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天井岭下,树木掩映着座座村庄。远处,高峰山脉犹如巨龙,连绵起伏,在这盎然春意中显出勃勃生气。就是在这一方水土中,诞生过著名的清代壮族文人刘定逌。说起刘定逌,南宁的壮族人便会津津乐道:这位才高五斗、不畏强权的才子,是壮族人引以为豪的一代才子。他从教几十年,治学严谨,所著的书极富哲理,警醒世人;他聪明机智,为弱者打抱不平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广为流传……
马岭顶上忆古人
从武鸣县太平镇葛阳村向南行,穿过约2公里的阡陌,登上高高的马岭,一座清代古墓便呈现于眼前,这就是清代壮族进士、曾任翰林编修的刘定逌之墓。
1979年,记者为写《清代壮族文人刘定逌》一书搜集资料,曾到过马岭。当年,葛阳村的几位刘定逌后人曾陪同记者一同瞻仰了古墓。那时,这些老人都已是80岁高龄了,几十年过去,再来时,老人们都已作古,站在马岭上,记者不免有些感慨。
刘定逌的墓前,芳草萋萋,一块古旧的墓碑兀自独立在这浓浓春色中。碑文由清嘉庆年间曾任过相国、后任云南任布政司的蒋攸铦撰写,虽经数百载的风雨,仍完好可认。吹落古碑的尘埃,翻开历史资料,刘定逌——这个为数不多的壮族翰林便浮现在眼前。
刘定逌,号灵溪,出生在武鸣一壮族书香人家。相传他自幼聪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清乾隆辛酉(1741年),刘定逌年方20岁就考上了拔贡;乾隆甲子(1744年)又中了解元;乾隆戊辰(1748年)中了进士;入翰林院进修了3年后,担任翰林院编修。据传,当时的翰林院名义上由乾隆皇帝掌管,实权却在宰相和坤手中。宰相和坤是个玩弄权术、捧上压下的贪官,刘定逌却是个性格刚直、不附强权的文人,在翰林院期间多次得罪和坤,被和坤视为眼中钉。最终,刘定逌被和坤寻事排挤出翰林院,只好回到了广西武鸣老家。
回到广西后,刘定逌过起了平静的教书生活。他先后在葛阳书院、阳明书院教书;1763年,刘定逌到浔州府(今桂平)的浔阳书院当主讲;1775年,到桂林秀峰书院任教;1801年,年已八旬的刘定逌还到宾州书院(今宾阳)讲学……刘定逌在桂林秀峰书院任主讲时,亲手制定《秀峰书院学规》,倡导学生发奋学习“宜立志,宜立身……”争做有学问、有善心的人。清嘉庆年间,两广巡抚张百龄为表彰刘定逌对广西教育作出的贡献,亲书“玉清尊宿”4个字,制成牌匾送给他。刘定逌治学十分严谨,著有《灵溪时文》等书稿,还写了不少诗作,但得以保存流传下来的仅是少数。刘定逌的文章极富哲理并能警醒世人。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明山遇雨》等十几首诗,无一不是抒发情怀、赞颂大自然的美丽,以及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愧“西粤第一人”
清嘉庆年间,时任相国的蒋攸铦从京城来广西巡察,得知刘定逌尚健在,便邀请他参加“千叟宴”。蒋了解到刘定逌当年被迫离京的缘由后,感慨不已。又因佩服刘定逌的才华,在“千叟宴”上称其为“西粤第一人”,并与他结为忘年交,从此书信不断。蒋攸铦还许诺:待刘定逌终老后,他要亲自为刘写墓志。
蒋攸铦回到京城后,把刘定逌当年被和坤打压排挤之事向嘉庆皇帝禀报,皇帝被刘定逌不畏强权的正直品行所感动,便给他恢复了学位,还欲重任他为官。此时,刘定逌已是八十岁高龄的皓首老翁,他谢绝了皇帝的好意。清嘉庆年间(1806年),刘定逌终老,享年86岁,葬于武鸣县太平镇葛阳村对面数里的马岭。刘定逌过世后,其孙子刘不远千里徒步至云南,寻找时任云南布政司的蒋攸铦。蒋攸铦果真不食言,为刘定逌撰写了长达一千多字的墓志。同时,省内外还有许多知名文人撰文悼念他。
清光绪年间(1892年),武缘县(今武鸣)官府因刘定逌为壮族的教育、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其事迹在百姓中流传不衰,便报请朝廷批准,将刘定逌封为“乡贤”,在该县县城的孔子庙乡贤祠里,为他设了灵位。这些,在《武鸣县志》中均可查到。
机智超群受人尊
除了与贪官和坤的斗争,有关刘定逌的机智故事也为乡民们津津乐道,数百年来在广西流传不衰。
刘定逌小时在葛阳书院读书,书院里有个自称“秀才”实为混饭吃的先生见刘很聪明,却不太“听话”,便想法“治”他。有一天,那先生出一上联讥讽刘定逌:小小书生头像广东龙眼果。刘定逌立即对上:堂堂秀才脸像福建荔枝皮。原来,那先生脸上长满白麻,只要一生气,脸一红,便像极了荔枝皮。那先生果然十分羞怒,满脸涨红如荔枝皮,却又无法反驳,只有吹胡子瞪眼睛的份。过节时,学生们按惯例送馍馍给先生。刘定逌把馍馍中的菜馅掏空后,才送给那个先生,讥讽他“肚中无菜(才)”。那先生见后,又羞又恼,不久便离开了书院。
相传,刘定逌在翰林院时,一次随皇帝郊游。皇帝见一水塘下干涸的水沟中有块石碑,为考察翰林院学生的记忆力,便令人往水塘放水,同时令随行的众翰林院学生记碑文,看谁记得最快最多。因为水涨的速度极快,水淹石碑,碑上的字很快就看不到了,许多学生仅能背出碑文的上部分。轮到刘定逌时,他背得洋洋洒洒,却令人听不懂。一问,众人才知道,他是倒着背碑文的。原来,刘定逌很聪明,知道水从下往上涨,石碑下部首先被淹没,便从下往上记碑文,待水漫过石碑时,他已把碑文全记住了。皇帝大夸刘定逌机智和记忆力超群,众人也对他表示佩服。
有一年刘定逌到了孔子的故乡山东。山东的文人不把刘定逌放在眼里,认为广西乃荒蛮之地,出不了文人学者,还想刁难他。有一天,刘定逌外出游玩,几个山东文人便想了一计要出他的丑,他们授意几个农妇故意挑柴挡住刘的去路,并出一上联,要刘定逌来对。上联是:此木成柴山山出。意为:山东的“柴”(才子)多,连挑着柴的妇人都会出对联。刘定逌随即答道:火因成烟夕夕多。意为:山东的这些柴(才),只能用来给妇人烧晚饭而已。那几个山东才子不服气,亲自出马出一上联讥讽刘定逌:小马无知嫌路窄。刘定逌对:大鹏展翅恨天低。山东才子又出一上联:西鸟东飞遍地凤凰难下足。刘定逌对:南麟北走满山虎豹尽低头。这下,那些山东才子不得不对刘定逌刮目相看,从此敬重有加了。
一年,南宁发大水,一位京官从京城来视察灾情,一天他那拴在街边的高头大马被盗了。京官为破“盗马”一案,不视灾情而滥捕无辜,上百名平民被牵连。刘定逌知道后,便向京官上书:昔日火烧东鲁,孔子惟恐伤人;今日水漫邕城,京官何必问马?意为:当年孔子的故乡山东发生大火灾,孔子首先担忧的是伤人;今天南宁水灾,京官不应把心放在寻马上。京官知道刘定逌的底细,怕他把事情“闹大”,只好把那些无辜的平民放了出来。
民间流传的一则刘定逌讥讽附庸风雅的财主的故事更是令人捧腹。一天,一个财主请刘定逌到家中,财主故意在院中晒满了书,以示他也是个饱读诗书之人。刘定逌见财主此举,觉得十分可笑。过后,财主经过刘定逌的家门时,看见刘躺在门口一条板凳上晒肚皮。财主觉得很奇怪,问刘为何要这样?刘答:“我的书藏在胸、肚中太多,不晒会发霉。”财主知道刘在讽刺他,惭愧得赶紧溜走。
……
从马岭上下来,一路回味着关于刘定逌的那些古老而智慧的故事,不由为这位聪明机智、不畏强权的壮族智者所打动,眼前这满目山水也变得灵秀而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