔下,民间教派领袖及其教徒都是巫师形象。如《聊斋志异》卷六“白莲教”说白莲首领徐鸿儒,得左道之书,能役鬼神。卷八“邢子仪”中杨某从白莲教学得左道之术,能乘木鸢飞翔。《夜谭随录》卷三“双髻道人”写白莲道人“能登云作雾,唤雨呼风,召神役鬼等术。”《夜雨秋灯录》卷三“秦二官”、“筝娘”篇中的杂技艺人寇四娘和筝娘,皆成为白莲教徒。实际上,所有以民间秘教为题材的小说都被神怪化了,如《女仙外史》、《归莲梦》等。
恩格斯曾说过,在中世纪,“任何的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群众的感情惟一是宗教‘食粮’来滋养的;所以,为了引起暴风雨般的运动,就必须使这些群众的自身利益穿上宗教的外衣。”的确,中国古代的民间政治反叛很少不“穿上宗教的外衣”,而“穿上宗教的外衣”的目的就是为了迎合 “群众的感情”。弗洛依德进一步指出:“魔法具有多种用途——它必须使自然现象服从人的意志,他必须保护人们免受敌人的攻击和遭受危害,同时,它必须给予人们以力量来伤害他的敌人。”因此,巫术信仰是构成秘密社会尤其是秘密教门思想信仰的来源之一。教派首领常常制作预言式的谶谣以煽动下层平民的巫术激情,从而达到个人的政治目的;或者利用巫术作为引人入教的手段。《三遂平妖传》中的圣姑姑就是以“九天玄女法”引诱胡永儿走上反叛的道路,而永儿又以之诱惑王则加入。左瘸以之引诱卖炊饼的任迁、屠夫张屠、卖素面的吴三郎前来入伙。他们又以搬运术运来官仓中钱米,散给官军,激起兵变。他们还利用法术、咒语作为维系组织、提高战斗力的工具。实际上,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秘教起义,都用裸妇、粪便、牲血等秽物作为进攻和防御武器,而官兵也以同样的办法来破解法术。
接下来我们开始讨论第二个问题。
我们认为,胡永儿和圣姑姑两个子虚乌有的女性之所以成了小说中的主角,与民间秘密宗教的女性崇拜有关。
摩尼教的教义描述道,人类在中际时,黑暗侵入光明王国,大明神为摆脱世界的黑暗,率领使者与黑暗王国的主宰——凶神及其下属展开斗争。斗争中,大明神通过其使者善母创造出人类始祖原人,但原人被凶神打败,投入地狱。为了拯救原人,大明神派出先知摩尼,在摩尼的感召下,后际到来,光明终于战胜黑暗。受摩尼教的影响,民间秘密宗教创造出“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八字真言,脱胎于“使者善母”的“无生老母”,成为他们顶礼膜拜的神祗。明清时期的秘教教徒们常将八字真诀“书于白绢,暗室供之”。学术界公认,“八字真言”是经明代成化年间无为教的创立者罗清在其《五部六册》中提出后,才开始在民间教门中广泛流传。但据马西沙考证,八字真言最早见于金元时代的《佛说杨氏鬼绣红罗宝卷》。可见,在罗贯中之前,民间秘教中已出现了“无生老母”崇拜。 因此,在说话艺人的话本“贝州王则”中,完全可能已有了圣姑姑、胡永儿这些人物。
玄女是《三遂平妖传》中一个若隐若现的最高女神,这一角色曾多次在古典小說中出现。玄女,又有九天玄女、九天娘娘等名。所谓九天者,中央及八方也。所以九天乃四面八方之意。换句话说,玄女就是天地间唯一的神女。玄女起源于古人对天的崇拜。“玄”本义为天色,《易•坤卦》有“天玄而地黄”之语,《康熙字典》解“玄”为天色;《说文》释“玄”为“幽远”,当是“玄”字的第一引申义。故“玄女”即是“天女神”的意思。天神为女性,显然与上古女性生殖崇拜有关,女天神为人崇敬的主要原因也必与其非凡的生育创造能力有关。在台湾民间传说中,九天玄女又称连理妈,有大妈、二妈、三妈至九妈的九尊神像。玄女、女娲、西王母又常常是“三位一体”的,而无生老母虽脱胎于摩尼教的“使者善母”,但也同样受到传说中的西王母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西王母的化身。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玄女与无生老母是二而为一的。朱国祯的《涌幢小品》中即载有秘密宗教宝卷《玄娘圣母亲书》和《玄娘圣母经》。
玄女、圣姑姑、胡永儿无疑都是女巫。从巫术的发展史来考察,巫师多由女性充任。在人类社会早期,女曰巫,男曰觋,后来男女巫师皆统称为“巫”。萨满教中, 原始人甚至没有男性萨满,在所有西北利亚部落中,萨满常由女性担任。而且,不论男女,萨满所穿的法衣都是女装,头发梳理成女性,按照女性的习惯特征而动作。若一个男性要成为萨满,必须经历性别改变,成为所谓“柔男”(Soft manbeing)或“女性化的”(wonmanlike),他们不仅在装束打扮上完全女性化,而且连步态、身姿和声音也毫无男子气了。变成女人的男性不能同女性结婚,人们确信他们已经有了女性生殖器。 马林诺夫斯基也说:“巫术亦常是妇女的特权,尤其是那些特殊状态中的妇女,如丑婆、处女、孕妇等,所举行的巫术效力更大。”所以,在古代小说中,我们见到的巫师一般都是女性。
为何巫师多是女性呢?埃利希•诺伊曼说:
母权意识主要基于人与其环境的“神秘参与”。在母权意识中,人的心理与外在世界尚未分化,正是这种母权意识形成了人格中巫术——占卜能力的基础。
因为人类的意识越少发展,就越有必要通过无意识。即通过超个人的力量来确定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即使在后一时期,男巫师或男预言家也只是更高层面上的“女”,因为他依赖于自身的阿尼玛方面,因而他才常穿着女人的服装出现。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从事巫术还有更现实的社会原因,吉迪曾指出:“与男人们不同,妇女对侵略行径没有正当的发泄途径”,并指出,无论是被禁止的,还是虚幻的暴力行动,妖术是她们唯一的武器。
秘密教派对男女教徒一视同仁,同样吸收,有的教派女性数量甚至超过了男性,至于女性教主更是屡见不鲜。如明正统年间,吕妞创立了东大乘教。明嘉靖年间,米奶奶创立了龙门教,而且龙门教的历代教主都是女性,教徒也以女性为多。顺治十八年(1661)江苏溧阳大乘教曹氏和乾隆十一年(1746)江苏太仓龙华会首领王徐氏及周氏,都自称是活佛下凡和观音转世。乾隆初清水教主王伦之嫂五圣娘娘及义女乌三娘和嘉庆年间八卦教首领李文成之妻张氏,皆武艺超群,英勇善战。永乐十八年(1420),山东青州蒲台县民林三之孀妻唐赛儿发动白莲教起义。清乾隆五年(1740),河南一枝花发动白莲教起义。乾隆十三年(1748),福建女尼普少领导无为教徒起义。清嘉庆元年(1796),齐林之妾王聪儿领导川陕三阳教起义。清咸丰年间,陇西阳坡寨吴王氏领导白莲教起义。等等。白莲教经卷宣扬男女平等,如《救苦忠孝药王宝卷》中说:“或是男,或是女,从来不二。都仗着,无生母,一气升天。”《龙华经》中说: “吩咐合会男和女,不必你们分彼此。” 甚至认为女性的地位高于男性,在以唐赛儿白莲教起义为蓝本的小说《女仙外史》中,写到吕军师与蛮使舌战,蛮使问吕氏阴与阳孰重,吕回答说:“阴为重。太上立德曰阴德,功曰阴功,符曰阴符,不闻以阳为名也。老氏云‘有名万物之母。’是以西王、玄女皆得为道家之祖。”又问是日属月还是月属日,仝然回答道:“日为火精,故曰阳;月为水精,故曰阴。水能克寸火,自是阴为重也。”这无疑是一篇女性至上的绝妙宣言,是秘教女性神祗崇拜观念的生动表述。
在这些女性教派领袖身上,显然体现了“无生老母”的影子。她们自称是无生老母的化身或是无生老母的使者,来到人世“收元(缘)”。秘教创造了一个神话,即创世主无生老母在开天辟地时打发她的九十六亿儿女下降尘凡。这些儿女堕落红尘后,迷失了本性,受尽人间种种苦难,需要救渡出苦海,让他(她)们重返故乡 ——天宫,这就叫“收元”。于是,无生老母化身为种种法体,用法船载渡他(她)们,初会时渡回了二亿,二会时又渡回了二亿,剩下的在三会时渡尽。《销释授记无相宝卷》中说:“无生老母,度化众生,到安养极乐国,同归家乡,不入地狱。” 作为最高神的无生老母,既是创世主和人类的祖先,也是慈详的母亲,是受苦受难者的美丽港湾。许多“邪经”中出现的地藏老母、文殊老母、普贤老母、观音老母等,都是“无生老母”的异称,反映了明清时期神的母亲化特征。《销释收圆行觉宝卷》云:“无生母,在家乡,想起婴儿泪汪汪。传书寄信还家罢,休在苦海只顾贪。归净土,赶灵山,母子相逢坐金莲。”《金刚科仪》中也说:“登无生,漂舟到岸,小孩儿,得见亲娘。入母胎,三实不怕,八十部,永返安康。” 总之,民间宗教的宝卷中,充满了女性神祗对大地儿女的母亲般的情爱。
民间秘教的教徒多是流民,他们四处流浪,颠沛流离,因此渴望得到母亲的慈爱,回归母亲的怀抱,也即回到故乡。《三遂平妖传》中的胡永儿虽不是飘泊者,但她同样缺失父母之爱。胡家自家道中落后,无以为生,依靠永儿的变钱变米之术,才免受冻馁之苦。但当胡员外得知永儿有法术后,竟狠心要打死女儿;后来为了免祸,又把女儿嫁给了一个白痴。因此,一直秘谋叛乱的女巫圣姑姑趁机而入,成了永儿事实上的母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三遂平妖传》之所以生成为一部神魔小说,与民间宗教的巫术信仰有关;虚构人物圣姑姑、胡永儿之所以成为了小说中的主角,是受到民间宗教对女性神祗崇拜影响的结果。由于《三遂平妖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开创了神魔小说一派。尤其是它以巫术观念构建故事情节的艺术手法,成为了后世神魔小说的创作范型。
注 释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卷161——162, 第3890、P3908页。
康僧铠译:《无量寿经》上。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45页。
《册府元龟》卷九百二十二。
《元史》卷四十二,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603页。
《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53年版,第89—91页。
收入《墉城集仙录》卷六,又载《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四。
邢东田:《玄女的起源、职能与演变》,《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3期。
《道藏》第四册,第985页。
(清) 黄尊素:《说略》,孙毓修辑:《涵芬楼秘笈》第1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清稗类钞 •义侠类》,蒋维明编:《川陕白莲教起义资料辑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3页。
(清)吴伟业:《绥寇纪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哲学的终结》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5——66页。
弗洛依德著、杨庸一译:《图腾与禁忌》,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版,第101页。
马西沙:《最早的一部宝卷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1期。
(清)昭梿:《啸亭杂录》卷六“癸酉之变”,中华书局1997年版。《川陕白莲教起义资料辑录》第28页。
(美)欧大年著 刘心勇等译:《中国民间教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页。
杜塞(Charles Ducey):《萨满的生活史与创造心理:人种精神分析透视》(The Life History and Creative Psyehopathology Ethnopsychoanalytic Persoective),见《社会的精神分析研究》,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183—184页。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348页。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63页。
(德)埃利希•诺伊曼:《大母神——原型分析》李以洪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02——303页和305—306页。
(英)克里斯蒂纳•拉娜《巫术与宗教》,刘靖华 周晓慧译,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74页。
转引自(清)黄育楩:《续刊破邪详辩》,《清史资料》(三),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5页。
转引自喻松青:《明清白莲教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页。
转引自喻松青:《明清白莲教研究》第101页。
转引自(清)黄育楩:《三续破邪详辩》,《清史资料》(三),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8页。
转引自(清)黄育楩:《三续破邪详辩》,《清史资料》(三),第8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