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始祖神:图腾的衍化物
民族的始祖神是怎么样产生的呢?他(她)们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总是有个源头。一般来说,往往与民族的图腾有一定的联系,甚至是民族图腾的直接衍化物。所谓图腾,就是亲属的意思,也就是祖先。比如,汉族的始祖黄帝,就是龙图腾的化身。布洛陀与么渌甲是否也来自图腾?回答是肯定的。
壮族学者覃承勤同志搜集整理了一部《布洛陀》抄本,全本分四个部分,十九章,其中的第三章《石蛋歌》,说的是在洪荒时代,宇宙中什么也没有,只有黄、白、黑三股气体存在。它们在流动中逐渐混合在一起,凝结成为一个坚硬的石蛋。石蛋里有三个蛋黄,慢慢地变化成为雷王、龙王和布洛陀三兄弟。他们成形之后在石蛋里躺着,梦游太空。
第四章为《创造歌》:石蛋爆开成三片,一片上升为天,一片下沉为地,一片不动成为世间。布洛陀三兄弟从石蛋里出来后,雷王为老大,看中了天,被九十九只彩凤簇拥上了天。龙王老二喜欢海,被九十九条鲤鱼抬往海里。布洛陀是老三,留在人间。
从一个石蛋爆出三兄弟,这一点具体地表明,这是一个崇拜卵生——鸟图腾氏族所创造的神话。这个民族就是古越族,是壮族的先人。古越人以鸟为图腾,史不绝书,是学术界所公认。
可见,无论是雷王,还是布洛陀,最初都是一只鸟。雷王被彩风簇拥上了天,说明他是鸟的同类。在壮人的心目中,现在的雷王还是一只鸟。他生就一对灯笼般的眼睛,眨起来骨碌骨碌地闪着绿光,背脊上长有一双翅膀,能在天空飞翔。当他飞下布伯的屋顶滑倒被抓住时,布伯用一个鸡罩把雷王罩住。后来,雷王被布伯砍绳了脚,他便杀了一只鸡,用一双鸡脚把自己的断脚接了起来④。
布洛陀也是一只鸟,他也会飞翔。至今,壮族的人们还有的称布洛陀为“鸟的首领”⑤,也就是鸟氏族的头人。
作为布洛陀的配偶神么渌甲,最初也是一只鸟。现在广西地区还有一种鸟,称为“六甲鸟”。人们说,这就是么渌甲。壮族的神话说:“很古很古的时候,地上只有一个人,她就是我们的始母,名字叫米六甲(即“么渌甲”)。她一个人在地上生活,好冷清、好烦闷呀!于是,她想法子造人。”她接连三次,才把人造出来,从此,世界上才有了人类⑧。
河池地区有人从岩洞葬的棺材中发现古壮字抄本《米洛甲》(残本),里面说么渌甲是“创世大神”⑦。蓝鸿恩在《布洛陀和米六甲》⑧神话的一条注文中提到:“米六甲的米,乃是母亲之意,六甲是一种鸟名,这种鸟在壮族人民中常当作聪明的象征,所以谚语中有‘聪明不过六甲鸟’之句。米六甲可译成聪明智慧的母亲。米六甲在壮族其他传说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米洛师,意思就是智慧师傅的母亲。”原来,壮族的第一代女神,壮族的始祖母,是聪明智慧的六甲鸟。
这些都清楚地表明,壮族的始祖神布洛陀、么渌甲,都是鸟图腾的化身。从图腾崇拜衍变成祖先崇拜,完全符合古代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规律。图腾崇拜作为人类历史最初出现的一种思想文化,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有一位学者曾指出:“原始宗教的母体孕育出人类初民崇拜的图腾(以动物、植物、原生物为祖先);到了母系社会末期和父系社会初期,产生了母性崇拜(如崖画上的女生殖神);父系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以男性为主的‘祖先崇拜’兴起;历史发展到封建社会时期,原始社会产生的‘万物有灵’的泛神崇拜逐步被‘祖先崇拜’和其他宗教形式所代替。而在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虽然也受到其他新兴宗教文化的影响,但未动摇其以图腾崇拜为核心的根基,只是把远古抽象的图腾崇拜演化,充实了具象、人格化的‘祖先崇拜’内容,并产生了神话祖先的传说,歌颂祖先功德的英雄史诗。”⑨从图腾崇拜转向祖先崇拜,从对物的崇拜转向到对人自身的崇拜,这是人类认识能力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过,这个发展变化不是跳跃式,而是循序渐进的,也就是说前一个历史时代的思想材料,总是被后一历史阶段有所保留或残存。图腾崇拜的某些影子还在祖先崇拜中隐约存在,比如布洛陀会腾飞,有着“鸟的头人”的称号,么渌甲是六甲鸟的化身,雷王是鸟的形体等等便是。而最常见的那种半人半兽的形象,则是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的过渡形式。
也许有人会问,从同一个石蛋出来的布洛陀、雷王都是鸟图腾的形象,为什么老二龙王却没有鸟图腾的痕迹呢?
按理说,龙王最初也应该是一只鸟,是鸟图腾群落的头领之一。但他却被鲤鱼拥着下海去了,当了龙王。我认为这是氏族群落分化的反映。本来是同一图腾的部落,因为人口的增加,或食物来源枯竭,以及其它各种原因,部落往往会发生分裂。分裂出去的人群,逐渐地与原来的部落疏远了,便信奉新的图腾。这是常有的事情。蓝鸿恩收集整理的《布洛陀和米六甲》中的第四节,是《四兄弟分家》,说雷王、龙王、老虎与布洛陀四兄弟,互相不服气,便以比赛本领定赢输。布洛陀用一把火,把躲在茅屋的雷王、龙王和老虎都烧伤了。雷王从屋顶上钻出去了,一跳跳到天上,但眼已给烟火熏黑,从此不敢再到下边来了。老虎拱倒了一面墙,逃往森林去了,老二(龙王)伤势最重,伤痕最多,逃到海里去躲,好了之后伤痕变成一身的鳞斑,从此不敢到岸上来。这个“兄弟分家”,其实是古代部落分裂的曲折反映。看来分裂时往往伴随着斗争,有的分裂出去便另立图腾,龙氏族便以鳄鱼为图腾,又称为蛟龙图腾。
当然,部落分裂时也有用和平方式进行的。米六甲就曾主持过一次子女们“分姓”的仪式,她按子女们送来的礼物作为“分姓”的依据,比如送桃子的便让他姓陶;送朴柚的就要他姓朴(壮族“朴”即柚子);送谷米的就姓侯(壮语“侯”即谷米);送盐巴的就姓韩(壮族“韩”即“咸”);送鸟的就姓陆(壮语“鸟”叫陆)……⑩。
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到《布洛陀》史诗产生的历史背景,布洛陀这个创世英雄脱胎于古越人所崇拜的鸟图腾,他诞生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那正是图腾的繁荣时期。那么,作为史诗的《布洛陀》是否与图腾神的布洛陀同时产生呢?
现在的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欧阳若修等的《壮族文学史》认为:“《布洛陀》这部史诗,大约基本形式于原始氏族社会的中期或后期。”(11)
周作秋在《论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一文中则说:“作为民间的集体口头创作,这部创世史诗,也和其他神话一样,早在原始氏族公社社会就已经产生。”他还指出:“我们似可推断,它是在散文体的布洛陀神话产生以后产生的,它从布洛陀神话中吸取了大量素材,又从盘古神话和其他神话里攫取了养料……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它是在早期的各种优美的神话中发育起来的。”(12)
蓝鸿恩则断定:《布洛陀》“明显的是阶级社会出现后的产物。”(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