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了解一些民乐,人们还可以发现,电影《刘三姐》的许多歌曲都是根据壮族民歌的曲子以及广西汉族民歌的曲调改编的。《壮锦献给毛主席》这首歌的旋律跟东兰民歌的曲子那么接近,自然也有互相借鉴的地方。
铜鼓最初是由饭锅之类的炊具演变而来,在真正的铜鼓没有形成之前,先民们唱歌、乐神确实是用“炊具式的铜鼓”,因为不用这些,可能就没有别的乐器可用了。后来,民歌和铜鼓都有了发展,民歌的旋律富于变化,而铜鼓的鼓声变化不大,所以,拿铜鼓来给民歌配乐或伴奏,多少给人一种“音盲”的感觉。
在我的知识范围内,铜鼓是没有给民歌配乐或伴奏的,至少农民鼓手不会那么做。中央电视台那么安排,估计是为了借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年的机会展示铜鼓的风采。节目主持人在观看了几个农民姑娘零零落落地击鼓演奏《壮锦献给毛主席》之后说了几句“公道话”,大意是说那些演奏者都是地道的农民,能敲出那样的效果真是不错。
看到这里,我期望中央电视台能安排专业演员用铜鼓伴奏或演奏那首歌,以便展现铜鼓作为乐器的真正威力,结果竟然没有这个戏!这是导演的疏忽还是谁的失误?抑或是铜鼓本来就不是演奏歌曲的材料?
瑶族演奏铜鼓的技术显然略胜一筹,这从电视上的表演可以证实的。演奏技术并没有民族成分。作为铜鼓之乡的老百姓,如果东兰人真的知道他们山村之外还有相对高超的铜鼓演奏技艺而“拒之门外”,恐怕这“铜鼓之乡”的盛名难以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