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艺人在为陶鼓拉线和装皮 | | 梅岭居委会陶鼓队在节日进行表演 | | 年过七旬的制陶瓷老人在制作陶鼓 | | 老师在指导梅岭居委会陶鼓队队员练习 | | 陶鼓表演 |
吴川千年陶鼓 记者蓝军通讯员林宁摄影报道 民间艺术制作舞台上,吴川具有千年历史且全国唯一地方会制作陶鼓的手艺。这使古老的吴川不断创造和谐、美妙、幸福的生活,也使吴川人引以为荣。近年来,由于当地陶瓷厂倒闭等原因,陶鼓已停止生产。而今,精通这一技术的师傅仅有几个人,且年届均逾七旬。 据了解,附近鼓最早产生于唐末宋初的吴川瓦窑村(即现在的梅菉街道廖山居委会),是用泥烧制而形成的,鼓身大小不一,腰部细小,长度有50多厘米。较小的一头似喇叭,口径在10多厘米;较大的一头呈陶煲状,最大直径为30多厘米。大小两头分别用厚、薄羊皮蒙上,接着用八对带子连接扯紧。每对带子装上一个“活塞”,可上下移动,不仅牢牢稳固带子,也可以帮助陶鼓发生重低音。把鼓挂在胸前,右边用指掌拍击,左边手执小竹蔑敲打,发出“叮”、“噢”声,特别醉人。 陶鼓的制作挺难,形状讲究,尺寸大小比例适合,稍为差之毫百,其音质失之千里。自古至今,其泥坯都是用分为三截制作,然后再粘合一起放在窑里去烧而成完整的陶鼓。最古老的制作至少要用二人操作,一人不停的用手转动木圆盘(又称单车),一人在盘上不停滞不前地把陶泥搓成各段模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到在车床上用石膏制出陶鼓的三段模型,然后再用石膏模型造泥坯。也在此阶段,瓦窑老艺人黎明迁开创了在陶鼓身上“纹”上龙纹等图案的做法。 陶鼓的演奏,通常用小圆鼓及唢呐伴奏,音乐一般用当地的流行祭神唢呐曲调,节奏明快,古色古香,历来主要为吴川民间舞蹈舞二真、舞六将或祭神时的伴奏音乐。逢年过节,吴川城乡到处可见,深受群众欢迎。改革开放后,在吴川市文化局的指导下,发展陶鼓舞,边跳边敲打,动作优美、声音动听,颇具欣赏性。并且在梅岭居委会成立该市唯一的陶鼓队,并配置了统一的民族服装。2003年元宵节期间,梅岭陶鼓舞被中央电视台作为专题节目播出,同年9月,进京参加首届中国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展出并获金奖,被誉为“独具中国岭南民间艺术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