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江 本报实习生 刘艳
结缘中医是我这辈子的幸运
背景:2007年开年,庞声航获得了2005-2006年度中国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这份荣誉是国家卫生部于2001年设立,旨在鼓励中青年医疗卫生专家刻苦钻研,无私奉献,忠诚服务,建功立业。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目前全国有230名入选。庞声航是今年我区仅有的两名入选者之一。
记者:你觉得自己为什么会入选?
庞声航:这份荣誉其实是集体的结晶,我是代表一个团队领取的。来江滨医院前我任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那里是民族医药研究的宝库,有很多优秀的专家,也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成果。我把那些成果和资源整合起来,重新定位、总结、推广,使之发扬光大。如今,经过我和所里同志的努力及中医学院同仁的支持,壮医医师资格考试从2008年起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从而可说国家承认了壮医的地位,让壮医这一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奇葩得以延续下来。卫生部给我这一荣誉后让我写一段获奖感言,我是这样写的“中国传统医药源远流长,流光溢彩,我能为她添彩,一生甚感欣慰、光荣。”
记者:你是怎么与中医结缘的?
庞声航:学医并不是我最初的志向,但现在看来结缘中医是我这辈子的幸运。对中医的认识是孩提时代。印象中我家里人感冒只要摘些山芝麻草药煲水喝就好。有一次我生病很严重,父亲送我去看一个老中医,几付药下来我就又蹦蹦跳跳了。这事一直在我脑海里,至今我都主张“能中不西”、“中西结合”的中医院办院方针。
记者:但是现在中医似乎在遭遇现代医学的挑战。
庞声航:在医院管理者的岗位上,我经历过中医院、西医院、民族医院。总的感觉是“西医难,中医更难、民族医最难。”这里的“难”指的是由于我们国家财力不足,医疗卫生事业在现实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我认为中国医学的发展永远不会,也不该脱离传统医学这一根基。存在几千年总有它的理由。“消灭中医”是由于对祖国传统文化缺乏全面的认识,是一种浅薄的论断。中医的博大精深是有目共睹的。但现代的中医学者也不该盲从于中医古籍,应该既要熟知中医的精华,理论,也注意吸取西医的长处和现代技术,这就是中医的现代化出路。
艰苦环境是砺炼人的最好场所
背景:庞声航出身于玉林市石南镇,父亲是教师,母亲是农民,家里有6兄妹。1978他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后进入广西中医学院攻读临床医学专业。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桂平市中医院,1995年年仅38岁的庞声航成为该院院长。
记者:你的成长经历对你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
庞声航:我5岁上小学,但因为父亲是右派,小学毕业后我有三年的时间进不了初中读书。后来是一位小学老师据理力争才继续了学业。文革结束后全国恢复高考,我参加了两次,第一次因为父亲原因政审没过关。第二次还是因为政审原因,我虽然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线的高分,但差一点没上成。是广西中医学院实事求是,惜才录取才就读。说实话刚开始我是看不起自己的学校。但进大学的第一天,我就遇到影响我一生的学院一位领导,那时他亲自帮我提行李,送我到宿舍,鼓励我放下包袱好好学习。这令我很感动,大大鼓励了我学医的信心。在学校,同学们对我这样一位来自农村,连普通话都讲不好的学生也很关心。学校每个月给我19元的助学金,后来涨到21元,当时工人的工资每月才24元呀。我很珍惜这样的环境和学习机会,在学习上从来不敢偷懒。记得那时教室有限,为了抢占晚自习的坐位,我们下课吃饭前都会拿本书去占位置。
记者:毕业后到基层工作没有挫折感吗?
庞声航: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首先考虑大城市,对去基层避之犹不及。我那时有过留校任教的机会,但我更想回玉林去。没想到玉林人事局将我分配到桂平市中医院。尽管如此,我也没有别的想法,觉得到哪都一样是干工作。刚到中医院的时候那里仅有不足百人,条件异常艰苦,我从医师干起,一直到医生、科主任、副院长、院长。我觉得无论哪个平台都能够锻炼人,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发挥你的作用。桂平中医院给了我最初成长的平台,在那里我的努力是有成效的。特别是1995年我当上院长后,正遇上医院创建全国示范中医院。那时候困难很大,我们要投入几百万搞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只给我们150万元,其余都要靠我们自筹。经过努力,我们拿下了广西第一所农村的国家示范中医院牌子,时任卫生部领导亲自到桂平授匾挂牌。
团队精神是成功的必备素质
背景:担任桂平市中医院院长后,庞声航一直在医院管理者的岗位上任职。由于工作出色,他被调入桂平市人民医院,同样用了3年时间,他把一个县级市人民医院办成了相当于当时地级市规模的人民医院。2001年,他调入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2005年,又调入广西江滨医院任党委书记、副院长。
记者:如何完成每一次的岗位角色转换?
庞声航:我觉得一个人具有团队精神很重要。个人力量是微薄的,集体的力量才巨大。我无论到哪一个岗位,始终坚信一点:那就是依靠群众,依靠集体。从桂平中医院调入桂平市人民医院,对我来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平台。当时组织上调我时曾经说,我可以自由组阁。可我一个助手也没带就过去了。到那里我依靠原来的班子工作,对分管的副院长充分信任,我们共同努力,使医院有了很大转变。刚上任时市医院年总产值只有2000万,700多的职工,我走的时候那里成了玉林地区的第三大医院,年门诊量达30万人次,住院病人1.1万人,年总产值4500万元。到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我同样如此管理和工作,但到那里我更侧重于抓科研。
记者: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庞声航:人才!一个医院没有人才就没有竞争力。从中医院到市人民医院,到民族医药研究所,我始终注意抓人才队伍建设。我让医生们分期分批地到北京、上海、南宁等大城市的医院去进修;敞开大门吸纳县、乡镇的中医人才;从大学挑选优秀的毕业生。到市人民医院两个星期后我向群众抛出的施政纲领也是人才立院。通过抓人才队伍建设,我消灭了医院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3年后作为一所县级综合医院,我们的医生可以做断指再植,心脏等这些高难度的手术。
记者:怎样才能留住人才?
庞声航:人才流失的关键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做为领导重视不重视,关不关心,落不落实政策的问题。一方面我很关心我的中层领导,他们谁有病,谁家庭有困难我都过问;另一方面我充分信任他们,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干事业的环境。我觉得,感情到位了,就能留住人才,把人才留住了,就能加大团队向心力,办好大事。
记者:对现在的工作有什么打算?
庞声航:我现在的目标就是和同事一起,努力把江滨医院打造成以治疗老年病为主的多功能医院。目前医院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面临很多困难,但我相信我们能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