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西频道11月21日电(记者卢羡婷)“巴别乡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欢迎收听我站的普通话、本地壮话双语广播节目!本次播音主要针对201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知识给各位农民朋友做宣传,下面请听详细内容……”今年48岁的巴别乡党员苏文丰用夹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为村民播送新闻,这已经是他义务广播的第24个年头。
一个话筒、一支笔、一份稿,苏文丰坐在简陋的“播音室”里,专心致志地念着自己编辑整理的稿子。洪亮的声音通过天台的高音喇叭,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赶集的村民一边买东西,一边听着苏文丰那熟悉的声音。
“从小就听着广播长大,一到圩日,广播就不停,都是播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上到国家政策,下到提醒大家下雨收玉米,很实用。”村民周加孔告诉记者。
巴别乡是广西革命老区百色市较贫困的山区之一,距离田阳县城56公里,山路崎岖。记者从县城乘车颠簸了一个半小时,才到达这个四面环山的小山坳。因为偏僻,广播成了巴别乡最有效的传播工具,巴别乡也成为田阳县唯一一个坚持办乡村广播站的地方。
“如果没有广播,乡干部就要下村挨家挨户宣传政策;遇到暴雨预警等突发情况,要及时下户告知村民。”巴别乡党委宣传委员黄艳妮说,巴别乡辖13个村147个屯,共有4957户、2万多人,全乡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低,使得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很窄。而乡干部只有30人左右,靠下户宣传政策法规,既增加工作量,又收效甚微。
广播站的成立,架设起党政机关与群众之间便捷沟通的桥梁。巴别乡广播站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1988年12月,首次“触电”的苏文丰便爱上了“无偿”的广播事业。此前,他曾在大录村当团支书,给乡广播站投过不少稿件,如今义务当起播音员,既是“举手之劳”,又是兴趣爱好。
苏文丰回忆说:“1988年全乡实现村村通广播,每户有一个四方的小木盒喇叭挂在电杆上,那时候广播覆盖率很广,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木喇叭遭遇了人为和自然的损毁都哑了。”
为满足当地群众的需要,2008年巴别乡因地制宜成立双语广播站,在原有壮语的基础上增加普通话,利用当地圩日进行双语广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各种便民、惠农信息,让前来赶集的村民带着信息回家。
“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广播的语言、内容,还是设备,都发生了改变。如今,广播站配有新的广播设备。”苏文丰蹲在天台上,细心地整理喇叭的电线,这些设备被他视为珍宝。
乡长黄两告诉记者,双语广播受到村民普遍欢迎,无论是听不懂普通话的老人家,还是不会说壮话的外地人,都能从中受益。“等条件成熟,还要进一步完善广播站,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广播信号全覆盖。”
黄两说,广播站的播音员只有2名,均由乡干部兼任,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他希望能有学校派专业老师前来指导,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市县的广播电台对接。
记者在乡政府办公楼发现,一名年轻的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已经加入到播音员的队伍中。苏文丰的儿子苏俊岭今年大学毕业,回到巴别乡计生站工作,并接手父亲的“广播事业”。(完)
|
www.gx.xinhuanet.com 来源: 新华网广西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