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414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介绍大型电视记录片《寻找中国非遗传承人》

[复制链接]

300

主题

1

听众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4-9-25
注册时间
2003-5-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8 10:48:00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说明:这是一项政府大型文化工程,拍摄方案涉及了文化艺术、地理历史、民族风情、

人文景观和视听新技术,使用的基本是目前世界上顶级的设备和国内拔尖人才。

目前已经完成50多集,将在2010年陆续推出,敬请留意。

大型电视系列专题纪录片

《寻找中国非遗传承人》

项目阐述

一、项目介绍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有序开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指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温家宝总理在本届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当我们要回答“什么是中国人”这个问题时,就离不开中国的语言、服装、建筑、习俗、神话、寓言、节庆等等,就是透过这些所谓文化符号,我们才知道自己是谁。有很多族群,他们的语言慢慢失传了,他们的节日慢慢淡忘了,他们的服饰变成了戏台上的装束,不再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连,这些族群也就衰落了。在现代化特别是全球化进程中,一种单一化的、标准化的全球商业文化正在冲击着各类原生态的文化,拥有这些文化的人也在急剧地消失。当文化多样性被这种经济的风暴摧残殆尽的时候,人类可能就要面临着整体的衰落、萎缩了。

  人类的文化创造和遗存,就好像人类的基因,包含了过去时代积累的信息和发展的可能性。有些不起眼的东西,我们今天不知道它有什么重要性,但以后可能非常重要,可能会影响到人类未来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百戏之祖”昆曲,韵味无穷的皮影木偶,流浪四方的说唱艺人,诙谐幽默的曲艺形式……这些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艺术,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被世世代代传承着。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它们也必然会遭受致命的冲击。而关乎一个民族文化和精神传承的非物质遗产一旦消失,带给我们的就是不可挽回之痛。及时地抢救和保护处于生存困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紧迫历史使命。

  本系列片的主旨就是通过摄像机镜头,通过电视这个传播最广泛、最迅速的媒体,让人们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价值以及面临的生存状况,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二、内容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行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它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与自然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产物,需要人的创造、继承和发扬;与有形的、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也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的是精神、技艺和创造,是承载在人的身上,又通过人的传承得以存在、延续、发展的“活态”文化。有生命的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依托与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是凭借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一旦没有传承人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即刻消失,化为乌有。

    因此,本片的主要内容就是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活动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传奇故事。非遗传承人大部分在民间,有的身居僻远的山乡、村寨,他们身怀绝技却又是普通的人;他们是地球的“文化物种”,是民族的“遗传基因”。

  本片所寻访和拍摄的“传承人”,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项目的最高水平或最有代表性的承载和传习的人物。

本片关注的内容是:传承人传承的非遗项目特殊的文化价值;非遗项目面临的现状(是否濒临失传、消亡、变种、灭绝;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抢救和保护);传承人的传承活动以及生活状态(通过怎样的方式在传承;遇到什么困难;用什么办法解决)。

各集大纲:(待续)

三、表现形式

  系列片共608集,每一集反映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寻访该项目最高水平或最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为表现形式:记录传承人身怀的绝技(非遗项目),展现该技艺的特殊文化价值,实录传承人的传承活动,记录传承人真实的心声。在纪录片之后由专家、官员、学者探讨解决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难点问题。

  每集纪录片30分钟。

  风格样式:故事性、快节奏、大信息量;悬念不断,高潮迭起,引人入胜;以感人的细节,动人的情节,为抢救和保护非遗发出振聋发聩之呼吁。

  同时出版发行涵装套书,内装光盘、画册以及迷你玩具等。

四、摄制单位:

  摄制单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五洲传播中心

  承制单位:视点文化传播公司

  联合出品单位:文化部外联局、非遗司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六局

  协拍单位:社会团体、公司或个人(列为共同出品人)

五、  发行播出

  主要播出媒体

    中央电视台

    央视风云收费频道

    香港TVB《文化中国》栏目

    美国5CTV《视点中国》栏目;

   主要使用方向:

    国内外文化研究机构、院校、各级图书馆

    中国驻世界各国使、领馆

    中国在世界各国建立的中华文化中心

    世界著名图书馆馆藏

    发行:

    国内外各类电视频道

    视频网站等

    音像制品市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8 20:47:49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您想了解壮族文化和历史吗? 您想学习有趣的拼音壮文吗? 您想听听动人的壮语新歌吗? 您想看看美丽的壮乡风光吗? - 壮族在线(www.rauz.net)网站, 僚人家园(www.rauz.net/bbs)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6#
发表于 2009-11-30 14:48:00 |只看该作者

千年羌风,华夏原音——汪静泉30多年的追寻与守望

我不知道,为什么把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成是“华夏原音”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主题

0

听众

9549

积分

九头龙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9-8-30
注册时间
2009-5-10
5#
发表于 2009-11-28 14:28:00 |只看该作者

唉,有钱想做什么都容易。只可惜僚人……


布依族,壮族,岱侬族共同论坛--僚人家园(http://www.rauz.net.cn/bbs) 我的博客: 僚人'Blog [url=http://rauz.iblogger.org]http://rauz.iblogger.or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0

听众

4307

积分

热心贝侬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0-11-21
注册时间
2004-9-16
地板
发表于 2009-11-29 22:37: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maniachhz在2009-11-28 14:28:22的发言:

唉,有钱想做什么都容易。只可惜僚人……

有怪叔在,想做什么都容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0

主题

1

听众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4-9-25
注册时间
2003-5-9
板凳
发表于 2009-11-28 11:02:00 |只看该作者

十一、刀王“宝刀不老”—— 户撒刀王项老赛

户撒是全中国阿昌族最为集中的一个民族乡,中国的大部分阿昌族人口就分布在这里。全乡有1000多户人家,竟有300多家开设了家庭作坊,打制刀具,作各种铁器加工,是名副其实的户撒刀之乡。在这些人中,土生土长的项老赛,刀打得好是有口皆碑。2006年,在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上的民族手工艺比赛中,项老赛的刀轻松获得了头牌,至此之后,项老赛的刀开始在本地乃至外地频繁地得奖。再后来,刀王的称号便自然而然落到了项老赛的头上。名气大了,刀王项老赛的底气也明显足了,和陌生人打交道时,要是对方不知道他的来头,那项老赛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就会拍拍胸脯来上一句:“我,刀王,项老赛啊!”因为打刀,项老赛的大拇指明显比一般人要粗大,而手臂也较一般人结实些。项老赛从14岁就开始打刀,30多年来,各种各样的刀打了有三四万把。现在,刀王项老赛已经成为德宏的一张名片。

十二、百年茶香——李兴昌的普洱情怀

一位从教30多年的乡村教师李兴昌,遵照母亲的嘱咐,半信半疑的打理着在1987年时,80高龄的母亲匡志英不顾家人反对花800元购买了集体经营多年的困鹿山“大茶园”。母亲告诉他:“困鹿山上的茶叶其实很有名气。早在明清时候,每年春天采茶季节,官府都要派人来守住这片茶园,不让人随便采摘。直到做成成品进京上贡。”

20074月,珍藏故宫的百年万寿龙团在全国巡展后回归家乡普洱市。出于好奇,李兴昌也凑热闹去“恭迎”贡茶回归,然而看到百年万寿龙团的那一刻,他还是有些惊呆了:“母亲一辈子没出过云南省,去普洱县城也不超过10次。而珍藏在千里之外的万寿龙团,无论从形状、大小还是重量来看,都几乎和母亲描述的一模一样。”专家随后断定:万寿龙团其实就是古代版的“金瓜贡茶”,匡志英所传下来的正是百年前皇家贡茶制作工艺,到李兴昌已经是第八代。当年被宫廷当作稀有资源掩藏起来的困鹿山茶林终于“重现江湖”, 从那时便开始经营推广困鹿山普洱茶……

十三、阿 诗 玛 —— 一个毕摩的使命

毕华玉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石林彝族文化,包括毕摩祭祀、经书、历史文献、艺术文化,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还精通彝文,这样的人才在石林并不多,他是在当地年轻一代的毕摩中最出名的一个。

系统地学习《阿诗玛》的演唱也是在34岁以后,但小时候毕华玉对父亲的演唱就已经有很深刻的印象,他也能全部唱下来。当地生孩子满月唱《阿诗玛》,娶媳妇嫁女儿唱《阿诗玛》,老人过世也唱《阿诗玛》,《阿诗玛》已经成为撒尼人日常生活、婚丧礼节以及其他风俗习惯的一部分,演唱时毕华玉表情凝重,声音凄苦、苍凉、古朴。

  毕摩调是一种很古老、很原始的曲调,严格遵循五字一句的五言体,调式比较固定。毕摩调后来慢慢演化成民间调。民间调相对而言更活泼些,可以允许演唱者加入自己的理解,进行发挥。庄重的毕摩调在婚嫁、祭祀、葬仪等活动中,由毕摩演唱。而民间演唱《阿诗玛》的场合不固定,只要高兴就可以随时演唱,姑娘们连绣花时也可以哼着《阿诗玛》小曲。

  同样做毕摩,毕华玉和他的祖父辈不同的是,他一直在努力把祖父辈口传的毕摩文化用彝族的文字记录下来,包括《阿诗玛》。他说:“像记者一样,听到不同的曲段,我先把意思记下来,然后再把口头语转变成书面语,不断修改,好的曲段补充进去,不顺口的就删掉。”现在,他亲手记录下来的毕摩经书已有一人高。这些彝文记录文本的手抄本,就是宝贵文献。

  《毕摩文化》传承人毕华玉一家。儿子不愿意继承父业,使得毕华玉寻找传人陷入了困境。他的儿子是绝对不会学了。毕华玉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爱学、而且有一定学习能力又可以值得信任的人继承他的事业。毕华玉表示:“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文化、文字、服装才能称之为一个民族,只要有一口气在,我就要为我的民族文化服务。” 毕华玉感到了传承有难度,但如果没有人来传承下去的话,所有民族文化都会渐渐消失,失去这个民族的根源。他说:“比如毕摩调的《阿诗玛》尽管有文字记载,但曲调还是凭记忆的。如果没有人来学习,毕摩调的《阿诗玛》也将像宋词一样,只剩下歌词,却没有人能唱出来了。”

十四、金属宝石——斑铜技艺的传承

会泽县翠屏社区铜匠街024号,张氏斑铜制作工艺第12代传人张克康打开一扇低矮木门,屋里传出香喷喷的豆花味。这位54岁的斑铜工艺师,已有近2年时间没有制作出一件“生斑”作品,他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帮助妻子磨豆腐送到街上卖。他家里堆满了大袋的豆子,锅灶上留有豆腐的余香,旁边制作斑铜的工具却落满灰尘。

  与张克康所在铜匠街一街之隔的“铜宝斋”,由另一斑铜工艺代表人物马永义经营。他铺子里的架子上摆满了形状各异的斑铜作品。2008年,马永义的铜宝斋收益近百万,他家里,儿子使用的笔记本电脑还要配上价值数千元的42英寸液晶电视作为显示器。

  同是斑铜制作工艺的代表人物,一人靠经营豆腐为生,一人开了斑铜专卖店,他们之间到底有着何种差异,使斑铜这个拥有中华一绝称号,并被誉为“金属宝石”和“稀世珍品”的技艺,遭遇着冰火两重天的境遇?20086月,斑铜制作工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跃成为“国宝”,它又面临着怎样的处境?

十五、铸剑精魂——宝剑铸造技艺传承人沈新培

在浙江省龙泉市这座城市里行走,满目的都是宝剑和青瓷的店铺。但只有沈广隆剑铺将中国千年的铸剑文化延续到今天,是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店。如今沈广隆剑铺的掌门人已经是这间店铺的第四代传人沈新培。沈氏铸剑已是声名在外,很多人慕名前来求剑。沈新培的爷爷沈庭璋打出的剑,曾创造出洞穿3枚铜板,敲断对手宝剑的记录。解放前后,‘沈广隆剑铺”还曾为毛主席、蒋介石等多人铸剑,在剑界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声誉。沈新培继承了爷爷的衣钵,他铸的宝剑,既有古剑风,又有新创意,每一把宝剑都有一个说法。买剑者感觉并不仅仅在买宝剑,更多的是在买文化。令沈新培最为得意的一把剑是前段时间刚铸好的定秦剑。这把剑至少值180万元。这把定秦剑的剑身是用陨铁锻造而成,陨铁本来就是一种稀缺的原材料,那是沈家珍藏了多年的传家之宝。沈新培认为,“铸剑要铸的是内涵,所以这把剑的价值并不在剑身上,而是对身份、功绩的一种象征。”


您想了解壮族文化和历史吗? 您想学习有趣的拼音壮文吗? 您想听听动人的壮语新歌吗? 您想看看美丽的壮乡风光吗? - 壮族在线(www.rauz.net)网站, 僚人家园(www.rauz.net/bbs)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0

主题

1

听众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4-9-25
注册时间
2003-5-9
沙发
发表于 2009-11-28 11:01:00 |只看该作者

(部分)分集大纲

一、 远古的记忆——寻访东巴传人

在纳西族村寨中,一些老东巴还在使用着一种像图画一样的文字。专家考证,这些文字比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古中国的甲骨文都要古老,它诞生于何时至今还是一个迷,更为奇特的是,它还活着,还被人们使用着。使用这些文字的人就是纳西族的东巴。东巴是祭师,这个职业无疑是远古的遗存。东巴文字是用来记录东巴经的,东巴经则记录着远古的神话。东巴们不仅要咏颂东巴经,还要在祭祀仪式中用图画、舞蹈、音乐来展现经书所描绘的各种场面……东巴们是人与神、远古与今天的连接者。因为他们的存在,古老的东巴文字、东巴神话、东巴艺术才能从古代走到今天。然而,老东巴们越来越少了,祭祀活动也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了,东巴文化还能继续传下去吗?

二、 英雄的魂灵——世界上最伟大的玛纳斯奇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史诗,它与格萨尔、江格尔、嘎达梅林并称中国四大史诗。它的长度是荷马史诗的14倍,因此有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称。能够说唱玛纳斯的人被称为玛纳斯奇,一般的玛纳斯奇说唱一部就被认为是了不起的,说唱两部就是大玛纳斯奇了,而今年92岁的居素普.玛玛依可以完整地说唱八部。在柯尔克孜人的心目中,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玛纳斯奇,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玛纳斯是口头文学艺术,每个玛纳斯奇在说唱时都会加上自己的创造,这种即兴的创造使玛纳斯充满魅力,然而它又是不可复制的。居素普.玛玛依老得已经不能再说唱了,人们非常担心,如果他不在了,玛纳斯也许不会再有辉煌了。居素普.玛玛依认为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因为英雄玛纳斯是不会让自己的魂灵断掉的,另一个伟大的玛纳斯奇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出现。真的会吗?另一个伟大的玛纳斯奇会是谁呢?

三、 永恒的美丽——绢人大师的固守

北京一座普通的居民楼,一套两居室的住宅,到处堆满杂物,即使白天,过厅也得开灯才不至于被绊倒。这就是绢人大师齐聪颖的家。她非常满足,因为这小小的空间给了她潜心创作的条件。今年60多岁的齐大师,是绢人传承人中年纪最轻、身体最好的一个。她说技艺最好的是她师姐,但师姐病得很重,一周要透析几次,已经做不了绢人了。她现在每天不停地做各种绢人,就是想把师傅传下来的绝活留住。齐聪颖的手真巧,三绕两掐,一顶小小的凤冠就成型了,而那用绢帛做成的小人,纤纤腰、红酥手,香腮红唇,美目含情,配上那飘逸的彩衣,真是将人世间的美丽浓缩于此了。日本的绢人在世界上很出名,那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日本的绢人除了衣服,其他地方并不是绢做的;而齐大师的绢人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就连脸和手,都是用绢做的,因此是真正的绢人。如今掌握这种技艺的人已不多了,国内一些人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用模子批量制作绢人的脸和手,但那感觉与真正的绢人是没法比的。齐大师固守着绢人的原汁原味,固守着这份珍贵的遗产。齐大师说她还不老,但她能永远不老吗?她老了后还会有人像她一样固守吗?如何才能将绢人的美丽化为永恒?

四、 亘古的琴音——古琴制作大师王鹏

奥运会开幕式上,席地而坐的演奏者弹奏一把古琴,悠远得仿佛来自太古的琴音回荡在鸟巢,也传遍世界。这把琴就出自王鹏之手——中国赫赫有名的古琴制作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古琴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一把古琴不仅能演奏传习千年的古曲,而且古琴本身也能穿越时空,保留千百年。中国唐代、宋代、明代的古琴,至今音色浑厚优美,拨弄一曲能绕梁三日。古琴的这种特性是与其独特制作方法分不开的。一把好的古琴精工细作需要几年的时间,这与商业社会的浮躁很不合拍,也与快速赚钱的规律不相符合。王鹏旁若无人地专注于古琴的宁静致远、高雅幽深,坚守着祖先传下来的制琴技艺。但在商品经济的海洋中,在追求奢华的风气下,澹泊清幽、曲高和寡的古琴古音究竟还能走多远呢?

五、 寸锦寸金——云锦的前世今生

南京云锦作为中国传统丝绸工艺的巅峰,是华夏子孙的天才创造,堪称中华瑰宝。它诞生1500多年来一直是皇家御用、帝国官补,极其绚丽也极其高贵。其木机妆花工艺是我国三千年织锦史上唯一流传至今尚无法用现代机器生产代替的传统手工织造工艺,已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锦技艺历来属于私人秘技,从不外传。这一手工绝技得以系统、完整、公开地保存下来,多亏了92岁高龄的云锦大师朱枫先生,他是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的唯一一位国家级传承人。原本致力于国画创作的朱枫先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通过潜心挖掘和整理南京云锦老艺人们手中这项濒临失传的技艺,“乱草寻珠”般抢救并保存下来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云锦技艺保存至今,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如何结合的难题。一味地因袭照搬传统产品、传统题材,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上,它丧失的是现代社会对它关注的兴趣,如何使这项优秀传统技艺更好地适应当代人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不仅是朱枫先生,也是他的继承者所毕生求索的课题。

六、 少林功夫传人——释永信的功夫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少林功夫是目前中国武术流派中,历史悠久、体系完备、技术境界很高的门类之一。早在2006年,少林功夫就无可争议地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此相反,少林功夫的国家级传承人,这个关于少林功夫杰出代表人物的评选,却沸沸扬扬地争论了好几年。最近,这个谜底终于揭开了,

中国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经国务院批准,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功夫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释永信方丈的入选,又引发了社会的一片争议。反对者认为,释永信本人不会演练少林功夫的一招一式,怎能堪当一门武功绝学的传承人呢?支持者认为,一个传承人的确认,应该符合这样两条标准:对相关项目的知识结构了解得是否完整、系统?在传承过程中有无重大贡献?在这些方面,释永信都很具备,特别是从传承过程中所作的贡献上来讲,非功夫高强的武师可以取代。作为少林功夫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释永信将如何应对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他将如何传承并发扬少林功夫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呢?释永信将在本片中亲身演绎他所理解的“少林功夫”。

 

七、 千年羌风,华夏原音——汪静泉30多年的追寻与守望

2009511日,“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由80位地震废墟中幸存的羌族儿女演出的大型舞台剧《羌风》在成都金沙国际剧场举行了隆重首演,震撼人心。《羌风》的艺术总监,是著名音乐人汪静泉,几十年间,他独自一人深入边远民族地区寻访部落音乐,系中国羌族、藏族、彝族音乐的权威代言人。其中,汪静泉发现的羌族“复音民歌”,经专家鉴定,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古风非常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更是将它称为“民歌活化石”。但是,羌族自古以来都是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所有的民歌都靠口传心授,一旦老歌王故去,这些古老的“复音民歌”就会永远消失。为了保护这些千年古音,汪静泉在这些羌族老歌王的后代中,发现包装了多组少数民族部落的歌唱组合,例如:羌族“毕曼兄弟”组合、“热玛三姐妹”等,他们不仅将复音民歌的技巧继承了下来,还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

八、“孔雀王子” 屏开瑞丽——傣族瑞丽孔雀舞传承人

说到孔雀舞,人们可能首先会想到刀美兰、杨丽萍等几位著名的女性孔雀舞表演艺术家,但在20065月公布的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瑞丽傣族孔雀舞”名列其中,孔雀舞真正的国家级传承人则是旺腊和约相,两位年过半百的“孔雀王子”。其实传统的傣族孔雀舞多由男子表演,分别有男子单人舞、双人舞或3人至4人的表演形式。时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傣族民间舞蹈已经形成较为规范化的表演程序、动作、套路,并形成了若干各具风格特色的舞蹈流派。新中国成立后,孔雀舞才成为女子表演的舞蹈。

约相25岁开始学习孔雀舞,主要是靠“拜”孔雀“为师”。为了跳好孔雀舞,约相深入亚热带原始雨林,潜心观察野生孔雀的生活习性,创造性地将孔雀追逐、嬉戏、饮水、啄食、洗澡、亮翅、开屏等动作融入舞蹈中。他自己的家中还经特别批准,收养了几只当地林业部门在野外发现的尚不能独立生活的幼年野生绿孔雀。

孔雀舞的另一个传承人旺腊出生于一个孔雀舞表演世家,他是原瑞丽文化馆馆长。他年轻时因痴迷孔雀舞蹈艺术,而离婚。如今已经退休的旺腊,收了93个学生,教他们跳孔雀舞。虽然没有很好的舞蹈房,但旺腊为孔雀舞的传承付出了很多努力。

九、民歌中的"美声"——彝族海菜腔传承人

2006年,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原生态组演唱比赛开始了,来自全国各地优秀的原生态组合,共同竞技着本次大赛的金奖。代表云南队、来自石屏县的彝族歌手李怀秀、李怀福姐弟俩也在其中,她俩参赛的歌曲是石屏县的彝族海菜腔。李怀秀、李怀福最后一个上场了,在此之前获得最高分995分的是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歌手,这姐弟俩的命运如何?云南代表队的队友们一个个把心提到了嗓子眼,而此时的李怀秀沉着冷静,一登台便以一个悠长的高音拉开了决赛的序曲。姐弟俩的对唱时而高亢悠扬、粗犷豪放,时而婉转低沉,如流水潺潺……当歌声停止时,决赛场上静悄悄的,空气也仿佛被凝固了,直到姐弟俩躬身行礼退场,观众席上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久久不息。姐弟俩获得了评委们给予的997分,最终赢得了此次大赛的金奖。

  彝族《海菜腔》是海内外知名的云南彝族特有的民歌品种,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彝族尼苏人村落。海菜腔的演唱形式独具一格,被誉为民族中的"美声"唱法。李怀秀姐弟俩如此高超的演唱技巧,源自于他们的师傅,彝族海菜腔的国家级传承人后宝云,后宝云通过拜师学艺和向各地高手求教,学会了滇南四大腔(海菜腔、山莜腔、五三腔、四腔)、冷腔,掌握了100多套烟盒舞套路,成为当地海菜腔和烟盒舞高手。尤其是唱海菜腔和款白话,他出口成章,一口气可编出几十句,妙趣横生,无人能及,被当地群众称为“曲子老板”。

十、能喝的扎染染料——张仕绅的“板蓝根”情结

云南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居然有人凭借白族扎染技艺成为国家级传承人,让人有点小小的吃惊。扎染在云南太普遍了,实在没什么稀奇。可这个名叫张仕绅的人能从全国上万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拿到这个相当于国宝级大师的资格证,那说明他一定有某种了不起的特技。

张仕绅最宝贵的绝活儿就是,用板蓝根制作扎染染料的手艺。张仕绅出身于扎染世家,

他对板蓝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八十年代,张仕绅当上周城民族扎染厂厂长时,经过逐年发展,九十年代初民族扎染厂制作板蓝根染料的水平已经很高。那些年,被植物染料板蓝根征服的老外很多。一次,云南省外贸进出口公司带了五六个日本商人到厂里。他们想订货,又怀疑扎染厂用的不是植物染料,张仕绅就把他们带到了染色车间,当着所有人,他拿瓢舀起桶里的染液“咕咕咕”就喝,喝完对日本人说:看见没有,没毒!事后,日本人就订了货。

但是,如今还会一整套传统板蓝根染色的师傅,在周城已经寥寥无几,还能够掌握这项手艺的人只剩下张仕绅一个人了。张仕绅依然怀念用板蓝根染的花布,“那种布做的衣裳,越洗越好看,不像现在的,洗几次就要不成了。”他所说的那种好看,或许早随着植物染料板蓝根一起消失了,未来能不能再见还是个谜。传承人不该是终结者,经济利益的驱使才是一门传统手艺真正的终结者。张仕绅苦苦思索着这个答案。


您想了解壮族文化和历史吗? 您想学习有趣的拼音壮文吗? 您想听听动人的壮语新歌吗? 您想看看美丽的壮乡风光吗? - 壮族在线(www.rauz.net)网站, 僚人家园(www.rauz.net/bbs)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2 20:15 , Processed in 0.213642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