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发表于 2011-04-06 23:55 第35楼
(二) 龙宫山上都是宝
灯光转暗,攀登台阶上前,洞口露出亮光。马上就要结束神秘的龙宫溶洞游览,心情变得恍惚,脑海仿佛还沉浸在那些光怪陆离的宝藏中,留恋时光短暂。
然而立在出口处,竟然又是换了一种心花怒放的感慨——但见一派秀丽的田园风光!四周山峰层峦叠彩,态如巨龙起伏,树林苍葱,一条不知名的小河,蓝天白云之下,闪耀着银光,流淌在田野上,田野更是五彩缤纷:甘蔗林碧绿,稻谷金黄,水田亮晶晶,秧苗青翠……好一幅大自然编织的美丽壮锦!
游客都走得差不多了,我还站在平台上欣赏这免费的风景。一直到导游阿妹过来催我,才依依不舍下山,一路谈起我对龙宫的好感。阿妹听了很高兴地对我说:“龙宫不但有优美的风景,有神奇的传说,我们的口头禅中,还有一句话:龙宫山上都是宝,没有一根是闲草。”
我一听就来了兴趣,问她此话怎讲?
她随手往一棵小树一指:“这是熊胆树,可以当药材,清凉解毒;”
没走两步路,她指着一种小草:“这个叫‘风尾草’,治拉稀用的;”
“这是‘怀香’,是补品,煲汤喝最好了;”
下了几个台阶,她指着小道旁边一棵树说:“这棵树叫‘大叶榕’,治疗骨伤用;”
“这种草叫‘苔舌草’,烤干、揉碎,炒猪肝。给小孩子吃了治积食,可当开胃药用;”
“这棵是‘两面针’,它们两边生着对称的叶子,有保护牙齿的作用;”
我插口说:“哦!这个我知道,你们柳州牙膏厂的牙膏,就是用它做原材料的吧?”
她笑而不答,抬起手臂轻轻一挥,俏皮地说:“我不懂草药,反正,我们山上每株小草都是有用场的!”
下得山来,就要离开了,恋恋不舍回头再望一眼,把那两句话铭记在心:
龙宫山上都是宝,没有一根是闲草。
(三) 藏宝洞的传说
在大新县那岭乡一带,流传着龙宫藏宝的故事…….
说起这个故事,那就得先提起壮族古代著名农民起义领袖侬智高——传说大约一千零五十年前后,管理左右江流域的壮族首领侬智高父子,因为不堪忍受交趾国(今越南)的经常侵略,奋起捍卫祖国边疆。多次要求大宋皇帝出兵,遭到皇帝拒绝,父亲也被交趾国王杀害。侬智高干脆起兵反宋,攻下邕州(今南宁),建立‘大南国’,深受各族人民欢迎,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到数万人。
侬智高乘胜挥师,沿江东下,所向披靡,半个月内连克横州、梧州、端州等九座州城,一直攻到广州城下。但官军实力强大,连攻57天不下,才回师邕州。 侬军横扫两广,声势 浩大,震惊了大宋皇朝,连连派兵,均未奏效 。年底,又派大将狄青率领三万多兵马前来镇压侬智高。
侬智高在昆仑关上修起工事拒敌,狄青施计风雨夜偷袭,侬智高被迫率兵退入邕州。狄青久攻难下,只得又求救皇帝,皇帝再派杨文广率援军助阵。侬智高终因寡不敌众,撤退到雷火垌(今大新县下雷镇),安营扎寨,在山顶上垒石筑城墙。侬智高打算在这里整顿兵马,准备反攻。传说有一天部下到田里去拣田螺,刚把田螺尾壳剪掉,正想洗净下锅,但是狄青的追兵又到了,大家只好把剪了屁股的田螺倒回田里,奋起抵抗,那些田螺仍然活了下来,成了屁股平平的田螺。至今下雷弄闷村一带就有这种田螺,那几里长的古城墙仍存在。
侬智高力气很大, 辫子很长。有一次打完仗后,他去小河洗澡,长辫被水沾湿,他就狠狠地用力一甩,啪的一声,长辨打在山壁上,石壁就有了一道道长长的辫痕。现在你到弄闷村山口上去,还能看到。
侬智高义军伤亡日益增多,日夜焦虑,设想撒退路线,但缴获自各地州县的那么多金银财宝,随军携带实不方便。一位名叫苏勇的亲信给他出主意:离此地不远有座元宝山(今那岭乡伏旧屯),山岭峻险,林密草深,虎狼出没,半山腰上有个溶洞,洞中传说有条大金龙,把珍宝藏进龙宫洞内,有龙王保佑,可保万无一失。
侬智高听后大喜,赶到溶洞一看,果然和苏勇所说分毫不差。于是把金银财宝都搬到龙宫洞中,并在洞口修筑防御工事,委派苏勇看护。
时过不久,侬智高的下雷要塞被官兵攻破。侬智高奋勇带领人马突围,他的脖子被狄青部将利剑剌伤,力挽狂澜的侬智高还未断气,依然骑马拚死搏斗,终于杀出重围。途中看到一位拨草的阿婆,就请阿婆把他伤口包扎好。阿婆见他伤势太重,一面敷药,一面叹息:“折了葱蒜能再长出来,断了的人头怎能接活啊!” 追兵又到,侬智高在少数部属保护下,安全转移进龙宫洞内。
宋兵追得很急,下令一定要活捉侬智高。机智的苏勇就想出一个办法——连夜赶做棺材,第二天抬到附近山上,把棺材吊上高高的岩洞中,对外传播侬智高已死的消息。那些热爱侬智高的百姓们,听后纷纷做了许多棺材吊进岩洞,各地区都在传说是侬智高的棺材。狄青弄不清真假,后来也就收兵回京。现在,左、右江流域的许多高山岩洞中,都还放有数百年上千年的棺材。据2000年大新县文物普查保护统计,光是大新一县就有十六处之多。那岭乡听旧山的山洞就有保存完好的十多口棺材。其实,那岭乡还有岩洞能找到岩葬棺材。我亲眼看过一处岩葬,现在还保留着十多口棺材。有兴趣有胆量的游客不妨前往一睹。
侬智高最后的结局,传说中有好几个版本:有被官府活捉说;有半路遭受追兵杀害;有逃入云南大理说。
再把藏宝的故事续完吧——侬智高隐藏在龙宫洞中养好伤口,每日习武,锻炼身体。数月后,闻知狄青已经回京。革命尚未成功,理想仍未实现,他坐卧不宁,决定带领随从出去寻求卷土重来的机会,只留下苏勇在龙宫守护。数年过去,战火平息,天下安定。苏勇为守候侬智高归来,就在山脚下搭建茅屋,开荒打猎,娶妻生子,养育后代,成了这一带苏姓的祖先。可惜忠心耿耿的苏勇直至终老,都没能等到侬智高回来。他依靠劳动自食其力,过着贫穷的日子,至死保守着龙宫宝藏的秘密。
千百年过去。传说中侬智高的金银财富究竟藏在哪里?也许,还在龙宫洞中珍藏?也许,早已被盗宝者窃走?留下一个千古之迷,让人遐想万千。幸运的是,龙宫仙境自上世纪七十年代重新被人发现,1988年,考古专家和当地农民,在龙宫古人居所遗址石缝中,出土了一把古战刀,现保存在大新县博物院内,说不定,没准就是侬智高杀敌用过的哩!
看了有限的一点资料,得知历史上确有侬智高其人,他奋起捍卫祖国边疆,反抗交趾国侵略,自然应该评价为民族英雄!但起兵造反大宋皇帝,自立为国王,却又为正史所不允,被当作罪恶滔天的南蛮叛乱镇压。借用苏东坡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来,千秋功罪,只能任由人们评说了……
(四) 长在电线杆上的小树
那岭乡有一座水库,就在通往德天瀑布的公路边上,水库面积不大,周边和其它地方一样,树林郁郁葱葱。奇妙的是,水库边上有棵电线杆,竟然长着一棵小树!
这是当地壮族小兄弟小苏说给我听的。我好奇地要小苏陪同前往,骑上电瓶车出发。不巧的是刚才还是蓝天白云,一转眼就变脸色,黑云翻腾,小苏怕淋湿我,想打道回府,我却不允,来之不易,管它风起云涌。
爬上山来,在小苏的指点下,风雨中果真看到那棵神奇的小树孤独地摇摆在电线杆上。枝茂叶盛,显得更加青翠。
我抹着脸上的雨珠,对着这棵小树顶礼膜拜!谁都知道电线杆是水泥钢筋做的,而且杆顶应该是平的或像人的脑顶一样带点椭圆,绝对没有泥土留在上面。但是,这棵小树是怎么长上去的呢?
年轻时代,我曾经写过一篇小诗,赞美山崖野柏——也许是一阵山风,也许是飞鸟的小嘴落下一颗种子……没想到电线杆上也能长成小树,其生命力比山崖上的野柏,更加顽固强大!
(五) 会变脸的小路
这是听导游小赵阿妹说的,那岭乡的许乡长也说确有这一回事!但是龙宫仙境的吴董事长说,他去考察过,好像脸色没变。也有人说:或许和天气变化有关系,或许和人的肤色有关?
那岭乡那仁屯,有一条小路,穿过一片小树林,路人的脸色就会变成黄色。当地百姓早已见怪不怪,说的是一位年青妈妈,抱着小孩子路过,发现小孩子脸色发黄,她因看不见自己脸色,大吃一惊,连忙带了小孩上医院,结果全身检查,分明正常得很,什么毛病也没有。妈妈惊魂未定,坐立不安,直到几个小时过后,小孩子脸色才恢复正常。
这个故事还问过多人,都说有这么一回事。究其原因,则无人说得清,也许要专家考证才行。我和小曹很想实地一看,可惜听说交通不便,离那岭乡镇还有点路。回到杭州后与朋友们谈论,甚感惋惜!不知是否还能故地重游?如果有的话,绝对不肯错过了!
(六) 米酒飘香
那天上那岭乡伏旧屯苏玉权大叔家做客。苏大叔住的是刚建成没几年的二层半楼房,门前一个院子,空地上长着结满果子的龙眼树,树下有一个养鱼的池塘。
阿叔在塘边架一口大锅,弯腰在锅底下烧着旺火。锅顶反扣铁锅密封,里面插着管子,通往上面另一口铁锅,铁锅盛满冷水,锅底还有一根管子垂进下面的酒坛。酒坛口用布袋密封。酒坛上放着一根手指般粗细的竹管,上面有个小孔。
“竹笛!”同伴小曹好奇地拿在手中,还想试着吹奏。阿叔微笑接过,打开酒坛,往里一勾,然后垂直拎上递给我,让我尝尝味道。我就浅浅品尝一口,满嘴米酒淳香,一口喝完,顿觉脸上发烧。阿叔又给小曹拎上一管,小曹看我脸色发红,只敢小尝一口,问大叔这酒有多少度?阿婶拿来另一根管子,里面还有一根玻璃管子,往竹管里一量,回答是三十八度。
阿叔向我俩介绍做酒的步骤——整套过程,历时七天:用上好的糯米,上架蒸熟,拌上酒药,放入锅中烧煮,化成水蒸气,经过冷却变成水滴,滴入酒坛,封存半月,成了浓郁飘香的壮家米酒!
在那岭乡呆了几天,知道壮族男子个个善饮。壮乡待客,热情豪爽,进门就是一大碗米酒。阿叔有三个儿子,个个都已成家。我笑问阿叔:“一坛酒酿成之后,是否够你家喝上一、二个月?”阿叔哈哈大笑:“我和三个儿子在一起,如果再来几个朋友,一、二天内,就干掉了!”
阿叔诚恳拉我俩留下喝酒,我俩笑容满面,大逃而归。
(七) 老虎的传说
那岭乡伏旧屯,位于元宝山、狮子岩脚下,一条清澈的小溪弯弯曲曲蜿蜒而过。清晨起来,看朝霞映红东方,小村饮烟袅袅,云雾缭绕山腰。听公鸡喔喔啼叫,小鸟林间啾啾,心境格外轻松舒畅!忽然想起听说伏旧屯曾名伏虎屯,莫非和老虎有关?
苏阿叔是龙宫仙境的清洁工,和阿叔已经相熟,一个雨天的下午,和他随意聊天。他笑说,解放前后,他们这一带经常有老虎出没,小孩子晚上不敢出门。伏虎屯的来历,传说祖先出了一位好汉,力大无比,有天喝酒归来,碰上一只斑斓大虎,他操起木棒搏斗,打死了老虎,从此,也有人叫为伏虎屯。
苏阿叔说:1978年年底,我年轻力壮,还是个民兵排长,当时自卫还击战就快要开打了,民兵随身都带着枪弹。有个月夜我从公社开会回家,走在小桥头,突然发现一只老虎蹲在小树林里,两眼发出绿幽幽的凶光,把我吓了一跳,连忙哗啦拉开枪栓,瞄准老虎。万幸的是,老虎竟然只是静静对视一会,转身调头回归山林。
苏阿叔说:和越南那一仗,沿边境一线,周围数百里,炮声震天,地动山摇,夜晚亮得就象白天。我们民兵全副武装,集合在公社待命,这仗要是再多打几天,肯定也要上前线。从此后,老虎消声匿迹多年,再没有露面。
哦!我似乎有点失落。苏阿叔又说,最近这几年,附近又有老虎出现,是只未成年的小虎。听说是从云南过来的——有几个不法分子,要把老虎走私到广东去,在这一带被公安注意到了,他们心虚害怕,就放了小虎。小虎一年总有几次过境出现,有放牧的牛听到老虎吼叫,会从山林里跑出来。牵牛的人也看到过。
我默默遥望山峦起伏的群峰,盼望小虎能在这山清水秀的家园茁壮成长!
(八) 神秘的洞葬
深夜无事,翻阅资料,看到介绍那岭乡好盛崖洞葬,位于好盛村附近山上,洞口高出地面120米。崖洞葬,又称悬棺葬、崖葬,是我国古代民族的一种丧葬习俗。资料称:此习俗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越台湾、中经福建、浙江、江西、两广、两湖,西到云贵川,绵延万里。这种葬俗就是把棺材置于悬崖绝壁之上或是放在天然岩洞里。据考证:年代较远的是福建武夷山崖葬,距今约有3850年,较近的是四川珙县崖葬,距今约三四百年,相当明代中后期。大新县的崖洞葬,基本为南朝至明代之遗物,盛行这种葬俗的,正是秦汉以来长期居住在这里并自称为骆越、布越、布板、布壮、布浓等壮族的先民。
一夜难眠,早起便去找一位大叔帮忙做向导,大叔上午要干活,答应午后陪同前往。等到午后,太阳高照,暑热难忍。他和我们说:何必舍近求远?小孩时听爷爷说过,里面有座山上就有,只是年代久远,没有多少人知道了。我和小曹兴奋得直跳。
大叔带我俩出发,走了一小时山路,早已浑身臭汗,终于看到一座高山,抬头仰望,满目葱茏,山高林密,半山腰上隐约可见有一片巨石突起,似乎崖洞就在那边。大叔说他也不识路,要去找个当地人来带路。我犹豫了,和小曹打起退堂鼓:就在山下照几张相算了,总算到过此地,不去也罢,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倒是壮族大叔热情说:既然好不容易来到这里,还是上去一回吧!说完他进小村找人。
等了半天,他俩终于到了,一人握砍刀,一人操铁锹,南国高温多雨,气候湿润,山脚下杂草丛生,有半人之高,还好有大叔为我们开路。我们才战战兢兢进入丛林,但见浓荫遮日,哪来上山之路?两位大叔密切配合,在前头除草砍树枝,吩咐小心跟上。
我们小心翼翼攀藤而上,枝叶密不透风,累得气喘如牛,小曹还背着沉重的摄影包,想象脚下石缝隙里会不会忽然钻出一条吐着红信的蟒蛇?或者扑上一头张开血盆大口的野兽?我胆怯了,心想还是不要惊动先人为好!又打起退堂鼓,还是大叔鼓励我们。只好全神贯注攀登,脑中不再有闲情遐想。衣服已经湿透,我俩停住喘气。看他俩都上了五六十岁的年龄,却做着我们的开路先锋,当然比我们更吃力!不禁想起当年远征军是怎么走出野人山的?到后来手脚并用,垂手攀援而上。而此时,森林中那种糜烂腐败的气息越来越浓,浓荫似乎减弱,头顶隐隐有巨大石壁凸出。预感离目标越来越近了,回想当年在长江三峡里面的小小三峡看到的悬棺,那毕竟是在山底下抬头仰望高空悬崖上的悬棺,身旁边挤满好奇的游客。而这一回,却将要在冷冷清清、阴阴森森的氛围中,真真切切地近距离的面对它们,心中不免变得恐惧……
终于爬上一块岩石,悬崖峭壁之间,出现一块高底不平的空地,几棵高大的野生龙眼树遮住洞口秘密。洞口就在眼前了——棺材有打开的,有还合着的,还有小巧玲珑形如猪槽的小棺材,不见尸骨残骸。两位大叔使劲手拍棺材板,发出沉闷的声音,他们微笑解释:传说只有初一、十五两天,拍打棺材板,才能够发出很响亮的声音,山下遥远的小村都能听见……小曹不停地拍照片,我数着左右两个溶洞,里面共有十八口棺材之多,有保存完好的,有已经腐蚀差不多的。原先的恐惧感消失了,我站在那里,思绪万千!心中溢满对先人的崇敬!悬棺也罢,洞葬也罢,风俗来历,按考古专家来说,无外乎以下几种:一是“普渡灵魂说;”二是“升天说;”三是“避免人兽或其它因素对尸骸的伤害,让祖先灵魂得到安息,给死者在阴间保佑后人生活平安幸福说。”专家认为当时宗教尚未传播,比较相信后一种说法。然而我想:连我这样的人都能来此打扰,那么,怎能保障从前那么多的野兽猛禽对先人尸骨残骸的侵害?当然我不是考古的,我只是怀疑而已。但是不管何种说法,大明王朝以前的先人,在工具更为落后的年代,要把逝世的先辈棺材抬上悬崖峭壁,谈何容易?给后代留下多少神秘与敬畏!?
据说从明代后期,悬棺洞葬风俗开始消失。悬棺前还有祭祀留下的痕迹,已有年代,我们只是过客,不是考古专家,当然无从考察。细细看了,依原样摆设。踏上归途才是更加艰难,只能手忙脚乱,七手八脚全来,连滚带爬的溜下山来。
不知我们上了悬崖,是否惊扰了先人的梦境?如果是的,那就只有请他们多多原谅!我们只是好奇,没有恶意。
恩城大侠
头衔:注册会员
:29
:0
经验:26
主帖:3
回帖:23
注册时间:2011-04-03
来自:
我的红豆村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发表于 2011-04-07 00:02 第36楼
呵呵!好一个那岭那水那风情!
独品茶香
头衔:注册会员
:816
:0
经验:818
主帖:0
回帖:816
注册时间:2009-05-27
来自:
我的红豆村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发表于 2011-04-07 16:20 第37楼
大新人又跟着游历了一番
-----------------------------------------------------
老实人说老实话
玉泉沉香鱼
头衔:注册会员
:107
:0
经验:103
主帖:5
回帖:97
注册时间:2010-04-19
来自:
我的红豆村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发表于 2011-04-07 22:09 第38楼
从明仕风景区回来,一折向去恩城的黑色柏油路,车轮滚滚,沿着小河边不断往上山坡前进,小河不断沿着山谷往下轰烈奔腾。回想在明仕经历的漂流,要是也有这么一条汹涌的小河,该是多么惊险剌激?还有,呼吸到怎么样的空气才能叫沁人肺腑?欣赏到怎么样的景色才能叫风景如画?只要来到这条路途上,自然就体验到了!
(图:恩城风光之一)
带我们前来的是当地一位县文体局退休的老干部,我们叫他老覃。老覃把我们带到恩城乡恩城村的那望屯,小河从上游滚滚而下,因为落差,在此形成几个水潭。然而小河就像一个不安份的小鬼,一刻也不肯消停,从土坝下、从溢出的路面、从大树根下,咆哮着、翻腾着、跳跃着,匆匆忙忙滚滚而下。
这儿是尚未开发成旅游区的处女地。游客不多,三三二二散布在小河两边,有打扑克的、有吃烧烤的,分外闲情逸致。最浪漫的是一对恋人,躲在遮阳的草棚下,双脚悠然泡在流水中,旁若无人,享受着浓情蜜意。而维系小河两岸的,分别是两条简陋的毛竹小桥,铺着几块木板,走在上面,摇摇晃晃。
桥边有一小店,店主往洗净的鹅肚塞上香料,准备烧烤。老覃介绍说,到这里的游客只需花二十元钱,就可租用桌子椅子,享受一天,也可以带上烧烤原料来加工,现烤现吃。旁边有几个当地的游客,吃着喷香的烤鹅肉,听到我们远道浙江而来,非常热情地请我们尝尝味道。我不好意思,然而我们一行中的蒋大姐,厚起脸皮,吃了一块又一块,直叫好吃!
潭中有人钓鱼,有人游泳。老覃向我们指指点点:前几天有台风擦边路过,所以今天水量较多。平时,水潭中游鱼清晰可见。河边凉风习习,流水哗哗,清爽宜人。烤鹅快要熟了,滋滋滴着油珠,飘来阵阵香气……我们中餐还没吃上,赶紧逃跑。
一路上还是忍不住几次叫唤老覃停车,恋恋不舍那山谷那小河!看农人撑着竹筏来往、看大树长在水中、看野鸟在小河上空飞翔、看山地大妈灵巧穿越独木桥、看密林中猿猴跳跃……同行的老孙问我:你有一种什么感觉?像不像某本电影的场面?经他一问,脑子中马上翻腾起画面——山谷、丛林、河流……我们几个异口同声,脱口而出:“亚马逊,热带雨林!”
然而,回到大新小城,翻开《大新风光》画册,对照介绍恩城的照片,发现我们见到的只是恩城的一片角落而已。
再见,恩城!你是至今仍躲藏在深闺的天仙妹妹,你的不施粉妆的天然美貌让人铭心刻骨!真盼你能一尘不染地永葆山乡野趣,又盼愿能以你的芳容,吸引来更多游客,为家乡创造更多财。
老东东老古董
头衔:注册会员
:888
:0
经验:869
主帖:8
回帖:860
注册时间:2011-03-01
来自:
我的红豆村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发表于 2011-04-12 12:26 第39楼
玉泉沉香鱼
头衔:注册会员
:107
:0
经验:103
主帖:5
回帖:97
注册时间:2010-04-19
来自:
我的红豆村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发表于 2011-04-12 12:58 第40楼
下沉几天,谢谢顶起!
第2/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转到页
本版内容仅代表网民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提醒:请勿提交广告、反动、色情信息,发现者即禁言,情节严重者锁ID。 快速回复 快速回复
信息:
表情图标
[更多]
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