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会说索布语的只有6万人,而且每年减少1000人
德国抢救索布族文化(附图片1张)
本报驻德国特派记者 江建国
德国是民族相当单一的国家,历史上曾有的许多少数民族文化都在现代化
进程中慢慢被淹没了,现在仅存屈指可数的几个少数民族。到德国东部勃兰登
堡州和萨克森州交界的劳西茨地区旅行,常常会发现:地区标志都是用两种文
字书写的。这种在世界各国少数民族地区司空见惯的标注方法,在德国却是极
为罕见。字体较大的是德语,字体较小的则是聚居在这一地区的索布族的民族
语言。记者今年5月下旬来到劳西茨地区的首府———千年古城包岑采访,发现
每条街的街名都用两种语言标志。原来包岑是索布族聚居区的最大城市,也是
维护发展这个少数民族文化特性的中心。承担着这一任务的主要是名为“多莫
维纳”(“家乡”之意)的劳西茨索布族联盟。联盟干事长伯恩哈德·齐施向
记者详细介绍了这个少数民族在德意志民族的海洋中维护自己文化的努力。
文化阵地日渐缩小
索布人属于斯拉夫人,公元6世纪时从高加索一带迁徙到如今的劳西茨地区。
“劳西茨”这个名称源于斯拉夫语,意为“多水之地”。据记载,当时在民族
大迁徙中迁到这个地区的斯拉夫人约有30个部族,曾分布在广达4万平方公里的
土地上,给这个地区打上了至今难以磨灭的种种烙印。例如萨克森州的名城“
莱比锡”就出自于索布语的“椴树”一词,另一城市“凯姆尼茨”则是古索布
语“石头”演化而来的。
大约从8世纪末开始,来自西部的日耳曼人向东扩张,冲击了索布人的文化
和语言阵地。在直至20世纪初的漫长岁月里,索布人的文化先后经历了基督教
化、工业化等几次划时代的大冲击,阵地日渐缩小。绝大部分索布人被在技术
上和人数上占优势的日耳曼文化和后来的德意志文化同化和吸收。当年移居这
片土地的大约30个部族,后来只剩下两个部族。
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索布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开展了保护弘扬民族
文化的运动,成立了各种以此为宗旨的组织。记者所采访的“多莫维纳”组织
成立于1912年,希特勒统治时期转入地下,战后重新恢复。索布人的文化特性
在战后的和平年代里,得益于当时的民主德国和统一后的德国政府的扶持政策,
获得了自主发展的空间。
从小教孩子说索布语
民族文化的根基是民族语言。对索布人来说,历史上的同化也正是从当时
统治阶级禁止使用、教授索布语开始的。
19世纪工业化过程开始之后,人口流动加快,索布人离开家乡,陷入德国
文化的汪洋大海,以致能说本族语言的索布人大量减少。1885年还有16.6万人
说索布语,如今只有6万人,每年大约减少1000人。正因为如此,保护和促进索
布语成了保护索布族文化的第一要务。
在这方面,上有欧盟和德国联邦政府有关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特性的法律,
下有索布人聚居区勃兰登堡州和萨克森州的许多涉及学校授课、法庭审讯、地
名标志书写等一系列法规。齐施干事长告诉记者,从1998年起“多莫维纳”开
展了名为“欢迎”的语言活动,设立把德语和索布语都作为第一语言的幼儿园
和学校,让孩子从牙牙学语起就掌握索布语。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在包岑和科特布斯这两个劳西茨地区的中心城市,每
天播出四五个小时的索布语广播节目。齐施干事长认为,索布语如果只躲在家
里说,而不作为各种场合的交流语言,就难以避免逐渐消亡的命运。
语言只有成为交流工具,才有生命力。
努力保护民族习俗
索布人的宗教信仰与其他德国人并无不同,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索布
人形成了自己的节庆活动。在基督教文化范围中,索布人拥有自己特色的节日
庆祝方式。像复活节这种重要节日,索布人发展出自己制作彩蛋的技术和独特
的花样。在复活节时,索布人身着民族服装游行,已成为劳西茨地区的一道独
特风景。
为了保持并推动索布文化的发展,“多莫维纳”组织了多种活动,建立了
索布博物馆、德意志—索布剧院、索布艺术家联合会、索布出版社、索布研究
所等机构;从1995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民间文化节,邀请10余个同居斯
拉夫文化圈的国家,如波兰、捷克等与会,交流维护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数民
族文化的经验,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德国联邦政府和勃兰登堡、萨克森两个州政府除以立法形式保护索布族文
化之外,还联合成立了“索布人民基金”,每年拨款1600万欧元补贴索布族文
化事业。
图片:
索布族的一次宗教活动。(斯温/摄)
《环球时报》〔20040607 第14版)
环球资讯网 http://www.snweb.com/gb/gnd/2004/06/07/0607p014d002.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