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区位论
第一节 区位论的产生和初期发展
第一节 区位论的产生和初期发展
一、古典区位论
二、屠能的农业区位论
三、龙哈德三角区位论
四、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一、古典区位论
1、早在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提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距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2、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看不见的手理论。
二、屠能的农业区位论
1、屠能,V.Thünen
区位理论的鼻祖。
1820-1830,初步形成的标志
《孤立国》
2、形成背景
(1)19世纪初,德国的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了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2)屠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3)假定:“孤立国”。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社会经济单位。
3、屠能圈理论的含义
(1)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利润=产品价格-(生产成本+运费)
即: P = p - (c + t)
4、屠能圈农业布局6层次
(1)自由农作圈,蔬菜和牛奶等鲜活农产品。
(2)林业圈,木材,用于能源。
(3)轮作农作圈,粮食。
(4)谷草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粮食为主。
(5)三圃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畜产品为主。
(6)畜牧圈。
再向外是毫无任何经济价值的荒野。这种圈状分布,常被称为屠能圈。前的状况如何?
三、龙哈德区位三角形理论
1、1880,德国经济学者W·Launhaldt。
由原料产地、燃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构成的“区位三角形”。
2、背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欧的机器大生产空前发展,基础性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区位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四、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1、理论背景
1900S初,韦伯A·Weber,
《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和《工业区位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理论》。
根据19世纪60年代后德国和西欧的工业发展资料,建立了推理和应用的区位论体系。
2、理论假设
影响工业区位形成的各类条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因子,其中只有少数具有普遍意义。
最小费用点的三个指向,
即决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
运输成本
劳力成本
集聚
3、工业寻求最优区位3阶段
(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都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
(2)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作用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
(3)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作用时,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8 20:25:3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