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7612|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云南壮族的文字

[复制链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3-27 10:59:00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一、古壮字
(一)刻木为契
历史上壮族先民曾经历过"刻木为契"的时代。据《旧唐书·南蛮传》载:"东谢蛮,俗无文字,刻木为契。"至清代广南府,"犹刻木结绳之陋也。" 其方法大致如《岭外代答》卷十所载:"瑶人无文字,其要约木契合二板而刻之,人执其一,守之甚信。若其投牒于州县,亦用木契。余尝摄静江府灵川县,有瑶人私争,赴县投木木契,乃一片之板,长尺余,左边刻一大痕及数十小痕于其下,又刻于其下,又刻一大痛于其上,而于右边刻一大痕,牵一线道贫下中农于右大痕,于正面痕其上,而于右边刻,而钻板为址余小窍,各穿以短穰而对结绉焉,殊不晓所谓。译者曰:'左五大痕及数十小痛,指所论仇人,将带徒党数十人以攻我好;左上一大痕,词 主也;右一大痛,县官也;牵一线道者,词主遂投县官也;刻以箭为形,言仇人以箭射我也;火烧为痕,乞官司火急施行也;板十余窍而宽余草结绉,欲仇人以牛十余头备偿我也。结绉以喻牛角云。'"这是对刻木为契为完备的记录。
(二)古壮字
古壮字也叫方块壮字,或称土俗字,壮语称为sawndiop 。"它是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斗争仿效汉字六书构字方法创造并不断发展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字。""自古至今,它一直在壮族民间流行,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壮族人民用以传情达意、陈理记事的工具。" 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的《古壮字字典》收入民间普遍使用的古壮字4800多个,另有音同义同写法不同的异体字8000多个。据学术界研究,这种古壮字在唐代就已流行,最早见于唐代的碑文。发现于汉文史籍中最早的为南宋范成大于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所著的《桂海虞衡志》,在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书中也有记载,云南壮族的部分地区也流行有各不相同的若干种"方块壮字",壮语称为 或 。根据何正廷、蒙斯牧二位先生的研究,云南文山州历代流传下来的"方块壮字"字体大致分为4类。
汉借字 分借音、借义、音义全借3种。借音,字是汉字,字音按汉字的读音或近似的读音,表达某个壮语词的意义。例如:
字形 壮语词义
古 "我"
米 "不"
罗 "懂"
斗、麻 "来"
你、泥、宜 "这"
欧 "要"
借义,借汉字的原义,读音则按壮语的读音。例如:
字形 壮语词义
猪 "猪"
羊 "羊"
屋 "家"
哭 "哭"
一 "一"
二 "二"
音义全借,是照搬汉字。此类字比较多。如"省""道""戏""南""乖""文""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数字的读音是借自汉语粤方言的。
形声字 用两个汉字结合为一体,分别借用其间音和义,即用一个汉字为声旁,用另一个汉字为意旁,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字。例如:
字形 壮语词义
巴(左形右声) "鱼"
丁(左形右声) "脚"
外牛(左声右形) "水牛"
必鸟(左声右形) "鸭"
那(上声下形) "田"
龛(上声下形) "死"
会意字 用汉字或汉字偏旁构成会意字,其字与汉字的字意无关。与上述"汉借字"和"形声字不同,这类字只借汉字的字形,不借汉字的字音。例如:
字形 壮语词义
石 "重"
天 "白天"
天 "天空"
水 "泉"
洫 "血"
可 "脸"
自造的独体字 用汉字的偏旁和简笔形造字,其字和原汉字在读音、语义上都没有什么联系。例如:
字形 壮语词义
"做"
"一半"
"不"
"和"
"站"
"晚"
由于云南壮语存在各种方言与土语,各地壮语语音差别较大,这些"方块壮"字在各地的读音也不同。其次,"方块壮字"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各造各的,又没有集中讨论,统一规范,往往出现互相看不懂对方的"方块壮字"的情况。如壮语"我"一词 ,有的用汉字"古"表示,有的用"苛"表示。"这一词 ,有用"你""泥"""宜"3个字分别表示。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虽然用"方块壮字"书写的壮语经书很多,能看懂的人却很少,甚至掌握经书的"而布摩"也只难读懂出自词一师爷的师兄师弟的经书,读不懂其他布摩的经书。因此,古方块壮字未能成的文字未能成为壮族通用的文字。
方块壮字历史悠久,在保存壮民族文化遗产方面起重要历史作用。概而言之,古壮字有如下几方面的贡献。
①记录壮族的创世神话。创世神话反映壮族先民对客观世界的朴素、天真的解释。有一部创世神话叫《摩则杜》,"共36篇,全是五言律诗。内容包括'分天地'分阴阳''分生殖器''只让人讲话''两兄弟厮杀''洪水漫天地''姑倒传人种'等。'分天地'一切叙述了在极为遥远的古代,天地水连为一体,混混沌沌,昏昏沉沉,飘 浮不定。布洛朵大神号召众生灵,用铁柱撑天,用铜钉钉地,才把天地分开,事成之后,布洛朵对众生灵论功行赏。在'分阴阳'里叙述天地分定后,世间万物阴阳未定,公纯洁不分,经常 争吵。布洛朵将世间万物拿来称,规定重的为雌性,在下方,轻的为雄性,应该在上面。布洛朵称了鸡、鸭、鹅、狗、猪等,还称了黄牛和水掉。天地也拿来称,天有五钱,地重五十,天轻往上升,地重往下没。世界一切都称过,轻的是雄性,重的是雌性,轻为阳,重为阴。'分生殖器'里说虽然雌雄已以通过称来规定,但雄性生殖器的大小、长短没有规定,繁殖能力有快有慢、朋多有少。各种动物都都争着繁衍后代,经常吵闹不已,纷纷去找布洛朵大神告状。布洛朵设想,如果让大动物繁殖太快,小动物就找不到食物了。于是他出了个分生殖器的主意殖太快,小动物就找不到食物了。于是他出了个分生殖器的主意,让大家去抢,抢得大的安大的,抢得小的配小的,报抢不着的不能怪谁,分生殖器那天,马跑得最快,人骑在马背上也赶到的早,牛落在人后……鸡后到。其实布洛朵安排拿得大生殖器的繁殖慢,拿得小生殖器的繁殖最快?quot;
②传抄宗教经黄。方块壮字的主要使用者是布摩。壮族老人去世后,都要请布摩念唱超度经文。这类经文大都用方块壮字传抄。例如有一部叫《喝泰》的超度经文。超度时?quot;首先念",'摩朵',有时叫'请土地'。朵迪是传说中一位能够沟通阴间和阳间,无所不通的倒霉,他能把死者到处漂游的亡灵找到。为此,布摩要通过焚清香摇铜铃,不时呼唤将朵迪请来,又通过朵迪将死者的灵魂找回来。接着要念《报德经》、《掉念经》、《忆恩经》、《寻路经》和《送祖经》等,内容是对逝者和祖宗的沉痛哀悼和一片缅怀之心,其情节哀伤、凄厉、庄重、肃穆。"
③壮族布摩为人驱魔送鬼经文也用方块壮字传抄。"如《麻戛忍》是布摩 为畜瘟人病的人家念的一部经。布摩在念经过程中还象征性的打扫房屋,从正房、耳房到前房,表示已将作祟的魔鬼赶出去。《麻襄迪》是布摩驱除摩鬼之后,祈求祖宗保佑一家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所念的经文。《邦唐菲》是布摩给多次流产的妇女念的'收魂保胎经'。壮族传统认为,妇女多次流产是因为'昌兴'(勾魂郎)勾走了她的魂所造成的。要由布摩念经,领着妇女的魂步上十二道 台阶,双下完十二道台阶,表明在任何一个台阶上都无法立足,因而不能随'冒兴'乱走,安心回家,保住胎儿,生育后代。另外,在壮族的传统观念里,还有'少兴'(勾魂姑),如果某个男人婚后不关照自己的妻子,以至长期不育,则是他的魂被'不兴'缠住了。也要请布摩念《邦唐菲》解厄。另外,壮族的一引起卜辞,如《丝多在(鸡卜辞)等也用方块壮字传抄。"
③记载壮族的生产技术、历法和医药。用方块壮字记载壮族生产技术的古籍有《铜源经》、《造屋经》、《造棉布》等。《铜源经》讲述铜的发现、冶炼和使用。《造屋经》叙述如何备料、造屋的结构和技术。叙述历法的有《丝巴克》,叙述日月的产生与轮回的原因。其中说:"古人这么说,先辈这么讲,明月留上苍,阳光照大地,兴起年月日,日时分阴阳。每轮一百二,一年十二月,月明起十五,十五起月黑,十二时定日,日月轮回转…?quot;药书如《丝雅》等。
④在壮族历史上,不少民间艺人使用方块壮字来记录、编写民间故事、传说、山歌、民徭、谚语、童话和 戏剧等。故事传说如《九虎山传奇》、《人龙通婚》、《勾魂郎》、《六郎洞》、《侬智高》等。用方块壮字创作的情歌、山歌,如月《月皎皎》、《情奔赋》、《花歌》、《酒歌》、《茶歌》、《常相伴》等。记述家庭生活的古籍有《做饭》、《育女》等。
二、新壮文
1952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派人到广西壮族地区对壮语进行了初步调查。1954年又派工作队到广西,会同原桂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对壮族方言进行普遍调查。经过整理和比较研究,于1955年制定出《壮文方案》草案,并在《广西日报》上公布征求各方面意见。1957年11月29日,国务院全会议第63次会议正式批准《壮文方案》,并在壮族地区推广使用。新的壮文是以拉丁字母为字母形式的一种拼音文字,共26个字母,与英语字母完全相同,并以z、j、x、q、h等字母分别作为二、三、四、五、六调的调号(放于字尾)。它是科学的一种文字,是壮语的书面形式。它与壮语的语音相一致,认出字形、读出字音,就懂得字义,易于学习,便于掌握。只要熟记声母、韵母、声调和懂得拼音方法,就可以书写自己的话和要写的文章。
新壮文是以广西武鸣壮语为标准音,以壮语北部言言为基础方言的拼音壮文。由于云南壮语与标准壮语差别较大,因此,有些地区根据本地壮语语音特点,对壮文方案作了适当增删。现在文山州内推行或试行的有国务院批准的壮文方案,州人民政府批准的文山壮语拼音方案及邱北壮语方案。壮文在云南省还在试行、推行阶段,从1984年起主要用于开展扫盲和学前试验。由于拼音壮文是新创造的文字,推行的时间短,还未深入到壮族群众中,还没有被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9#
发表于 2007-3-3 21:08:00 |只看该作者
来自何处没有交代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听众

201

积分

新来贝侬

Rank: 1

最后登录
2007-3-2
注册时间
2007-2-26
8#
发表于 2007-2-27 00:29:00 |只看该作者
关于蛮王侬智高的相关史料、传说及少,在其故乡柳州市更是难寻。倡议设专门机构研究发掘,复其历史本来真相,给侬智高重新进行历史定位,在其故居柳州蛮王城建祠立碑,翻开那厚重的历史之页,让人们知道侬智高事件怎样影响宋朝土司政治制度变革。           南蛮壮老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7#
发表于 2003-3-27 11:24:00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艺术


一、古代歌舞与音乐
壮族先民僚人善歌,在节日或红白喜事用歌声传情达意。这一习俗在唐宋时期已经形成。结婚典礼上为祝贺新奴而举行的歌会称为"送老"。《岭外代答》卷四载:"岭南嫁女之夕,新人盛饰庙坐,女伴以盛饰夹辅之,迭相歌和,含还必须凄惋,各致殷勤,名曰送老。言将别年少之伴,送之偕老民。其歌也,静江人倚苏幕遮为声,钦人倚人月圆。皆临机自撰,不肯踏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凡送老皆在深夜,乡党男子,群往观之。或于稠人中,发歌以调女伴,女伴知其谓谁,亦歌以答之。"
西南番有自己的舞与曲。《宋史·蛮夷四》载: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龙番等到宋廷朝贡,宋 太宗"令作本国歌舞"。其歌舞独具特色。"一人吹瓢笙如蚊呐声,良久,数十辈连袂宛转而舞,以足顿为节,询其曲则名曰水曲。"舞蹈所吹的"瓢笙"即芦笙。
二、壮剧
壮剧是随阗壮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丰富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和杂耍技艺的基础上,吸收汉族戏剧的一些表演形式而成的一种舞台艺术形式。云南壮剧有富宁土戏、广南沙戏和文山乐西土戏3个分支。
(一)富宁土戏
富宁土戏有近300年历史,主要流行在富宁县城关、皈朝、剥隘、那能、洞波、者桑、板仑、花甲、谷拉、阿用、郎恒等乡镇,鼎盛时期业余戏班多达百余个。剧目内容多取材于壮族民间故事或中国历史传说,传统剧目有《侬智高》、《弄娅王》、《弄隆洞》、《石达开》、《螺蛳姑娘》、《烈女救夫》、《林朋卖武》、《罗通扫北》、《打鱼杀家》、《双贵图》、《五虎平南》、《薛丁山征西》、《蟒蛇传》等。20世纪30年代,在红军的帮助下,建立了以九弄为中心的滇黔桂边区革的工具,结合形势,创作了《农民为什么这样穷》、《劳农会是农友之家》、《红军战士打得好》、《我们胜利了》等短小精干弘所革命的剧目。富宁土戏音乐包括"哎依嗨""哎哟呶""依嗬嗨"4种声腔。各处声腔独立成戏,即某一个戏班只演唱一种声腔,互不混用。1959年11月19日成立富宁县文工团,1962年改为文山州壮剧团,4种声腔实现合流。
(二)广南沙戏
至迟清光绪年间,沙戏在广南已很普遍。同治庚午举人、广南才子陆贷秋暮年观沙戏即作《竹枝词》一首:"老人厅畔筑高台,勒少勒帽得得来,笙箫鼓乐相杂奏,咙哑一声戏场开。"清末,受外来戏曲的影响,壮族沙支系一些有文化的民间艺人,把固有的民歌、音乐、舞蹈、说唱、武术等融为一体,搬上舞台,形成了沙驱。沙戏的特点是舞蹈性强,以扇子为主要道具,生用团扇,旦用折扇。主要曲调?quot;正调",女唱"乖哥来",男唱"依阿里"。布摩也把设坛打醮的锣鼓法令,祈神驱邪的咒语、鬼符搬上舞台,作为开台、收台程式。伴奏乐器主要有缧马腿骨制作的胡琴和鼓、芒等。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建立了北路的底圩、坡佣、弄追、西松和东路的里叩、乐贡6个沙戏班。民国以后,又建立了北路普卡、者卡,东咱板蚌、老寨4个戏班。
时期的沙戏与间信仰关系密切。在10个沙戏班子中,有7个是布摩担任班主,素有"布摩不开腔,戏班不开箱"之说。班主不是布摩的戏班也要供奉祖师万法教主、玄天仁威上帝、指同等。演出一般在正月初二、十五、二朋初一。一年3次,一次演出3-5天。演出前由班主进行开台仪式。在后台设一香案,烧香3柱,酒3杯,敬献戏神,班主口中念念有词,祈祷演出成功,乞求神灵保佑全村寨人安畜旺、五谷丰登。演出结束,以同样形式收台(封箱)。
沙戏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如《薛仁贵征东》、《东虎平南》等。根据明清话本传奇故事改编的《三堂官》是目前云南省内较为完整的戏曲剧本之一。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0刻本,由原者卡班主翻志学珍藏。用本地区民间故事编写的剧目的《侬智高》、《万年树》、《唤春鸟》《娜阿妮》、《白云村姑》等。沙戏剧目多由口授心传,有剧本者少,有的随艺人的过世而绝传,现能整理演出的有六十余个。
(三)乐西土戏
开成于清光绪年间,流行在文山县备厚乡乐西村一带。有""追召士""荣考吭""咙埋"和"咙阿西"4个唱调,分别在仙场,收尾和剧中使用,表现各种悲欢离合和困苦情绪的唱词内容。在正朋初一至十五日内演出。演出前要进行开台仪式,设灵牌位,班主焚香,念祷词,乞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当时杀鸡献饭,以后开始唱戏,以演出《香出记》为开场,《闰张过五关斩六将》为扫台(剧目。演出结束先拜本村观音庙,然后沿寨内主干道蔌寨心到武庙拜关公后卸装。传统的剧有《蟒蛇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三、民间舞蹈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人民继承了先辈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并不断加以发挥、改造,同时吸收周边民族舞蹈艺术特点,创造了多彩多资的壮族舞蹈艺术。壮族民间舞蹈大致可分为祭祀舞蹈、庆典舞蹈和生产生活舞蹈。
祭祀舞蹈是在祭祀和丧事活动中表演。如纸马舞、金钱棍舞、布摩舞等。
纸马舞主要流传在文山坝子一带。传说古代交趾入侵边境骚扰村寨,某寨的男人们都奔赴前线。交趾兵欲偷袭寨子,掠夺财物,王三姐急中生智,制造纸马,吓退敌兵。三姐去世后,人们就套上用纸糊布裹、染上颜色的假马跳舞,为她送葬。纸马用竹篾扎成,用绵纸祷糊。舞蹈时将纸马跳舞,为她送葬。舞者多为50岁左右的妇女,一般为8人,两人身穿纸马,一人主持两把小刀,两人手持大刀,一人头戴鬼面具手拿手巾,一人头戴鬼面具手拿拂尘,一人持狮子头。跳时,伴着马铃、鼓、锣、钗声,马头不断抖动,或所啼长啸,或奋蹄奔驰,持刀者前刺后杀,左劈右砍。
金钱棍舞,又称霸王鞭舞。壮族民间广泛流传,一般在丧事活动中表演。金钱棍是用一根长约1米左右、宽约3-4厘米、厚约2厘米的坚质木料或竹棍做成,棍上串上铜钱。一般由二男各持一根金钱棍同时表演,动作相同,方向相对,无乐器伴奏,舞时,右手握住棍中部按不同的要求抖动钱棍,左手不停地抹动棍上的铜钱。表示要把棍上的钱抹下送给亡人,以备亡人在途中和到阴间使用。或右手舞弄钱棍与左右肩相碰,左手则前后自由摆动。
布摩舞,只限于布摩跳。在丧事或祭祀活动中由布摩做法事,边唱边舞,动作简单,用鼓、钹等打击乐器伴奏。
庆典舞蹈在庆祝战争胜得、丰收、节日等活动中表演,如铜鼓舞、牛头舞、狮子舞等。铜鼓舞在前面的章节已有人么述。牛头舞,壮族地区广泛流传,壮语称为"弄咒歪"。牛头用木和竹编一个水牛头国呆,而后用灰布套着缝好,并连接约1.5米宽、2米长的花布作牛身,制一条50-60厘米长的牛尾,画上鼻、眼、角毛,形象如牛。双人舞耍,以全套武术表演开路。武术队各人手拿钱鞭、钉耙、鼓杆、棍棒、钗、大刀、双刀、钩镰、流星等等排成双行队,边舞边迈步,秩序井然。还有一执绣球(宝珠)者在前引路,并有戴猴脸、罗汉脸具者手执刷坟蒲扇滑稽地跑前跳后护着牛头,在锣鼓、唢呐伴奏下慢慢前进。
反映壮族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的舞蹈比较多,如舂堂舞碗舞、手巾舞、草人舞等。这类舞蹈一般在节日喜庆时表演。
碗舞主要流传在沙人聚居区,常在春节、二月过小年、三月三、景月节 等节日活动中表演。表演时选择在宽阔的广场上跳。参加者人数多少不限,但必须成双,并有领舞。舞者身着盛装,男女相对而立,每人双手各拿一个碗和一支筷,以筷击碗为伴奏节拍。舞者时而转体,时而屈伸,时而换位。舞步随着碗筷的敲击声,时起时伏,往复移动。
手巾舞,是壮族人在逢年过节、娶亲嫁女时跳的自娱性群众舞蹈。道具仅用一块毛巾,参加人数不了发,舞者越多,气氛越欢快热烈。动作多表现壮家妇女插秧、打谷、纺织、扯线、做鞋底等劳动和生活情景。
此外,云南壮族地区还流传一些拟兽舞蹈。如猴拳舞。属自娱性舞蹈,是壮族人民原始狩猎生活与飞禽走兽感情至深的一种模拟舞蹈。因为舞一出手必然伸出拇指、食指、中指,所以又名?quot;三指拳"。
四、民间美术
(一)壮锦
壮族人民自古以来自种棉、自纺纱,用自制的木织机编织壮布,除满足自己缝制衣被、蚊帐所需之外,尚有剩余作为商品外销。至今许多壮族村寨仍用木织机编织壮布,广南有到八宝镇八甲、坝龙、坡现等壮族寨已发展成为"织布村",生产的壮布销往省内外。壮锦是壮布的升华,是一种纺织工艺品,具有色彩艳丽、厚实别致等特点。花纹图案丰富多彩,有水纹、云纹、万字纹、回字纹等纹饰。图案构思严谨,寓意深刻,生动形象,有鲤鱼跳龙门、双在抢宝、百凤朝阳、鹊雀登梅等等。花色品种多种多样,有床毯、被面、围腰头、背带心、头巾挂帘等。清代沈日霖《粤西琐记》中记道?quot;壮女手艺颇工,染丝织锦五彩烂然,与缂无异,可为菌褥。凡贵宦富商,莫不争购之。"道光《广南府志》称壮族"男女勤耕织,贯挑棉锦"。可见,出自壮族妇女之手的壮锦,色彩斑斓,工艺高超,为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所青睐。
(二)刺绣图案
壮族善刺绣,刺绣手法很多,计有平秀、打点、盘辫子布贴、包花等,用色对比强烈鲜艳,表现内容既有传统的花纹图案,也有向其他民族学习的各种新图案。传统图案各支系自有其特点。
侬人支系人口最多,分布最广,传统图案呈现出地域特点。马关一带的传统图案母题是蛙纹样,有"大如意"形和"团花"形两种,含义是多子多福,多用于装饰背带。"大如意"形是在背带心正中连串3只蛙,为3个大如意形,两侧的圆环里放置蝌蚪,形成母蛙和蝌蚪在粼粼波光中嬉戏的"母子游乐图"。"团花"形是在背带心绣一朵红缎布贴大花,花中用黑布剪成蛙纹贴四隅,有变形的小蛙图案,布局充实饱满,制作手法偏爱拼贴。拼贴的部件有两类:一类是用黑土布剪就图案,衬上布壳,再贴在用彩缎优成的部件上;另一类是用布壳剪好花纹,铺上棉花,包上各色彩缎,糊封后贴到缎底部件上,用羊皮锁边,最后将部件镶拼缝牢,效果浑厚华丽,金碧辉煌。砚山一带的背带心在如判决书纹样正中有一帽掰手分脚的立人形纹样,人面似狮,有发有须,耳若豆荚,张嘴怒目,腰部有花纹装饰,形态威武。另外,凤凰变成纹样也较多,反映了壮族人民对凤凰的崇拜。
沙人支系的图案母题多为蝴蝶变形纹样。人们对蝴蝶纹特别喜爱,在衣领、袖筒、鞋面、围腰、小孩衣帽、背带等一切装饰部位都绣有各式变形蝴蝶;许多背带心整块都用蝴蝶纹装饰,有的多达36只,形态各异,不相类同。沙人中的白沙绣花最精,善用五彩丝线将花瓣及枝叶的明暗深浅生动地表现出来,用色协调艳丽,形象生动饱满,表现题材多为牡丹;黑沙偏爱布贴织金,花纹精细,显示妇女工艺精巧的特长。
土僚支系分为搭头和平头两种,其刺绣图案亦各有特点。搭头土僚长于绣花,题材多为牡丹,造型特点是平剖面展开,布局多为带状。此种形式在鞋面和背带中最为普遍。此外还有一些特殊造型的动物图案,其中牛的图案最为稀奇。其造型是写实的,色彩浪漫;空隙处补以鲜花枝叶,一般都安排在装饰在部位的中心上方。凤凰(或公鸡)的造型也有特别的地方,头、身和脚皆为侧面,其尾部则变为扇状展至头部上方,形成扇状造型。还有小狗和鱼,常布置在团花四周。平头土僚的刺绣图案多用于外衣上面。最有特色的是上衣的前后有补子,后补多用桃红线绣成,固定形式是在15厘米见方的方形正中绣一颗珠宝,四隅各放一只形如小狗的小龙;前补则用各种色布以三角、四方拼成方块。背部腰间用布贴成一条飞鸟纹样,形状为一大一小的螺纹吧弦欢苑沙帷?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6#
发表于 2003-3-27 11:24:00 |只看该作者
第九章 文学与艺术
第一节 民间文学

一、民间歌谣
(一)劳动歌
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壮族世居在热带、亚热带的江湖河边。常用歌唱的方式来赞扬居住环境的优美与物产之丰富。如流传在师宗县壮族地区的《百肖》(百, 壮语,走的意思,肖,指荒无人烟的炎热地方),就很典型,歌中唱道:
……
那地方哟有宽宽的河谷,
那地方哟有好在的田畴。
……
清清的尖河水中间流,
肥沃的大田两边摆。
……
那地方哟实在好,
棉花像树高如竹,
雪白花团大如伞,
伸手能抓一碗花,
一次就摘几挑棉。
……
壮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手工业,咏唱手工业劳动,形成了壮族劳动歌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反映壮族手工业劳动的歌谣有《织布歌》、《建桥》、《造船放船》、《煮饭歌》等,《织布歌》主要叙述壮族人民辟地、种麻、纺线、织布的全过程。分4节。第一节买刀辟地,春播夏薅,言种棉之辛苦。歌中唱道:
……
冬月忙开挖,
腊月忙晒粪,
二月忙栽种,
六月忙薅锄。
……
滴滴汗如土,
表妹多辛苦。
……
第二节唱七月棉结果、八月棉花开及摘棉花的过程。第三节唱弹棉织布的场景,如:
……
左脚下右脚上,
上下蹬不停。
巧手摆穿梭,
织布声清脆。
第四节写表妹织布送情哥,情哥感谢,思念表妹。《织布歌》一般为师宗壮族沙支系小伙子与姑娘谈请说爱时唱的歌谣。《造船放船》也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的场景。歌分3段。第一段,择吉日造船,每年二至十月为农忙季节。正月、二朋入山选伐木材。歌中唱道:
……
择得一天好,
选得一吉日。
……
辰日是黄道,
卯日好造船。
……
正月与二月
……
两月正空闲。
空时探深山,
扛斧入森林。
第二段寻得木匠造船。第三段写放船。唱道:
……
大伙放龙船,
船顺流而下。
……
(二)古歌
壮族古歌,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故事情节较为完整,金星叙述人类社会发展情况或民放迁徒征战过程。如《盘古歌》、《话说砍茅屋蕉》等/《盘古歌》在婚丧嫁娶的喜事中或节日聚会时唱。歌词说:先为天压地,且有玉寻铁匠打四根铜柱,分开天与地。天上灰蒙蒙。地上黑洞洞,人丁不以达。玉皇又去借得12个太阳,晒得海枯石料。地神求神仙,惊动了龙王,龙王降雨淹没世界,只剩两史妹。在玉皇的说劝下,兄妹成婚传人烟。后有青蛙向神仙喊叫,震惊二郎神,二郎神用箭打落10个太阳,只留一个白天照,一个晚上出。神仙射太阳时,第一箭射出去,有爹娘、儿女、兄妹、弟嫂;第二艏有悲乐、哭笑、死活、大小;第三箭有了牛犁田、狗看家、好和坏;第四箭有种有粮有田栽秧、有粮仓、有早和晚;第五箭有山有水、有树有草、有村有寨、有名有姓;第六箭有苦有甜、酸辣、吃喝、饱饿;第七箭有天地、阴云、晴雨、雷火;第八箭有女出嫁、有男结婚、有夫有妻、有家有室、第九箭有钱讨亲、有粮盖屋、有礼节、有人相帮;第十艏有年月日、有吉凶、有八字单。
《话说砍芭蕉》共分两段。第一段说:遥远的古代,官家征调土僚兵去作战,要他们充当先锋,取胜后才准回家。土僚兵开始长途跋涉,经过滔滔河水,打了胜仗。土僚兵谢绝官家给的轿与马,徒步回家。途中,在上下两寨宿营。次日,上寨公鸡叫就出发,住在下寨的士兵,因没有公鸡,等母鸡叫时,天已大亮,于是出发追赶前队。前队以砍芭蕉作为路标,后队看到砍过的野芭蕉已长出很长一节,认为前队走远了。问芭蕉,芭蕉说还可追上。遇到追栗树,路过麻栗林,均说还可追上前队。土僚兵走得精疲力竭,再也不能往前走,在有地板藤的地方住下,开荒种地。种荞麦、稻谷,稻谷上交官家,人们只能吃荞麦度日。生活极度困苦。第二段说:某年北方打仗,土僚男人应征参战,分别时夫妻难分难舍。土僚兵作战英勇,战争结束,皇上安排坐轿骑马回家,被土做法官兵拒绝。土僚官兵走路回到家时已过年关三十。妻儿在家久盼远征者归,忙忙碌碌备办年货。唱道:
妈在家说话,
年关已来到,
儿子也在说,
三十晚上到,
爹还不回来,
这年不好守。
……
有福人过年,
杀猪百斤重,
无福人过年,
杀个水田鸡,
人家又杀鸡,
我家杀蛐蛐,
三十晚过年。
娘母在家过。
整个正月家人均盼望远征者归,直到正月二十九日出征者才回业。夫妻情长,互问长短。正月三十团圆过小年。过完小年,夫妻下田开垦劳作,后来在山上抓到一只麂子抱送皇帝。皇帝看到土僚兵能干,又派土僚筑开化府城。筑好府城,皇帝看后非常满意,封给土僚官,土僚辞官不做,皇帝分给府城四周的田地耕种。从此,春种夏收,土僚过着较安定的生活。
(三)酒歌
壮家来了客,喝酒就唱歌。酒歌多是在各种宴席上,由主客对唱出现。主人唱的多是谦虚客套之词。客人唱的多是赞扬感谢之词,双方使用的唱词生动活泼、饶有风趣,如主人唱道:"苦不得,对不起,苦不得,汤菜当酒?quot;。客人唱道:"苦得多,求酒多,苦得多,鲜肉摆酒桌。"流传于师宗壮族沙支系的《送背兜歌》是曲型的酒歌。外孙到一两岁时,外婆家选定吉日,到女婿家送背兜。女婿家备2-4桌酒席,参加者多为妇女。席间由布摩开始唱一段,后面全是奶奶和外婆对唱,无法对答的请布摩代答。《送背兜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布摩唱,内容说外化、外婆送背兜礼古已有之,送了之后,小儿好养。对背兜进行描述夸赞道:
这背兜绣着葫芦花,
还有桃花一朵朵,
上面绣有梨树花,
边上金色羊此镶,
四角绣着四朵花。
……
夸外公本事大,赞外婆手艺高。接着唱女婿下河拿鱼备办酒席的经过。第二部分是外公、外婆与公公、奶奶的对唱。外公、外婆唱夸赞主人款待,自谦所送这礼微薄之词。公公、奶奶唱赞客人送礼厚,自谦招待不好之词。
在师宗县境内居住的壮族人生活习俗中,凡客人到村中,不论男客女客,村里的歌手都要邀请客人对歌。在对歌中,若客人唱不守主人,主人在结束时唱两调刺激性的歌。若客人胜人,主人就要找老歌手教唱调子,寻找机会再找客人较量。唱的调子称《会客调》、《会客调》有串门、开门、进屋、赞房、谢房主人等段落。《串门》一段唱歌手找遍全村才找到客人。《开门》一段唱请客人留宿的主人家开门。《进屋》一段歌手唱些要打扰主人之类的歉意词,表示要与客人对唱的心情,开始了主客对唱。《赞房》一段,夸赞主人房屋之宽敞美观及热情款待等。如:
做房两头翘,
四角像官廷,
四方传好名,
装修不一般。
……
主人盖好房,
客人福气好,
饮酒又作乐,
华堂对情歌。
最后一段盛赞主人之款待。
(四)婚礼歌
流传在师宗壮族地区的《婚礼歌》分讨媳妇、嫁、娶、出门、贺新娘、拜堂等调。内容是叙述从媒人去提亲到结婚这天的全过程,以及母亲教女儿如何侍候公婆等礼孝。《讨媳妇调》第一段叙说媒人前往说亲的旅途经过。第二段说在村头碰见放鸭、浣纱的妇女,打听村寨中谁家有未出阁之女。每三段唱媒人到姑娘家,父母不在家。每四段起开始了姑娘父母与媒人的对答。先为主人自谦道招待不周的话,媒人赞扬款待,接着寻问女方是否有人提亲,姑娘母亲只说自己的女儿无本领。媒人夸赞后,母亲唱道,此事要请丈夫家族作主。接着父亲唱嫁女的一些要求,要一定的礼钱之类的词,媒人承诺。婚事定睛。《嫁娶歌》以母女对唱的方式出现。女儿唱舍不得离家,母亲的唱词教给女儿一引起生活常识,劝慰女儿。《下门坎调》,唱女儿出嫁时,每下一道门坎,母亲都要教一条做人的道理,要求女儿孝敬公婆,和睦妯娌,以礼待人。如下第三道石坎时,教诲说:家中有公婆,火塘边有缸罐,走路要小心跨过柴头,踩着柴头,火星飞起来会烫着老人。下第九道门坎时,嘱咐女儿舂碓不要用力过猛,否则,米会飞出碓窝,被人笑鲁莽,等等。新娘拜堂后,要后亲来唱《祝新娘拜堂词》,唱词大意是新人来家后,万事吉利?quot;"生男继父业,生女接母班"。最后是《赞新娘调》,主要是赞扬新娘貌美心灵更美,尊老爱幼等。
富宁县壮族在新娘入洞刻后,另摆一桌专门招待"接娘"和"送?quot;的酒席,由能说会歌的的中青年妇妇就坐,边吃边唱"迎亲歌"和"送亲歌"。迎亲歌由"接娘"唱,大意是诉说养儿育女之艰难与媒人说亲的过程,对新妨父母表示感激与歉意。"送亲歌"由"送娘"唱,唱迎亲队伍往返披星戴月,翻山越岭,表达对新郎父母之歉意。
在婚宴正席,接亲队代表男方家与代表女方家的送亲队对歌。送亲队唱感谢男方家盛情款待。如:"亲家设宴丰满楼,酒肉饭菜满桌香",直唱到鲁班锯木、杜康造酒、木匠制桌、铁工冶炼、铁匠造锅、江西造、饲养猪鸡、栽田种地,亲帮邻忙等各种过程。接亲她队答唱道"安席不成行。过后请包涵"等类的客套话。接着盛赞新娘家的嫁妆,如:
亲家来物多样化,
上衣下裙鞋和帽。
布是上海织。
量体以栽衣,
合身又美观。
一针不成片,
一线不成衣
一套又一大套侈娘各有套,
哥嫂也不缺,
弟妹同样有。
铺盖花棉被,
蚊帐床上顶。
齐全又齐全,
样样不缺少。
全靠亲家苦,
多亏族内帮。
感谢再感谢,
万声谢不完。
送亲队又答唱道;
别谢别再谢,
姑娘幼无知。
繁事不会做,
全靠侈娘教。
亲家盖有屋,
嫁来现成住。
嫁来现成住。
有粮现成煮,
有福现成享。
整天对唱,直到吃晚饭,晚饭后还接着对唱。
(五)情歌
壮族的情歌,是青年们恋爱的一种交往手段,熔铸了男女之间的浓厚恋情。男女青年的初次相会,教师阿以歌来接触,不会情歌,无法结交,等于取消了恋爱的资格,这就逼得青年男女设法处心积虑地去学唱歌。因而壮族地区素有"诗乡歌海"之称,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唱歌。壮族情歌包括对旧情人的思念,反对包办婚,追求自主婚,互传感情以及别时恋情等。如流传于师宗壮族地区的《沙人情歌》就是唱一个男子与情人山盟海誓后,情人变心,男人昼夜思念 ,盼望旧人能回心转意。歌的末尾唱道:
贤慧的阿妹啊,
喝着沟水忘了河
喝着河水忘了歌,
爱上好郎丢了哥。
……
贤慧的阿妹哟,
希望你走到半路回头望,
希望你划到江心掉船头。
对旧礼教、包办婚的不满和反叛,追求婚姻自主,是壮族情歌的重要内容。《弹难女》(壮语,意为深深的爱),唱的是一对少男少妇,痴心相爱,但父母已将他们另作许配,这对男女表示抗婚,发誓同生死。表决心时男唱:
我们要自主,
不怕父和母,
不晌伊┚腿ニ溃?br> 我俩来发誓,
一块孝布两头拴,
同用一根绳
一头拴一人,
同吊一枝树,
同淹一塘水,
同葬一丘坟。
女唱:
活不成双死成对,
约好一齐死,
才得同墓葬。
死了变成两棵树。
死了变成两棵树,
坟边各一棵,
又立新寨子,
死了不后悔。
这类情歌还有《以死求爱》、《苦难歌》等。《传烟歌》是唱一个少妇爱上了英俊的小伙,为了表示对小伙的爱情,少女到街上精心挑选烟叶买来送给心上人。后来又动手栽烟。细心培育,选最好的切装烟盒送给阿哥,使阿哥"越吸心越爱"。
情人分别时恋恋不舍。时时思念 。盼望尺快相见的情歌比较多。诸如《何日见妹来》、《留恋调》、《分别歌》、《以后还来唱》、《觉悟似河长》等。这类情歌以五言体为主。如《何日见妹来》唱道:
不知天和地,
从明日开始,
不知妹想谁。
不见桃树浆,
不见桃花开,
不见桃花开,
难见妹妹来。
不知天和地,
从明天开始,
不见梨花开,
想妹难咽饭,
何日见妹来,
也有抒发男女青年之间相互爱慕之情以及海誓山盟、白头到老的坚贞爱情的歌谣。如《永远在一起》歌中唱道:
只要得到你,
无田就种地,
无田盘菜园,
无房租来住,
无筷砍苇杆,
无米求四邻,
借得米一粒,
你我各一半,
借得粮一斤,
我俩共分享,
借得饭一两,
就让你先吃,
再苦心也甜。
(六)祭祀歌
祭祀歌是壮族举行各种祭祀时由布摩或主持祭祀者演唱的歌。如《祭稻歌》,壮族尝新时演唱,叙述祭稻的原因与场面,分5段 。第一段唱前娘后母生的两兄弟,"哥哥上军团赴宴席,弟弟一生耕田地。"第二段,哥哥在天上丢火,聚云下暴雨毁坏庄稼。第三段,天上的火星飘到何方,何方遭秧。第四段,备办鸡鸭祭天求保禾苗壮成长。第五段,摆 上鸡鸭肉,求老保佑禾苗节节高。《祭山神调》,祭山神时演唱,求山神保苗不受病虫灾害,风调雨顺。《祭祖辞》在除夕或七月半祭祖时唱,求祖宗保佑子孙兴量,个个贤达。此外,还有《祭梁歌》、《清明理坟》等等。
(七)丧事歌
丧事歌是壮族人民在殡葬和祭奠已故老人时演唱的歌,主要由布摩演唱,内容大都是祝愿已故的老人灵魂安息,早登仙界,庇荫在世儿孙长命富贵,无灾无难以及将怎样来报恩报德等等。如《开路调》就是专为死者指明前往仙界之路而演唱。要到仙人寨去过快乐日子,必须要走许多艰辛的路,还要过偷桥、铜桥、野人材、友人村、祖先寨,才能到达仙人寨。凡有人命葱、偷蒜、偷牛马、偷鸡鸭、偷猪羊、偷棉纱、偷水果、偷柴、偷竹笋、偷靛稻谷等行为或在缸里屙尿、用镖戮牛者,虽受尽惩罚也过不了桥。《过偷桥》一段唱道:
如果你偷过人,
死了不能过粮桥,
也不能过这座桥,
你没偷过人,
你没有做过贼,
你没有要过人家的东西,
你没有屙尿在人家缸里,
棒子没乱打过人家的牛,
扁担也没有拿去挑偷窃的谷子,
你的脸才如月亮一样光明,
你的脸才如月亮一样白净,
你的脸才如玉,
你殛了才能过粮桥,
你殛了才能过偷桥,
你才会高高兴兴过粮桥,
你才会骄傲地过偷桥。
布摩演唱丧事歌内容还包括缅怀死者,述说死者生平,死者生时如何抚育后代,后代怎样来报恩报德等。如《育女歌》唱道:
老人多忙碌,
父母常奔波,
养儿刚一岁,
怕儿寒又冷,
买来好布包,
买来新布裹,
儿冷娘心疼,
儿冻娘哆嗦。
《献牲》一段唱道:
下地的时候,
又点灯来照,
妈端水来洗,
洗净又包裹,
不会吃妈妈嚼饭喂,
不会走路妈来背,
吃甘蔗留中间给儿,
吃竹笋留尖给儿,
清淡味侈妈自吃,
香甜的给儿女吃。
《报恩歌》唱道:
你儿回来料理你,
你孙回来招呼你,
埋好新坟如草墩,
给你安稳来坐起。
你儿去年未成酒,
今年满满装一杯,
点点滴滴还你恩,
点点滴滴还你德。
红背带黑背带,
父母把我背,
大恩报不完。
大德难得赔,
少时黑双亲,
恩情记在心!
另外,壮族老人去世,妇女守在死者旁唱哭丧调。内容大部分是妇女时死者发出惋惜的呼唤,诉说后世即将面临的苦境。这种调子结构零散,自由,开头多是凄恻的呼唤性词句,接着便引出一句或数句正词,结尾加上断断续续的抽泣声,音调悲切,催人泪下。如《不如跟着侈娘去》唱道:
侈娘离去了,
嗯嗯,嗯嗯,
如今轮到我们家哭了,
侈娘啊!嗯嗯,
如今轮到我们家气了。
召集轮到我们家气了!
嗯嗯。
二、神话
神话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古代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观念的总和,是古代人与大自然作斗争或社会斗争中具有幻想性的反映。壮族先民对其所处的自然环境,通过直觉的思维方式,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神灵主宰的世界。在云南壮族地区广为的有《从宗爷爷造人烟》、《布洛朵》等神话,《从宗爷爷造人烟》云:远古时候,天空中有12个太阳,大地热得像火炉,除了一片沸腾的洪水外,佬也没有。天神从宗爷爷夫妇知道此事,张弓搭箭,将12个太太阳射落。可是,大地又立刻变得寒冷起来,沸腾的洪水开始冷缩。高山与平坝堆满积雪,冷冷清清,仍然一无所有。从宗爷爷夫妇又从磊海中找回一个太阳安放到天上。从此,天上就只有一个太阳。天上有太阳,大地变暖。但由于天和地之间离很很近,大地闷热,植物难以生长。原来,天是由12根柱子撑着,每根柱都会生长,于是从宗夫妇和线天给柱子浇水,柱子越长越高天被撑高了。接着从宗夫妇用水和泥巴,按他们自己的样子捏成了一些泥巴人,大地上开始有了人。从宗夫妇又忙着用泥沙做成五谷、棉花和飞禽走兽,人们有吃双有穿 。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大地到处积满洪水、淹没村寨,漫过森森,吞没高山,一片汪洋。有两兄妹钻进葫芦里,随葫芦漂来漂去,洪水退后,兄妹俩从葫芦中出来,发现世人已绝,于是结为夫妻传种接代。不久,妹妹生出一个像磨石一样的怪。夫妻俩将它砍得粉碎,抛撒在路边树下,这些粉末变成人,又到处都是人烟了。
布洛朵是壮家的先知。他最聪明,最有智慧,世间的一切事情都要去问他。传说几千年前,天上有19人个太阳,万物难以生存。人们去请教布洛朵,按照他的指点,人们找到了三节手郎正。郎正射下17个太阳,留下一个太阳白天给人们晒粮另一个变月亮夜间给人们做伴。远古时候,山野里的母豹怀胎多,正是崽密,但成活少。母豹就去找布洛朵求教。布洛朵知道母豹行凶作恶,心里痛恨,顺口奚落一句说:只要你少行凶,多积善,一年12个月,月月生一子,个个都成器。"母豹听了称心如意,摇头摆尾边走边念着布洛朵的允诺。路边的黄麂子听到后非常震惊,前去找布洛朵说:"要是母豹月月生崽,黄麂子就会绝种。"布洛朵听后,知道自己失言,立即吩咐黄麂子跑去吓母豹,受惊的母豹果真把布洛朵的话忘光了,再次去求教布洛朵。布洛朵说:"只要你多积善、少行恶,保证一年下一窝,一窝生一仔头二年成器。第三年一窝两仔,第二仔要吃掉老娘。"此话直到今日还在纯洁豹身上应验 。此外,布洛朵还教人们取火种、造田地、疏水排 洪、耕田种地等。其他神话还有《乌扯》、《巧匠造木人》、《稻谷为何只能割一次》、《猎狗驮谷种》、《五谷的来历》等。
三、民间故事
壮族的民间传说故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风物故事、节日风俗、生活伦理、历史人物等。
风物故事主要是关于壮族聚居区的山川名胜、寨名、地名、物产等由来的传说。壮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常把一些形状独特的山种人格化或仙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壮族人民与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如《四姑山》等就属这类故事。在文山县黄龙坝子中间,有1座排列成行的小山,像4位亭亭玉立的少女,这就是四姑山。很久以前,黄龙坝是个清水湖。湖边住着一户姓石的人家,老来膝下无子女。有一天,老夫妻到湖边打鱼,披星戴月,一无所获。当他们最后打一网时,捞到一个莲花形态的怪物。抬回家后,妻子用砍柴刀砍破,怪物迸出鲜血,把老人吓得昏倒在地。10个月后,她一胎生睛4个姑娘。转眼16年过去。4个姑娘都长得极其标致,在湖边山洞里的蛤蟆精垂涎欲滴,生出邪念。一天,趁石公、石婆到湖边打鱼之机,哈蟆精将两老推进源里,又设计将大奶、二姐拖走。蛤蟆精再次巧施诱计时,被三妹、四妹识破、蛤蟆精强行拖着两 姐妹飞往天空。四妹用香火烙蛤蟆背,痛得它全身无力,跌进湖里。受害的石公、石婆和他们的4个姑娘,落入湖里后,得到鱼姑娘的搭救,转危为安,一家人照常生活在湖边。心地善良的4位姑娘,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深恩,终身不嫁,后来变成4座山峰屹立湖边。
《岩刚山》是反映作为稻作民族的壮族人为了寻求永源而披荆斩棘,甚至牲牺生命的故事。在滇南边疆,有一个富饶的侬人聚居的黑底坝,很久以前发生一次火灾,幸存的人们逃到20公里外的乱石山重建家园。过了很多年,烈火还烯烧,且殃及乱石山寨。山寨里有一小伙名曰岩刚,听说只要取回水源山上的水珠就可以扑灭坝子里的天火。于是他早班着生命危险,告别家人和心上人,经过艰难跋涉来到坝子西面的鲜花山,在乌鸦的帮助下烧逃恶蜂,取得蜂王金刺。接着他穿过野兽出没、阴森荒凉的大森林,来到水源山找到水源塘,用蜂王金刺刺中金蜘珠的眼睛。金蜘蛛翻身掉在水塘里,岩刚也坠入水塘。在水塘内,他找到水珠,并把它含进嘴里。一喘气,水珠滑进肚里,弄得他昏迷过去。等岩刚醒来,他已变成一个巨人,水源塘之水才淹到他的大腿处。他一张口,便喷出一股水来。于是他迈开大步,朝回家的路上走,不到半个时辰,就赶到黑底坝东边的大山上。此时他的肚子痛得实在难以忍受,便扑倒在山顶上,嘴一张,水从他的嘴里流了出来,光涌奔腾向坝子流去。岩刚的躯体变成一条山,流出的这股水叫岩刚河。类似的传说故事不还有《金娃犀牛潭》、《哑巴洞》、《牛羊兴街的由来》、《黄龙坝》等。
有些地名传说故事还包含着历史遗迹和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李爷山〉反映了壮族人民反抗土官残酷统治的历史。李爷山,又名玉泉山,位于富宁县城西北。明朝万历年间,富州(今富宁)土官强霸民女,遭到其属下布苏官。李天宝联合壮、彝、汉各族人民反抗土官,把占据普厅(今富宁县城)的土官撵到皈朝。土官联合朝廷军队,追杀义军,李天宝撤到玉泉山,据险反抗,因寡不敌众,突围未成功,官军逼近,抽刀自刎。壮族人民为了纪念李天宝,把玉泉山改为李爷山。此外还有《开化府的传说》、《广南府的来历》、《马关和马白的传说》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壮族地区历史的变迁过程。
《壮锦》、《三七的传说》、《八福米的传说》等带有传奇色彩,用浪漫的手法,
叙述壮族地区几种特产品的来历。广南八宝镇出产一种米,称为八宝米,看起来白润如玉,闻起来清香沁人,吃起来松软可口。产八宝米的田,只有八宝河西岸老堵坝一带三百余亩。传说,古代天上有个仙女,叫满奥。一天,满奥在仙宫绣花,忽然听到一阵阵婉转悠扬的歌声,就放下手中花帕,来寻找歌唱者。满奥来到八宝上空。低头一看,看见了老堵坝一带的人们对歌的情景,于是下凡以在与对歌。午后,满奥又想参加壮人对唱情歌,探头往八宝上空看时,听到的只是哭泣声,哭者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婆娴。婆娴因天旱无水插秧而哭。于是满奥挤身上的乳汁浇灌老堵坝一带的田,从此,这一带的田产的大米就又白又香又松软。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古老民族,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实践中,还保留着自己千百年来的富有民族色彩有节日、风俗。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有关传说,从各个角度、侧面广泛地反映壮族的历史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风俗传说故事就像一幅幅风俗画一样,把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中形成的重大整年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比如有的传说故事对壮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的形成和由来作了生动描述。
壮族是一个节日较多的民族,年中大部分月份都有节日,如祭龙,三朋三、五月节、六月节、七月半、八月尝新等等。每逢节日来临,壮族人民口中有许多优美而生动的故事流传。如《花街节》、《六月节》、《牛王节》、《祭龙》、《开秧门的传说》等。花街节,在文山州广南、富宁各有不同的称呼,在广南称花街、富宁称隆洞节,师宗县壮族则称三月三。在古代,有个名叫迪娃的女孩,长丰漂亮,心灵手巧。到了成婚年龄,父母把她许配给一个相貌导陋、心狠手母的老财主。婚期临近,迪娃离家出走,在街上与梦中的那多相遇,并结为夫妻。迪娃在街上和那多相遇,互唱情歌结成良缘那天,正是农历三月三日,为纪念迪娃敢于冲破阻力,寻找如意丈夫的精神,也为了给壮族少男少妇们提供互相结识、交往、恋爱的机会,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在壮族地区就赶起花街来。
六月节,是壮族一年中较为隆重的节日。传说,侬智高被锹青的部队追赶到富宁、广南、麻栗坡、马关一带,被围困在一个大山上,因寡不敌众,准备突围。突围前,将战马杀了,用马血煮饭,用马肉当菜,饱餐一顿,将全部兵将合成一路,悄悄摸到山脚,隐藏起来。黎明时分,侬智高一声吼,将士们杀死锹青兵马,冲 破锹青防线,钻进了深山老林。侬智高突围这天,正是农历六月初一。壮族人民为了纪念侬智高突围胜利,怀念侬智高和战死将士,每年六月初一,就杀牛杀鸡举行祭奠。开初,用马血拌糯米,后来,用红饭草煮汁代替。染糯米的颜色也不断增加,红、橙、黄、蓝、黑、青、柴紫、无所不有。
祭龙在壮族地区普遍存在。古时,在老君山下有一个壮族寨子。寨子里有龙氏三弟兄,依次为龙虎、龙彪、龙辰。连年天旱,颗粒无收,老阿米(阿妈)依龙女之言,派儿子去向龙王求情布雨。龙虎、龙彪先后被龙王杀害。龙辰扮成龙了到龙宫偷得布雨旗。摇旗布雨时,龙辰变成龙树。龙辰变树那天,是三月属龙日,为纪念龙辰和他的两个哥哥,老阿米带着众人,到龙树下杀猪祭奠,从而形成习俗。
壮族不仅能歌且善舞,跳纸马舞、牛头舞、铜鼓舞、碗舞等。这些舞蹈均有其来由传说。如《铜鼓舞的传说》云,古代在壮族某村的龙潭处,经常闹妖魔。一放鸭老翁冲进龙潭与妖魔博斗,妖魔失败,变成芭蕉树,老翁又将芭蕉树砍光。过了几天,妖魔复活。从龙潭口挖一个洞通到老翁的床脚,想用水把老翁淹死。因有铜锅罩住洞口,老人得救,妖魔不敢再兴灾作祸,老人见铜锅可以降妖,就打了很多铜锅,翅膀。哪里有妖怪兴风作浪,铜锅就飞到哪里哪里的洪水就会平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一年,最后一个铜锅飞走了。于是,人们到处寻找,终于在丘田里找到。男女老少高兴极了,围着铜锅,边唱边跳。有一个人敲响铜锅,发出悦耳的声音,众人踏?quot;咚咚"的拍节点,跳得更加快热烈。后来,人们将铜锅改成铜鼓,将用铜鼓声伴奏跳的舞,叫铜鼓舞。
民间传说故事也有反映壮族妇女服饰及婚姻习俗的。如《花围腰的来历》、《孔雀帽的来历》、《黑牙姑娘》、《为何把银鱼和手镯当信物》、《出嫁打伞》、《妇女的发髻》、《新郎易俗》、《坐月的传说》等。《花围腰的传说》说的是,古代姑娘寨何姓"小五妹"长得水灵,聪颖过人。南诏国王子选美,走遍苍山洱海,踏尽叠水石林,来到滇南壮乡,通过对答,找到了知音"小五妹"。此后又进一步出题试探?quot;小五妹"应付自如。王子决定放弃宫廷生活,离开荣华富贵,与"小五妹"定居姑娘寨。王子仿照天上五颜六色的彩云,用99天的时间,制作成一块精美的小围腰,上面绣上5朵梅花,象征五妹,作为厚礼,馈赠给这位聪明的姑娘。此后,山寨里的壮家姑娘个个都喜欢系上一块花围腰,用来显示自己的聪慧漂亮。《坐月的传说》说,古时女耕男织,女人生娃,男人坐月。有家人,妻子叫布米,丈夫叫布巴。有年夏天,布米生了个女娃娃。产后次日,布米喂饱娃娃,交给布巴抱着,就扛着锄头出门薅庄稼去了。布巴没有奶水喂娃娃,娃娃饿了,只能抱着哄着,等天黑布米回家才喂娃娃奶。没几天,女娃娃死了。那一年,布米种的粮食只够吃3个月,布巴织的布只够穿3个月。第二年秋天,布米生了个男娃娃,也由于同样的原因死去。布米第三次怀孕了,临产前布米借神仙的话对布巴说:"女人身上腥味,出门种庄稼,庄稼闻到腥味就长不好;男人无腥味,在家领娃娃,娃娃闻不到腥味就养不活。女人要在家织布领娃娃,男人要出门打猎种庄稼。"布米生下小孩后,就在家领娃织布,布巴出门撒种子。那一年,娃娃长和是胖,庄稼长得好。就这样,女耕男织变成男耕女织,男人坐月变成女人坐月。
壮族的民间故事都赞颂善良、诚实、谴责邪恶、虚伪,并以善良战胜邪恶作结,反映壮族人民的生活伦理观。如故事《富兄与穷弟》中说,哥哥独霸好田好地,百般凌辱穷困的弟弟。老老实实的弟弟偶然在山洞里发现一堆银子,于是起房盖屋,家道中兴。百般挣扎,无计摆脱。从此,十多年吃喝在洞口,直到家产荡尽,其妻要卖汗裤时,洞里哈哈大笑,张开了洞口,哥哥 才得以乘机摆脱羁绊。《三个冬瓜的故事》中说,有两兄弟,哥叫刘有三,弟叫刘有四。哥已娶妻,弟未婚,哥嫂寻弟弟常常不怀好意。刘有四心地善良,勤劳能干。一次他救了一只燕子。燕子飞到凤凰山,凤凰鸟鸟拿冬瓜籽给燕子带给刘有四。刘有四把冬瓜籽种下,秋天,收得3个大冬瓜。砍开第一个瓜,瓜瓤变成一堆谷子;砍开第二个瓜,瓜籽变成石匠、木匠、泥水匠,为他盖起高杰大厦;砍开第三个,从瓜里钻出美貌妻子。刘有三听说,弟弟有粮食吃,有房住,有仙女般的妻子,于是也抓来一只燕子,打断脚,拿药包好。燕子也给他带回了冬瓜籽。秋天,刘有三只收获了1个冬瓜,切开喷出一股烈焰,将他们两口子连房子一同烧毁。类似的传说故事还有《金葫芦》、《挖山药》、《一把弯尺》等等。
壮族自古尊老爱幼,否则就要受到严惩,这在民间故事中有反映。如《媳妇变牛》叙述一对勤劳朴实的夫妻,老来得子。儿子长大,娶得一个泼妇。泼妇对婆婆百般虐待。一次,婆婆要去做客,向儿媳借一件新衣穿。吃饭时,老人不小心,将新衣染上油渍。儿媳强求老人赔偿,老人因无法赔还而哭泣。泣声感动太白星君,太白星君给老人一套新衣还给儿媳,儿媳穿上后变成一头牛。
《龙女与巴多》、《乌龟求婚》等故事则反映壮族人民追求心灵美,不注重外表的爱情婚姻观。《乌龟求婚》说,有三妯娌到庙里求送子观音。三妹心善,在路上拾得一只乌龟带回家养大,17岁时开始证券交易话。一年隆洞节,乌龟变成人形,,随母逛街,巧遇波翁皇帝的七公主,双方情投意合。乌龟回家请张媒人去波翁家提亲。张媒人第一次到波翁家,波翁不仅严辞拒绝,而且威胁媒人。张媒人再三到波翁家,次次依乌龟之言行事,斗败波翁。波翁心生一计,要乌龟画像给公主看。张媒人带着画像到波翁家,七公主看到的不是乌龟,而是自己喜欢的英俊少年,于是同意婚事。波翁提出要求,要乌龟取得文武双状元,才可娶公主。果然,乌龟取得双状元,成为附马。《龙女与巴多》说,孤儿巴多,以备声为媒,被龙女相中。在龙女的带领下入龙宫得两件宝物,一把烂伞和一块干巴。拿回家后,把烂伞打开,变成金壁辉煌的房舍。干巴变成龙女,天天为巴多洗衣煮饭。转眼间,巴多与龙女要成婚了。亲朋好友来祝贺。看见龙女是独眼,长得丑,劝巴多不要娶龙女。巴多果然气走龙女 。龙女走后,巴多又一贫如洗。
在壮族民间故事中,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常常带有传奇色彩。如侬智高,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近似神话的传说。在广南县流传着一段侬智高弹山的故事。故事说,一天侬智高带领心腹人物到处察看地形,觉得后龙山太高,既占地盘又堵财源,准备用神墨斗把山弹掉。他打开墨斗一看,墨斗的水干了。正在此时,有位白发老人告诉他,要用山脚凉水井和热水井的水混合兑墨,才能把后龙山弹掉。派去找井的人,遇到地理先生,地理先生解释说,白发老人说的凉水和热水就是口水和尿。他们将口水和尿拌入墨斗,拉开墨斗线一弹,后龙山拦抖一下,又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道深深的墨印。直到现在,广南阿科后龙山半腰还有一道又深又长的印痕。类似的传说还有《李应珍》、《埃朱奴》等。
壮族民间故事在描写机智人物时往往把剥削阶级的愚蠢和劳动人民的聪明进行对照,突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它是劳动人民在斗争中显示自己力量的一种表现。如《波荷的故事》、《奕推的故事》、《依端》等。现举《波荷的故事》中的《阎王分鱼》和《选美女》两段为例。财主与管家设计欲将波荷投入阎王塘淹死。同样是穷苦人的两个家丁绑石块时结了活扣,故意把活扣绳子 拴在波荷的右手指上。波荷被推进水塘中,左手刚一拉绳子就散脱了,石板掉进塘底,波荷从水中出来,并在石缝中的抓得一条大鲤鱼。次日凌晨,波荷水淋淋地提着鱼跑进财主家,告诉财主说:"阎王爷正在分过年鱼,我分得这大条,老爷是有福之人,阎王爷请你带着管家亲自去领。"财主来到阎王塘边,叫波荷帮管家和自己绑上两块石板,便拉着管家一起跳入水中,波荷站在岸上哈哈大笑。从此,再也看不到财主和管家了。《选美女》一段说,土官老爷吩咐波荷选一个美女来做小老婆。要求生得苗条,脸要长得白净,衣裳要穿得漂亮。第二天,波荷跑到附近的几个寨子里,告诉乡亲们,老土官又要选美了,勒少(姑娘)们赶隆洞不要打扮,不要穿新衣服。长得特别漂亮的最好不去,暂时去远处亲戚家躲几天。隆洞那天,土官老爷在戏台上四处搜寻,未看到一个美人。忽然,波荷急急忙记忙指着一个花枝招展的姑娘说?quot;老爷你看,这个美女怎么样?"土官一看,这个姑娘正是自己的亲妹子,于是怒火中烧,气得话都说不出来。
壮族民产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花鸟昆虫的故事。如《茶》、《蝴蝶花》、《虾与蛐蟮》、《猫为什么先吃东西后洗脸》、《李贵阳》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5#
发表于 2003-3-27 11:21:00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科技与体育

一、传统的宇宙观
盖天说 天盖地的观念在壮族民间非常普遍。文山壮族民间流传《盘古歌》说:"先为天压地,后有玉皇派铁匠打四根铜柱,分开天与地。"在壮族的《创世纪》中叙述在遥远的古代,天地水连为一体,混混沌沌、飘浮不定,布洛朵号召众生灵,用铁柱撑天,用铜钉钉地,才把天地分天。盖天说是壮族最为古老的宇宙结构学说,它不来源于壮族先民的直观经验。新石器时期,人类已普遍搬出洞穴修建房屋,这一伟大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的认识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在原始人眼时把宏观宇宙看成一所大房屋。
三界观 壮族人民认为世界分上、中、下三界。上界为天,神灵居住;中界为人间;下界为水,是蛟龙及水妖出没的世界。这种观念不仅体现在壮族创世史诗《布洛朵》中,铜鼓纹饰也表现这种观念。鼓面代表上界,鼓身代表中界,鼓足为下界。从壮族地区的铜鼓纹饰可以看出,面部纹饰以太阳为主。兼有云、雷、青蛙及一些壮族崇拜的动物。鼓身的纹饰包罗万象,有羽人、牛等。文南县的阿章鼓鼓身纹饰内容正是古代壮族生活习俗的生动再现,12组羽人舞蹈恰与广南壮族在喜庆、节日中跳手中舞的12个基本动作相吻合,即插秧、薅秧、打谷、舂米、搅粥、洗布、浣纱、络线、扬巾、穿针、拍手、驱绳。于栏建筑为壮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木船为壮族生活摆 渡工具。鼓足多波浪及鱼、水草等水中动植物的纹饰。
关于人类的起源,创世史诗《布洛朵》及《从宗爷爷造》人烟等神话故事中讲到从前先有天地后有人类,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进化观。壮族人民认为初始的人类是由水和泥巴或者由巧木匠用木头造成的,它不同于上帝造人说,显示了壮族先民可贵的萌芽状态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二、气象观察与医药
壮族是农业民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总结出一定的观察气象的经验。诸 如:"太最的圈 圈大就要下雨,太阳的圈圈小就不会下雨""吹北风要天?quot;"哈蟆叫,天要晴"晴久了,鹧鸪叫天必阴;阴久了,鹧鸪叫天必晴""天晴转阴时,煮米是红色的""腊月间老母猪爬窝就要下雪""霜雪大,雨水好"麻桫树的叶子掉得光光的,谷子长得饱满""麻栗树的叶子掉不多,次年谷子长不好""大年初一天晴,白谷好";天阴,红谷好""八月十八下雨,收谷二爽;八朋十领先天晴则雨多,谷子损失大"等等。
在医药方面,壮族民间有草医,世代相传,草蕴含达数百种之多。草药能治跌打损伤,枪伤,能治多种皮肤病。壮医接骨技术很高,能把断骨得新接合起来。断骨只需将患处用木板夹起,敷药、打针,至多一个月即愈。
三、民族体育
壮族的民间体育节目丰富起来,喜庆节日举行的活动有如下几项。
抛绣球 球是用五颜六色有小方块花布(布的用手工绣)缝制成的球形花布包,晨面装有棉花籽或荞壳,四角和下方缝上五颜六色的细长布条或花线作甩须,上面系一奶小布条或大棉线的手提带子。直径约8-10厘米,重约250-300克。抛绣球多在春节时举行,在运动场中,有情投意合者,借抛绣球之机。有意抛给决中人,绣球成为男女青年表达情爱的媒介。
踢鸡毛毯 共有以下几种:一是用竹筒及南竹笋壳做底,插上公鸡翅毛制成,用手或小木板进行单、双对打。二是牛皮鸡毛毽,用鸡毛和小块宽约3.5厘米、长10厘米的牛皮及一穿孔铜钱结合,活动时一个丢给另一个踢,谁接住夜就得踢,在场地上,青年男女抢接抢踢或接住另找意中人对踢。三是以方孔铜钱做底,穿上细轴,。扎上绒毛制成。青少年男女都很喜好,可两人或多人组成集体赛,如正面踢,左右脚换踢,可向内、向外、向前、向后,连续急转踢,技巧、花样和次数多者胜。
打磨秋 云南壮族地区普遍的传统体育活动,多在春节期间举行。磨秋由立轴和横杆组成。立轴一端栽插于地下,另一端高出地面约一丈,轴顶水电成磨轴。横杆由长一丈余的两根木料组成,在木头根部各凿两眼,两眼的距离1-2尺,用方木条穿眼,把两木固定成两丈有余的长条,再在两木对接正中凿一小孔,套在磨轴上。活动时,横杆两端各府伏一人,同时从地上跳起抱秋木,着地者使劲蹬地,使磨秋飞转。两人此落彼起,腾于半空。
打陀螺 陀螺以重木制造,上圆下维。用鞭绳缠用于地上,用力抽鞭,陀螺旋转不停。继续用鞭抽打,陀螺长期旋转。比赛时,或以陀螺旋转的时间计,长者为胜。或另一人用陀螺相撞,把对方的陀螺停则算赢家。打陀螺多在春节举行。
龙船赛 富宁县剥隘镇每年端午节有划龙船竞赛活动。此活动始于明代。自剥隘镇开成商埠,建立商会、会馆后,每年端午节前后,由商会筹资、政府资助,会馆出面联系地方官员及绅老组织举行。每年4-6人个队,由剥隘镇及河边附近的地寨组成,20-31人为一船队。竞赛时,河两岸观众如潮,兴高采烈。比赛炮声一响,赛船两边百浆齐动,浪花滚滚,争先恐后,船上锣鼓齐鸣,岸上喊怕震天。结束时集中到龙王庙颁奖聚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地板
发表于 2003-3-27 11:20:00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近现代教育

一、近代教育的开端
清末维新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产生很大影响,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教育制度产生。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清政府公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但未实行。翌年,正式公布一个比较完整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全国实行学校体系。整个学制分三段六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设初等小学堂学制5年,高等小学堂学制4年,另设蒙养院;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学制5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学制3年,分科大学堂学制3-4年,通儒院学制5年。以此为根据,1903年,云南省首先在昆明办了11所小学堂,各府州县也先后开办了蒙养院和高、初等小学堂。云南壮族地区较早的小学堂是1905年成立的富宁县小学堂。这个时期各县仅有一所,除马关设在八寨外,余者均在县城。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学部颁行劝学所章程,各府、厅、州、县在地方设立劝学所,为教育行政机关。是年,云南壮族聚居区文山县首先成立劝学所,马关、广南、邱北、富宁也劝学所。为解决师资奇缺的困难,1906、1911年广南、富宁先后举办师范传习所,培养本地首批小学堂教员。
二、民国时期的教育
民国时期,云南壮族地区已出现了幼儿教育。民 国23年(1924年),广南县的里达始办一所私立幼稚园,有幼儿29名,教师人。不久,因经费紧缺而停办。文山县、邱北县也曾在县城小学内附设幼稚园班。
中化志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初等小学校学制4年(为义务教育),收7-10岁儿童入学;高等小学校学制3年,收11-13岁儿童入学。小学学制由9年缩短为7年。以前的各类学堂改称学校,监督堂长改称校长。初等小学校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科。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一律禁用。初等小学堂注重手工科;高等小学堂上体操课,注重兵式。从1912-1949年,云南壮族地区各县一般均有近百所小学校。如文山县,1949年以前,全县共有小学171所,277个班,学生11092人,教师570人。1948年统计,砚山县有小学167所,其中乡镇中心校14所,保国民学校153所。1947年统计,广南县有小学161所,391个班,学生25001人,教师625人。此外,1935年,省教育厅公布实施《苗民教育计划》、《设置省立小学纲要》,全省设立35所省立民族小学,采取特殊措施,优待学生,由学校供给书籍用品,每年发制服一套。云南壮族地区有2所,分别设在富宁县和邱北县。
1902年,云南省创办普洱中学堂,是为全省最早的中学。1910年划全省为5个区,每区办一所中学。开化、广南属第三区临安府,1914年蒙自、文山、广南等13县联合在蒙自成立联合中学,是云南壮族地区最早的中学。
1916年,文山、西畴、马关、屏边县文山创办四县联合中学,校址设在文山城。1931年,省教育厅在四县联合中学的基础上,护充建成"云南省立第四中学",1932年更名为"云南省立开化中学",采用中、师合校制和男女生合校制。1933年8月,按照《云南省中学设置及改制纲要》,"开化中学"改为"省立开化简易师范学校",成为省立的师资训练机构。1937年7月,省立开化简易师范学校又增设"省立文山初级中学校"。1939年2月,省立开化简易师范与省立文山初中学校奉命命办,更名?quot;云南省立开广中学",分设师范部、初中部和高中部,成为云南壮族地区第一所完全中学。民国时期,开广中学为云南壮族地区最高学府,至1949年共培养中学和师范毕业生共16000多人。
迄1949年10月,云南壮族聚居区富宁县外,文山、砚山、麻栗坡、邱北、马关、广南各县都已建立初级中学,其中西畴县的畴阳中学还曾招收高班。1943-1944年,文山县古木乡、 马关县八寨镇也各办起了一所初级中学。
从1922年起,有计划地推行义务增长率,各县增设初级小学,师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为解决师资,1929扑年奉省教育厅之令,成立文山县立师范学校,接着砚山、马关、西畴、文南、富宁县纷纷办起简易师范学校和乡村师范学校,在各县初级中学内办简师班、短期师资训练班 ,甚至在文山 县马塘小学、砚山县萃文小学、西畴县者保小学等学学校内附办简师班 ,藉以尽快培养小学教师年设立开广师学校。1946年开广师奉令停办,次年2月,教育部将设置在昭通的国立西南师范学校迁到文山县城西郊文新街续办。1939-1949年,该校共办边师、高师22个班,学生879人。
三、现代教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的发展,在壮族聚居区,一是办全日制小学,二是办成人扫盲学校在国家办为主的前提下,群众也掀起了办学热潮。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据1950年统计,全州有小学891所,在校生33744人,教职工1553人;中学5所,在校生667人,教职工101人。1952年,小学发展到1144所,在校学生达99257人;初中发展到10所,在校学生2303人。经1953-1954年调整,1954-1958年,小学稳定在2461所,在校生200457人;中学发展到48所,其中学完全中学2所,在校学生7168人。1958年,贯彻执行了国家办学和群众办学同时并举"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和统一性多样性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具体原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地方办学的热情,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由于当时处于"大跃进"时期,受极"左"政策影响,学校虽办起来,学生也增多了,但要求师生走农业大课堂和去炼钢、铁、铜 ,学校大办小农场、小工厂,相当一部分教师被划为右派,以致师资奇缺,很多学校合并上大课,没有授课计划和正常教学秩序。1959年,小学为2223所,在校生178576人。1961年,小学调整为1534所,12月,全州通过调整、压缩教师1288人,除116人到商业、供销部门安排工作外,其余1172人动员回家生产。教育处于低潮,大量适龄儿童不能入学造成后业的大批新文盲产生。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过分强调读《毛主席语录》,后业停课"闹革命",同时,实行开门办学、学工、学农、学军,批判资产阶级。在学制上,也不按教育规律办事。1969年开始,全州实行小学五年制,初中二年制。城镇学校由工宣队进驻管理,农村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学生学习、劳动各半天,教学秩序比较混乱。1957-1976年,要求普及初等教育,继续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发动群众自己办学,方便孩子就近入学,学校又猛增至6910年,在校小学生345410人,少数民族学生166715人。中学增至108所(含小学附设初中班),在校中学生38014人。由于学校发展过快,带来师资数量不足,业务素质偏低,学生学无所得,流失率高。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了过去的错误,教育战线走入正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教育蓬勃发展。各类教育有了办较快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师范教育、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较为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据1990年统计,壮族聚居的文山州,共有小学5860所,在校生404689人,其中壮族学生战友29.96%;中学111所,在校生66069人,壮族学生战友28.9%;中等专业学蒋5所,在校生2853人,壮族学生占30.2%;高等师范专科学校1所,在校生537人 ,壮族学生占17.9%。随着教育事业在壮族地区蓬勃发展,壮民族人口的文化程度逐渐提高,据1992年统计,云南省壮族总人口1010876人,其中大学本科780人,大学专科1628人,中专8298人,高中17663人,初中105755人,小学403527人,非文盲人口532651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板凳
发表于 2003-3-27 11:19:00 |只看该作者
第八章 教育、科技与体育

第一节 传统教育与儒学教育


一、传统教育
在以儒学为传承内容的学校教育未在云南壮族地区出现以前,壮族的传统教育以下几种方式。
教育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如成年人带领年轻人从事耕作、狩猎、捕鱼、纺纱、织布、制造工具等等,向他们传授生产劳动的经验与技术,让他们从中认识世界,懂得生活的真谛,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勤劳朴实、机智勇敢、团结互助的精神。
教育在处理家庭日常事务中进行。壮族家庭中,长辈是权威的代表,受到家庭成员的尊敬。因此,日常生活如何处理,都要请示长辈,而长辈往往很注意在处理家庭日常事务中对儿孙们进行家教。如早晚吃饭,要儿孙添饭,给老人吃好菜等等,培养儿孙尊老爱幼的品质。凡家中重大事情,如决定房产继承问题,一定要请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召开家庭会议,并邀请族中老人参加,长者在会上谈论父母兄弟姐妹骨肉之情,让家庭成员受到偷道德的教育,搞好家庭和睦。
教育在社交活动中进行。父母积极支持儿女参加社会活动,客人回家,让儿女招待,为客人张罗洗漱、食宿。儿妇成年后,父母为他们实交提供方便,让他们结伴同行,去走亲串寨、喝喜酒、赶歌圩等等,使他们在这些集体活动中见世面,学习社交知识,遵守社会公德,培养他们热情好客、通情达理的品格。
教育在传歌中进行。壮族地区素有"歌海"之称,儿妇一生都在"歌德"中生活。男女老少都会唱歌,父亲教儿子,母亲教女儿,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人教歌的"传、帮、带"的传统习俗。父母根据儿女的年龄特征,教唱适合他们心理特征的歌。在传歌中传授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知识,让儿女受到文明礼仪的熏陶。
以上叙述的几种壮族传统教育的方式,主要在家庭中进行,此外,壮族的重大节日、红白喜事、重要祭典也是壮族传统文化传承之场所,当属壮族传统的社会教育。
春节是壮族一年中最大的传统节日。从正月初一至十五,绝大部分时间以家庭为单位各过各的。这期间也有全村寨的集体活动。如广南壮族的沙戏一般在正月初二、十五、二月初一(过小年)3天演出,一年只准演出3次,一次演出,3、5天或7天。演出前由布摩 进行开台仪式,在后台设香案,烧香3炷,酒 3杯,敬献戏神,主持者口中念念有词,祈祷演出胜利,求神灵保佑全村寨人安畜旺、五谷丰登。演出结束,以同样的方式举行收台(封籍)仪式。演出的剧目包括《侬智高》、《薛仁贵征东》、《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这些剧目通过塑造壮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中国历史上忠君报国、孝勤勉父母之典范来教育观众。观众从中学习壮族历史,培养不畏强暴敢于与邪恶作正义抗争的性格。以及爱家爱国、孝敬父母的高尚品德。另外,壮族布摩传经授道一般在正月进行,其他时间传道被认为不灵验。
每年的三月三是壮族的第二大节日,节期男女青年对唱情歌。情歌之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如《织布歌》等对壮族青年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织布歌》是壮族支系白沙人小伙子与姑娘谈情说爱时唱的歌谣,歌词从开天辟地说起,唱春耕秋收、种麻纺线织布的全过程,赞美"表妹"在此过程中的细心与辛劳。这首歌谣对于壮族青年男女掌握传统的农业生产节令、生产技能是一种教育。
红白喜事又是壮族社会教育的又一方式。壮族以歌传情,以歌表意。在壮族结婚礼节中要唱"迎亲歌"和"送亲歌"。迎亲歌由新郎家男方代表唱,主要诉说养儿教女的艰辛和媒人说亲的过程,对新娘父母表示感激与歉意。送亲歌,由新娘家女方代表唱,唱迎亲者返往披星戴月、翻山越岭娶亲之辛劳过程,表达新娘父母对迎亲者及新郎父母之歉意。这一礼俗,传承着壮族人互敬互爱,在交往中崇尚自谦的传统。婚礼高潮时,常常由送亲长辈唱些教育新娘如何奉公婆,如何对待兄嫂、弟妹的歌谣。这些歌谣针对新娘而唱,对在场的青少年也是一种教育。在丧礼中为死者超度亡灵要念《感恩经》。唱词包括人的生长过程,从母亲十月怀胎至成家立业养儿之艰辛过程,对亡人生前为人之礼赞,其中穿插着为人要孝敬父母等唱词,对丧家及参加丧礼的人均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云南壮族地区每年以村寨为单位最大的祭祀活动有两次,即祭童与祭老人房。壮族地区每个村寨均有固定的童树,童树大都是寨边的大树。祭童一般在农历二三月间,具体时间因寨而异。是日,寨内杀1头猪、1只鸡,祭拜童山上的童树,请布摩念咒,乞求童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童当天寨内所有的男人都得参加,祭结,参加人员在童山上打牙祭,由寨老、布摩等宣布童树不能砍伐,童山上的树不能乱动,否则触怒神灵,轻则受罚,重则开除寨籍等村规民约。这种活动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对于青海年养成爱护山林的习惯大有好处。
壮族地区绝大部分寨子都有老人房,一般设在寨子附近树木茂密的地方或寨子中央。由一间小房组成,房前立石狮、石猫等。壮族称之为"厅棚"。老人房周围为村民聚谈之所。每年农历三月或五月不街道中寨者要举行祭老人房的活动。届时,村上杀鸡、宰猪到老人房祭祀共同的祖先和贤明的长老,寨内长老们聚会议论,决策寨内大事。古代一些重要的碑刻均立于老人房周围,以示众。如《宝宁县古太老爷示碑》,该本报特约记者立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最初在广南县小广南村老人房。碑文内容告示村内目老等征收各户粮食的定额,不得超收,束则官府将重惩。立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的《护林告白碑》,现仍在广南县旧莫汤盆寨老人房外左侧。该碑告诫村民为了培风水、育人才。不得乱砍森林,并有对违者的处罚办法等。在今广南县那洒镇贵马办事处岜村老人房内,还有一块《禁赌碑》。该碑阐述赌博对社会、家庭的危害,屡禁难止。此后若有再犯。官府将严惩不贷。老人房周围诸如此类之告示碑不胜枚举,说明古代老人房是壮族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的场所之一。
二、儒学教育
明代,封建统治者采取"用夏治夷"的策略,设儒学为"安边之道",行后在云南建起60多所学宫(学校)。壮族地区分属土官和土司统治,尚无儒学正式设立。
壮族地区最早接受儒学教育的是八寨土司龙上登。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上京承袭世职,遍访名宿,学问大进。回来后兴学校,立孔庙。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六月十五日,在马关八寨龙马由立一块石碑--龙马山碑,碑文是龙上登撰写的。从中可以看出龙上登一生的言行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明朝规定凡承袭土司的子弟必须入学,龙上登所立学校专为土司家族子弟服务,土民无权问津。
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以临安府三土司之地设置开化府。同年,设开化府学,置教授1员、训导1员,标志着云南壮族地区正式设立儒学。道光《广南府志》卷二载:"广南在元明虽入版图,未设学校。犹结绳刻木陋也。"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流官知府正式进入广南府城履任,始建学校。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知府茹仪凤详请开学,设教授1员、训导1员,广南府内正式设立府学。广西府师宗州、肫北县等壮族地区也相继设有儒学教育。
综上所述,云南壮族地区之儒学教育始于明万历年间。清代对土司地区,采?quot;文教为先"的政策,重视地方办学,强制土司子弟入学习礼。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规定,"令滇省土官子弟就近入学,立课教诲,俾知礼仪"。在客观上有利于壮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清代壮族地区的地方学校有学宫,书院义学和]私塾等4种形式。
(一)学宫
在地方上,各地府设有府、厅、州、县学,并设有书院。各地府、厅、州、县学叫学宫(即庙学),统称儒学。各学皆设学宫。"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皆设训导佐之,员额时有裁并。"云南全省学宫,明代六十余所,清代增至一百余所,逐步向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云南壮族地区最早的学宫是化学宫,始建于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设在府东城外。第一任教授为徐自昌,训导张联贵。知府刘欣建学宫大殿,历经康熙年间55年,开化学宫才初具规模。经过雍正、乾隆、嘉庆年间的重修改建、重建,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修成规模及为宏大的学宫。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开化府所属的文山县和安平厅(今马关),由云南巡抚杜瑞联奏准添设学宫。
广南府设学宫较开化府晚40年。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知府茹仪凤报请设学宫,设在府治南关内,创建时建正殿三楹。历雍正至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知府陈克复捐修正殿,建棂星门左右二坊,围墙照壁,全部齐备,始告竣工。广南府治宝宁县于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设县学,未建庙。邱北县学宫,创建于清雍正年间,设于县北城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县丞纽熊飞同全县绅士庶民重修,咸丰七年(公元1857)兵燹焚毁。
清代地方府、厅、州、县学,与科举考试密切相关,教育为科举服务。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主要有3级:①院试--最低一级,②乡度试,③会试或殿试。凡是经过院试入府、州、县学的人,通称"生员",习称"秀才"。取得秀才资格的才是学校的生员,生员分廪生、增生和附生。政府定额内的生员,可以领取廪生缺额。在廪生和增生外,又多取的叫附生。政府规定的 生员名额叫做学额。清代开化府学额20名,廪生40名,1年一贡。宁平厅与文山县设学后,安平厅设文武学额各4名;文山县设文学额8名,武学额6名。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改邱北县丞为邱北县,拨进师宗州学额3名,廪生5名,增生5名,4年一贡。
府、州、县学的生员所习学科,有四书五经、性理、习字等科。云南壮族地区,从康熙六年至光绪三十一年的238年间,参加科举考试,考取翰林2人、文进士6人、武进士2人、文举49人、武举109人、拨贡29人、贡生128人,其中有21人被派任省外知县以上官职。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清政府下诏停止科举,新式学校应运而生。
(二)书院
书院均为官办,也是清政府的教育机构。书院的经费,或由私人捐助置办田产,或由地方政府拨款及国家赐给公款。书院 主持人为山长,既是行政负责人,又担任教学任务。山长人选由地方官选聘,要求条件较高,必须"素悉品学兼优,勤于教诲,且非科甲出身者不得延请"。院生分3种:内课生、外课生和附课生。书院平日课士,分官课和堂课。官课每月初三和十八两日举行,由府、州、县官轮流命题,对士子考试制艺一篇和律诗一首。试卷评定为甲乙列榜,成绩优异者奖给笔资。堂课每月由书院山长主持,在十三和二十八日进行,考诗文一次赃款 赋一次,成绩优异者也奖给笔资。云南有书院自明代始,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是书院的兴建高潮,从明代70余所增到238所。滇东南壮族地区的书院大多在此时建立。开化府有书院5所。即开阳书院,是壮族地区最早的书院,在文山县城西门外新街,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8年)由开化府知府李锡捐设。此外还有文山书院在文山城西,萃文书院在江那街(今砚山县城),凤鸣书院在古木街,兴书书院在畴阳老街(今西畴县)。文南府有书院3所,即青莲书院、莲峰书院、培风书院,幸免在广南府城。邱北县城有清江书院、双龙营有云龙书院,曰者街有碧梧书院。
由于地处边疆,大多数书院只具备初等教育条件,甚至只是启蒙教育性质,与科举无缘。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朝下诏取消书院,改办学堂。各省级书院改办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三)义学与私塾
义学,又叫义塾。设学教人子弟不收学费的学校,带有蒙学与私塾性质。义学设立于清初,由城及乡,逐渐扩充。为使"贫家子弟"能"知书明礼",清政府注意税煲逖В⒐睦窦渥园欤此?quot;立义学以养蒙童"。义学一期6年。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清朝颁布各州、县设立义学、社学条例。乾隆年间云南布政使陈宏谋令全省乡村创办义学,社学条例。乾隆年间云南布政使陈宏谋令全省乡村创办义学,一时学馆林立,全省义学达830所。义学教学内容是"读书、识字、习礼、明义"。义学教师选择正派谨慎贫寒的书生,肯全年住馆教学者才延请,教学有成绩乾由官府量行奖励,无成绩者查明免职,有严重错误者还将查审惩罚。对义学的教师极为严格。
云南壮族地区最早的义学设在广南府。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知府茹仪凤在城内府署右,设第一所广南城义学。清雍正三 年(公元1725年)知府潘允敏捐设弥勒湾(今邱北天星)义学。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又创办普厅义学、皈朝义学,由土富州知州沈灿捐建。后知府吕大成、陈克复先后捐设暮雨龙义学(0今珠琳中寨)、里波义学、八播义学、剥隘义学、阿科义学等。广南府共有9所义学。
开化府第一所义学是乐安义学,在乐安关圣庙,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由文山知县曹国弼捐设。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知县曹国弼捐设开化里义学,在文山城南半里的南桥寨。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以后知府宫尔劝、知县曹国弼先后捐设王弄里义学、江那里义学、东安里义学、永平里义学、逢春里义学、新现里义学。安平同知周承廉捐建马白义学。此外还有鸣鹫义学、三营义学等,开化府内共有11所义学。
邱北县有在县城内的邱北义学、旧城义学、路堵义学,在马者龙、曰者乡、八达哨、树皮、十四寨、倮太邑等地亦分别设有义学。。五槽地区(今邱北与师宗交界的壮族地区)有义学6所,即官寨、西革勒槽大寨、马白槽、夕马槽、蚌郎槽、舍得寨各设义学1所。
古代私人所教读的学塾,叫私塾,在我国源过错流长。明代私塾,称为家塾,是私立的。清代私塾有了较大发展。一类称为教官或坐馆,有钱人家聘请教师在家教读子弟;二类是家塾或私塾,是教师私人在家设教授生徒的,亦称私馆或门馆;三类称为书村塾,由贫寒之家联合一村或数村共同开设,聘请教师来教。
云南壮族地区,明未就有私塾出现,清代各集镇和较大的村寨均设有私塾。较为著名的文山县三棵树、麻栗坡大坪白铜厂、西畴西洒街等私塾。广南那伦赛京村于光绪元年(公元1825年)办起收本村及附近村寨儿童入学,并有较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的村塾。这些私塾所用教材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为多,也有四书五经。主要解决学童的识字问题,重朗读背诵,教师很少给学生讲解字义和文意。
元明以前,云南壮族地区还没有正式的儒学教育。乾隆《开化府志》卷九说:开化府"刻木为信,不习文字……崇巫祀鬼,迁徒无常,设流之后,学校既开,习俗既改,汉人稍寄居焉"。改土归流以习儒家文化为内容的学校遍及及壮族地区城乡,因布"土人勤俭是尚,设学校已久,风气日开,穷乡僻壤亦闻弦调之声" 居住在更为边僻的临安府的土僚"人多富足,渐知读书"。随着儒学在涯波士顿族地区的普及,忠孝仁义进一步深入广大壮族人民的思想之中,并翁穹化为行动,涌现出一批忠君报国的杰出人才。龙上登是是较早系统地接受汉文化的土司,明天启年间,阿迷州(今开过错)土官普名声遗孀万氏派赵奴卖到阿雅城(今马关八寨)邀约龙上登攻打省城,自立为国,龙上登对赵奴卖骂道?quot;我本汉臣,数百年来受国家厚恩,累代敌挡交岗,恨无尺寸之功,何忍从逆,以遗万代骂名。"这段话充分体现了龙上登忠君爱国的思想。最为著名的要数沈家五代英烈抗交趾之光辉事迹。明成化八年(公无1472年),维摩乡(今邱北、砚山2县结合部)土司龙方无嗣,交趾兵乘虚进犯,云南巡抚调富州壮族土官司沈启后率兵抗击,获胜后遂守其地。沈启后死后,其职由儿子沈开抚承袭。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交趾兵大举进犯维摩、弥勒、师宗等地,大肆劫掠,沈开抚分兵伏击,斩敌一千余人,大获全胜,云南宣抚司授予其土官印信,世袭镇守维摩。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交趾兵围维摩城,沈开先之子沈游龙率兵出战,"从辰至酉,擒斩甚多"。交趾兵败走时,沈游龙乘胜追击,不幸身中药箭而亡,其官职由其子继承。子死后,又由其孙沈忠承袭。沈忠自幼读书,长娴韬略,凡交趾兵可入路径,皆设锐 兵强弩备之,交趾兵始不敢内侵。壮族世代居住在中越边境,交趾王朝不时侵犯疆土,壮族人民为保卫领土的完整,前仆后继而献身者,不尽其数,龙上登及沈氏五代是其中的代表。

在壮族中出现了孝男节妇。如广南的陆景生,道光《广南府志》卷三说?quot;陆景生,字梅林,岁贡生,陆坦次子。性孝友……事父及继母,即知孝敬,服劳不倦。……父丧哀毁尽礼。继母性故严且急,稍不如间则诟厉横加,景手蔼然委屈顺承,或继以鞭鞑则受杖益恭,数十年如一日。继母亦感之,爱如已出。先是家业颇裕,⒆右灾? 弟不善治家,义不分爨,既而为异母弟荡尽,孝子禁之不从,亦不计较,友爱如初。……至今称道弗衰,殁年五十有四。董琴涵太守闻而旌其门曰:'行追尹闵,用为风劝云'。节妇如"秦安义妻农氏,年十七夫故,遗一子甫,周岁。母欲夺其志,氏誓死弗从,辛勤教子,习儒业,守节三十五年,五十一岁卒。""陈曰仁妻黄氏,年十十八夫故,家窘甚,以女毁谋生,养姑教子守节以终,邻里钦之。"在清代的有关记载中类似的孝男节妇不少,这充分说明,儒家的节孝礼义已深入普通壮族人民心中,以致涌现出许多恪守礼教子节妇。一些儒家文化深入的地区"大改旧观,中州礼乐以次输入,至于今日,纲常道德、文章风雅亦已大备。故士敦廉洁,女重贞操,力农务本,知耻好义,俭朴成风,忠孝为贵" 。
在边远农村,固守壮族传统文化,不说汉语、不识汉字者大胡人在。民国《广南县志稿本》载:"广南地居边圉,民智晚开,家民(本府大部分农民为壮族)习故如常,富于保守,自居卑下地位,不思振作有为,惟信命运,喜事鬼神,不旁务,不读书,加以强迫,读书如负重罪?quot;不读书的原因有三:一是怕出洋,"其子弟不使读书,读书怕送出洋"。二是怕当兵,"黠者谣传读书者要当兵,农人闻兵二字,无论如何,不肯使子弟读书,若加以强迫,读书如负重罪。"不读书的原因有三:一是怕出洋,"其子弟不使读书,读书怕送出洋"。二是怕当兵,"黔者谣传读书者必要当兵,农人闻当兵二字,无论如何,不肯使子弟读书,若加以强迫,则若受最大的刑罚","故阖家无识字之人,识字者无形居贵族地位。农民读书识字者少,在全县农民中,识字者不过千分之一,文理通顺者,万人尚不得一人,若略识之,在农村中已非常可贵,农民相率尊之?quot;其三是不思进取,安天守命之思想严重。部分壮民认为"读书乃希冀做官。我辈农民,命中注定,无做官希望,读书何益。心中士农工商之界限,非常分明,农人不须读书,读书乃士人"。壮族语言自成体系,久居农村,不入城市的壮人,"不知汉语为何物"。所以,这些边僻山区壮语的势力很大,不但文告须翻译,一些法律文书也须译者。这些地区的壮人"固定其风俗言语,不易使之同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沙发
发表于 2003-3-27 11:18:00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节庆、娱乐与禁忌

壮族节庆繁多,一年中大部分月份均有节日,其中年初家闲、年中小闲是节庆较集中的段。壮族为稻作民族,节期与农业祭祀相关联,年初之节庆祭祀乞求风调雨顺,年中乞求神灵保护庄稼茁壮成长,秋末庆贺五谷破丰登,体现了壮族农业社会的特点。节期也是壮族人民之间交往的时间,是壮族青年男女以歌传情、对唱择偶的好机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节日蝗内容和形式,赋予了新的内容和风貌,呈现出新的风采。
一、年
(一)备年
年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从腊月三十晚至正月十五,有的延续到正月三十过小年。过年的第一意义在于人们一年辛苦到头,农活已全部完成并有所收获,家人应该团聚在一起欢乐几天,吃好、穿好、玩好,储足锐气,迎接新的春耕生产的到来。所以家家户户从腊月开始,忙忙碌碌备办年货。壮族人必不可少的年货是缝制新衣。年关到了,大家都要尽可能地添置新衣服,尤其中小孩,如果没有新衣服穿,年关的气氛就不浓。二是酿一二十斤糯米,富有的家庭则要酿上百斤,够喝三五个月,并以酿出甜酒的好坏来预测来年的丰顺。如果酿出的甜白酒色泽洁白,其味醇香甜美,认为是好预兆,意味着来年事事如意、大吉大利。如果色泽黄里透红,味正而鲜美,认为这是仙酒,意味着来年有财帛。若酿的甜白酒,不会发酵,酒饭稀烂且有酸味,认为不祥,到正月间要择日请布摩来治改。治改通常是用一只公鸡,祭神送鬼,开财门,并将红布画符内贴于堂屋门上,以示驱邪扶正。三是杀年猪。壮族有杀所猪腌制腊肉过年的习俗。年猪膘肥,一般腊月尾杀。如果立春日晨腊月里,要在立春以前宰杀,以便腌制。杀年独较为热闹,一般要请岳父、第一线及嫁出去的妇女和村内亲戚朋友前来做客。人户少的寨 子要请全寨人吃一顿。四是舂饵快与糯米糍粑饵快是过大年必不可省的仪器之一。过年来客,要用甜白酒,鸡蛋、红糖煮饵快招特。正月里的早点和向新戚拜年要饵快。舂糍粑在腊月三十上午。邱北官寨沙人在糍粑舂好后,"报光老"(大百户)要派人到各家各廖收糍粑,每家一个,收齐全,就拿酒、肉、公鸡及糍粑等去祭守寨门的老祖。五是杀鸡。壮族人除夕年饭必有鸡肉,家庭中长者以鸡头骨和胯骨看来年的吉祥。
(二)吃年饭与守岁
腊二十三送灶王神,是夜以鸡、汤圆及一碗马料祭之。三十日这天更换祖先香炉,贴春联,外错之钱物尽量收回。,晚上先祭堂 屋神龛上的家祖,后祭屋外的外祖,祭毕燃放鞭炮,再祭畜厩和土地神,之后全家在一起吃团圆饭。年饭酒肉以吃剩为吉,表示年年有余。饭后围坐火塘边守岁,不能随意走动或外出。火塘内放入一棵粗壮的硬木柴,从根部烧起,燃起浓烟,象征子孙烟火不断,有的可能燃烧四五天。当晚香灯不熄 ,神龛上之祭品大部分要摆至正月十五甚至过小年。
(三)抢新水与招魂
壮族各支系除夕夜以公鸡第一次打鸣为新年来临的标志。此时要进行抢新水与招魂仪式。支系与居住地域不同,细节各不一样。广南侬人守夜到鸡鸭时,青少年男子都抢先到河边去烧香放鞭炮。铕用鸡笼或鸭笼捡装令自己满意的鹅卵石,每一种家禽牲畜捡 一块象征其物其魂。嘴里一边模仿六畜的啼喊声,一边把它们拿回来,安置在家禽牲畜憩息的地方。意为新年新岁六畜魂归,来年兴旺发达。与此同时,妇女则纷纷挑着水桶,拿着纸钱和3炷香炷到河边或水井边去向水神抢新水,最先者为最吉。人们喝了新水后,一年中能避邪驱恶,强壮无病。当新水与畜魂被取回家中,便都于门前燃放12个特别大的鞭炮(象征12个月),以示新春入门,一年四季月朋平安、吉祥如意。假如其中有一二个不炸花,则认为是祖宗的暗示,某月将有不顺心的事发生,临期慎重从事。继之,点燃串串炮竹、礼花。呈现出一幅清新、丽朗的"炮竹声声昭瑞气,笑语盈盈奏良宵"的春夜图,以此拉开了新春的序幕。
邱北官寨沙仍抢新水和招魂是在村寨头人的带领下进行的鸡鸣第一声后,大百户就拿着芒,沿着街心边敲边嘎:"拗勒勒喽,拗勒勒喽!"(意为抢新水)闻声大家齐挑水桶,手牵"小花牛"(用泡木锯成6寸长,并刻有花纹的小木头,用绳索拴成串),跟着大百户到河边或井边。首先要让大百户舀水,大家才一齐抢着打新水,并将小花牛放进水里,意味着小花牛喝新水、洗澡。然后挑着新水、牵着小花牛回家,将小花牛拴在牛栏上,舀一盆新水,端到供桌上,请祖宗洗脸 。之后,开始撵耗子,由一个人手执响把,楼上楼下,旮旮旯旯,到处乱打,意在消灭老鼠。师宗县黑尔槽沙人抢新水与叫魂是在族长的指挥下行动的,前段仪式与官寨沙人相同。新水和木排串取回来后,族长叫人魂,各户主姓名均要点到。叫毕,放鞭炮,积压自回家,将象征牛魂的木排串挂在牛马厩门上,跺脚三下,大声喊道:我家牛魂加来啦,回到厩里啦!"又到门外垛脚三下,大声问道:"全家人魂回来了吗?"家里人大声应道:"都回来啦。"会泽等金沙江流域的仲家在年三址晚上,客户叫人魂、牛魂。每人1件衣裳或1顶帽、1枝结果松枝(松果结得越多越好),放在箩内,鸡肉、米饭、茶酒、钱纸放在筛子里,户主一手提箩箩、一手端重筛子,到门外去叫全家的人魂与牛魂。叫毕,烧纸钱,放鞭炮。叫魂回来,又将箩箩、筛子放在堂屋供桌前,再次奠酒 、烧纸、放鞭炮,将松枝挂到牛马猪鸡厩门上,将衣帽穿戴在各人身上,表示畜魂已进厩,人魂附体,来年将大吉大利。
取回新水,叫来魂灵。接着将猪头、猪肉、 鸡、鸭献祭天地,做十多种菜祭献祖宗。献 祭祖宗要在天亮以前完成,越早越好,献祭完毕,烧钱化纸。用青松针铺垫中堂,在绿色的松毛席上,全家人欢聚用餐。初一。除必要的祭祀活动外,以空庭或家族活动为主。初二以后村寨举行活动,亲戚朋友来往频繁,,互贺新年,年幼者要向长辈拜年,老年长者以物或以言赠年幼者。刚结婚的青年夫妇择日回娘家拜年,格外受到款待,女方家的原女伴和亲戚,都把年轻夫妻当成上宾设宴招待。文山侬人,在新女婿去赴宴时,往往在半路上泼水,弄得女婿满身淋淳,以致重换衣服,再次前往,直到入席拿好碗筷才能?quot;险"。意在祝新人新年满载满插,五谷满仓,美满幸福。
(四)年祭与娱乐
祭铜鼓 是壮族沙、侬支系大年初一的第一件大事。师宗黑尔槽沙人于"凌晨一二时许,挑三沟汇合处的水将铜鼓洗 净。舂一个大粑粑,放在筛子里,上摆肉1节、茶1杯、酒2杯,菜6碗(四荤两素)。再将筛子放在铜鼓上,由主人一面叩头一面祷告:铜鼓神/铜鼓神/今天过年/请你临门/四荤两素都办到/请你保佑降吉祥。祭毕,敲响铜鼓,再用木桶或甑子去合铜鼓,发出悦耳的'嗡嗡'声,敲到初三收起铜鼓" 。邱北沙人于东方发白就击铜鼓,全寨男女青年闻声便一手提花手巾,一手拿着糯米饭团边吃边走列队绕场三圈,边转边走,击鼓老人念些吉祥语。三圈转圆,击鼓老人鼓点转换节奏,男女青年翩翩起舞,预祝新年清吉平安,消灾免难。平时这鲷鼓置放在老人房,全村听到铜鼓声响,当家人必须到老人房聚集议事,听从寨老的安排。广南侬人,有鼓的村寨都在老人房旁栽桩支架,用红布条拴吊着鼓,然后击鼓跳舞。舞前,由布摩念念有词地咏颂祷告,并以公鸡、谷物、茅草等物进行祭祀。祭毕,取来新泉洗净鼓腹后,把自酿的米酒成入其中,全村老少均前来饮?quot;鼓酒",以示喝到鼓神之酒 ,一年中均可驱邪避恶。体魄健壮,万事亨通。继便锤鼓声声,男女老少,以鼓为中心,随着悠深、清远、舒缓、典雅的韵律跳舞。跳得最为欢快、热闹的就在正月初一、初三、初十五,人们整天整夜地沉醉在舞悠悠融融的氛围之中。
舂堂与舂牛舞 是壮族人过年的娱乐活动。壮族各支系于腊月间善用碓舂糯米粑、饵快粑。时临夜晚,男女青年聚集碓房,人各持一根木杵,绕碓边舂边逗趣,欢笑飞扬。过年期间,为庆贺新年,预祝丰收,人们则兴起了跳舂堂。边歌边舞,其步伐稳健活泼,场面生动有趣,再现生活中舂米粑的喜悦情景。唐·刘恂《岭表录》录载?quot;广南在舂堂,以深刳为槽,一槽两边约二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弦,皆有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召勐"(国王)得天下后,奢移淫色而不理朝政。王母见儿堕落成性,愤慨地骂儿是牛,儿子反斥母为牛,母子动气争执,终日不休。后王母因悲愤过极而气绝,死后果真变成水牛身升入天界。此后,连年天旱无雨,地裂草枯,庄稼颗无收,民不聊生,波动世骚乱。一天夜里迪星(神仙的总称)托梦给国王说?quot;你必须做你母亲的头型(牛头)来戴,缝制她的衣服(牛皮)来穿。然后,杀鸡宰鸭、敲锣打鼓去请她回家,天下方可得救。"国王便照此去办,当鼓声惊天动地时,王母果真伸出头来。看见国王在慧的供桌前双膝跪地,虔诚祷告,忏悔过去,王母感到非常高兴,但因不能下凡相助,就在天上焦急悲痛。时而手舞足蹈,奔驰呼唤;时而放置打滚,老泪横流。顷刻间,呼声变雷鸣、泪水变雨滴,刷刷扬洒,流水如柱,救了凡间旱年。国王为感谢母,每年春天,召集人们跳舂牛舞,祈求该年风调雨顺。壮族侬人支系大部分地区均兴此俗,正月初二、十五就举行这项活动。届时,男女老少脸挂笑容,穿着彩装,纷纷聚到老人房旁或寨子中央的空场上,敲锣打鼓,参与活动。该舞蹈被古代文人墨士命名?quot;春牛舞",侬人称之为"拢娅歪",即跳母牛的舞蹈,属祭祀性与自娱性相结合的舞蹈。其形式和内容不仅舞牛,还舞兵器、手巾、扇子等,用牛皮鼓、钹、镲为伴奏乐器,舞牛随鼓点节奏变化,分别向四方翩跹,热烈奔放、粗犷古朴。时而昂着高跳,时而举头亮相,时而滚地翻身旋转。正如现实中牛兴奋的样子,显示出狂喜而哀痛的神态。同时,由一人戴面具、双手拿巾进行逗嬉圆步,加上舞刀、枪、棍、棒、钗等,使得整个场面情绪高昂、热烈欢快。同时还要表?quot;桌式高塔",用12张八仙桌,筑成高塔,舞者随鼓者擂动,自下而上,边舞动牛头边攀高塔似登临天界。技艺精湛,妙趣纵横。春牛舞限在大年期间或丧葬仪式里进行。年节中的春牛舞意在祈来年太平盛世。
其他祭祀 过年期间由各家自行举行的祭祀活动有祭文武财神,师宗黑尔槽沙人在正月初二各家自祭,祈求红门大开,四季发财。祭灶君,文山侬人在正月初二时各家杀公鸡献,用鸡头骨和随骨预测来年。
(五)异彩纷呈现的开春活动
壮族各支系均有开春习俗。开春意味着可以上山干活,下田盘地。大部分地式由各家自行举行开春仪式。如广南之大部分壮族在正月间选择一吉日,用3炷香、纸钱和鞭炮到自认为年大吉大利的方向去砍来青枝绿叶,插在房屋外壁四周,即表示开春之意。少部分地区之壮族要举行一定规模的开春仪式,如广南八宝,者兔、者太等3人地方的壮族在开春之日要举行隆重的跑马开春活动,称为跑马节。富宁皈朝镇甘美等村的隆恩节也具有开春的色彩。
隆恩节 富宁皈朝镇甘美村周围有恩受洞、粮洞、银洞等40多个溶洞。传说古时正月某一天,有人看见一对白玉兔跑进一个洞里,一会儿又见一对少男少女牵手进入该洞,派人进去找到,人们认为此洞日金童、玉女下凡娱乐的山洞,即恩爱洞。起初,每年正朋十五日,江由、郎冲、甘美村的青年常到此游玩。久而久之,周围村寨的青年每逢正月十五也来参加抛绣球、踢鸡毛毽、欢歌对唱等活动,老年人也来此观看,成为娱乐盛地。有一年正月初六蓬寨(许多村组成的地名)老人派人去广?quot;十亭弄母"偷"神农"香炉,正月十五日,抬到甘美村尾,抬杆突然折断,人们认为"神农"想住这里。甘美是首六蓬的中间地带,各种祭祀很方便,于是在甘美村头建立"神农庙"。每年正月十五日以为蓬为单位,由寨老向村村各户收取捐献的鸡、肉、酒、米等,规定每户一人到蓬里集中,一起到神农庙供祭,祭毕各蓬自食带来的供品。第一年请道公打本醮念经3天求神降福,风调雨顺,人安畜兴,粮丰林茂。以后就形成了一年一小供,按十二属相周期,13年一大供,念经3-5天。划江由村边一片约12亩的田为寺庙田,壮语称为"那道喜"。谁做"道喜公"就由谁栽种,每年正月十五日前由道喜公请人蒸糯米饭,舂糍粑,做240个送给六蓬寨民吃。另做360个(意为360天)切成三角形小块,于正月十五日,由道喜公拿到青年男女集会的山洞前四方抛撒,以示神家撒五谷。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壮语"隆"即下去,"恩"即洞,隆恩决为下洞。每年正月十五。老年人聚集于庙中,青年男女聚集于"恩"中。后来逐渐形成不分男女老少都于山洞前面的一块大平地聚集进行各种活动,出时有皈朝、谷拉、者桑、洞波或更远的广西人前来参加。
(六)小年
正月三十晚过小年。传说古代壮族男子随侬智高从征,未能过上大年,正月二十八日才赶到家中,所以壮族过小年叫"男人节",又叫"喊魂节"。每户都要用两只喊魂鸡,把全家老少的农帽放在筛盘内,在大门口喊魂,意思是将在外征战赶不回来过大年的男子魂掀喊回家。
壮族土僚支系明清进期还以农历十月为岁首,并于此时过大年。乾隆《开化府志》卷九说:"十月祀先墓祭,僚夷过大年。"光绪《云南通志》卷十说:"白土僚,十月朔日为岁首。"这部分壮族以十月为大年,正月间为其小年。
壮族地区有笙、笛、琵琶等乐器。乾隆《开化府志》卷 九说:"夷人各种皆有歌曲,笛笙琵琶诸器与汉制同。"据乾隆《开化府志》
卷九记载,黑土僚吹葫笙为死者送葬。壮族最富特色的乐器是铜鼓。铜鼓因用铜为主要原料制成而得名,由面、腰、足、胸、耳5部分构成,在云南壮族地区广泛使用。特别是节日喜庆,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击铜鼓,跳群舞,场面热烈,颇具风姿。铜鼓音量宏大,音色浑厚粗犷,清脆明亮,铿锵有力,声音可传数里之外。
二、三月歌会与开、关秧门
(一)三月歌会
三月歌会由来已久。乾隆《开化府志》卷九载:"三月三日男妇携酒馔于西山尽欢而罢。"当代歌会主要流行在壮族聚居地的广南县和富宁县。在广南称花街节,富宁称隆洞节。
广南花街节主要流行在那伦乡、者兔乡和珠琳镇的甲析村等侬人聚居区。其来源一说是青年人为了反抗包办婚姻,争取自由恋爱的活动。另一说是传送春耕忙种节气信息。从农历三月的第二个寅日开始在那伦,辰日会于者兔,午日结束于甲板,每隔一天换一个街声。参加街节者一般有五六千人,多者上万人。节期临近,姑娘们忙于织制送给情郎的礼物,或毛边布鞋、绣花鞋垫,或自制土布衣等名目繁多、做工精美的小伙用品。小伙子们也积极去购买头帕、丝线、银镯项链等信物。长辈们为自己的儿女杀鸡宰鸭、蒸花糯米饭、煮彩色蛋。节日清晨,壮家山寨一片欢腾,穿着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少,相约走出村寨,一路笑语欢声,从四面八方云集街场。在街上,老年人相见道福言欢,青年人欢聚一堂,熙来攘往,笑声朗朗,百货及三七、木耳、茶叶、大米等农副产品琳琅满目。中午相识的好友邀约在一起,一二十人围地而坐,各自从竹箩中拿出香喷喷的五色花糯饭和煮熟的鸡、鸭鹅肉,相互劝酒祝福,共进午餐。当花和热闹的时候,壮族小伙子吹响牛角,头戴银饰、身着黑色摺裙的小姑娘不约而同地手拉手围起个大圆圈,伴着有节奏的锣鼓声,翩翩起舞。欢乐的"手巾舞"方兴未艾,清脆的民哥公款唱又开始了。打扮得多姿婀娜的姑娘舞兴未尽,又应小伙子的邀请,三个一堆、五个一伙放开歌喉,你唱我随,尽情抒发内心的激情。对歌越唱越欢,难舍难分,许多男女青年在对歌中建立感情。傍晚,一对对有情人在山间的小路上漫步轻语。小姑娘肩挎一个精致的竹箩,内有送给情人的花糯饭、五彩蛋和一双精心制作的布鞋或绣花鞋垫;小伙子把银饰品、花手巾、五彩蛋和一双精心制作的布鞋或绣花鞋垫;小伙子把银饰品、、蓊手巾、彩色丝线和布料作为回赠礼物。月上树梢、清光弥弥之夜,街场变成委婉叠韵的情歌世界。有情人通宵达旦,通过情歌倾吐爱慕之情,众多壮族青年就是在这种自由恋爱的基础上,终成
"隆洞"是富宁壮族的传统节日。"隆洞"是壮语,"隆"是下去,"洞"是田坝或坪子,合为下坝之意。节期在每年农历三月至四月上旬,三月份最多。传说,北宋时期,壮族人民不堪王朝的压迫公元(10325年)在剥隘镇毛根寨壮族妇女娅皇的率领下揭竿起义。娅皇经常手持大刀追杀官兵,杀得宋军七零八落,仓皇逃命。一次战斗后,天气炎热,娅皇下河洗澡,被躲在草丛中残败官兵将她射死在河中。义军因群龙无首而失败,宋王朝派兵将他们的家属驱逐出境,被遣散的时间最早在正月,最晚在四月,大部分在三月。被驱赶的人思念家乡,不时返回探亲,乡亲杀猪宰羊盛情款待。起初在个别村寨举行,后来形成以某一村作东道主,一个洞(向个村)参加的活动。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至今富宁县有要板仑、皈朝、谷拉、者桑、剥隘、那能、郎恒、花甲、阿用洞波等10个乡镇的80余个壮族村寨作为东道主先后择日欢度"隆洞节"。节日前几天,由东道主张贴广告或发红柬邀请各地前来参加。作为东首社的村寨,群众推举1-2名德高望重的长才经负责,检查落实各户捐助物资,督促各户酿好米酒,发动群众搞好屋内外清洁卫生。准备花糯米饭、卷粉等食宿安排。每处活动3-5天。起初仅设宴迎亲归来,以单一对歌清除苦闷和疲劳,后来逐渐发展到跳舞、自编自演土戏,小商贩也趁机前来卖东西,形成农村小集市贸易。青年男女藉以谈情说爱,青年女子来时带食品和鞋,男子带毛巾和钱,通过唱歌结交,互相宴请,互赠所携带礼物。所以,在壮乡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三月里来隆洞街,锣鼓咚咚戏开台。青年男女唱对歌,寻歌问底找情人,望哥明春再回来。"从这些民谣中可以看出,富宁隆洞节与广南之花街活动内容基本一致,所不同的?quot;隆洞"的东道主要请戏班唱土戏。节日几天,就演唱几天,白天演武戏,晚上演文戏。内容多反映壮族人民斗争的历史,歌颂反宋,反封建的民族英雄。如演唱《弄娅皇》、《弄侬志高》、《弄三色》等剧目。
(二)开秧门与关秧门
插播季节,壮族要选择吉日进行开插仪式,即开秧门。开秧门要先祭祀。改土归流以前,富宁皈朝一带要先由人背着土官之妻到田内插一株秧苗后,其他人才能正式插秧。在插秧完毕的当天,在田头同辈青年男女用水或稀泥互相嬉戏,把人弄得全身上下满是泥土才算吉利。闹毕,洗净身上、耕牛和农具上的泥土,备酒内聚餐,谓之关秧门。
三、其他节庆
(一)五月端阳
壮族各支系均有五月过端阳之习俗,其过法怀汉族大同小异。惟广南侬人有五月过"一斗米节"的习俗。意思是说,时置三荒之季,仓中只剩下一斗粮而面对饥荒的艰苦生活,人们思想乐观,有信心去克服困难,改变穷困状态,故兴此俗以振奋精神。节期在五月头一个属龙日或第二个属龙日。头天晚上,家家户户都做油炸蒿粑、糍粑等食品。要先祭祖、喂牛后,人才可食用。因为,在生产劳动中,犁地耕地都靠牛,牛最辛苦,虽只剩"一斗米"也要让任劳任怨的牛先吃,体现了壮族对耕牛的爱护。这天都要杀鸭或鸭或鹅来庆贺。
(二)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把节亦为部分壮族人民所接受。民国《邱北县志》卷 三载:"六月二十四日星回节,用松剖束为火炬,大小不等燃之以吊汉阿南夫人与唐之慈善夫人。……此节惟滇省通行,他省则无闻。邱邑城乡无汉夷之分,均于是日宰性祭田。燃炬以熏田园,驱螟腾,亲眷来款洽甚欢。"县志所说之夷人当包括例子北县境内的壮族。
(三)八月尝新
日期各地不同,一个村寨中户与户也不统一。一般在农作物大片将要成熟或少量田块已经成熟的时节。一般要备办钳子平肉、鸡、鸭和豆腐,蒸煮新产的米饭,并用七成熟的糯谷熟至香后舂成扁米饭煮好后,再拿几个水果和其他已备好的食物,一齐放在筛子里,抬到自家的一块田边去敬献,然后,从这块田里割下三棵禾苗,放在筛子里抬回家,又在堂屋神龛上敬献天地和祖宗。祭毕,盛上一碗新米饭,泡上鸡或鸭肉汤,让狗先吃。过后,家人才齐共餐。
此外壮家受汉文化影响,过中秋节、重阳节,农历十月一日文山侬人过牛王节,广南县布傣(土僚)还有儿童节等等。
四、禁忌
生产禁忌 正月初一至初十忌上山砍柴,下地劳动。祭童期间,忌出工。五月端午忌人畜下田地耕锄。
生活禁忌 腊月三十、七月十四日,忌与外人共餐。正月初一忌扫地,忌梳头理发,忌串门,忌摸刀动棍,就是当天食用的菜肴也必须在头天备足;严禁出口骂人、教训人和打人,否则年内容易惹事生非;不准偷懒睡觉,否则年内田埂容易塌陷。妇女在正月初一、初七、初十五3天忌做针钱活。正月初一至初五灶内火星不能熄;在屋内不能吹口哨,吹者家财败散;扫地从正门口向内扫,谓之财产有入无出。正月初一至十五出门一戴斗笠,晚上不点火把,否则当年会遭火灾。
日常生活中所剩下的饭菜只准畏猪、狗,不能抛撒,违者死后的灵魂过不了金山、银山 。家里短衣缺食,不能串门讨饭吃,否则死后会变成饿鬼。就餐时,妇女忌做上席,以示对长者的尊重。忌扛锄、扛枪、戴篾帽、翻穿衣服进堂屋,只有发丧回来时才这样。空桶、空箩只能用手提进门,忌肩挑进门,否则不吉,将预示钱财两空而归。忌脚踏灶台和火塘内的三角架,只有家人去世,才能将三角架倒过来支锅。
不能坐门坎或站在门坎上谓之堵寨财入福进。不准在寺庙周围拉屎尿,否则会聋哑。神林内的干枝枯叶及桃子树不能作柴烧,否则会得病。屋中的神龛上不准搁放生肉、辣子、污物,放者祖先会作怪。借他人被子要先在家门口用一只鞋或一杆称放在被上才能入屋,谓之压邪。借他人财物在年三十晚前还清,谓之借债过年不光彩。别人借自己的也不能在这个时候去催债,以免对方反感。
食物禁忌 李子入水不沉者不吃,瓜水中不浮者不食,猪着心肺有孔者不吃。
住房禁忌 忌窥视和进主人家卧室。忌在别人家屋内大声说话,吵架斗殴。前门与后门不能对开,谓之相冲不吉。外来借宿的夫妻及女儿、女婿留宿时不能同房,未婚的女儿不能领其对象回家同房。出嫁的姑娘不能回娘家坐月,必要时可在屋桅下搭棚分娩,建房时,前屋不能高于后屋,以免堵住财源。公公一般不进儿媳的卧室,大伯不进弟媳的卧室。订架不遇吉日不搬动。
出门禁忌 男人出远门,遇女人解大小便者,谓不吉利必返回。说亲、狩猎、经商、出远门忌遇狗撒尿、交配,蛇阻路和蛇交配。出门见乌鸦叫,去者凶多吉少。鸟屎淋身,出门不吉利。50岁以后,如遇与自己生日相冲的日子不出远门。带小孩出远门时,要用牛绳系腰间或将柚子树叶装入衣袋。去丧家回来需事先由家人端一盆水置放于门口,盆口放一根燃烧的木柴,防外鬼进屋。男女一方在外乱性,也用此法。
孕妇禁忌 孕妇忌摸柜子,忌人别人家门。孕妇忌探产妇,乳会干。不能攀摘果类,不脚踏在三脚架上取暖,不在灶前赤身裸体洗澡或梳头,不在灶上烘鞋及便布,不用水淋灶内的火,违者灶神责怪。
其他禁忌 在丧事中,病人则落气时,不准发出哭声,不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服孝期间不准刮胡剃剪发不得唱山歌,不得娶亲嫁女,不得饮酒、划拳;未入殓以前,不得食油,不得用碗吃饭;死者停放堂屋时,不得在楼上越过停放位置。
舅家不得向姑家要狗,姑家不得向舅家要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8 03:23 , Processed in 0.163238 second(s), 5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