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原名“元旦”。辛亥革命后引进公历,公历1月1日被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正月初一对应的公历日期不固定,一般在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立春(2月3-5日的某个时刻)前后。
关于这个话题,补充两份资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春节与公历的关系(2006-09-15 16:59:48)
由于公历和农历有差别,故每年春节的公历日期总是变化的。不过它遵循着如下两个规律:
如果上一年农历有闰月,本年春节要比上年推迟十九天到来;如果上一年没有闰月,本年春节要比上一年提前十一天到来。例如:1982年有闰月(农历闰四月),1983年春节为 2月13日,比1982年春节(1月25日)推迟十九天;1983年没有闰月,故1984年农历甲子年的春节(2月2日)比1983年提前十一天。这个日期差别的原因是:公历每年为三百六十五天或三百六十六天,而农历每年为三百五十三至三百五十五天,闰年为三百八十三至三百八十五天。两种历法的平均日数差为十一天左右。农历平均一年的天数比公历要少,所以春节提前十一天到来;而农历有闰月的那年,总数却又比公历要多十九天,因此春节也就推迟了十九天。
春节所在公历日期十九年重复一次。例如1982年的春节是在1月25日,十九年后的2001年的春节也是1月25日。
以上摘自 天行健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d1233010006ux.htm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下引用沙南曼森2013-8-22 15:34:56在僚人家园发的一个跟帖(帖子地址
http://www.rauz.net.cn/bbs/rauz-50114-2-1.html)内容作为补充:
三月初三,清明,都是“农历”上的日期,如此而已。
正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九月初九,十月初一,这就是爱好数字游戏的中国人喜欢选择的节日日期。清明、夏至、冬至,这也是中国人过节常见的节期选择。正月初一,在立春前后;三月初三,在清明前后;七月初七,在立秋前后;八月十五,在秋分前后,这应该是两套节期的关联。
关于二十四节气,用我的话语概述如下:按白天日照长短将一个地球年分成两半,白天最长的一天是夏至,白天最短的一天是冬至(如2012年12月21日);在此基础上,将一个地球年分成四等份,另两个分界点即为春分、秋分;再往下分,分成八等份时即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每一份再一分为三,总共分成二十四等份时,即有清明、谷雨等。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是干支纪月(甲子月、乙丑月等),每年(365.2422天)平均分成12个干支月,每个干支月约为30.4天,古人以大雪为岁首(冬至前半个月),今人以立春为岁首(正月初一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