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9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唤醒历史的铜鼓

[复制链接]

186

主题

1

听众

708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4-8-10
注册时间
2002-5-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2-5-6 16:06:00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文/山溪

铜鼓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民族文物。它集冶炼、铸造、雕刻、绘画、装饰、音乐、舞蹈、宗教于一身,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创造的独具特色的青铜艺术瑰宝。留存至今的各类铜鼓,铸造年代上溯春秋战国,下迄明清时代,不仅可以看作是一部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而且是一部生动的民族科技史文献。也是研究中国民族史、民族学、民族科技、民族艺术以及民族风俗、文化等的重要文物。

铜鼓的起源

关于铜鼓的起源地,学术界中较一致的看法是起源于中国南方。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就指出铜鼓起源于云南西南部地区。19世纪末,荷兰学者提出铜鼓起源于广东南蛮,而后传入广西、贵州、云南、湖南等地。到19世纪60年代,日学者提出铜鼓起源于滇池附近。从现在的考古发掘材料看,云南万家坝出士的铜鼓年代最古老,属距今2700多年的春秋早期,据研究其矿料也来源于滇池一带。说明铜鼓确实起源于滇西至滇中的滇池一带。

铜鼓起源于何物,学术界向未有不同观点,概括而言主要有三种:

其一,起源于镦于说。理由是铜鼓和镦于有若干相同之处,如通身皆铜、一头有面、中空无底、都流行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其二,起源于革鼓或木鼓说。魏时的《桥南琐记》提出铜鼓起源于木鼓的看法,认为因南方潮湿,皮鼓易于受潮,便改皮鼓为铜鼓,铜鼓面和胸部象扁形皮鼓。

其三起源于铜釜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云南祥云、楚雄等地出土一种铜鼓,整个形状与其同时出土的铜釜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楚雄万家坝出土的早期铜鼓,也多有烟炱痕迹。中国的大多数学者赞同铜鼓起源于铜釜说。

铜鼓的类型及其特征

根据流传铜鼓的形制、纹饰、铸造年代等因素,学术界根据出土的标准器,把铜鼓大体分为七种类型,即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北流型、灵山型。麻江型和西盟型。各种类型的铜鼓均有其自身的年代和外形特征。

万家坝型铜鼓以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鼓为标准器。的产牛于春秋早期,延续到我国早期,前后的400年。其特征是面径小,鼓胸突出,鼓足短而足径特别大,鼓身矮而成扁平形。胸腰间附有两对小扁耳,其花纹简单粗糙。

石寨山型铜鼓以云南石寨山古墓群出土铜鼓为标准器。其年代是从战国时期至东汉初期,前后延续了约500多年。这类铜鼓的特征是面径大于腰,胸部突出,其主体纹饰是羽人纹、划船等图样,腰部界格饰以民俗图样,如砍牛祭鬼图、羽人舞、牛图、马图等等。在晕内常常铸满二角齿纹、同心圆纹、勾连纹等等。

冷水冲型铜鼓以广西藤县出土的冷水冲型铜鼓为标准器。年代为东汉至唐宋时期,延续了约1300余年。其特征是体型高大,鼓面宽阔,鼓胞不甚突出,鼓腰粗而略直,腰最小径在中部,鼓足高,胸腰间铸有宽扁大耳两对,耳上铸辞纹。图案化的舞人纹和细方格纹,足部有圆垂叶纹。

北流型铜鼓以广西北流县出土的铜鼓为标准器。年代为西汉末年至隋代。其形体特征是体型硕大厚重。鼓面大于鼓胸顿之外,边缘有垂檐。胸壁斜直外突,最大径偏下,胸腰际收缩,曲变不大,以一道凹槽作为腰胸分界。

灵山型铜鼓以广西灵山县出土的铜鼓为标准器。年代上限在东汉,下限在唐代。灵山型铜鼓的特征是鼓面平展,略等于或等于鼓身,边缘突出不下折。胸壁微凸,最大径店中,胸以下逐收缩成腰,以细线为胸腰的分界。

麻江型铜鼓以贵州省麻江县古墓中出土的铜鼓为标准器物。年代从北宋到清末,前后有800多年。麻江型铜鼓的特征是鼓身低矮、鼓而小于鼓胸而略出于预外。胸、腰、足之间无分界线,曲弧缓和,腰中部有凸校一道,将鼓分成上下两节。胸部有大跨度鼓耳两对。鼓面太阳纹以十二芒为主,芒间饰有翎眼纹。主晕饰游旗纹为主,还有十二生肖纹、乳钉坟、雷纹、同心纹、鲁形云纹、S形勾头纹、酉字纹、栉纹、人物纹、动物纹等。有的还有铭文,如“大吉”。“万代进宝”等。有的背自有人物、庄园、孔明巡行图等。

西盟型铜鼓以云南西盟佤族地区为主要分布而得名。其年代早期为唐代,中期约在元明时期,晚期一直延续到清代。西盟型铜鼓的特征是体型瘦高而轻薄,上大下小,鼓面宽大,向外伸出鼓胸,胸壁直而大于腰和足,胸腰际弯曲缓和,鼓身呈直筒形。胸、腰、足无分界线,有两对三角叉形扁耳。鼓面太阳纹为8芒或12芒,鼓面边沿有四足蛙4只。晕圈密而窄,饰有团花纹、羽纹、翎眼纹。

铜鼓的族属及其社会功能

根据铜鼓的分别地区和跨越年代等因素推断论证,可得出不同类型的铜鼓属于不同的族属。较一致的看法如下:

万家坝铜鼓为我国西南古代民族濮人所铸造。石寨山型铜鼓主要是濮人和骆越人所铸造。冷水冲型铜鼓是骆越人和后来的僚人所铸造。北流型和灵山型铜鼓是俚人所铸造。麻江型铜鼓最多的地区是贵州和广西交界的山区,可能铸造这种铜鼓的古代遗址就分布在这个区域,只不过目前尚未找到罢了。居住在这里的壮、瑶、苗、水、布依、彝等少数民族民间仍在珍藏和使用麻江型铜鼓。据考古研究普遍认为,西盟型铜鼓最早为壮族先民所铸造。

根据考古发掘和民族学调查材料分析,得出铜鼓的社会功能大致有娱乐、传讯、丧葬、祭扫以及象征权力和财富等。

铜鼓在明清以后,普遍成为南方民族娱乐活动的乐器。凡婚姻嫁娶、宴会、斗牛、节日等都喜击铜鼓以自娱。明代史籍有仲家人“俗尚铜鼓,时时击以为乐”,“苗人挝铜鼓,斗牛于野”的记载。现代壮、瑶、苗、水、布依、彝等民族民间逢年过节都要敲击铜鼓,尽情欢乐。

铜鼓的早期作用主要是传递信号。史载魏晋南北朝的僚人“呜此鼓集众,到者如云”的情形。明代史籍有南方民族首领“击鼓山巅,群蛮毕集。”的记载。现在许多拥有铜鼓的少数民族“遇事则击铜鼓”。桂西瑶族婚姻嫁娶,丧葬祭祖、节日集会等都以铜鼓为传讯工具。

铜鼓用于丧葬,主要是充当葬仪和葬具,如白裤瑶人死后,要到死者家中敲击铜鼓,出殡前要举行隆重的击铜鼓砍牛仪式,以示吊唁。古代南方少数民族还有以铜鼓为葬具的遗俗。

在古代民族祭扫场面的图象中,多有敲击铜鼓的形象。唐代史籍中说:“铜鼓赛神来,满庭幡益徘徊”。现在有的少数民族在宗教活动中仍然使用铜鼓,如苗族的“吃牯脏”等。

由于古代战争和祭祀等都由部落、氏族首领主持,铜鼓逐渐由一般的生活用品上升为礼器,成了占有者身份和地位的化身。如《明史·刘易传》所说:“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因此,拥有铜鼓就意味着拥有财富和权力。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成为了铜鼓的一种特殊社会功能。(责编:李小林 梁黎)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12 02:46 , Processed in 0.155418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