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社公节
一、名称及由来
社公节,又叫做社、“艮哥”(壮语里意为“吃合伙饭”),是壮族祭祀村寨保护神——社公(Goengsix、seqvuengz)的节庆活动。壮族人认为,本地一年四季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业兴隆全靠社公的保佑。壮族的村寨几乎无一例外地村口都建有一个社坛。南部方言地区称为“阿公”,或“公土地”;北部方言里称为“萨”,即社公或社神。
关于社公的来源,壮族民间各地有不同的说法。壮族麽经《布洛陀》里有:“是什么成社神?三条路相交,定些那成为社神;三条路相通,定些那成为社神;三条溪相汇,定些那成为社神;三条河相汇,说些那成为社神;花斑石头成为社神,村子中间的大榕树成为社神,大棵篻竹成为社神,大棵樟树成为社神,说三祖成为社神,说五代成为社神,大火灰成为社神,公公烧火成为社神,栏猪窝狗有社神,鸭笼鸡笼有社神,卧房里有社神,竹篱笆角落有社神,竹篓酒里有社神……”即社神无处不在。天等县一带的壮族民间传说认为“阿公”是一位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好神仙,他整天忙于为天下百姓择吉、选宅,却没有时间为自己选好一个做房子的日子,雨来了就直接在大树下躲避。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在大树下立一个矮小的房子进行供奉,于是成为“阿公”庙。阿公庙边上通常有树龄很老的樟树、榕树、木棉、枫树、松树等,庙内立有本峒峒主神、山神、本庄福德兴旺土地万岁老爷、本境社主(榕树、樟树、泉眼)等牌位,是集祖先崇拜、土地崇拜、自然崇拜、土司信仰为一体的空间祭祀空间。北部壮语方言区的壮族一般只在樟树或枫树下立一个大石头,作为祭祀社公的公共空间。
社公节在壮族各支系中广泛存在,祭祀时间各地有所差异。一般以农历二月初二和八月初二各祭一次,有些在年尾即除夕那天祭祀。南部壮语区通常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八月初二。百色地区的隆林、田林、西林等布越支系则在三月初三。而在河池的环江县、桂东贵港、桂平、横县等社公节定在一年的除夕。
二、活动内容
社公节主要内容和形式包括“扫村”、“祭社公”、“艮哥”等。不过在各地稍有变化。
大新、天等德靖土语区的壮族同胞的社公节称为“艮哥”,即“合秋一块吃饭”。举办的时间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和八月初二。在“艮哥”举办之前,每家每户出一份香火钱,集中到“郎板”(即寨老)那里,由郎板统一对整个节庆活动进行组织协调。郎板首先组织人员采购好猪、米、香烛等“艮哥”用品,还请上道公为“阿公”庙贴上新的对联。对联内容为:“土生金玉保村福、地产珍珠养民康”、“土德扶持千户泰、地恩光佑百姓宁”或“春祈秋报神加福、朝牲暮来主得财”等。在“艮哥”这一天,每户派出一位代表参加祭礼。男人们负责杀猪,将猪头供在主神位前,并供上果、酒、饼、香、烛等。然后每户依次给神灵跪拜上香。祭祀结束后,村民们开始分工在阿公庙烧火做饭,大家一起和神灵享用食物。剩下的猪肉每户要分一份回去,给家里没在阿公庙吃饭的人吃一口。据说吃了可以消灾解难,孩子吃了快高快长。吃了合伙饭后,郎板带领村民进行公益性劳动。二月初二大伙一起修整沟渠,为水稻种植开挖水利。八月初二那天则进行修路、慰问孤寡等活动。
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壮族的社公节活动丰富多彩,包括有“扫荡”、“串关栈”、“百家宴”等。随着该社区的“香火球”、师公舞“调大排”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原来在春节举行的“香火球”游艺及中秋节才出现的“调大排”近两年也出现在社公节活动中。南晓镇的社公节活动从每年二月初一至初二持续两天进行。二月初一这一天,主持仪式的师公进入到每家每户进行“扫荡”,即师公运用喷火、撒玉米(兵马)、咒语等方式替村民扫秽,然后将这些“秽气”集中起来,放到纸船上,顺水漂走。到了晚上,街道及附近村屯的居民就会聚集圩镇大榕树下的社公坛边,然后依次走过师公用纸扎出的平安门,祈求出入平安、五谷丰登。此活动将持续到次日凌晨三四时。而后,戏团和民间艺人还要走上街头,走门串户地为居民们送去祈祷,此环节被称为“串关栈”。二月初二,村民们又带来祭品陆续来到社坛祭拜社公,师公们还表演“斑鸠舞”,昨晚上没走过楼关的人今天还可以继续参加。到了下午,全村人在社坛边摆开宴席,和社公一起“艮哥”,形成壮观的“百家宴”。吃了百家宴,组织者们将“扫荡”活动中每户给的米、钱混在一起打成包,又重新发回给村民。据说吃了这样的百家米一年将平安健康。在邕宁的其它壮族社区,这一天还举行舞龙舞狮、演师公戏等民俗活动。
桂西北的环江县壮族的社公节在每年除夕举行。除夕这一天,全屯集体前往社坛祭祀,到了晚上,各家将白天祭完社公后分到的祭肉和米粥,同舅家赠送的粽子、红蛋等,一起放到在有小孩子的媳妇家门外,让麽公为孩子赎魂。最后用祭祀时煮的粥喂家畜,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三、功能和意义
社公节是壮族社会中最常见的公共祭祀仪式。该节庆以村寨保护神——社公为祭祀对象,以春祈秋报的方式实践壮族对养育自身的土地、山、大树、泉流的感恩与崇拜,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诉求。社公祭祀活动有强烈的“公共性”,节目中人人参与、仪式专家统一为全村人“收魂”,特别是“艮哥”、分祭米、公共劳动、慰问孤寡的过程,有利地整合了基层乡村秩序,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睦相处的表现。社公节还为壮族文化的展演提供了平台,舞龙、舞狮、戏曲表演、舞蹈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祭祀活动中来,增加了其文化丰富性和厚重感。
[原创文章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文献
郑传寅,张健主编:《中国民俗辞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