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53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彝族英雄史诗——《铜鼓王》

[复制链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9-3 18:08: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摘自http://www.yizuren.com/article.asp?Newsid=1109&page=1

彝族英雄史诗集萃之三——《铜鼓王》         
■ 巴莫曲布嫫 (综述)  

  《铜鼓王》以"鼓"为核心的主线叙事,这部作品无疑是一部英雄史诗。由于作品通过历代"铜鼓王"的英雄业绩,来反映彝族先民部落之一"昆明人",在南诏奴隶制部落联盟形成初期,迫于部落之间的兼并战争而开始不断的迁徙、发展而后形成近代彝族罗罗支系的漫长历程,以及围绕"铜鼓"而展开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来传写一代又一代捍?quot;铜鼓"的英雄人物及其英雄事迹。因此史诗的时间跨度较大,概括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彝族先民的社会生活与斗争史迹,更重要的是史诗以"铜鼓王"的代代相传,展现了历史极为悠久、文化底蕴极为宏富的彝族铜鼓文化,而使这部史诗更具古老神奇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史诗还反映了罗罗支系彝族的历史发展、地理分布、风俗礼制、社会组织、知识体系、道德观念、民族心理等等丰富的内容,堪称是罗罗彝族的一部百科全书。《铜鼓王》,黄汉国、黄正祥、高廷芳、黎元洪等演唱,李贵恩、刘德荣等搜集,刘德荣、李世忠、张鸿鑫、李贵恩等整理,其间历时十年之久。收入〖彝族文化研究丛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随着彝族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各地彝区不仅发掘出了大量的彝族创世史诗、迁徙史诗文本,而且也发掘出了象《铜鼓王》这样令人兴奋不已的英雄史诗。新近出版的这部作品,雄辩地证明了我国南方民族不仅仅只是创世史诗发达,同时也有着成熟的英雄史诗。《铜鼓王》流传在云南富宁县、广西那坡县和越南与中国交界罗罗(又作倮倮,自称“俄普”)支系彝族的居住区,历史悠久,影响极深,流传甚广。史诗系当地彝族“腊摩”(即祭司毕摩的当地彝语音译)在“跳弓节”等祭祀仪式上演唱的世传歌词,又叫《铜鼓歌》。

  史诗通篇采用彝族诗歌的五言形式,句式齐整,长约8000余行,为彝族口承文学中体量较大的作品之一。史诗除序歌和尾声外,由以下二十章四十四个诗节组成,每个章节的标题均含有一个“鼓”字,颇有特色:〈梦鼓〉、〈铸鼓〉、〈争鼓〉、〈迁鼓〉、〈赞鼓〉、〈传鼓〉、〈跳鼓〉、〈祭鼓〉、〈卜鼓〉、〈诈鼓〉、〈祈鼓〉、〈卫鼓〉、〈赠鼓〉、〈借鼓〉、〈追鼓〉、〈分鼓〉、〈哭鼓〉、〈盗鼓〉、〈换鼓〉、〈承鼓〉。主要内容如下:

  〈序歌〉:“彝家跳宫节,\跳起铜鼓舞;\彝家过荞年(火把节),\唱起铜鼓歌。\鼓舞二十盘,\盘盘血泪史;\鼓歌二十曲,调调英雄歌。\……代代‘铜鼓王’,\名字我记得。\彝家老根底,\万事从头说。”

  〈梦鼓〉:从天地混沌、万物初始、人类产生、民族起源开始叙唱,述至彝族远古先祖以虎为图腾,是虎族人,始居昆仑,名罗罗(即虎族之意),又称昆明人。他们最初以狩猎、打渔为生,后来逐步豢养猎物为畜,驯养牛、马、羊,开始了“随畜而迁徙”的游牧生活。部落形成后发展壮大,为了争占山岭和草场而起纷争、积怨仇、相残杀、互吞并,随后部落分成五个大姓,灾星恶运纷至,千里昆仑呜咽。族人四散五离,从此分支。一部分族人跟着波奔(罗罗支系的老始祖)南迁至雪山脚下安营扎寨,重建部落,男耕女织,烧山撒种,收获无几,一代复一代。后有一女能人发明以棍耘田埋种的方法,传给族人。人们又用石斧深种,生产有了改进。后来人们学会了盖房栖身、以泥锅煮食、炼铜造工具、以羊皮制衣御寒等等,生活逐渐有了保障。一次洪水过后,人们从冲积堤埂上的各种草中发现了麻,撮成线后编织成衣裙。最早火是由“腊摩”(母虎)发明的,进而又以泥做成盆,把泥盆当锅炖熟食。发明铜器的先祖波罗(波奔的第十世孙),为了改造土锅,日夜冥思苦想,在山洞中遇到一金光闪闪的石笋,眼花缭乱,昏倒在地,在梦境中听到咚咚的声响,循声找去,出了山洞见一独村,路口草坪倒扣有一面鼓。后来从鼓下出来一双小女子,原来她们躲在鼓下,是为了避开吃人的熊妖,而熊妖最怕鼓声。波罗与熊妖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打到天亮也不分胜负,最后熊妖化为一阵风逃之夭夭。波罗命猎狗“白生”跟踪血印、找到熊妖。猎狗听见小熊妖与老熊妖的议论,才知狗血染刀刃才能致熊妖于死地。它向波罗禀报了消息后,便冲向波罗的长刀,以牺牲自己来让波罗取胜。波罗拿着血淋淋的长刀杀死了熊妖,并从小熊妖口中得知洞中宝物“生死棍”可使在妖洞中丧生的人们复活,他使死去的人们重新回到了人间。为了感谢波罗的救命之恩,这个村子的人们将铜鼓送给了波罗。因为兴奋过度,波罗在返程中滑倒在地,铜鼓也碎成了粉末。梦到此,波罗惊醒过来,方知是一场梦境。但他由此受到启发,坚定了铸造铜鼓的决心。

  〈铸鼓〉:波罗开始了铸造铜鼓的伟大创举,他烧火链炼铜,炼了上百次,铜水变废水,难铸成鼓身。波罗的妻子罗哩芬天资聪慧,暗暗动着脑筋。她成波罗的助手,先用黄泥揉撮成软泥,做成铜鼓的形状,等到晒干后做成模子,再将铜水灌入,冷却成鼓身……终于铸成了铜鼓。由于鼓身太厚重,发出的是哑音,样子不好看,声音不好听。经过多次改造,轻鼓才铸成。敲来很好听,还可发出号令,烧来可煮出美味的食物。铜鼓传遍了高山雪境,从此彝家寨有了好歌音……处处有鼓声。人们唱歌、跳舞,人人歌颂铸锅的波罗和罗哩芬,誉称他们夫妇为“铜鼓王”。波罗夫妇为不辜负族人的爱戴,经过百般努力,罗哩芬在森林里又铸出了一面大鼓,大小两鼓相配成公母,公鼓身小发清音,母鼓身大发浊音,两相应和,更为动听。

  为了纪念铜鼓王,后人又创新,在鼓面和鼓身上精心绘制成花纹,鼓面正中央的五角形象征金木水火土;三个大圆代表日月星,一男一女代表铜鼓王夫妇。鼓身上的图案画着歌舞的人群,飞禽走兽象征六畜兴旺,谷魂象征五谷丰登。彝家平日用铜鼓煮饭、过节用铜鼓歌舞、作战用铜鼓传号令,,所以一鼓值千金,成了彝家的宝物,成了势力的象征。鼓多者称大诏(王)、鼓少者称小诏,雪山大小有六诏,为了争夺铜鼓,年年起战火。

  〈争鼓〉彝家“争鼓便称诏”,大诏欺小诏,蒙舍诏最大,并投靠了唐朝,被封云南王后便吞并各诏,三诏联合抗击,二诏被灭,唯剩波罗所属的越析诏与之抗衡。

越析诏首领波亨(史书记载为波冲)是波罗的第十代孙,也称铜鼓王。为了保住祖传的铜鼓,与入侵之敌展开了血搏,初战获胜。蒙舍诏头领巧施毒计,派出心腹假扮装鬼弄神的行医者为波亨病重的妻子治病,趁机杀死了波亨夫妇。越析诏的众人以铜鼓占卜,推选出波涛当首领,亦称铜鼓王。他与随大将领共商议,通过假议和谈,设下埋伏,袭击了前来召降的敌兵,再战又大获全胜。为了避免敌人大举进攻的报复,越析诏彝人决定背鼓向东迁徙(第一次大迁徙)。

  〈迁鼓〉波涛率领着部族一直向东行,去投奔在滇池一带的蒙胡诏。为了迁铜鼓,大家同心协力,艰难跋涉。经过山高壑深、“猴子也难爬,\老鹰难飞过”的神仙坡,毒虫满地、险象丛生的长虫坡,道路崎岖、坠谷即亡的阴阳坡;到了百丈深渊的“猫猫跳”(大陷坑),人们以铜鼓为舟船渡过了恶浪翻滚的大水,但天书(虎历及腊摩经书)落水,捞出后晒在草棵上,被牛啃食全部失落,故这支彝人从此丢失了文字。继之,又进入鬼怪出没无常的“妖精谷”,人们敲响铜鼓驱走了妖孽,故而彝人从此用铜鼓来驱鬼。又到了“一碗水”,有人口干饮下此水成了哑巴,波涛沉着冷静地上山找来草药,以铜鼓煎煮,哑人喝了铜锅药又能把话讲了。故人们称赞波涛是活神仙。

  〈赞鼓〉半年长行军,波涛的部族进入了滇境古城,但滇人(彝族先民的一支)酋长为匪患所忧,没有礼待他们。善于言谈的波涛以同根同族的诚挚之情终于打动了滇王,滇王讲出了心中的忧虑,原来有一匪首以联姻为名,强逼滇王将公主嫁与为妻。波涛听后,决心除掉贼首,细问详实,分析敌情,巧设良计,胜券在握:在“迎娶”的当夜,酒宴到了三更,铜鼓大作,匪寨被围,里应外和,原来“新娘”是波涛,背亲人是他的四将领,送亲人是彝家兵,匪首被杀,匪徒被灭尽。滇王举酒感谢波涛的将士、欢庆胜利,对铜鼓的威力赞不绝口,并当面把公主许配给了波涛,两部联姻。滇王划地三百亩作为女儿的“胭粉地”,波涛则以一对铜鼓为聘礼与公主订婚,滇人与昆明人两部大联合。

  〈传鼓〉:昆明人扎根滇境后,向文化和生产都先进的滇人学习耕作、开沟、打井,在滇公主的帮助下,力克森林兽患、井下顽石等险情,一切进行得十分顺利。人们引水灌地,辛勤耕耘,换来了五谷的丰收,六畜的兴旺。波涛喜在心头,情如流水,和众人一到共同经营着家园。滇境盛产白铜,昆明人又向滇人传授炼铜的技艺,并为滇人铸造铜鼓,两个部族合作创新造出了更高一筹的“滇鼓”,声名远扬。

  〈跳鼓〉:波涛与公主罗罗贞,常以歌传情,踩月(彝族的跳月舞)谈情,形影不离。不久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彝家背亲婚礼,人们围着铜鼓欢歌笑语,载歌载舞,从此彝家兴起了“喜庆来跳鼓”的习俗。为了开亲中谁娶谁嫁的事夫妇俩有争论,滇王调停说:“男大娶表妹,\女大嫁表兄”(即姑表优先婚制),这样亲上加亲,从此彝家兴起了这个婚俗,新人对出,一代又一代。

  〈祭鼓〉:波涛百岁时去世,人们为了悼念这位功勋卓著的领袖开了大丧,鸣鼓祭典,击鼓引魂。严格按照古礼治丧:因经书被牛吞食无法诵经祭送,人们便剽牛九十九,用牛的千层肚当供灵的经书……。众人围鼓跳,哀歌寄深情,七天七夜之后出殡,以昆明鼓和滇鼓各一对为陪葬品,墓门向昆仑,铜鼓伴英灵。死后一百天,又为波涛制作竹灵牌挂入神堂供后人祭奠。

  〈卜鼓〉:波涛死后,四大将领主持议事,按照古规用铜鼓占卜,推选出新的首领,波涛之子、文武双全的都罗当选,昆明彝人敲响铜鼓,吹起芦笙,歌舞相庆了三天三夜。滇王之孙独丁丁,为人奸诈,独断专行,骄奢淫逸,对昆明部的强盛、繁荣又妒又恼,时时滋生事端,挑起纠纷,使得昆明和滇人逐日积仇。

  〈诈鼓〉:小滇王为了独霸滇境,强迫昆明退回当初的胭粉地,都罗据理力争,与独丁丁展开一场舌战。贪婪的小滇王为能达到目的,先后使出胭粉田当作佃田、交租、用铜鼓换地等奸计,一一被都罗严词拒绝,几经谈判,双方不能达成共识,便结下仇怨。随即战火连绵,干戈不断,昆明力薄势单,战局恶化,后退守金竹山,以竹笋为食,以竹笋为箭,危急关头,神鼓把灵显,飞向敌阵,横冲直撞,化险为夷。双方休战后,都罗见情势已不利于己方,聚众商议,决定南迁,奔都蒙诏去。因在敌人追击中金竹藏兵保护了众人,临行时大家带上铜鼓和竹笋,开始了又一次大规模的迁徙(第二次大迁徙)。
  迁徙途中,众人轮换着背铜鼓,蓝天为帐,大地为床,进入了滇南境。路经饿虎岭,铜鼓驱走了猛虎和豺狼;路上人们采集红红的野果充饥,称之为“救兵粮”。经过老熊冲,大家设下妙计杀了老熊,以熊皮为衣御寒,以熊肉为食强身。到了滇南地,又遇唱着歌来、去时不留影踪的怪物“神童”,它肆虐行凶,砸坏草棚。人们敲响铜鼓也无济于事,最后大家高唱石头的颂歌(咒语),才吓跑了“神童”。

  〈祈鼓〉:春暖花开时,彝家来到土地肥沃的都蒙(今红河境内),安营扎寨,开荒耕种,但忘了带谷种。都罗派两人日夜兼程返回取谷种。但他们回来的路上歇息在山林中,一群雀鸟啄食了谷种,一颗不剩。布谷声声催下种,一筹莫展之际,铜鼓显灵发出嗡嗡声,都罗召集大家“祈鼓来帮忙,\及时赐谷种”,大家虔诚祈祝,唤铜鼓让农神显灵,一阵风过,铜鼓飞入空中红云,都罗驾着铜鼓,飞回故乡,取回了谷种。后来庄稼遭蝗虫之害,人们又向铜鼓祈祷,铜鼓发出声响,驱走了蝗虫。人们将救过命的竹笋种在草坪上,不到一年,竹子长成一大蓬,到了三月八,彝家围竹、绕竿、敲鼓跳,人人来跳宫,欢度跳宫节。从此每年都过跳宫节,因为竹杆共九节,象征着彝家作战的九年,故而每逢满九年,跳宫节更为隆重,要跳九圈,第九天栽竹。

  〈卫鼓〉:都罗的四大将领相继辞世后,汉族王朝更迭,对彝家压迫又盘剥,并派官兵来争夺铜鼓。都罗让众人将铜鼓藏进山洞,只身对付官兵,他宁死不交铜鼓,被官兵打伤至死,临死时他嘱咐族人要用性命保住铜鼓,“人在铜鼓在”。

大丧之际官兵又压寨而来,彝家设下“空寨计”,将来犯之敌全军歼灭,并将活捉到的一个大官拉至火葬场,铡其头以祭送都罗,食其肉而报仇雪恨。继之认为不能久留此地,便又再次大迁徙(第三次大迁徙)。
途中卜鼓选出十六岁的都来为新首领,百面铜鼓直飞蓝天,为彝家开路导航。渡过“西洋江”(即红河)进入蟒蛇岗,彝家女罗罗张只身前行,智诱贪色的“男蛇王”,用毒草药杀死了蛇王。彝家小伙罗罗刚孤身乘鼓飞进魔洞,以利剑斩杀了威胁人畜的巨蟒,鼓声报喜。彝家顺利地来到普厅河(今云南富宁县境内)。

  〈赠鼓〉:彝家进入普厅后,得到布越(壮族)寨老的关照,为感谢寨老慷慨让土,彝家将一对铜鼓赠送给布越人,公鼓配母鼓,象征共同合作。从此“斑鸠和鸽子,\共歇一个窝”,两族同住一村、共饮一水、同开一坡。心胸宽阔的布越人,还教彝家稻作、种棉、纺纱,两族有节大家过,相处如同胞。

  〈借鼓〉:宋代布越人首领侬智高起义,建立南天国,改名“特磨道”。这时罗罗的首领是京獠,他拥护侬智高,决定将有助战神威的铜鼓支援给他。这时,侬智高也恰恰派人来借铜鼓,彝家勇士背上铜鼓投奔到起义大军的队伍中,铜鼓立下了赫赫战功。可是后来智高受挫,退守特磨道,宋将狄青率部前来围剿。铜鼓传信息,布越和彝家相互配合,有进有退。后来反宋失败,土官沈达设府在普厅河,常常敲诈勒索百姓。他借口彝家将铜鼓借给智高反宋是妖鼓,下令收缴铜鼓、清剿京獠,彝家只好再次迁徙(第四次大迁徙)。

  〈追鼓〉:京獠带领彝家向高山而逃,经普梅村(中越边境)、普梅河、到南利河。追兵将至,前无去路,只好背水而战,选出八个帕比(头领)辅佐京獠,共设计谋,诱敌进入山谷,彝家的伏兵突起山坳,先以滚石砸,后又冲进敌阵,短兵相接,杀敌无数;京獠在山顶上吸着旱烟,不慌不忙地在东西两侧放火焚山,烧死了敌兵。大获全胜后,擂鼓相庆。为防范敌人再次进攻,京獠和八位帕比让众人改长裤为短裤、打绑腿,以便作战时行动敏捷。从此彝家都穿短裤脚。彝家日夜备战,采用新的战略,化整为零,分成八股,以鼓为号角、为联络,岭上设烟火,山山置铜鼓、树倒为信号,烧火传讯息。果然,土官亲率兵马千人来进剿,根本摸不着头脑,个个象乌龟,缩头回到普梅去了。彝家乘胜追击,包围了宋兵的营寨,堵住要道,千弓劲发,万箭齐飞,百面铜鼓也来助战,腾空飞跃,直冲敌群,一场反击战以胜利而告终。

  〈分鼓〉:普梅大决战后,京獠和八帕比召集众人商议彝家将往何处去的大事,有的主合,有的主分。最后京獠建议大家分散开去隐蔽在边境,以避宋兵的围剿。形势在逼,举行了剽牛分支分铜鼓的仪式后,一共分八支,四支散普梅,四支散边境。族人挥泪说告别,泪水伴酒咽,悲惨凄凉地向四面八方散去(第五次大迁徙)。

  〈哭鼓〉:这次历史大分散后,彝家在滇桂边陲开荒拓土,生息繁衍,人丁大发展。后来天降灾难,寨寨有瘟疫“鸡窝病”(霍乱),一家一寨地死人,几个老帕比先后离开人世。长老们建议全部彝家人向鼓而哭,求鼓指点迷津。这样哭得山发抖,诉得天昏暗,一对铜鼓也都泪水淋淋齐呜咽,发出嗡嗡声。是夜一位老人在梦中得到了公鼓和母鼓的指点:到东海去找观世音求仙丹。卜鼓选出十八岁的京火去东海,他骑上铜鼓向东飞去,在火焰山,京火借助铜鼓的神力除掉了火妖、龙怪,正当他与山精搏斗时观世音出现了。山精被吓跑,京火得到了仙丹,骑鼓返乡,解救了彝家。从那以后,彝家有灾难都要哭铜鼓。

  〈盗鼓〉:京獠所带零四支人来到郎恒(中缅边境的三角地带),定居开垦。郎恒出现了云南、广西、交趾来的强盗,他们相互勾结残害百姓,为非作歹。彝家为保护铜鼓来到偏僻的麻存棚安身,后来强盗还是劫走了铜鼓。京獠早过世,首领是其第二代孙京罗,他为了夺回铜鼓,与盗贼在山岭上嘶杀,最后坠崖身亡。经卜鼓推选京罗之子京河为首领,他率众人来到河源头,就此定居下来,取名为“龙洋”,居住至今。

  〈换鼓〉:滇桂四支人在瘟疫中绝处逢生后,又遇大旱带来的灾荒,那时的彝家的腊摩波仙出一良策,要彝家耕种耐旱的荞子。他自己徒步来到交趾借荞种,可可贪婪凶狠的交趾人非铜鼓不换,无奈之余,被缚的波仙只好屈从,以十面铜鼓换回十石荞种,使彝家转危为安,为了纪念荞和鼓的恩德,彝家在每年的旧历六月击鼓过荞年(火把节)。

  〈承鼓〉:元灭宋以后,大规模屯边的客家人流涌入普梅地方,强霸良田荒地,想赶走彝家。波仙几经舌辩,客家后来提出以草结为山界。波仙便率众人采取斗智的方式,放火烧山,草结被焚为灰,彝家又把灰粉揉进头发,不留珠丝马迹。波仙又状告官府,正直的县官断案公正,彝家赢了这场官司。因揉草灰把头发弄得象鸡窝一般乱,男人们只好挽发为髻,成为彝家的习俗至今。普梅四支七房人又分支为七,平分土地和铜鼓,砍树打木刻(盟誓仪式),盟誓后各持一根木桩,大家分头迁出,在新建的寨子里各把木桩栽在村内的场坪上,并从普梅移植来一公一母不成林的千年树──“公婆树”,以树为本,年年过荞年,擂鼓来欢庆,祖业得继承。“铜鼓有公母,\奇树成夫妻,从古到如今,\彝家创奇迹。……五次大搬迁,\英雄写史诗。”

  〈尾声〉:“铜鼓传后代,\永是彝家宝。\鼓歌年年唱,\鼓舞岁岁跳。\彝家血和泪,\千载永记牢。”

  按照上述《铜鼓王》以“鼓”为核心的主线叙事,这部作品无疑是一部英雄史诗。由于作品通过历代“铜鼓王”的英雄业绩,来反映彝族先民部落之一“昆明人”,在南诏奴隶制部落联盟形成初期,迫于部落之间的兼并战争而开始不断的迁徙、发展而后形成近代彝族罗罗支系的漫长历程,以及围绕“铜鼓”而展开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来传写一代又一代捍卫“铜鼓”的英雄人物及其英雄事迹。因此史诗的时间跨度较大,概括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彝族先民的社会生活与斗争史迹,更重要的是史诗以“铜鼓王”的代代相传,展现了历史极为悠久、文化底蕴极为宏富的彝族铜鼓文化,而使这部史诗更具古老神奇的艺术魅力。

  "铜鼓传后代,永是彝家宝。鼓歌年年唱,鼓舞岁岁跳。彝家血和泪,千载永记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沙发
发表于 2003-9-3 18:10:00 |只看该作者
  〈赠鼓〉:彝家进入普厅后,得到布越(壮族)寨老的关照,为感谢寨老慷慨让土,彝家将一对铜鼓赠送给布越人,公鼓配母鼓,象征共同合作。从此“斑鸠和鸽子,\共歇一个窝”,两族同住一村、共饮一水、同开一坡。心胸宽阔的布越人,还教彝家稻作、种棉、纺纱,两族有节大家过,相处如同胞。

  〈借鼓〉:宋代布越人首领侬智高起义,建立南天国,改名“特磨道”。这时罗罗的首领是京獠,他拥护侬智高,决定将有助战神威的铜鼓支援给他。这时,侬智高也恰恰派人来借铜鼓,彝家勇士背上铜鼓投奔到起义大军的队伍中,铜鼓立下了赫赫战功。可是后来智高受挫,退守特磨道,宋将狄青率部前来围剿。铜鼓传信息,布越和彝家相互配合,有进有退。后来反宋失败,土官沈达设府在普厅河,常常敲诈勒索百姓。他借口彝家将铜鼓借给智高反宋是妖鼓,下令收缴铜鼓、清剿京獠,彝家只好再次迁徙(第四次大迁徙)。

这两段反映了彝壮人民的深厚友谊,值得传颂后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7-10
注册时间
2002-7-6
板凳
发表于 2003-9-5 02:24:00 |只看该作者
宋代“特磨道”位于今云南文山州广南县、富宁县,时属广南西路。为大宋与大理边境较特殊的一个行政区域。

“普厅”,清代云南广南府辖有“普厅塘”,在今云南富宁县新华镇(今县城),当时富州治于今富宁县归朝镇。现有“普厅河”流经富宁县新华镇、归朝镇,然后于剥隘镇附近注入广西右江。

“普梅”,清代云南广南府辖有“普梅汛”,位于今云南富宁县木央乡普阳村,云南著名景点“普阳瀑布”所在地。普阳瀑布是南利河(清代称为“普梅河”)上的一个瀑布,南利河流入越南河江省同文县称儒桂河,而后称锦江,在越池市附近与红河汇合。

上文的〈卫鼓〉、〈赠鼓〉、〈借鼓〉、〈追鼓〉、〈分鼓〉、〈哭鼓〉、〈承鼓〉七个段落,故事发生地点都在云南富宁县及附近。看来这一地区的僚、彝交往史已经很悠久了。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3 01:38 , Processed in 0.137937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