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9-5-8
- 听众数
- 2
- 注册时间
- 2008-5-3
- 阅读权限
- 10
- 精华
- 0
- 积分
- 29078
- 帖子
- 4029
- 最后登录
- 2019-5-8
- 注册时间
- 2008-5-3
|
| | | |
人类学视野中的广西民族
| □ 罗彩娟 徐杰舜 《民族》 2008年第12期 |
| 在人类学的视野中,生物具有多样性,人类具有多样性,文化也具有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9月11日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是指「文化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广西就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就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一个范例。 民族源流的多元性 广西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有壮族、水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汉族、瑶族、苗族、彝族、回族、京族、仡佬族等12个民族杂处。各民族的来源又各有不同,呈现出族源多元性的特性。广西民族的来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土著民族 以「柳江人」、「麒麟山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人类化石及百色盆地、桂林甑皮岩、邕宁顶狮山、钦州独料等遍布广西各地的近千处旧、新石器遗址的发现,说明早在远古时代,广西即是原始人类的摇篮。 活动在今广西境属的百越族群,「周时为骆越,秦时为西瓯」,西瓯、骆越都是壮族先民。东汉以至隋唐,西瓯、骆越这两大部落先后衍化出乌浒、俚、僚、、僮、俍等族群,是现代侗傣语诸民族的共同祖先。「僮」这个民族名称,是南宋时出现的。宋代,壮族、侗族开始形成;明代,水、仫佬、毛南等族也相继形成,他们都属于侗傣语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 迁入民族 除了土著的侗傣语诸民族外,明清以后,特别是近代以来,又有许多来自珠江三角洲商人和教师的进入广西,落籍于交通比较便利的城镇乡村,形成了杂居的局面。 原居湘、赣、川、鄂一带的「长沙武陵蛮」的后裔苗、瑶民族,隋唐之后,无法立足北方,南下粤北。宋元以降,不断向西南转徙,流散于五岭山脉两侧山区。明清时期,足迹遍及广西。 大约在宋元时期,回族来到广西,先居桂林,后分居永福、灵川、临桂等地。明清两代,河北、山东、河南、陕西、云南等地的一些回族,迁居到了柳州、南宁和百色等地。 源于古代氐羌系统的彝族大约于明代初年,由云南迁至那坡、隆林一带。 原居黔中的仡佬族在清初迁入广西隆林。 广西汉族、苗族、瑶族、回族、彝族、仡佬族都是迁入民族,与土著民族一起在广西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外来民族 关于广西京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京族口碑及文字记载,认为京族是从15世纪开始陆续从越南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迁入的。二是认为京族于16世纪初从越南东京湾涂山等地迁至广西防城的山心、巫头、澫尾三岛,俗称「京族三岛」。不论是哪种说法,京族无疑是从越南迁来的一个外来民族。 正是由于土著民族、迁入民族的多元族源,促使广西成为有12个民族的小聚居、大杂居的地区。 民族文化表达的多样性 文化是要表达的,表达一定是多样的。广西12个民族的文化特性各不相同,他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达出各不一样的民族文化风情、风貌和风韵。 经济生活的多样性 广西各民族传统的经济生活因受自然环境与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呈多样性的特点。从大的经济类型来看,可以分为狩猎渔猎型、游牧型、半农半牧型和农耕型。如京族属于狩猎渔猎型的经济类型。属农耕经济型的有汉、壮、回等民族。壮族、侗族、水族、毛南族、仫佬族等属于侗傣语民族,他们的经济生活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的经济文化类型。其中典型的代表如壮族形成一套「那地名圈」,壮语称水田为「那」。据不完全统计,广西那字地名有1200个。壮族千百年来靠「那」生存。这是壮族稻作农耕文化类型的标志。 广西的苗族和瑶族生活在群山环抱之地,其经济类型属于典型的山区经济,历史上曾实行山地游耕。其中的传统农业以刀耕火种为主。部分瑶族直到民国时期仍处于游耕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才从游耕转为定居的山耕,部分山区刀耕火种仍然存在。 京族主要居住在沿海地区和距离海岸很近的岛屿上。勤劳智慧的京族人民,根据自然条件的特点,发展了渔业、农业、盐业、手工业等生产。京族的商业、水上运输业、旅游业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成为京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京族人一跃而成为全国人均经济收入水平最高的少数民族。
仡佬族是一个水稻农耕和山地农耕兼有的民族。早在2000年前,仡佬族先民便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
元代回族已经建立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基础,手工业也较著名,回族商人的活动已遍及全国。回族人民吃苦耐劳,在各种境遇中生活的适应性强,能适应各种职业生活。 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广西12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甚至同一个民族中的不同族群,其语言也具有多样性。 汉族、回族使用汉语。在广西各个族群中,就存在不同的方言,如邕州郊区人的平话,桂林人的官话,客人的客话,广人的广话等等。 壮族的壮语属于侗傣语族壮傣语支。壮语分北部和南部两大方言,大体以百色沿右江东下经南宁至梧州为线,该线以北广西各县及云南文山州北部的邱北、师宗、富宁、广南等县,广东的连山县为北部方言区;该县以南广西各县和云南文山州的南部各县为南部方言区。侗族、水族、仫佬族和毛南族分别使用的侗语、水语、仫佬语和毛南语,都属于侗傣语族的侗水语支,但是彼此之间有很大差别。 苗族和瑶族同属于苗瑶语族,由于彼此之间长期阻隔和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形成了苗、瑶两大语支和众多的方言。瑶族内部语言较为复杂,虽统称瑶语,但实际的语言语支系属不同。「勉语」属苗瑶语族瑶语支,「布努语」属苗瑶语族苗语支,「拉珈语」属侗傣语族侗水语支,这种统称瑶语而又分属几个不同语支的语言显现比较罕见。其中,「布努语」是瑶语苗语支的代称。 另外,广西境内的京族也有自己的语言,与越南语基本相同。长期以来,由于京族人民与广人交错杂居,来往密切,互相影响,京族人民除了吸收广话词汇丰富本民族语言以外,还能流利地使用广话(白话)。如今,广话已经成为京族人民对外交际的主要工具。
除了使用汉字,广西大多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字。壮族、毛南族有「土俗字」,水族有水书。壮族土俗字,汉文记载称为土俗字、土俗书、方块壮字、古壮字等。「土俗字」始见于唐代,宋代广泛使用。20世纪50年代后,创制了拼音壮文、侗文等。水族的水书,水族人称之为「肋虽」,意为「水人的字」或「水人的书」,是一种方块字。彝族有彝文作为他们的文字,彝文具有自己的字形结构,大致可分象形、会意、假借三类,假借字又有同音假借或借汉字等。从15世纪开始,京族在文字上也使用越南的「喃」字,如歌本、经书、族谱和乡规民约中,除了基本使用汉字外,也间杂用了一些「喃」字。 文学艺术的多样性 广西各民族间广泛流传生动的神话故事、诗歌、寓言、谚语等体裁的民间口头文学,有壮族的《姆六甲》和《布洛陀》,侗族的《姜良姜妹造人类》,水族的《人龙雷虎争天下》,仫佬族有《伏羲兄妹制人伦》等神话,毛南族的神话有《格射太阳》、《覃三九治山治水》,苗族的《开天辟地》,瑶族的《盘古造天地》等神话。苗、瑶族流传《盘古的传说》等是关于始祖的传说,仡佬族的《天与地》、《公鸡叫太阳》等传说。壮族的刘三姐、彝族的阿诗玛等故事不但在某个民族地区流传,也受到全国各民族的喜爱。 壮族和侗族的多声部音乐非常悦耳动听。其中,侗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多声部《侗族大歌》是亚洲声乐中的一朵奇葩。彝族民歌有各式各样的传统曲调,著名的歌曲《马仔快快跑》、《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海草腔》等就是根据彝族民间贡曲调提炼出来的。京族的戏剧,简称为「嘲剧」,传统剧目有《阮文龙英勇杀敌》、《等红娘》等。仡佬族的歌谣形式多样、长短不等,有的长达千言。在器乐方面,也有其特色。如壮族、水族的打铜鼓,侗族的芦笙、琵琶,壮族的马骨胡和打扁担等。苗族的芦笙和瑶族的长鼓也很有代表性。京族的独有乐器为独弦琴。 在舞蹈方面,壮族、仫佬族和毛南族等有「师公舞」(又称鬼面舞),为巫师、道师在宗教祭典时所跳。此外,壮族还有春牛舞、蚂拐舞、铜鼓舞、扁担舞,侗族有多耶舞、圆圈舞、芦笙舞,水族有斗角舞、铜鼓舞,苗族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跳坛舞、摆手舞、茶盘舞等,瑶族有长鼓舞、铜鼓舞、婚礼舞、狮舞、花棍舞、祭祖舞等,彝族有「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等,仡佬族有芦笙舞和踩堂舞等舞蹈。京族的舞蹈一般是在唱哈节时才跳,主要有《跳天灯》、《跳乐》、《花棍舞》、《摇船舞》、《纸马舞》等。
广西各个少数民族在绘画雕刻艺术上也有经典作品流传于世。一是壮族先民的花山崖壁画。二是面具雕刻。三是毛南族的石雕。毛南族石雕种类繁多,技艺精湛。 风俗习惯的多样性 广西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更是多姿多彩。 以居住文化为例,侗傣语各族历史上以干栏式楼房为居所,干栏式楼房延续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能延续下来的最主要原因是适应东南亚的特定环境。东南亚多雨,湿气瘴气浓厚,住干栏楼房可以避湿热之苦;东南亚草木茂盛,毒虫滋生,猛兽出没,住干栏可防虫兽之害。壮、侗、水、仫佬、毛南等民族的传统干栏有「全楼式」和「半楼式」(又称吊脚楼)两种。仡佬族传统的住房是「依树积木,以居其上」的干栏。 侗族的村落布局是岭南民居中的奇葩,尤为世人称道。侗寨依山傍水,寨中央建有鼓楼,是全寨集体活动的中心。苗族和瑶族大多居住在山区,条件较差。一般住房十分简陋,有平房和楼房两种,其中又有瓦房和草房之分。京族的房屋从前以茅草或竹篾为壁,有的还涂上泥巴,上盖茅草或瓦,用石头压着。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京族人家都住进了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 又拿饮食文化来说,壮、仫佬、毛南等民族以粳米为主食。侗族、水族在历史上曾以糯米为主食,近代以后逐渐改食粳米。瑶族、苗族以大米、玉米、高粱、薯类为主食。但是在节庆、祭祖、红白喜事等场合,这几个民族又喜欢制作各色糯米食品。如壮族的年棕,而三月三制作的五色糯米饭则成为壮族文化的一个鲜明代表。侗族过年,以香禾糯舂制「侗粑」,是著名的风味年糕。 在肉菜食品上,广西巴马、上思、环江等地的壮族和毛南族地区产香猪,烤香猪已经成为这些地方的品牌。白切鸡 也是壮族、侗族、仫佬族和毛南族等民族喜欢吃的一道美味佳肴。经过腌制的酸鱼是侗族宴请宾客、送礼等场合的上品。壮族有嗜好食狗肉的习惯,焖田螺 也是壮族、侗族、毛南族等的美食。苗族、瑶族的副食品加工以腌、熏为主。其中以苗族的腌鱼、腌肉最有特点,被人们视为佳肴。京族肉食多以鱼虾为多。仡佬族喜欢吃酸辣食品,有「三日不食辣,人要打老窜」的说法。喜欢制作熏腊肉。 在酒茶食品上,广西各少数民族都普遍喜好饮酒,尤其是在各种聚会待客的场合必须备酒。农村以大米酒、糯米酒、玉米酒为多。壮族的蛇酒、蛤蚧酒、黑糯米酒、野葡萄酒等都是著名的保健酒。油茶是广西侗族、瑶族的传统饮料,也是待客佳饮,称为「打油茶」。 再以服饰文化来看,壮族服饰可以说是历代都有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男女均「披发文身,错臂左衽」。汉代至唐代,男人着左衽短衣,妇女服饰穿筒裙。一直到现代壮族服饰又有了新的发展,青年一代追求新潮的服饰,传统服饰主要为中老年人所穿。根据壮族服饰颜色的不同,有「黑衣壮」、「斑衣壮」、「青衣壮」、「红衣壮」之分。侗族服饰的特点是男子穿对襟短衣、长裤。妇女衣着有穿裙和穿裤两种。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十分显著的重要的地位。广西瑶族根据各自所穿服饰的颜色和特点不同,又可分为白裤瑶、盘瑶、红瑶等族群。京族的传统服装朴素美观。妇女上身内挂一块菱形遮胸布,外穿一件窄袖紧身、对胸开禁的无领短上衣,下身穿长而宽的黑色或褐色裤子。男子穿长至膝盖、窄袖袒胸上衣,长而宽的裤子,腰间束带。仡佬族的传统服饰特点是:男性不论老少,平时多穿超襟短衫,在重要场合均穿超襟无领长衫,女性服饰为超襟无领有扣的便服。 至于节庆文化,广西各族的民间节庆更是繁多。一年之中,有数以十计的大节和以数十计的小节。世人以「无月不过节」称之。其中有的节庆为东亚各族所共有,有的节庆则为几个民族或某个民族所独有,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后来逐渐为广西各民族所接受。 广西壮族的传统节日,以三月三歌墟最负盛名,牛王节、蚂拐节、莫一大王节也很有特色。侗族的春节富于侗乡色彩。节日期间,人们吹芦笙、唱侗戏、跳「多耶」、闹年锣、对山歌。水族的节日以端节(水族的新年节)和卯节最为隆重。毛南族有独特的分龙节(亦称庙节),因在农历分龙日举行而得名。 苗族、瑶族的节庆当中宗教的色彩相当浓厚。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敬桥节」等节日;瑶族的「盘王节」、「祝箸节」、「社王节」等。彝族的「火把节」意在消灾避邪,祈求人旺粮丰。京族的传统节日是哈节,届时,人们着盛装聚集哈亭内外,举行迎神、祭祖、送神等活动。仡佬族特别的节日是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时的「食新节」。
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广西各族因其自然环境和历史因素导致崇拜的对象纷繁多样。崇拜的对象有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三大类。在自然崇拜方面,壮族、侗族、仫佬族等有拜牛的习俗,所以他们每年过牛王节来传达人们对耕牛的感激之情。拜蛙也是以稻作农业为生的壮族的重要信仰之一。此外,高山奇石、古榕巨树等自然物也是广西各族自然崇拜的对象。 鬼神崇拜是部分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如壮族的「花婆」信仰,是妇女求子的体现。水族的「鬼」能数出名目的竟有330多个之多。鬼神崇拜,反映人们趋吉避凶、祈福免灾的心理特征和功利目的。 很多少数民族都对祖先神灵崇拜至诚。他们崇拜的对象一般有始祖神、氏族部落神和家祖神。壮族以姆六甲、布洛陀、布伯等为始祖神。侗族崇拜一位至高无上的女始祖神,称为「萨」或「萨丙」、「萨妈」、「萨岁」,均意为原始祖母。仡佬族最重要的崇拜信仰是祖先崇拜。家祖也是广西部分民族的崇拜对象,各家于厅堂正中设有神龛就是明证。 苗族、瑶族除了具有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信仰外,他们还形成图腾崇拜的信仰习俗。比如流传于这些民族的传说——「盘瓠」(龙犬),都成为他们崇拜的图腾。 道教是壮族、侗族、水族、仫佬族和毛南族等族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壮族道教是壮族固有的巫教和传入的道教相结合的产物。京族也主要信仰道教,有自己的宗教职业者。此外,广西壮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的佛教是源于印度的。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