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54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穿云破雾走云南(4)

[复制链接]

77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8-9-1
注册时间
2003-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9-20 20:47: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粤孤客在 2003/09/22 10:41am 编辑]

                                  负石抗敌的老太婆

     有句俗语叫风水轮流转,不难发现,从古到今的民族关系也几乎是这样。自从庄蹻入滇把越人掀下云南的政治舞台以后,经过约一千年的磨练,一个被北方“虎狼强秦”驱赶而展转跋涉南下的游牧民族——氐羌人的后裔,在云贵高原建起了独立的民族国家——南诏国。在其最强盛的时候,南诏国的控制区域比今天的云南要大得多。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南诏国以洱海为中心,北界直抵大渡河,西北与吐蕃(今西藏)接壤,西与印度相连,西南达缅甸中部,南控泰国北部,东南占有越南北部,东辖贵州安顺一线以西,东北鞭及渝东南与黔东北交界的地区。建立南诏国的氐羌人后裔是“乌蛮”(今彝族)和“白蛮”(今白族)部族,随后两宋时期的大理国主要是“白蛮”(今白族)部族主政。

     认识白族同胞始于我的中学求学生涯。记得初一开学的第一天,我们的班主任用浓重的四川话不紧不慢的介绍各个学科的任课教师。当说到语文老师的时候,她无不充满感情地说:“我们班的王老师是云南的白族,做姑娘的时候长得很漂亮啊!”随后不久,语文老师进来了。让我吃惊的是,王老师原来就是邻居“王阿姨”,早一年前就认识了,她的丈夫是家父的同事。可从来没听说他们家是白族啊。初中三年都是她教我们的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王老师是用西南官话和我们交流的,想不到上语文课她却改用普通话,并要求我们读书也用普通话。这让我也学会了自如地将西南官话与普通话相互转换的技巧,为日后的社会工作奠定了很实用的语言表达基础。因是相邻而居,同住一栋楼,每遇上批改我的作文,王老师就叫我到她家去当面批改。当遇上不通的句子,她总是先问我原本想表达什么,然后才根据我的愿意斟字酌句地予以修改。

     在那个年代,一个从偏远山沟里进省城读书的布依子弟,一开口说汉话,就会把“口粮”说成“狗粮”的少年,要说好普通话,学好汉语文,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我十分幸运,遇上了这样一位心地极其善良而又很负责任的语文老师。是她的引导,让我热爱汉语文,从而走上了靠汉语文就业吃饭的人生道路。

     王老师有两个孩子。大女儿是我的中学师妹,只小我三岁。她特别聪明伶俐,读小学和中学就分别各跳级一次,十六岁不到就考上了大学。由于是邻居,我们常常一起玩耍,一起下河游泳……。我是乡下仔进城,又是少数民族,面对完全异质的文化环境,起初,与城里的同龄人沟通相当困难。无意之中,王老师一家人就成了我渡过这个难关的桥梁。这也许跟他们也是少数民族,都是从偏远山区走出来的农村子弟有关。王老师和她的丈夫是大理洱源的同村人,在他们家里,凡不适宜让孩子知道的事就用白话交流。也许,这就无意中让他们的两个孩子从小养成坦然面对各种不同文化现象的宽容心态。
 
     记得王老师有个侄子常从云南到贵阳来。他比我年长略三、四岁,十足的农村孩子气质。尽管已经是“文革”结束了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仍然喜欢戴一顶草绿色的解放军帽。我们曾经一起到校园后面的松林里拣松果来做引燃煤块的材料,也曾经开挖校园的空地做菜园。他叫李树荣。今天,走在大理古城的石板道上,我突然想起了他。这位比我还要诚实厚道的白族子弟,二十年后的今天,过得好么?

     大理附近的白族同胞,借助祖宗流传下来的厚重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是很成功的。上午,我们所到的苍山清碧溪,已经建有一条进口的缆车线路,让游客方便快捷地登山观光。而大理古城也得到很好地保护。一座西南边陲古都,棋盘式的街道格局,很能体现中原文化异域变异的历史文化名城,被修葺得焕然一新,格外精致整洁。然而,那些偏僻的农村人,能依托旅游业的繁荣获得多少利益的再分配呢?据到过西藏旅游的同事说,西藏地区佛寺里用的金银器物和民间贵重金属饰品的制作,几乎都被云南白族同胞包揽了。上个周末,我在阳朔也碰上了大理鹤庆来的一家白族,他们在那条著名的西街开了一间专门经营银饰的商店。也许,李树荣同样走上了这条路,也过上了小康的生活吧!并也建起了一座典型的白族四合院了。

     白族民居是在完全吸收中原汉族古典建筑的基础上而有所创造的。它有几种经典平面形式:三方一壁照、四合五天井、重院民居、两方一耳、一方三墙等。今天我们参观的白族民居在崇圣寺三塔附近,属三方一壁照的结构形式。整体建筑样式完全是仿造汉族的青砖黑瓦四合院。但是,在外墙体的色调搭配和细部的雕塑装饰上,尤其是院内房屋建造对木料的倚重,以及壁照墙体的高大厚实,与院墙合而为一,一改汉族的小巧和纯粹装饰性,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让人鲜明地感受到这是白族的独立创造,而不是对他人的简单模仿。这种极富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建筑在洱海西岸公路两侧的村庄里,是很普遍的。

     在西南地区的几十个少数民族中,白族对汉文化的吸收是最自觉也是最成功的。尤其是在工程技术和工艺制作方面。其大规模地吸取汉文化始于南诏时期。在部族冲突或与其他民族的战争中,南诏常常俘虏对方的人口为奴隶。为了政治建设和都城建设的需要,南诏王朝通过战争掠夺的形式大量“请”来汉族地区的工匠和知识分子。如唐太和三年(公元829),南诏派军北伐,十一月攻入成都,“掠子女工伎数万引而南”(《新唐书•;;;;南蛮传》)。这些人才在为南诏朝廷服务的同时,也传播了汉族文化。这些汉族工匠也因长期的定居生活,而逐渐融合进白族同胞之中,成了他们当中的一员。

     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民族关系史长河中,少数民族能够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与中央王朝抗衡,往往都是中原内乱,中央王朝衰弱的时候。而南诏国却恰恰相反。在我们有限的历史知识记忆库里,李唐王朝被描述成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无往而不胜的强盛帝国。殊不知,这个金碧辉煌的专制王朝,却无可奈何地让这个偏居西南苍山脚下的蛮族独立建国了。这里面的机缘当然是复杂的,抛开外在的因素不说,只就其内部而言,如果不能产生一群大智大勇的政治军事领袖,没有长期的组织性和进攻性的生存磨练,欲与中央王朝抗衡而图谋独立,那绝对不可能成功。南诏的领袖们就是巧妙地利用李唐王朝与吐蕃争斗的空间,凭着极其有效的组织系统与全民族同仇敌忾的坚强意志,适时地不断扩展势力范围。起初是依靠中央王朝的支持统一了其他六个部落(诏),之后不堪王朝官吏的欺凌,即与大唐王朝分庭抗礼,一争高下约一百五十年。

     针对南诏的独立建国,大唐王朝至少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镇压战争。今天重温这些极其惨烈的战斗,心理总是涌动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痛苦式的畅快淋漓。中央专制王朝发动对南诏的第一次征战,是在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李唐政府派剑南节度使(治所在今天的成都)鲜于仲通率领八万西蜀大军横渡金沙江,向南诏直扑而来。

     刚刚立国的南诏,根基未稳,力量尚幼,自不待言。南诏的领袖们经过认真忖度,以为与南下劲敌硬抗,取胜的机会很微小,便来个缓兵之计,多次派出使臣向唐朝大军再三请求“幸容自新”。从众多的史料记载来看,大唐王朝的官吏历来很蔑视边地的少数民族。南诏首领阁罗凤在公元766年竖立的《南诏德化碑》里就有被中央政府地方官吏多次欺侮的申述。而此时率领平叛大军的鲜于仲通持着自己是杨国忠的死党而趾高气扬、怒气冲天,箭在弦上,绞杀之意正炽,恨不得顷刻之间就把这些敢于制造“边乱”大举反旗的“乌蛮”、“白蛮”给荡平了,哪里容得反叛者的半点乞和余地。于是,厉声斥退南诏求和使臣,李唐大军便一路浩浩荡荡向南挺进,直指南诏的核心地带——洱海地区。

     求和不成,南诏只好选择背水一战,做困兽犹斗的准备了。

     谁都不可能想到,面对来敌的汹汹气势,一千多年前南诏的领袖们竟然很自如地用上了毛泽东思想:发动群众,组织群众。首先是派遣下层官员到民众中去揭露中央专制王朝派遣官吏的种种恶行,以激起广大民众的民族义愤。这招很有效,以致“举国痛切,山川黯然”(《南诏德化碑》)。于是,平民百姓纷纷拿起武器,踊跃加入抗敌斗争中。今天参观感通寺,你就很容易感受到当年白族先民上下一心共同抗敌的精神。进入山门之后,有一座小巧精致的阁楼横在眼前的水池中央,细看即发现阁楼的基础是一块巨石。据传说当年有一位“白蛮”老妇人,背负这块巨石健步行走在抗敌的前线,唐朝大军见“蛮人”老妇尚且力大如此,那跃马弯弓的壮汉谁又能敌?随即望风而逃。后人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就在巨石上建起了阁楼。

     南诏领袖们的另一手准备是派遣使臣向驻守在金沙江南岸西侧的吐蕃神川都督求援。有了这样充分的两手准备,南诏军民并没有费多少力气,就在金沙江南岸将八万唐朝大军或杀或俘达六万之众。一个永不可战胜的强大帝国神话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打破了。于是,南诏政权就在第二年(公元752年)正式宣告独立。

     然而,杨国忠却瞒着平叛失败的事实,不向唐玄宗李隆基报告,好让这位风流皇帝在骊山温泉和他的堂妹杨贵妃沉迷于他们的鸳鸯蝴蝶梦。一边还大肆举办庆功活动,并举荐败将鲜于仲通做京兆尹(首都最高行政长官);一边派人到农村抓人当兵,以图重组征讨大军。紧接着就在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大唐王朝第二次派兵进攻南诏国。南诏军民凭借首战胜利的昂扬斗志,趁来敌立足未稳之机,即先发制人,结果势如破竹,一口气把金沙江南岸被唐朝军队控制的姚州都督府所辖地区全部占领了。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恼羞成怒的大唐王朝专制统治者,不顾民怨,强行征兵,在中原到处抓捕农村青壮年入伍,组成一支约十万人的征讨大军由王朝名将李宓率领,第三次进攻南诏。有关这次出兵的具体情形,幸好有我们的诗圣杜甫老先生的《兵车行》为证: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

        这样的军队能够战胜顽敌吗?

     送行的爹娘、妻子和儿女一起悲痛欲绝地和声号哭,是有充分理由的。这支十万大军确实是专门去送死的。随后的事实是,竟全军覆没,或被杀,或被俘,包括李宓在内,无一生还!

     在苍山斜阳峰的东麓,到明代修建了一座将军庙,是纪念这场征战中来送死的李宓和他的五个副手。另外,还有李宓的公子。今天,它已经被开辟为苍山公园,将军庙修建得颇有气势。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有容乃大 自强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8-9-1
注册时间
2003-3-15
沙发
发表于 2003-9-20 21:08:00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粤孤客在 2003/09/21 04:48pm 编辑]

     坛主一听说我去云南旅游回来,就说要与我分享旅游的快乐。这是领导布置工作任务,当然不敢怠慢,于是不自量力地胡写乱写,不管它如何,到今天总算完成任务了。诚恳希望贝侬们提出批评意见。
     这又让我体会到一句话:凡事都是逼出来的。如果没有人逼,我也不会写这篇游记,也就不会去读从云南买来的那堆书,红棉树贝侬就不会表扬我有关云南民族史的知识比较丰富了。在“僚人家园”里遇上很多强人高手真是幸运!
     人啊,遇上比自己强的对手是自己的幸运!广而言之,中国人近百年来遇上强大的美国和日本同住在一条村,是中国人的幸运!僚人与强大的汉族同胞同居一室也是僚人的幸运!只要我们没有忘记发奋!
     有一个理论,好像是叫什么“金枪鱼效应”吧,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在这里用它来与贝侬们共勉!

有容乃大 自强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7-10
注册时间
2002-7-6
板凳
发表于 2003-9-20 22:06:00 |只看该作者

穿云破雾走云南(4)

写得很好呀,真的!

宝刀未老,呵呵:)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5-1-1 23:45 , Processed in 0.134822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