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歌圩一条街
唱出和谐好生活
上林县三里镇有这么一条街,每逢圩日,当地各个乡镇的乡亲,以及来自来宾、忻城、合山、马山、宾阳等地的群众,汇集到三里镇城厢街对山歌,歌唱新社会的和谐,歌唱新时代的好生活。这样的歌圩已持续了3年。
百乡千弄群众汇集唱山歌
“上林出好米,宾阳酿好酒,好米出好酒,本是一家亲”“青水河(上林)鱼跳,万寿溪(忻城)虾欢,同一衣带水,恩义两情深”…… 在三里社区的城厢街,来自百乡千弄的群众汇集一堂高兴地对起山歌来。
11月7日中午,三里镇城厢街巷子里已聚拢了200多人,原本4人一组也变成了32人4组。在往来的人群中,一男子忙碌着,却没有参与对歌,他就是“组织者”覃桂福。每到圩日,覃桂福的电话就成了“对歌”热线,从外地来赶歌圩的人都会事先跟他联系妥善,才结伴到三里对歌。对新参与赶歌圩的朋友,覃桂福也会根据对方的实力和喜好进行分配。
对赶歌圩人的实力,覃桂福也是了如指掌。覃桂福指着一名40来岁的中年女子说,她是上林县白圩镇覃排社区大浪村蓝凤耀,是个唱山歌的厉害角色。“这是我第二次来三里赶歌圩,平时上山放羊时也会自己哼哼,这个平台能让我认识到更多跟我一样爱好唱歌的人。”蓝凤耀乐呵呵地说,“平时没啥娱乐活动,就是爱唱歌,丈夫支持我,买了许多碟子让我练习,每逢周边社区有喜事,也喜欢邀请我到家里唱山歌助兴。”没等她与记者多聊几句,又有几个人向她发起了“挑战”。
一位年长的旁听者告诉我们,他今年已经86岁,今天从来宾坐了五十分钟的车赶来,就是为了听山歌,等迁江至古零的二级路修好了,以后他还会经常过来赶歌圩。“现在是农忙时期,并且天气不好,今天来赶歌圩的人比往常都少了,重阳节那天就超过了上千人呢。”韦寺村文记庄陈奈嵩说,每个圩日他都会到这里来听歌,听到兴奋处,他自己也会对上三两句。
山歌唱出社会和谐好生活
外地人来三里赶歌圩,三里人也有“走出去”的时候。潘黄江告诉我们,11月6日他和6个村民包车到迁江对山歌,从中午十二点对到下午四点半,胜负难分,迁江村民不服气,今天也结伴过来对对歌呢。
山歌对唱不仅能交流唱山歌的“技艺”,还能促进邻里感情。三里镇森龙村和云姚村对山歌就对出了感情。今年农忙时期,两村相互帮忙抢农活,这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三里歌圩的兴起,不仅促进文化交流,对当地经济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据了解,自从三里歌圩形成规模后,每到圩日,各个粉店摊点每天都能多销售上百碗米粉,既火了文化,也旺了经济。
三里镇歌圩文化源远流长
三里镇歌圩的发展,起初的对歌地点是距城厢街一百多米处的小巷,每个圩日中午12点到下午5点就是对歌的高潮,这样大规模的山歌对唱已有3年时间,从起初几十个人发展到现在数百个人,随着人数增加,小巷显得太窄小了,于是人群慢慢转移到城厢街。三里镇文化站站长韦家林告诉记者,镇政府将修建一个徐霞客文化广场,为爱好唱山歌的群众提供一个活动场所,让民俗文化得以传承。
三里镇歌圩文化源远流长
三里镇歌圩的发展,起初的对歌地点是距城厢街一百多米处的小巷,每个圩日中午12点到下午5点就是对歌的高潮,这样大规模的山歌对唱已有3年时间,从起初几十个人发展到现在数百个人,随着人数增加,小巷显得太窄小了,于是人群慢慢转移到城厢街。三里镇文化站站长韦家林告诉记者,镇政府将修建一个徐霞客文化广场,为爱好唱山歌的群众提供一个活动场所,让民俗文化得以传承。
三里镇歌圩文化源远流长。在《徐霞客游记》中有记载,“正月初五起十五日止,男、妇答歌曰‘打跋’,举国若狂……”这是徐霞客在明代崇祯年间游历上林期间,感受到的三里歌圩魅力。由于时过境迁,文革时期,山歌一时销声匿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三里汇水桥歌圩才又开始兴起,歌圩一般在元宵节、三月初三或清明节、中秋节。有晨起即唱至晚散,也有通宵达旦对唱或连续两三天的。对歌时,男方组成一群,女方结成一队。对歌内容,因人而异。青年男女多为表述爱慕之意或提问一些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用以考核对方文才。成年人则多为历史典故、生产知识和欢庆丰收的颂歌。对歌时,随编随唱,出口成歌,一般每队都有一个主唱。女问男答、或男问女答,比拟精确,生动诙谐,引人入胜。
(原载《广西民族报》第7版 作者:温玉梅 韦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