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23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t河洛文化与客家人

[复制链接]

77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8-9-1
注册时间
2003-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1-10 16:31:00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河洛文化与客家人 作者:谢重光 来源:光明网(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日期: 2004年11月2日)

“河洛文化”这一提法是近年才出现的。近年来,汉族南方支系的福佬人、客家人、广府人等都把自身的文化渊源追溯到中原,认为自己根在中原,而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游又是中原的核心区域,所以常常提到河洛,“河洛文化”的概念也就因之而起。明乎此,“河洛文化”这一概念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代名词,是华夏正统文化的泛指,而并非是指黄河、洛水交汇处的一个小小区域的文化。

  汉族南方各支系都追根于中原,而以客家人的中原情结最为深厚牢固。其原因大致有如下两端:一是在汉族南方诸系中,客家是最后形成的,其先民离开中原最迟,对中原和中原文化的记忆也最为深刻鲜明;二是客家人常常处于弱势族群的地位,在与相邻民族的竞争中,唯有中原文化是他们用以增强自身凝聚力、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力量源泉。正因为有此特点,因而在漫长而艰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客家人就相对自觉地不断强化着自身崇尚华夏正统和崇尚正义的“崇正”精神。

  客家人崇尚华夏正统文化,有很多具体的表现,而讲究郡望、崇文重教、尊崇礼教诸端则是其中荦荦大者。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你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如陈姓出于颍川,李姓出于陇西,王姓出于太原或琅邪,谢姓出于陈郡或陈留,何姓出于庐江,黄姓出于江夏,杨姓出于弘农等等。如果细细推考起来,这样的标榜可能并不符合史实,但从文化学的观点看,则说明在客家人心目中,只有来自中原才是光荣的、有地位有面子的,这是他们长期养成的中原正统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具体表现是特别看重读书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培养子弟读书,因而就有“讨饭也要供子弟读书”的佳话。在客家人家族祠堂前的石旗杆是族中子弟中举人、中进士的标志,有多少石旗杆,就说明族中有多少人获得了举人、进士之类的功名。因此,客家地区家族祠堂前的石旗杆实为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明证。崇文重教与崇重礼教在精神上又是一致的,说明客家人想通过读书中举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反过来又为国家推行礼乐教化,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至于客家人崇尚的正义,其核心内容还是国家、民族之大义。客家人的国际性联谊组织“香港崇正总会”和世界各地区的崇正分会以“爱国家、爱民族、爱社会”为会训,其原因就在于此。

  回顾客家人的历史,其“崇正”的精神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又是在保卫国家民族的重大斗争中发扬光大的。南迁汉人从中原和江淮一带初到赣闽粤等地的广袤山区,要处好与土著民族的关系,要改造落后的环境,其根本的优势就是自身承载着的华夏优秀文化。他们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把宗族的族群利益与国家的民族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凡事讲究一个“正”字,即识大体,顾大局,行得端,做得正;同时又讲究一个“义”字,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守望相助。这样,他们就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取得了主动的地位,他们携来的华夏文化的基本内容,就成了各民族各族群相互融合而成的客家民系的共同观念,“崇正”也就成为客家人共同的精神财富。客家民系形成后,历经抗金斗争、抗元斗争、抗清斗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事变的考验。在一次次抗御外侮、维护民族团结、保卫国家安全的斗争中,客家人总是冲锋在最前,坚持到最后,千万客家优秀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为民族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史诗,其“崇正”精神也因而得到不断提升和弘扬。

  明清以来,客家人从赣闽粤等地开始向外扩展,大量移居川、黔、桂等西南地区,还漂洋过海移居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在迁移和开发的过程中,客家人遇到的艰难困苦不亚于当年其先民从中原与江淮南迁,而他们也和先民一样,是靠“崇正”的精神战胜困难,逐步取得建设新家园、发展新事业的胜利。以台湾客家新移民为例,他们在迁移和开发台湾新家园的过程中,坚持崇正精神,一方面是依赖与弘扬客家原乡文化,如“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顽强地沿用方言乡音;信奉原乡的乡土守护神,以之作为精神支柱;按原乡的家族和宗族形式重新组织家族和宗族;民居建筑仿效原乡的形式;珍视和保守原乡旧俗,发扬光大客家人的崇文重教精神等,而更重要的是恪守中华文化共有的礼乐教化,弘扬爱国家爱民族的优良传统。在面对荷兰人、法国人、日本人的侵犯时,他们坚持民族大义,高举爱国保种的旗帜,与侵略者进行拼死抗争,浴血奋战,涌现了刘永福、邱逢甲、吴汤兴、徐骧、姜绍祖、胡嘉猷等一大批彪炳千秋的仁人志士,为客家人增了光,为中华民族增了光!

  现当代以来,时代变了,客家人的崇正精神的内涵也更加丰富,但对于河洛文化即华夏正统文化的恪守却更加执着。许多客籍华侨,创业有成,他们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都一致认为得益于客家崇正精神,得益于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即华夏正统文化的哺育。为了让子孙后代永世接受河洛文化的滋养,不断发扬客家崇正精神,他们一次次携儿带孙回到大陆原乡祖籍地乃至中原发祥地寻根认祖,并发起一次次公祭客籍母亲河的活动。近年来,东南亚和台、港、澳的客籍人士更组织了客家文化夏令营之类的活动,让客属少年儿童到粤东、闽西、赣南客家地区参观访问,进行田野调查,亲身追寻和体认客家文化。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有容乃大 自强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主题

0

听众

52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06-4-5
注册时间
2003-11-22
板凳
发表于 2005-1-10 21:07: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南粤孤客在2005-1-10 16:31:21的发言:

河洛文化与客家人 作者:谢重光 来源:光明网(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日期: 2004年11月2日)

“河洛文化”这一提法是近年才出现的。近年来,汉族南方支系的福佬人、客家人、广府人等都把自身的文化渊源追溯到中原,认为自己根在中原,而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游又是中原的核心区域,所以常常提到河洛,“河洛文化”的概念也就因之而起。明乎此,“河洛文化”这一概念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代名词,是华夏正统文化的泛指,而并非是指黄河、洛水交汇处的一个小小区域的文化。

  汉族南方各支系都追根于中原,而以客家人的中原情结最为深厚牢固。其原因大致有如下两端:一是在汉族南方诸系中,客家是最后形成的,其先民离开中原最迟,对中原和中原文化的记忆也最为深刻鲜明;二是客家人常常处于弱势族群的地位,在与相邻民族的竞争中,唯有中原文化是他们用以增强自身凝聚力、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力量源泉。正因为有此特点,因而在漫长而艰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客家人就相对自觉地不断强化着自身崇尚华夏正统和崇尚正义的“崇正”精神。

  客家人崇尚华夏正统文化,有很多具体的表现,而讲究郡望、崇文重教、尊崇礼教诸端则是其中荦荦大者。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你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如陈姓出于颍川,李姓出于陇西,王姓出于太原或琅邪,谢姓出于陈郡或陈留,何姓出于庐江,黄姓出于江夏,杨姓出于弘农等等。如果细细推考起来,这样的标榜可能并不符合史实,但从文化学的观点看,则说明在客家人心目中,只有来自中原才是光荣的、有地位有面子的,这是他们长期养成的中原正统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具体表现是特别看重读书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培养子弟读书,因而就有“讨饭也要供子弟读书”的佳话。在客家人家族祠堂前的石旗杆是族中子弟中举人、中进士的标志,有多少石旗杆,就说明族中有多少人获得了举人、进士之类的功名。因此,客家地区家族祠堂前的石旗杆实为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明证。崇文重教与崇重礼教在精神上又是一致的,说明客家人想通过读书中举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反过来又为国家推行礼乐教化,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至于客家人崇尚的正义,其核心内容还是国家、民族之大义。客家人的国际性联谊组织“香港崇正总会”和世界各地区的崇正分会以“爱国家、爱民族、爱社会”为会训,其原因就在于此。

  回顾客家人的历史,其“崇正”的精神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又是在保卫国家民族的重大斗争中发扬光大的。南迁汉人从中原和江淮一带初到赣闽粤等地的广袤山区,要处好与土著民族的关系,要改造落后的环境,其根本的优势就是自身承载着的华夏优秀文化。他们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把宗族的族群利益与国家的民族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凡事讲究一个“正”字,即识大体,顾大局,行得端,做得正;同时又讲究一个“义”字,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守望相助。这样,他们就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取得了主动的地位,他们携来的华夏文化的基本内容,就成了各民族各族群相互融合而成的客家民系的共同观念,“崇正”也就成为客家人共同的精神财富。客家民系形成后,历经抗金斗争、抗元斗争、抗清斗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事变的考验。在一次次抗御外侮、维护民族团结、保卫国家安全的斗争中,客家人总是冲锋在最前,坚持到最后,千万客家优秀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为民族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史诗,其“崇正”精神也因而得到不断提升和弘扬。

  明清以来,客家人从赣闽粤等地开始向外扩展,大量移居川、黔、桂等西南地区,还漂洋过海移居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在迁移和开发的过程中,客家人遇到的艰难困苦不亚于当年其先民从中原与江淮南迁,而他们也和先民一样,是靠“崇正”的精神战胜困难,逐步取得建设新家园、发展新事业的胜利。以台湾客家新移民为例,他们在迁移和开发台湾新家园的过程中,坚持崇正精神,一方面是依赖与弘扬客家原乡文化,如“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顽强地沿用方言乡音;信奉原乡的乡土守护神,以之作为精神支柱;按原乡的家族和宗族形式重新组织家族和宗族;民居建筑仿效原乡的形式;珍视和保守原乡旧俗,发扬光大客家人的崇文重教精神等,而更重要的是恪守中华文化共有的礼乐教化,弘扬爱国家爱民族的优良传统。在面对荷兰人、法国人、日本人的侵犯时,他们坚持民族大义,高举爱国保种的旗帜,与侵略者进行拼死抗争,浴血奋战,涌现了刘永福、邱逢甲、吴汤兴、徐骧、姜绍祖、胡嘉猷等一大批彪炳千秋的仁人志士,为客家人增了光,为中华民族增了光!

  现当代以来,时代变了,客家人的崇正精神的内涵也更加丰富,但对于河洛文化即华夏正统文化的恪守却更加执着。许多客籍华侨,创业有成,他们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都一致认为得益于客家崇正精神,得益于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即华夏正统文化的哺育。为了让子孙后代永世接受河洛文化的滋养,不断发扬客家崇正精神,他们一次次携儿带孙回到大陆原乡祖籍地乃至中原发祥地寻根认祖,并发起一次次公祭客籍母亲河的活动。近年来,东南亚和台、港、澳的客籍人士更组织了客家文化夏令营之类的活动,让客属少年儿童到粤东、闽西、赣南客家地区参观访问,进行田野调查,亲身追寻和体认客家文化。


沒有语言就沒有文化,一定要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勇于讲客家话,把客家文化帶到全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0

听众

1906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3-30
注册时间
2004-12-23
沙发
发表于 2005-1-10 18:30:00 |只看该作者

呵呵

在"客家人社区"呆过一阵,自己也有几个客家朋友,江西的

另外,"邱逢甲"正式写法叫"丘逢甲"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 这几支以丘为姓的宗族,后来大多数都改了邱姓。满清入关以前,这个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时的"丘"与"邱"通用)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时,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民国初,诗人邱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他首先将本人姓名写作丘逢甲,闽、粤邱姓族人也纷纷响应改邱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继续沿用邱字。结果现在的邱姓人士随处可见,而以丘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呵呵 想做苗家女婿 誓做苗家女婿 是汉族,烦汉网! 安于现状 属老鼠的,喜欢找东西磨磨牙,要不难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5-1-16 00:03 , Processed in 0.126108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