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0574|回复: 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富强:壮族是创造的吗?

[复制链接]

501

主题

5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5-12-14
注册时间
2008-7-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20:44:00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壮族是创造的吗?

——与西方学者K.Palmer  Kaup等的对话

2009年11月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八桂讲坛”

讲座名称:八桂讲坛

讲座地点:广西图书馆

讲座时间:20091114

主讲人:李富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教授)

李富强

作者简介:

w        李富强,1965年生,广西陆川县人,汉族,研究生学历,人类学博士。

w        现任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兼壮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

w        长期从事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等科研课题近20项,出版专著10部,译著1部,发表论文、调研报告共100余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学会奖10项。

w        2000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称号。

w        2006年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广西优秀专家称号。
   

文章构成:

w        一、问题的由来及重要性

w        二、壮族的形成和认同

w        三、壮族意识与民族团结

w        四、结语

文章内容:

一、问题的由来及重要性

2000年,美国学者K.Palmer  Kaup(白荷婷)在Lynne Rienner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著作《创造壮族:中国的族群政治》( Creating The Zhuang:Ethnic Politics in China)。

    这是近些年来国外为数不多的壮族研究的重要专著之一,作者白荷婷曾来中国留学,并赴壮族地区考察。在这部220多页的著作中,有几段话明确地表达了她的观点。她说:

w        “在共产党之前,没有一个制度承认壮族是一个民族。其实,甚至共产党自己在建立少数民族政策的最初17年中也没有提及壮族。中国共产党在统治壮族聚居的广西和云南省东部的最初2年中,没有采取措施去为壮族成立自治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早期,广西的大多数人否认其壮族身份,而称自己为汉族。壮族之间缺乏互动,缺乏统一的民族意识。如今被确认为壮族的绝大多数人民具有浓郁的区域性,或分属一些小群体,共产党认为,这些群体不是分立的民族,只是壮族中的支系。而后,在1953年,共产党突然自豪地宣布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壮族,已‘站起来’,并成立了桂西壮族自治州。” (3-4页)

w        “在共产党执政前,壮族并没有融入更广阔的民族—国家体系之中,也没有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事实上,那些今天归类为‘壮族’的,主要是根据他们的位置相邻、语言一致而进行分类的。通过创造壮族范畴,中央政府希望弱化这些地方纽带,并开始建立对更大集体的忠诚。一旦小地方群体接受他们共同的利益,并且这些利益受到党的少数民族政策的保护,中国共产党就希望壮族能够与更广大的民族—国家直接相连。” (25页)

w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许多现在被认为是壮族的人并未认为自己是壮族。广西西部和云南东部的人用各种与他们小族群相称的名称去描述自己,而今天政府宣布这些族群是壮族中的一部分。壮族与其他民族一样,是许多世纪以来一个创造再创造的复杂过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些人第一次被要求登记其民族身份。在中国共产党的管理下,现在名为壮族的人被置于特定的、不重复的分类中。” (26页)

w        “党在中国西南部执政后,承认壮族是一个独特民族,并承认广西是中国五个自治省中的一个。这似乎是把南部分散的民族融入统一的中华民族体系中的最好办法,也许唯一的办法。党认为,给予壮族自治,既能使他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忠诚,又能在统一的国家内帮助提高其政治、文化、经济地位。创造壮族是党中央及政府进行中华民族融合的权威政策的一种产物。” (171页)

w        “经过中国共产党五十多年的统治后,广西西部和云南东部人民的政治认同彻底地发生了改变。1949年在遥远和孤立的山村以自然经济占优势的村民现已开始参与统一市场经济。住在被石山环绕的山村的村民大部分人以前从未听说过‘壮族’这个词,现在却为自己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中的一员而欢呼。” (171页)

白荷婷言下之意,是要说壮族原既无共同文化和历史来源,亦无彼此间的认同,壮族纯粹是共产党的创造。她的这种观点其实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下民族主义研究的一种观点。20世纪70年代之后,后现代主义日益泛滥。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认为,真理充满多元性、主体性、文化相对性和建构性。

在族群和民族主义研究上,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否定民族原生论(该理论认为,民族认同或民族性来自于具有共同世系或共同文化的根基性情感联系),认为族群和民族在本质上都是场景性的存在,具有政治上的工具性。所以,20世纪70年代之后,族群认同理论中的情境论(Circumstantialist)或工具论(Instumentalist)取代了族群原生论(Primordialist),成为主导理论。该理论认为民族认同或民族性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中为了群体利益的实践活动的产物。白荷婷的“共产党创造壮族”的观点可以说是族群情境论(Circumstantialist)或工具论在壮族研究的反映。

类似白荷婷这种对中国民族研究的思路或观点,不仅在国外较有流行,在国内也有比较广泛的影响。北京大学马戎教授就曾提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展的‘民族识别’工作和一系列制度化措施与政策,实际上继承了晚清革命党把族群‘政治化’的思路,把“中华民族”和56个“民族”都看作是政治实体的表现形式,前者以国境线为边界,后者以‘自治地方’为边界,两者虽然层次不同,但是理解它们的基本思路相似。在对这些‘民族’进行‘识别’并确定各自的‘自治地域’之后,就开始有意或无意有选择地搜集和利用各种‘史料’来构建‘民族’话语,包括在对史料进行重新诠释的基础上构建‘民族历史’。这种观点在学术界,特别是在青年学者中,有相当多的追随者。

2008年西藏“3.14事件2009年新疆“7.5事件发生后,共产党创造民族的观点甚嚣尘上,西方一些学者就以此观点为基础,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民族政策进行所谓反思。如《联合早报网》200982刊登的日本法政大学教授赵宏伟的文章《日本的民族政策和中国的民族政策》就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维吾尔族”, “ 维吾尔族为大救星中国共产党所创造”,“ 中华民国时期,自成民族的满、蒙、藏,包括‘汉’,也都只用满人、蒙人、藏人、汉人这些称谓,而不用‘族’字。因此可以说,满族、蒙族、藏族、汉族也都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 既然像维吾尔族、壮族等少数民族都是共产党的创造,那么,今天的新疆的事,我们就应该吃不了兜着走,实在无法怨天尤人,我们是在自作自受”。言下之意是说,因为共产党创造了这些民族,通过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把民族边界清晰化,提升了民族意识,所以酿成了民族分裂主义的恶果,中国民族政策是作茧自缚。

那么,这些论述对不对?符合不符合中国的实际?这实在是一个既有理论性又有现实性的重大问题。

我今天就是要以壮族为个案,从理论上否定共产党创造民族的观点,从而摧毁当前国外一些学者否定中国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

二、壮族的形成和认同

对于白荷婷共产党创造壮族的观点,国外有的学者也不赞同。美国太平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杰弗里.巴洛(Jeffrey G.Barlow)就是其中一位。巴洛曾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写成了一部共上千页三卷本的英文书稿——《壮族历史与文化:一个长时段研究》(The Zhuang: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ir History and Their Culture),发表在太平洋大学亚洲研究的网站上(大家可以到这个网站去看巴洛先生的文章,现在广西民大的金丽教授正在把书稿翻译出来)。

2006年,我曾邀请他访问广西民族大学,并对他进行了深入访谈。
    

巴洛认为,中国历代少数民族政策的变化过程是一个迥异于西方国家任何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动态过程,比如清朝对每个民族实行儒化,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状况和政策更为复杂。广西地区在以李宗仁为首的新桂系统治时期,广西几乎游离于中央政府的统治之外。
    

民族有一个民族标志或者边界的问题,将壮族和其它民族区分开来的边界会受到政策的影响。巴洛认为民国时期少数民族政策的最大错误是企图强行取消壮族的文化标志,比如对歌、歌圩、不落夫家等等。正是由于民国时期的这段历史,好多人都以为壮族已经被彻底汉化了。
    

幸好新中国成立,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政策使壮族保存了下来,不至于真正混同于汉族。这是新中国政府的明智决策。但是,也正是这一点在西方学术界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和误解。

白荷婷之所以通过田野调查还是得出创造壮族的结论,就因为她不懂民国时期这一段历史,她所看到的只是民国造成的后果,并把这一后果看成壮族的全部现实,她没有做历史的纵深研究,而是将壮族的历史简单地定格在民国时期壮族汉化这个短暂的历史横断面上,因而把新中国成立后事实上是壮族的历史与文化的回归当成了共产党人为制造的产物
    

本人同意巴洛教授的观点。其实,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壮族族称最早出现于元代(注:李富强老师在此处引用范宏贵老师的说法,认为一般认为的<岭外代答>里有关于撞的记载,其实是没有的.香草在此有不同的意见,还是维持宋代就有关于撞的记载,这来源于<资治通鉴>,不过具体引处香草还得找找.南宋李曾伯《可斋杂稿 帅广条陈五事奏》有:“在宜州则有土丁、民丁、保丁、义丁、义效、撞丁,共九千人,其猗撞一项可用。”),汉文古籍最初写作撞人。其渊源与骆越等密切相关。明清以来,又写作等,说明这个民族早已存在,并不断发展,他们的民族认同意识都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壮族的族体认同不仅是各个支系或较小群体的认同,而且在壮族支系或小群体只间也存在认同。
    

广西壮族民间流传着一则壮丽的神话《祖宗神树》,说:布伯以后人口逐渐增多,拥挤在一块不容易谋生,大家就决定分散到各地去寻找出路。那时有三房长老出来商量,为避免分散之后,将来子孙互不认识,冲突起来,大家决定到山上去种三种树。头一个上山去种木棉。到三月木棉花开时,满树红花,远远看去象一丛丛火把。第二个种大榕树。大榕树根深叶茂,表示子孙繁荣昌盛。第三个种枫树。用枫叶来染糯米饭,叫做精乌饭。后来有加上黄色、红色、紫色、白色,成为五色饭,表示五谷丰收。今后,凡是走过有这三种树中任何一种树的村寨,就一定是自己兄弟的子孙。云南壮族侬、瑞、傣三大支系,亦相传乃三个同胞兄弟安家立业后繁衍起来。
    

这种认同意识逐渐扩大。撞人最初局限于今南丹一带。到明清时代,称范畴有了很大扩展,
   
《明史.广西土司传》有云:广西僮居多,盘万岭之中,当三江之险,六十三山倚以巢穴,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布于桂林、柳州、庆远、平乐诸郡县者,所在蔓衍,而田州、泗城之属,尤称强悍,种类滋繁,莫可枚举。壮人侬人俍人土人伶人沙人偏人等族称依然并存。
    

民国时期,的范畴继续扩大。1935年的《广西年鉴》第二回说:本省民族有汉、僮、瑶、苗、侗、伶、倮倮诸族。汉族而外,以壮族最多,分布于左右两江流域,柳江、邕江、抚河一部分及西北、西南等县,其中大半已为汉人同化。1947年出版的《广西统计年报》,僮族有235447人,其中分布在柳城83071人,雒容26375人,宜山86684人,罗城8502人,三江5891人,灵川210人,龙胜16961人。僮族人口的增长和分布范围的扩大,除了正常的生育和迁徙之外,说明认同于的支系或小群体在增多。
    

可是,按1948年出版的《广西年鉴》第三回记载,僮族有3494户,8427人,分布在义宁、龙胜、忻城、宜山、罗城、钟山等6县,壮族人口数锐减,分布范围大大缩小,反映了当时壮族认同的不清晰与不稳定,也与民国时期实行汉化的民族政策密切相关。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与实施,壮族民族意识和认同感增强,广西自报壮族的人数增至几十万,1952年达到500—600万人。1953630日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以自报为依据,全国僮族有6611455人,其中广西有6496885人,占广西总人口的33.21%。但1952年政府根据自报所公布的壮族民族名称中尚有僮族、侬族、沙族、偏族,表明尚有不少支系或小群体不认同于壮族。
    

费孝通先生在1952年发表的《关于广西僮族历史的初步推考》中,描述了民族识别前广西壮族族体认同意识的情况:广西有一种人自称为土人,或本地人,分布很广,除了东南角靠近广东的十多县外,没有一个县没有土人。从桂林到南宁的铁路以西,土人在乡村中占主要地位,百色专区境内,土人人口占人口总数百分之八十左右。以广西全省说约有六百万土人,占全省人口三分之一。他们说土话。……土话又称壮语,依语言学的分类,和汉语同属汉藏语系,但并不属于同一语族。……这是说壮语并不是汉语的一个方言,在文法结构及发音上都有相当重要的区别。说土话的土人中有部分承认是壮人,如桂北地区,……龙胜、三江一带和苗、瑶、侗杂居同被视为少数民族的地区。在土人占多数,社会地位较高,又有苗瑶等人杂居地区,土人不承认自己和苗、瑶同属少数民族,而认为是‘说壮语的汉人’。广西的土人用他们的土话自称‘布越伊’(puyuei)或‘布伊’(puyi)。‘布’在壮语中是‘人’的意思,布越伊即越伊人。他们又有若干支系……这些自称‘布越伊’的人虽则有一部分自称是汉人,但是和外面去的汉人是承认有区别的;外面去的汉人称作客人或客家。因之,事实上我们可以认为布越伊是一个民族集团,至于最好用什么名称,还是问题。因为他们所说的话,一般常称作壮话,所以我们在此姑称为壮族。”

从费孝通的描述可以看到,部分壮族认同于壮族,部分壮族虽不认同于壮族,但也将自己与苗瑶区分开,甚至自称说壮语的汉人,承认和外面去的汉人有区别。说明壮族民族层面上的认同虽是局部的、薄弱的、朦胧的,但显然是存在的。

新中国进行民族识别之前,壮族认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各支系之间存在共同的历史渊源和大同小异的文化特征,各支系或小群体之间存在借用和沟通的基础;之所以呈现局部性、薄弱性、朦胧性和不稳定性,是由于交通不便,环境闭塞,各个支系或小群体自给自足地生活在相对独立的小环境中,较少与别的支系或群体交流交往,也缺乏参与国家管理的机会,也就是说,既无强化民族认同的条件,亦无强化民族认同的需要。更有甚者,由于旧中国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存在,一些壮族族群否认或隐藏壮族认同,而表现为浓厚的汉人后裔观念,其族谱往往将其祖先攀附为韩信等汉族著名历史人物。这不能说明他们缺乏认同的基础,只能说明壮族的民族认同与其他族群的认同一样具有场景性。这种场景性的产生与所实行的民族政策密切相关。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对共同的历史来源和文化特征高度重视。如在确认广西平果县陇人、防城偏人、龙州金龙峒傣人及大新县第八区板价、板渌、念典三乡公民为壮族时,都对这些群体的历史来源、语言、风俗习惯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以之为依据。在确认云南侬、沙、土人为壮族时,也将这几种人的历史、语言、生产、风俗习惯等与僮人进行了比较研究。可以说,壮族的识别,基本上是以共同的历史来源和文化特征为依据的。

经过政府的民族识别、壮族自治区的建立,壮族人民真正确立了当家作主地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壮族人民更多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地区间的开放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壮族人民更多地接触外面的世界,因而国家的民族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民族层面的认同意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和加强。如今壮族内部各支系或小群体,不论是社会精英还是普通百姓,基本上都认同于壮族

可见,壮族绝不是什么共产党的创造,它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族体,只是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承认而已。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正视历史,顺应民意,把壮族识别出来,为壮族人民确立了当家作主的地位,为壮族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基础。从此,壮族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三、壮族意识与民族团结

之所以要谈这个问题,是因为它是前一个问题的延伸。在西方一些学者的逻辑中,共产党创造了民族,就把民族边界清晰化,提升了民族意识,酿成了民族分裂主义的恶果,笼统地把民族意识与民族分裂主义等同起来。受新疆“7.5”事件发生鼓舞,某些敌对势力也更加猖狂地以提升少数民族民族意识分裂中国的政治图谋开展活动。
    

其实,这也是对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不甚了解,而以西方民族观念先入为主的一种思维。西方的民族既是与民族-国家紧密联系的概念,其民族意识也就表现为主权、领土等政治诉求,而与民族自决、民族独立紧密联系。可中国的民族不同,它主要是因为与中原汉文化的差异而形成的。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在具有本民族认同的同时,对中原地区和中央政府具有一种向心力,对以中原为核心的这个多元一体的族群共同体具有认同感。所以,中国民族关系结构的实质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在此格局下,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中华民族”和56个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分层次性和兼容性,使得中国的民族意识并不一定等同于民族独立、民族分裂。因此,以提升少数民族民族意识分裂中国的政治图谋注定是要失败的。

以壮族来说,壮族的认同意识除了各自称群体的认同和在此之上的壮族族体认同外,还有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这种意识最明显地反映在其民间文学中。如壮族民间广泛流传的《布伯的故事》讲到伏依兄妹结婚生下一坨肉球后,便用刀剁碎,拿到野外去撒。其中一种说法与姓氏的起源联系起来:肉块贴到什么地方,那里就是什么姓,如贴在李树上,那村庄的人们就姓李;如贴在石头上便是姓石……。另一种说法则与其他民族的起源联系起来:撒到平原的是汉族人,撒到丘陵地的是壮人,撒到山里的是瑶族、苗族,撒到森林、草地的便是其他西南少数民族。
    

w             壮族有一首叙事长歌《马骨胡之歌》唱道:

w             土人爱华夏,

w             汉人爱壮家。

w             明透与君达,

w             好比松与杉。

w             壮汉一家亲哩,

w             团结象一人,

w             琴歌谱传奇哩,

w             从古唱到今。

壮族的中华民族认同的另一个体现是其讲壮话的汉人的自我意识。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在系统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时指出,在中华民族由多元一体的过程中,华夏-汉族发挥了凝集的核心作用,因为:

(一)几千年来,华夏-汉族的聚居地中原地区都是东亚大陆农耕经济的中心地带及手工业和贸易的核心地区,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都市,也随之成为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发展与传播的中心。汉族这种较高的文明在中国民族关系的演变过程中发挥了凝聚和稳定性的作用。

(二)历史上中原地区不仅是东亚大陆的文化中心,也是政治活动中心。中原地区周边各族群不仅将中原文明作为仿效的典范,积极接受和学习中原汉文化,而且千方百计争取得到中央王朝的册封和爵禄,甚或入主中原,以确立其政治地位。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对汉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央王朝的向心力。

(三)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十分繁荣与发达,而周边各少数族群或从事草原畜牧业,或从事山区狩猎、采集和粗放农业,生产规模小,产品品种单一。因而与中原汉族的经济贸易是少数族群经济生活不可缺少因素。汉族农业地区对周边地区少数族群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当一些少数族群接受了汉族农耕文化之后,这些族群的部分人口就逐渐被融入汉族。

(四)汉族拥有庞大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中原地区是东亚大陆的人口中心。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许多汉人凭借其先进技艺和发达的商业网络,迁居少数族群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人口分布和经济交流网络,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它把中华民族各族群、各地区与中原地区和中央政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五)汉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汉文化体现在族群观和族群关系方面的核心思想是,以中原文明社会”——以儒家伦理及其价值观、行为规范为基础组织起来的社会秩序——为本,判断天下其他族群与中原文明社会文化距离,然后以仁政感召的方式教化之。汉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基本态度是兼容并包有教无类,最终理想是实现天下大同

文化礼教是可以学习的,蛮夷习得礼教可以转变为诸夏,中原汉人丧失礼教也可以变为蛮夷。因而,尽管中国历史上历经多次改朝换代,甚至一些少数族群入主中原,但中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从未真正受到危及。虽然这些非汉族建立的王朝或多或少会在中原文化上打上本族群的文化烙印,但实质上很快便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和推行者。

推翻旧王朝而开国的新王朝,不管来自哪个族群,为了得到中原汉族人民的支持,都要拼命表示自己是继承了前朝的法统,是奉天承运来统治中国,全力保护和发展中原文化。这正是中原文明悠悠几千年延绵不断的原因所在。

壮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正是在与华夏-汉族的长期互动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其内涵和特征也是表现为对中原地区和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和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自秦始皇统一岭南,经过以夷制夷的土司、土官接受中央王朝的册封,到宋代称的出现和日益扩大,及侬智高屡向宋朝求一官以统诸部,既反映了壮族自我意识的萌芽,也反映了其对中原地区和中央王朝的向心力
    

到明清时期,壮族名门望族大修谱牒,纷纷攀附汉族历代王侯将相、达官显贵;到民国时期,径称讲壮话的汉人,更加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汉文化的向往、认同。可见,壮族历史的发展轨迹使壮族与生俱来便具有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如果说在历史时空上壮族认同由于政治经济等场景的变化而时强时弱、勿明勿暗的话,壮族的中华民族认同却是在不断加强,与时俱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之后,壮族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进入了共同增强的时代。

壮族历史造就的壮族与生俱来的、不断增强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与壮族的认同意识相互兼容,并存不悖,为壮族地区民族团结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自古至今,广西的民族关系都是最为和睦的。2008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广西民族团结受到了中央的高度肯定。
    

w             中央代表团团长周永康同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赞扬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统一的模范、维护稳定的模范,是我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之所以有如此良好的局面,当然首先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民族政策,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长期以来脚踏实地的工作,但其中的历史文化基础也是不可忽略的。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发掘广西民族团结的历史文化基础,巩固和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壮族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决不是什么共产党的创造。既如此,说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清晰和强化了民族边界,酿成民族矛盾和冲突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中国文化主义族群观使得中国民族与西方民族nationality)有很大不同。中国传统民族的划分主要是因为文化差异。既然有差异,就要有政策。
    

自古以来,中央王朝从未无视民族差异,而采取了很多政策,包括羁縻制度、土司制度等政治上的措施,来处理民族问题。而西方的民族nationality)是与民族-国家nation-state)相联系的概念,西方自由主义典型的民族政策就是一族一国one nation, one state)。因而在一个nation内,是没有民族的地位的。他们没有民族政策,只有国家政策,那就是国民统合、国家认同、人人平等。
    

正是在此思路下,出现了赵宏伟教授所说的在日本,绝对不容许民族学校的存在。日本有几所惨淡经营中华学校朝鲜学校,但是日本政府法律规定不承认其学历的情况。可是,这绝不能照搬到中国来。即便是在西方也不是什么好政策,因为它违背了尊重多元文化的世界潮流和原则。从历史来看,西方国家民族同化的政策也是充满血腥的。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少数民族实行一些扶助政策是必要的、合理的。以少数民族教育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以多元一体的思路或原则来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所谓一体,即为了各个民族今后长远的发展,为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统一的学制和统一的教学内容,推行全国性的规范化教育体系,以形成教育的通用性和标准化;
    

所谓多元,即正视各少数民族传统教育体系与现代教育体系的差异,及1949年前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实际,在办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语言等方面因地制宜、因制宜,体现区域性和民族性特点。一体多元两者是不可割裂的整体。全国一体的教育体系是维护、推动国家区域间、民族间相互交流与整合的需要,而多元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一体的桥梁。它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目标与手段的辨证统一。
    

按照多元一体的思路与原则,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政府与时俱进,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措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使少数民族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相反,如果不制定民族教育政策,不采取特殊措施,这对少数民族同胞是不公平的。因为全国一体的教育体系是在汉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要适应这种教育体系,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所以,必须采取措施,克服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这是代表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本质要求。

因此,我们绝不能因为某些境外敌对势力在少数民族地区煽动制造暴力事件就否定和抛弃我们卓有成效的民族政策。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况的变化,形势的需要,我们的民族政策也要不断完善,比如说,1978 年改革开放后,经过多年的努力,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全面接轨,给以往靠中央权威,动用政府行政和计划手段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民族优惠政策的落实带来了挑战和困难,这又从另外一个方面制约了民族地区的发展。
    

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深入研究,在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具体的民族政策进行一些调整和完善。但绝不能因为某一个地方有什么暴力事件而放弃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民族政策。特别是不能在基本制度上有所动摇。

从壮族个案我们还可以看到,在中国,各民族的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意识是并存不悖、兼容并包的。在现代化、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民族意识增长不可避免,它是时代的特点,是现代化、全球化的表征之一。民族意识的增长也是各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正确的、适当的民族意识,对于各民族探索正确的现代化道路,在现代化、全球化过程中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不致于迷失自我具有重大意义,
    

但这种民族意识必须在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范畴之内,否则,就会有悖于中国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滑入民族分裂主义的泥潭,给中华民族带来灾害。因此,在现代化、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一方面要尊重民族意识,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的国族意识,强化中国公民意识的培养,教育各族人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以上是我以壮族为个案,对共产党创造民族及相关问题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也可以说是对西方学者K.Palmer  Kaup(白荷婷)等人的一个回应。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朋友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5

听众

856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20-6-17
注册时间
2013-8-28
38#
发表于 2017-10-28 10:02:36 |只看该作者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09-11-22 16:15
李富强11月14日在广西图书馆“八桂讲坛”的演讲已经在中国民族报和中国民族宗教网上发表http://www.mzb.com ...

Gou doeng hawj boux beix nuengx wnq ngong我介绍给其他贝侬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

听众

563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2-8-14
注册时间
2010-12-11
37#
发表于 2010-12-11 11:36:00 |只看该作者
壮族就是壮族 只是中华民族一些文化的互相融合包容,有点相似罢了! 毕竟壮族是岭南土著民族!祖先是骆越民族~而汉族是北方黄河流域的华夏族! 并不是同源民族!而是大中华的文化的融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

听众

436

积分

水精灵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最后登录
2010-11-26
注册时间
2008-9-29
36#
发表于 2010-11-24 18:36:00 |只看该作者
张寿祺是黄现璠早年任中山大学史学教授时的学生,而且这种师生之谊沿续一生,这是事实。看过张先生的一些论著,其民族思想十分公正。李先生的一些壮学观,可以认同,只是不新颖。但看过李先生的一些人类学著作,感觉很一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

听众

359

积分

水精灵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最后登录
2012-2-5
注册时间
2008-5-15
35#
发表于 2010-10-19 18:30: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俍人后裔在2009-11-23 0:28:59的发言:

白荷婷之所以通过田野调查还是得出创造壮族的结论,就因为她不懂民国时期这一段历史,她所看到的只是民国造成的后果,并把这一后果看成壮族的全部现实,她没有做历史的纵深研究,而是将壮族的历史简单地定格在民国时期壮族汉化这个短暂的历史横断面上,因而把新中国成立后事实上是壮族的历史与文化的回归当成了共产党人为制造的产物。

评论:我不认为白荷婷不懂民国时期的那段历史,而是她根本就在故意歪曲事实。正像刘三姐本来就是壮族歌仙而现在一些伪学者非要做什么无中生有的考证一样,企图以此伪说来迷惑大众,从而证明刘三姐是汉族人。因为如此伟大的一位歌仙本是“壮族人”,在许多心胸狭隘又狂妄自大的汉族学者心中是难以接受的。

费孝通先生的女儿在一次谈话中就已经坦言:“壮族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人造民族”。他女儿懂什么,说出此话显然是受其父影响。今天一些民族学者一谈到壮族和瑶族就习惯引用费老的话,只能说这些“学”者无知无识透顶。

事实上,李富强所要批驳的问题,并非始于今天,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争论不休。当年壮学宗师黄现璠所参与的一系列社会历史调查和以事实为据排除干拢力争“桂西僮族自治区”和“广西僮族自治区”成立的实践活动以及他的研究成果《广西僮族简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和《僮族在广西的历史分布情况》(《广西日报》,1957年4月19日),已经成功地消除了当时的这类误识。现在白荷婷又拿出这类旧话题妖言惑众,不过是极少数唯恐天下不乱又习惯篡改历史的伪学者胡言乱语而已。当然,对这种胡说八道置之不理是不行的,李富强先生的反驳还是很有必要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3 14:04:21编辑过]
李富强教授曾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创始人之一张寿祺教授的研究生,而张寿祺是壮学宗师黄现璠的学生,那么,李属黄的孙弟子辈,继承黄老的思想不足为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1

听众

2365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3-4-25
注册时间
2004-11-10
34#
发表于 2010-8-18 12:42:00 |只看该作者

要回答白荷婷的质疑:壮族到底有没有认同的基础?我认为应该从壮族的自称入手。

关于壮族的自称,在壮学中,对之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不多。在张声震(1997)主编的《壮族通史》有过介绍,但不是很详细,仅大致列出各种自称的人分布在哪里哪里。由范宏贵和顾有识(1997)等著的《壮族历史与文化》用表格的形式把壮族的各种自称详细列了出来。梁敏于1996年发表在《民族研究》第三期的一篇文章《论西瓯骆越的地理位置及壮族的形成》,在揭示壮族各种自称方面贡献最大,他把壮族的几大自称的人口占壮族总人口的比例列了出来:自称布壮的约占壮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自称布依的占壮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弱;自称布土和布侬的合起来也占壮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弱; 这四部分自称的人口总数合起来占了壮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了。另外再加上自称布傣、布岱的,壮族的五大自称的人口数占了壮族人口数的大部分,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壮族五大自称的民众其交际用语与汉族人使用的汉语差异巨大,但是在壮族五大自称内部的民众在语音、词汇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大体一致,相互间可以互相通话;而且他们聚居的区域在地理上可以连成一片:共同居住的区域生态特征基本一致,相同的区域生态环境,一样的生产生存形式和共同的历史境遇孕育和造就了相似的文化特征。所有这些为他们之间的认同提供了前提条件(李富强,2006)。而壮族名称的“壮”字,则来自壮族自称中地域分布最广、人口总数占壮族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强的布壮。

综上所述,可见,美国学者白荷婷(K.Palmer kaup)女士认为“创造壮族是党中央及政府进行中华民族融合的权威政策的一种产物。” “壮族纯粹是共产党人为创造出来的民族” 并以此为起点“反思”中国的民族政策等等观点是错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

听众

277

积分

石精灵

Rank: 3Rank: 3Rank: 3

最后登录
2014-8-24
注册时间
2010-4-16
33#
发表于 2010-4-20 10:00:00 |只看该作者

嘿嘿,通篇没看完了所有跟贴,思路都变了好多,也知道了不少知识啊?!

博士还要读啲,观点角度要改啊!

我要自学壮文先!


我的理想:60以后成为壮族歌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

听众

277

积分

石精灵

Rank: 3Rank: 3Rank: 3

最后登录
2014-8-24
注册时间
2010-4-16
32#
发表于 2010-4-20 09:39:00 |只看该作者

我真的希望自己能够去读李老师的研究生,不过我已经是硕士了,什么时候招博士呢?

民族学,人类学是民大的强项!


我的理想:60以后成为壮族歌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

听众

2844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5-1-27
注册时间
2007-12-16
31#
发表于 2010-3-27 15:41:00 |只看该作者
“壮族”这个名词是共产党创造的,但“壮族”这个名词所代表的族群是客观存在的,就如“地球”这个名词是汉族人造的,但“地球”所代表的东西是客观存在一样。如果连这样简单的逻辑都不懂,足见这样的人的智商和别有用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

听众

325

积分

水精灵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最后登录
2012-1-28
注册时间
2009-10-1
30#
发表于 2010-1-30 04:23: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山魂在2009-12-17 13:29:55的发言:

支持这样的前辈。也许许多族人尤其初来家园的年轻一代贝侬还不明白为什么要在一些历史细节上总那么较真?

因为这些真的都是非常重要。没有过去,哪有现在?没有现在,又哪有未来?汉人有古语:“欲灭其族,先去其史。”即:要灭一个民族,先灭它的历史。一个民族的记忆被抹杀了以后,这个民族可以说就消灭了。好比一个人忘记了自己生存发展的历史一样,他就会很愚昧,就很容易被别人欺骗,蒙蔽,因为他没有历史的根基,没有文化的根基。所以还原真实的历史很重要,进行真实的历史教育很重要。

说得好,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主题

1

听众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9-1-23
注册时间
2003-4-24
29#
发表于 2009-12-17 13:29:00 |只看该作者

支持这样的前辈。也许许多族人尤其初来家园的年轻一代贝侬还不明白为什么要在一些历史细节上总那么较真?

因为这些真的都是非常重要。没有过去,哪有现在?没有现在,又哪有未来?汉人有古语:“欲灭其族,先去其史。”即:要灭一个民族,先灭它的历史。一个民族的记忆被抹杀了以后,这个民族可以说就消灭了。好比一个人忘记了自己生存发展的历史一样,他就会很愚昧,就很容易被别人欺骗,蒙蔽,因为他没有历史的根基,没有文化的根基。所以还原真实的历史很重要,进行真实的历史教育很重要。


人的一生有如负重致远,不可急躁。以不自由为常事,则不觉不足。心生欲望时,应回顾贫困之日。心怀宽恕,视怒如敌,则能无事长久。只知胜而不知败,必害其身。责人不如责己。不及胜于过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

听众

282

积分

石精灵

Rank: 3Rank: 3Rank: 3

最后登录
2011-9-12
注册时间
2009-6-30
28#
发表于 2009-11-23 00:28:00 |只看该作者

白荷婷之所以通过田野调查还是得出创造壮族的结论,就因为她不懂民国时期这一段历史,她所看到的只是民国造成的后果,并把这一后果看成壮族的全部现实,她没有做历史的纵深研究,而是将壮族的历史简单地定格在民国时期壮族汉化这个短暂的历史横断面上,因而把新中国成立后事实上是壮族的历史与文化的回归当成了共产党人为制造的产物。

评论:我不认为白荷婷不懂民国时期的那段历史,而是她根本就在故意歪曲事实。正像刘三姐本来就是壮族歌仙而现在一些伪学者非要做什么无中生有的考证一样,企图以此伪说来迷惑大众,从而证明刘三姐是汉族人。因为如此伟大的一位歌仙本是“壮族人”,在许多心胸狭隘又狂妄自大的汉族学者心中是难以接受的。

费孝通先生的女儿在一次谈话中就已经坦言:“壮族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人造民族”。他女儿懂什么,说出此话显然是受其父影响。今天一些民族学者一谈到壮族和瑶族就习惯引用费老的话,只能说这些“学”者无知无识透顶。

事实上,李富强所要批驳的问题,并非始于今天,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争论不休。当年壮学宗师黄现璠所参与的一系列社会历史调查和以事实为据排除干拢力争“桂西僮族自治区”和“广西僮族自治区”成立的实践活动以及他的研究成果《广西僮族简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和《僮族在广西的历史分布情况》(《广西日报》,1957年4月19日),已经成功地消除了当时的这类误识。现在白荷婷又拿出这类旧话题妖言惑众,不过是极少数唯恐天下不乱又习惯篡改历史的伪学者胡言乱语而已。当然,对这种胡说八道置之不理是不行的,李富强先生的反驳还是很有必要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3 14:04:2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27#
发表于 2009-11-27 16:41:00 |只看该作者
按理广东人也可叫粤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26#
发表于 2009-11-27 03:21:00 |只看该作者
加强壮学研究,构建壮族及相关民族文化自觉,促进其与其他民族的交流、沟通,既是壮学的目的和现实意义,也是壮学的神圣使命。任重道远。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听众

547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09-12-15
注册时间
2009-9-29
25#
发表于 2009-11-27 00:34:00 |只看该作者

感谢费孝通先生,感谢一切为真正的“文化自觉”做出贡献的人!
 


  1997年,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在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回顾了他一生对社会人类学的探讨,提出了“文化自觉”的理论。费老讲的“文化自觉”所强调的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应有“自知之明”,它“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按照费老的理论,任何文化传统由于历史的、地理的,甚至是偶然的原因形成了它的文化特点,这种传统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既包含着这种文化的优长,也会包含着这种文化的缺陷,所以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要发展都必须在与其他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社会文化人类学者应置身于“文化自觉”的建构之中,积极为人文世界多元性和一致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作出新贡献。
  费老由“文化自觉”概念和理论的阐述而提出的中国人类学的使命,同样适用于壮学。我们开展壮学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求猎奇的刺激,也不是为了满足思古之幽情,不是要画地为牢、故步自封、夜郎自大,而是要开展和深化交流与对话,促成文化自觉,创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文美境。要通过开展壮学研究弘扬壮族及相关民族的文化,使壮族及相关民族认识自我,实现文化自觉,从而增进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
  由于汉文化中心主义的长期影响,以及壮族没有统一的文字记录自己的历史文化等原因,壮族及相关民族的文化认同心理尤其淡薄,历史上,“汉裔”情结根深蒂固。因而,构建壮族及相关民族的文化自觉,壮学任重而道远。构建壮族及相关民族的文化自觉,一是要增进各族人民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他们更加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维护国家统一。二是要促进各民族交流、沟通,从而达成本民族对全球性、泛文化的人文一致性的认识,使其在现代化过程中,与世界性的“高层文化”良好结合,更具民族性和世界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7 0:39:21编辑过]

真的汉子 miz sim maenh(gaengj) fug leu!fug XX leu! baenz bouxsai caencaen(raixcaix,gvaqlawz) 或sim maenh mwngz neix,gou fug lo.mwngz dwg vunzsai cae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听众

547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09-12-15
注册时间
2009-9-29
24#
发表于 2009-11-27 00:28:00 |只看该作者
壮学:一个新时代的学术话语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已是民族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随着1991年广西壮学学会的成立,“壮学”成为壮族研究的新概念,壮族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壮学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既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某位研究者心血来潮,它既是顺应时代召唤的产物,也是壮族研究的必然发展。
                                                                               壮学:顺应时代召唤的产物
  壮族古称“西瓯”、“骆越”、“乌浒”、“俚”、“僚”、“俍”、“僮”等。在以汉文化为中心的古代,壮族一贯被视为蛮夷,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远离中原的“未开化”的群体,而且是一种不可与中原汉族同日而语的异类文化族群。尽管这一族群很早就被网罗于中央王朝之下,但由于中央王朝以中原为“天子之国”的唯我独尊的心态,使其对壮族先民及其他周边族群的态度都是无所用心的。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壮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政治地位的确立,如何认识壮族社会历史文化,更好地开展土地改革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便成为当务之急。于是,一种新型的壮族研究应运而生。但由于起步较晚,历史偏见深,马克思主义理论术语、观点的生搬硬套和中原汉文化中心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与禁锢,使得壮族的文化特色及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未能通过具有说服力的理论阐释而得以弘扬。
  改革开放为壮族研究提供了调整既有知识模式的机会,而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设西南出海通道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践,广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经济区位的确立,又呼唤壮族研究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已摒弃汉文化中心主义的观念与方法、正逐步更新的壮族研究既面临着挑战,又孕育着新的机遇。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壮学”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应运而生。
                                                                        壮学: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的结晶
  壮学产生所依赖的学术基础是壮族研究。严格意义上的壮族研究始于19世纪末,是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脚步而到来的,研究者主要是西方学者和泰国学者。这时的壮族研究仅限于族源和分布,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比较单一,所论证的材料主要是语言学材料以及文献中的有关记载,基本上局限于语言学或历史学的范畴。由于研究者都是以东南亚泰族为参照系,当他们发现壮泰民族有密切关系后,即先入为主地把壮族归为泰族。因此,长期以来,壮族研究在许多外国学者眼中,只能算是泰族研究或泰学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壮学概念的产生不可能来自外部。
  壮学概念的提出是人类学本土化的产物,也是对泰学的反正。国人对壮族的研究是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的。随着中国学者壮族研究成果的大量问世,外国人垄断壮族研究的局面结束,外国人对壮族的研究从此退居次要地位。此时的壮族研究,突破了前一阶段外国人的研究范围,涉及到了壮族历史、语言、习俗、宗教、婚姻家庭及壮族与汉族的关系问题。在研究手段和方法上,田野调查兴起,实地调查材料与历史文献得到了较好的结合。从学科的协作来看,语言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紧密配合,共同研究,使壮族研究别有洞天,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潜心于壮族研究的人数较少,而且受中原汉文化中心史观的影响,当时的壮族研究只能说是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研究的一部分,不可能有壮学概念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壮族被确认为统一的多民族祖国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享有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随着壮族历史新纪元的到来,壮族研究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人们逐步打破以“汉文化中心”史观进行壮族研究的束缚,使壮族由于长期受歧视、压迫而趋于淡漠甚至于湮灭的民族意识逐渐复苏。在壮学新视野的观照下,壮族历史和文化不再是附庸,对壮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不再被套入“中心—边缘”的范式中。同时,壮族研究也开始在与西方学术界的对话中,反观自照。壮族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壮学的使命和意义
  1997年,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在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回顾了他一生对社会人类学的探讨,提出了“文化自觉”的理论。费老讲的“文化自觉”所强调的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应有“自知之明”,它“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按照费老的理论,任何文化传统由于历史的、地理的,甚至是偶然的原因形成了它的文化特点,这种传统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既包含着这种文化的优长,也会包含着这种文化的缺陷,所以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要发展都必须在与其他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社会文化人类学者应置身于“文化自觉”的建构之中,积极为人文世界多元性和一致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作出新贡献。
  费老由“文化自觉”概念和理论的阐述而提出的中国人类学的使命,同样适用于壮学。我们开展壮学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求猎奇的刺激,也不是为了满足思古之幽情,不是要画地为牢、故步自封、夜郎自大,而是要开展和深化交流与对话,促成文化自觉,创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文美境。要通过开展壮学研究弘扬壮族及相关民族的文化,使壮族及相关民族认识自我,实现文化自觉,从而增进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
  由于汉文化中心主义的长期影响,以及壮族没有统一的文字记录自己的历史文化等原因,壮族及相关民族的文化认同心理尤其淡薄,历史上,“汉裔”情结根深蒂固。因而,构建壮族及相关民族的文化自觉,壮学任重而道远。构建壮族及相关民族的文化自觉,一是要增进各族人民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他们更加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维护国家统一。二是要促进各民族交流、沟通,从而达成本民族对全球性、泛文化的人文一致性的认识,使其在现代化过程中,与世界性的“高层文化”良好结合,更具民族性和世界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逐步融入全球一体化格局,加强壮学研究,构建壮族及相关民族文化自觉,促进其与其他民族的交流、沟通,既是壮学的目的和现实意义,也是壮学的神圣使命。地处祖国南疆的壮侗语民族,是珠江流域最早的开拓者和南方百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千百年来,与自中原南迁的汉族及其他民族互动融汇,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民族融合格局。当今世界民族冲突频仍,而壮侗语民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共谋发展的现实,为世人树立了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加强壮学研究,构建民族文化自觉,有助于揭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分析总结壮侗语民族民族团结优良传统的历史根源和文化底蕴,为消除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提供思想资源和文化启示,从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壮侗语民族与我国西南民族及东南亚各国许多民族的历史文化有不同程度的关系,这个自上世纪以来就为学者们发现并关注的问题,一直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浓厚兴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由于我国与东南亚各国交往的日益频繁,这个问题再次为各国学者和广大民众所重视。因而,如何以壮侗语民族研究为桥梁,加深对东南亚各族的相互了解,推进我国的对外开放,壮学学者肩负着尤其重大的责任。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如火如荼,南宁已成为中国—东盟贸易博览会永久会址,正作为中国—东盟枢纽城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今天,进一步加强壮学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壮泰传统文化比较研究”等项目的开展,已迈出了让世界认识壮族、让壮族走向世界的重要步伐,今后还要进一步促进壮侗语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与沟通研究,为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来源:《中国民族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7 0:30:54编辑过]

真的汉子 miz sim maenh(gaengj) fug leu!fug XX leu! baenz bouxsai caencaen(raixcaix,gvaqlawz) 或sim maenh mwngz neix,gou fug lo.mwngz dwg vunzsai cae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23#
发表于 2009-11-16 16:23:00 |只看该作者
人类学专家李富强登“八桂讲坛”驳西方谬论

2009年11月16日09:20


11月14日上午,人类学、壮学专家李富强登上设在广西图书馆多功能厅的“八桂讲坛”,主讲了“热点关注”系列之“壮族是创造的吗?——与西方学者K.Palmer Kaup等的对话”,用严密的逻辑论证、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无可辩驳的事实依据,有力地批驳了西方某些别有用心者妄图破坏民族团结的谬论。

美国学者K.Palmer Kaup曾于2000年出版《创造壮族:中国的族群政治》一书,认为壮族原来既无共同文化和历史来源,亦无彼此间的认同,声称“壮族纯粹是共产党的创造”,并以此为起点“反思”中国的民族政策。其实,这种观点是谬误的。李富强从壮族历史事实出发,揭示壮族的认同意识,反驳“创造壮族”的观点。李富强认为,我国政府在民族识别的过程中,对共同的历史来源和文化特征是高度重视的,在民族识别的过程中对所有群体的历史来源、语言、风俗习惯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以之为依据。壮族虽然自称繁多,语言不同,文化多样,但具有统一的族体认同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其三个认同层次,即自称群体认同、壮族族体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并非相互对立与排斥,而是和谐共存,构成了壮族文化“和而不同”的格局。壮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是在与华夏各民族的长期互动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其内涵和特征也表现为对中原地区和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和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

来源: 南宁日报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2

听众

5135

积分

东灵神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8-7-16
注册时间
2003-6-20
22#
发表于 2009-11-17 02:55:00 |只看该作者
那天我也赶早去听了,可是说句实话,我确实没有听出什么什么新意,壮族是不是人造的?这样的问题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问题,我想大部分壮族人也都知道,壮族绝对不是什么汉族的支系,不明就里的只能是一些广西以外的汉人,李教授的报告可以说是一种口水报告,这可能是因为他本人不是壮族人,他对壮族并不是十分了解,这可以从的了的报告中看出,他对“壮族是不是创造的”论证并不是着手于壮汉两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而是从史书上,和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对壮族的一些统计入手,论证了壮族是从元代就是历史记载的,不是共产党创造出来的,在我看来,要论证壮族是不是创造的,应该是从壮族特有文化上去论证,以证明壮族是一个和汉族有着明显差异的民族,在广西,即使是在汉壮杂居的地方,汉族和壮族之间也存在很明显的差异,比如壮族过三月三,汉族过清明,另外壮语和汉语普通话之间的差异更是天壤之别的,这些李教授都没有谈到,更让人不舒服的是后的关于民族团结的话题,如果说因为政治因素而这样的说话,也没什么大不了,可是他竟然说历史上广西没有什么民族矛盾,一直以来都是融洽相处的,我就想不通,这些人为什么总是喜欢粉饰历史,广西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血泪,瑶族人民的苦难更为深重。当然我们不应该活在历史里,可是历史也不应该被掩盖,要不就不要说,说了就要说事实。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也许有些偏激,可是我只想心里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灶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最后登录
2014-7-27
注册时间
2007-4-21
21#
发表于 2009-11-17 04:52: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榕在2009-11-17 2:55:09的发言:
那天我也赶早去听了,可是说句实话,我确实没有听出什么什么新意,壮族是不是人造的?这样的问题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问题,我想大部分壮族人也都知道,壮族绝对不是什么汉族的支系,不明就里的只能是一些广西以外的汉人,李教授的报告可以说是一种口水报告,这可能是因为他本人不是壮族人,他对壮族并不是十分了解,这可以从的了的报告中看出,他对“壮族是不是创造的”论证并不是着手于壮汉两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而是从史书上,和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对壮族的一些统计入手,论证了壮族是从元代就是历史记载的,不是共产党创造出来的,在我看来,要论证壮族是不是创造的,应该是从壮族特有文化上去论证,以证明壮族是一个和汉族有着明显差异的民族,在广西,即使是在汉壮杂居的地方,汉族和壮族之间也存在很明显的差异,比如壮族过三月三,汉族过清明,另外壮语和汉语普通话之间的差异更是天壤之别的,这些李教授都没有谈到,更让人不舒服的是后的关于民族团结的话题,如果说因为政治因素而这样的说话,也没什么大不了,可是他竟然说历史上广西没有什么民族矛盾,一直以来都是融洽相处的,我就想不通,这些人为什么总是喜欢粉饰历史,广西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血泪,瑶族人民的苦难更为深重。当然我们不应该活在历史里,可是历史也不应该被掩盖,要不就不要说,说了就要说事实。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也许有些偏激,可是我只想心里话。

大实话!

最主要的“语言差异”竟然没提。应该是有意回避。。。。。

策划这次演讲的目的,可能是XX..就近年来网络上某些极端人士对壮族的无理攻击和由此引发的一些现实矛盾作间接道歉和“和谐”引导吧。

特意选个汉族的教授,还拉个西方学者垫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7 5:18:3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听众

309

积分

水精灵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最后登录
2010-6-19
注册时间
2008-12-9
20#
发表于 2009-11-17 10:34:00 |只看该作者

壮族没有统一的民族认同感,主要是历史上壮族地区没有自己的民族英雄,没有能为人民解惑的巫师、法老文化,没有强劲的经济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3 19:20 , Processed in 0.352523 second(s), 4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