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25 10:06:58 来源:南宁日报
近日,上林县“渡河公”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期完成,这标志着该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已全面启动。
上林自古民风淳朴,山川秀美,也因此孕育出了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上林的“渡河公”风俗、多声部民歌等就是地方民间艺术的奇葩。“渡河公”是流传在上林县三里镇一带的壮族民俗。该民俗自明朝形成以来,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民俗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在远古时期,九重天上的银河突然决堤,天河之水淹没大地,整个世界一片汪洋,只有一对金童玉女幸运地抱住一个大南瓜浮在水面上才得以幸存下来,人类也因此避免了灭绝的命运,这两个人就是人类的祖先。因此,“渡河公”寄托了后人纪念祖先、普度生灵、保佑平安、免除灾难的心愿,祈祷未来风调雨顺、富足安康。
每年农历五月初一,三里镇的姑娘们都汇聚在一起,哼唱着山歌,制作“渡河公”。姑娘们用多种彩布缝绣小布人,布人是明朝装束,小人的怀里抱着一个金黄色的南瓜,“南瓜”里面是用风干的艾草、白芷、苍术等多种中草药填充,当地人管这些材料叫“香艾”。做好的“渡河公”用红或黄丝线悬挂在小孩的脖子上,垂至小孩的肚脐部位,因“香艾”有驱邪、压惊、镇痛的作用,可保护孩童安康。五月初五端午节傍晚,夕阳西下,汇水桥畔,河烟缥缈,村里的男女老少一边吟咏祈祷词,一边把孩童脖子上的“渡河公”放在一艘用木片、芦苇或铁皮做成的小巧的船上,点上红蜡烛,放到河里,于是一艘艘渡河公船沿着清澈见底的汇水河漂流。晚上,三里镇人还会沿河唱着长短调的壮山歌,青年男女则选择在树阴下对歌;村民沿河踏歌而行,让点点河灯送走岁月的不幸和忧伤,寄托来年丰收、安康的心愿。今天,在三里镇汇水河边的明清摩崖石刻上,仍然记载着当年“渡河公”时的盛况。如今,“渡河公”已成为来上林观光游玩的游客们最喜爱的纪念品之一,因为金黄色的南瓜,寓意着能给人带来财富;艾草的香气,则避邪防病,保佑安康;“香艾”谐音“相爱”,送给自己的心上人最有意义;而关于人类祖先的传说,更让人们产生许多悠远的联想,增添对家乡美好河山的热爱。
专家认为,“渡河公”风俗的内容以追求安康、吉祥为主。对促进上林的民俗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本身就是典型的民俗文化,承载着很多的民俗事项,体现了上林范围内的民俗特点。所以,保护“渡河公”风俗对研究上林民俗文化、民俗发展有帮助。为此,上林县委、县政府采取措施,从文化部门抽调了20名长期从事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渡河公”的原始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开发。并决定从今年起,连续3年拨出专款,用以扶持、保护、开发“渡河公”,把它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加以传承、推介,打造“渡河公”品牌。在“渡河公”所在地的三里镇建立两个以上“渡河公”民俗文化原生态保护村。扩大发展“渡河公”制作规模,建立“渡河公”制作坊。有意识地普及“渡河公”制作,不断培养新手,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渡河公”制作的传承难题。创办以“渡河公”为主要内容的“渡河公”民间艺术职教班,从制作人才、制作水平等多方面提高“渡河公”的艺术档次。(朱新韬 苏展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