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mpa & Dai Viet
111 BC 南越(Nan Viet)淪亡之際,在之前約2000年,早期的吉蔑(Khmer)族由湄公河,猛(Mons)族則順薩爾溫(Sallwen)江,自上游而下,漸漸移民到中南半島,與當地人混居之後,建立了印度教國家-扶南(Funan);約在同時,扶南東南角,介於在東京(紅河)三角洲與湄公河三角洲之間,由安南山脈支脈伸入海岸犬牙交錯之狹長地帶,占(Chams)族人亦建立了另一印度教國家,即占婆(Champa、Cjamba)。192 AD在中國南方邊界一位中國官員名「區連」者,率眾「起義」,而以「林邑(Lin-yi)」之國名記錄在中國史書。【註6】
占族人之來歷,一反中南半島其他民族之源自於北部,何時到來己不可考,是故有人推測他們應是此間最早之「原住民」。
雖有灌溉系統經營自己的農業,但不比吉蔑和越人對農業之「專精」,占人帶有海洋民族之氣息,因其地理位置成了「海上絲路」的中間貿易兼補給站,確曾為占婆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當中國國內發生動盪或國力衰退之際、特別是遇上農業欠收,占婆便由「貿易商」變「海盜」,不時對中越海岸作騷擾掠劫,所幸未挑起帝國之領土野心,只受到應有的膺懲。大部份時間則是與南洋諸國一般,以「三年一貢」與中國維持起碼的和諧關係,並取得貿易利益。
「林邑」,占族人自稱 Idrapura,在當今越南順化(Hue)附近,但這只是占婆國內最北邊的小國。事實上由北向南尚先後有 Amaravati 在廣南省(Quang Nam)、Vijaya 在平定(Binh Dihn)、Kauthera在芽莊(Nha Trang),及 Panduranga在今藩郎(Phan Rang)等計五個小邦。
到了第七世紀,扶南步上衰亡之途,由吉蔑(Khmer)取而代之。「吉蔑」中國稱之為「真臘」,為後來高棉之前身。
占婆雖只是由幾個經營海上貿易的小國家組成之鬆散聯邦,內部間也會有紛爭,但未有外來強敵犯境,故一直維持著繁榮的局面,直到大越(Dai Viet)獨立。大越,中國稱之為安南、交趾。
歷經千年被統治,939 AD南越終於復國。北方仍要面對遠東霸權,西方隔著安南山脈也是大國-吉蔑,被外人佔居之「歷史固有領土」光復無望;為舒解內部人口壓力,農民加入了軍隊,向南方去爭取土地,占婆成了覬覦的目標。待北方邊界日趨穩定之後,一個以驅逐當地住民並佔領土地的移民政策 Nam Tien(南向)自此便積極地持續進行。
占婆的政治中心便漸漸南移,又與西方興起的吉蔑發生磨擦;但是占婆與這兩方各有勝負,土地互有得失。
1257~1287年占婆與大越站在同一陣線,聯合抵抗蒙古人三次入侵。最後一次,忽必略子脫驩親王親率50萬大軍,強行假道大越,配合唆都親王(即元初駙馬唆都右丞)的海軍遠征。卻在東京三角洲與占婆境內,遭遊擊戰糾纏而傷亡慘重;數百年後被修理的對象換成美、法,這戲碼又在上世紀中葉重演。
蒙古人撤退之後,占婆王室一度欲與大越和睦相處而結親,但前嫌終究無法盡釋,兩國邊界紛擾依舊,這回宗主國換成明朝來作節制,至少還是無法互相毀滅。
1171年占婆水師曾溯湄公河進入洞里湖掠劫吉蔑首都Ankor;其最著名的國王Che Bong Nga (1360-1390),更收復了所有被侵占的領土,並數度侵擾東京三角州,1372年甚至攻入Thang Long(即今之河內)。這個成果,郤因無開彊拓土之急迫壓力且後繼乏人而無法保持下來。
1407年就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回程之際,中國藉口大越對宮廷內鬥有所欺瞞,以大越漢化歷史悠久,為方便統治而加以拼吞。強力的官僚統治與搜括,反而激發越南民族主義,挑起對帝國的古老敵意;同樣地顯然並未因此獲益,與帝國失去緩衝的占婆,反而有唇亡齒寒之恐慌。
在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之前三年,經過10年的遊擊抗爭,1428年黎氏王朝為大越重新爭得獨立自主,仍然繼續向北方納貢如故。中國之自尊心得到滿足之同時,卻已無法約束大越對南方之節節進逼【註7】。
【註6】蔡百銓譯,D. R. SarDesai,東南亞史【上】,麥田 2001-01。
【註7】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明代對外關係:東南亞-3.4 對東南亞地區陸上的交往,商務,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