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8252|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萨米族历史与挪威民族政策

[复制链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4-27 12:04:00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摘自挪威官方网站http://www.norway.org.cn

萨米民族

萨米人的传统居住地分布于四个国家:芬兰、挪威、俄罗斯和瑞典。由于萨米人在国界划定很久之前就居住在这些地区,因此被挪威承认为原住民。 虽然没有确切的数字,但挪威的萨米人口据估计在6至10万之间。生活在瑞典的萨米人约有1.5至2.5万,芬兰6,000多人、俄罗斯2,000人。萨米人的登记选民约1.1万,构成了18岁以上登记投票并参加萨米议会选举的全体萨米选民名单。 萨米人的驯鹿放牧区包括挪威最北部的五个郡和海德玛克郡的恩格达尔市。 萨米族的传统生活来源包括畜牧、狩猎、捕鱼、农耕和民族手工艺(duodji)。

萨米民族日与民族旗

定于2月6日的萨米民族日从2004年起成为挪威的法定国旗日。庆祝萨米民族日的国家包括挪威、瑞典、芬兰和俄罗斯,成为超越国家边界的统一萨米民族的象征。萨米民族日是为了纪念1917年2月6日举行的第一届萨米大会。该大会为今天萨米人的全国和跨国合作奠定了基础。 为了将萨米民族的旗帜包括在内,挪威于2003年4月修改了《城市公共建筑旗帜悬挂法》。现在挪威的各城市和各个郡均可在任何场合悬挂萨米民族旗帜。 萨米民族的旗帜是萨米理事会于1986年确定的。萨米理事会是一个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由芬兰、挪威、俄罗斯和瑞典的萨米组织成员构成。挪威《萨米民族法》第一章第六项授权萨米议会制定在挪威使用萨米民族旗帜的规定。 挪威政府行政大楼在2003年萨米民族日首次悬挂萨米民族旗帜。将来,行政大楼将于每年2月6日悬挂萨米民族旗帜,作为萨米文化地位的象征。议会大厦也将同时悬挂萨米民族旗帜。

萨米历史与民族政策

哈拉尔五世国王陛下在1997年萨米议会(Sámedigg)正式成立开幕式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萨米族和挪威族都是挪威社会的组成部分。他对萨米人曾经遭受的待遇表示歉意:“挪威是建立在两个民族——萨米族和挪威族——领土之上的国家。萨米族的历史和挪威历史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今天,朕代表国家对因严厉的‘挪威化’政策给萨米人民造成的不公表示道歉。” 挪威政府曾于19世纪末对萨米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实施严格的‘挪威化’政策。20世纪30年代后期,对萨米人较为积极的少数民族政策开始出现。挪威宗教与教育部在1956年任命了一个审查萨米问题的委员会。该委员会1959年完成的报告建议采取彻底摆脱“挪威化”和同化政策的新措施。基于这项建议,宗教与教育部在1962-63年度向议会提交一份报告,就此形成了议会首次全面讨论挪威萨米民族政策的基础。 其后在萨米地区采取的保护和发展定居点与经济活动的措施,包括1974年建立萨米发展基金和1976年达成《驯鹿畜养协定》。 挪威于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萨米权利委员会和萨米文化委员会。根据萨米权利委员会的建议,1987年通过了有关萨米议会和其他萨米法律事务的《萨米民族法》。1989年,萨米议会的首次选举与挪威国民议会大选同时举行,同年10月7日,奥拉夫国王正式宣布萨米议会首次会议开幕。

集体与个人赔偿

挪威议会于2000年建立了金额为7,500万克朗的萨米民族基金。基金的收益被用于加强萨米语言和文化等措施,作为因过去“挪威化”政策对萨米民族造成损害和不公的集体性赔偿。基金由萨米议会管理。 挪威政府于2004年6月发表一份白皮书,建议根据挪威议会抚恤金计划向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剥夺就学机会的萨米人和柯文人(生活在挪威北部的芬兰人后裔)做出赔偿。由于失去就学机会和过去的“挪威化”政策,许多萨米人和柯文人当时失去了掌握读、写能力的机会。这项建议将交由议会进一步审议。 政府设立保持并发展萨米民族语言、文化与生活方式这一目标的法律依据是挪威宪法第110条和《萨米民族法》的相关条款。由于挪威已经批准多项国际公约,特别是《联合国民事政治权利公约》第27条和《国际劳工组织关于独立国家原住民与部落民第169号公约》,挪威有义务保护萨米民族的权利。作为原住民和四个不同国家的少数民族,萨米族需要并有权在国际和国内法的意义上获得特殊地位。挪威承认其确保萨米语言、文化和社会结构发展的特殊责任。 挪威政府2004年为萨米民族计划特别拨款5.42亿挪威克朗,其中2.27亿克朗将由萨米议会管理。

萨米议会

萨米议会是政府制定萨米民族政策的主要信息来源和对话渠道。萨米议会也负责一些领域的行政管理和政策措施的实施。挪威政府的公开目标是在萨米民族特别关心的事务上赋予萨米议会以更大的影响和权力。 目前,萨米议会负责萨米组织及文化、经济和语言计划的款项分配。此外,一些对萨米文化具有特殊重要性的责任已由各个政府部门转交给萨米议会。根据《萨米民族法》的条款,萨米议会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方面享有很大自治权和决定权。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27#
发表于 2005-12-7 15:56:00 |只看该作者

Cultural revival

To make up for past suppression, the authorities of Norway, Sweden and Finland now make an effort to build up Sami cultural institutions and promote Sami culture and language.

  • There are daily news bulletins in Sami on national TV in all three countries. Children's programs in Sami are also frequently made. There is also radio in Sami.
  • A weekly newspaper in Sami, Min Aigi is published, along with a few magazines.
  • There is a Sami theatre in Kautokeino on the Norwegian side, as well as in Kiruna on the Swedish side. Both tour the entire Sami area with drama written by Sami authors or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s.
  • A number of novels and poetry collections are published every year in Sami, occasionaly also in other dialects than Northern Sami.
  • Education with Sami as the first language is available in all three countries, also outside the Sami area.
  • Sàmi Allaskuvla, a Sami college, is located in Kautokeino. Sami language is studied in several universities in all countries, most notably the University of Tromsø, which considers Sami a mother tongue, not a foreign language.
  • Numerous festivals throughout the Sami area celebrate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Sami culture. The best known on the Norwegian side is Riddu Riddu, a music festival in Olmmaivaggi/Manndalen. Among the most festive are the easter festivals taking place in Kautokeino and Karasjok prior to the springtime migration to the coast. These festivals combin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modern phenomena such as snowmobile race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26#
发表于 2005-12-7 15:54:00 |只看该作者

http://en.wikipedia.org/wiki/Sami

Sami people

The Sami people (also Sámi, Saami, Lapps and Laplanders) are an indigenous people of northern Sweden, Norway, Finland and Russia, covering a total area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corresponding to the size of Sweden. The Sami are one of the largest groups of indigenous peoples in Europe. Their languages are the Sami languages, which are classified as Finno-Ugric.

The Sami call their ancestral lands Sápmi. Traditional occupations are hunting, fishing, reindeer herding and farming, but today only a minority of the Sami are making a living from these things alone. The population is estimated to about 85,000, although it is difficult to establish exactly how many there are. Roughly half live in Norway, although Sweden also has a significant group. Finland and Russia only have smaller groups located in the far north, including the Russian Kola peninsula. The Sami in Russia were forced by the Soviet authorities into one collective called Lovozero/Lojàvri,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Kola peninsula.

Two men in traditional Sami costumes outside of Rovaniemi, Finland.

Traditionally, the Sami had a variety of livelihoods; fishing on the coast and in the inland, trapping animals for fur, sheep herding etc. The best known livelihood is reindeer herding, but only a small percentage of the Sami have been mainly reindeer herders over the last centuries. Today, many Sami lead modern lives in the citi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traditional Sami area, with regular jobs.

Names

The abbreviation Lap(p) has been used to abbreviate peoples in Northern Scandinavia who call themselves Sapmi (sing.) or Sabme or Same (plur.). It corresponds to Sami or Saami.

It is unknown how the Lapp comes into Norse language, but it seems to be introduced by the Danish historian Saxo Grammaticu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Fish-Fennians (Coast peoples) and Lap-Fennians (Forest peoples). It was popularized and became standard abbreviation by the work of Johannes Schefferus "Acta Lapponica" (ca 17th c.), but is also used earlier by Olaus Magnus in his '"Description of the Northern peoples" (ca 16th c.). There is another suggestion that it originally meant wilds. In lack of meaning one may take the interpretation made by Damião de Góis in 1540, where he derives Lapland from "the dumb and lazy land", because it is lazy when no vegetables grow and therefore is dumb when it serves for no living. Note that Lap and Lapland sometimes have the meaning 'exotic' in Central Europe. However, it is today considered to be a disparaging and offensive term, since it actually means "uncivilized", "fool" or "dumb", or at least sounds very derogatory in Saami languages.

History

The Sami peoples have inhabited the northern regions of Scandinavia since far back into antiquity. How far back is a matter of discussion, but most experts agree that we can trace Sami culture back around 2000-2500 years. They are undoubtedly the oldest ethnic group in the area they live in, as all other ethnic groups arrived later.

Lapponia, a large, 35-chapter book written by the rhetorican Johannes Schefferus (1621 - 1679) is the oldest source of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Sami culture. It was written due to "ill-natured" foreign propaganda (in particular from Germany) claiming that Sweden had won victories on the battlefield by means of 'Sami magic'. In attempts to correct the picture of Sami culture amongst the Europeans, Magnus de la Gardie started an early 'ethnological' research project to document Sami groups, conducted by Schefferus. The book was published in late 1673 and quickly translated to French, German, English, and other languages (though not to Swedish until 1956). However, an adapted and abridged version was quickly published in the Netherlands and Germany, where chapters on their difficult living conditions, topography, and the environment had been replaced by made-up stories of magic, sorcery, drums and heathenry.

Up to around 1500 the Sami were mainly fishermen and trappers, usually in a combination, leading a nomadic lifestyle decided by the migrations of the reindeer. Around 1500, due to excessive hunting, again provoked by the fact that the Sami had to pay taxes to Norway, Sweden and Russia, the number of reindeer started to decrease. Most Sami then settled along the fjords, on the coast and along the inland waterways to pursue a combination of cattle raising, trapping and fishing. A small minority of the Sami then started to tame the reindeer, becoming the well-known reindeer nomads, who, although often portrayed by outsiders as following the archetypical Sami lifestyle, only represent around 10% of the Sami people.

The Sami crossed the borders freely until 1826, when the Norwegian/Finnish/Russian border was closed. Sami were still free to cross the border between Sweden and Norway according to inherited rights laid down in the Lapp Codicil of 1751 until 1940, when the border was closed due to Germany's occupation of Norway. After WWII, they were not allowed to return. Their summer pasturages are today used by Sami originating in Kautokeino.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the Sami lifestyle reigned supreme in the north because of its unique adaptation to the Arctic environment, enabling Sami culture to resist cultural influences from the South. Indeed, throughout the 18th c., as Norwegians of Northern Norway suffered from low fish prices and consequent depopulation, the Sami cultural element was strengthened, since the Sami were independent of supplies from Southern Norway.

However, in the 19th century Norwegian authorities put the Sami culture under pressure in order to make the Norweg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al. A strong economical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 also took place, giving Norwegian culture and language status. On the Swedish and Finnish side, conditions were much more lax. The strongest pressure took place from around 1900 to 1940, when Norway invested considerable money and effort to wipe out Sami culture. Another factor was the heavy war destructions in Northern Finland and Northern Norway in 1944-45, destroying all existing houses and visible traces of Sami culture. After World War II, the pressure was relaxed somew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ydro-electric power station in Alta in 1979 brought Sami rights onto the political agenda. In August of 1986, the national anthem (Sámi soga lávlla) and flag (Sami flag) of the Sami people was created. In 1989, the first Sami parliament in Norway was elected. In 2005, the Finnmark Law was passed in the Norwegian parliament. This law gives the Sami parliament and the Finnmark Provincial council a joint responsibility of administering the land areas previously considered state property. These areas, 98% of the provincial area, that have always been used primarily by the Sami, now belong officially to the people of the province, Sami or Norwegian, and not the Norwegian state.

A Sami family around 1900

Organization

Sami inhabitants have in Sweden, Norway and Finland (but not Russia) a vote, in addition to the regular elections in each country, to elect representatives to their special designed authority, the Sami Parliament (SP). The SP is a democratically elected parliament and acts as a governmental authority. An individual has a Sami vote if any of the following applies:

  • s/he considers himself to be culturally or ethnically Sami (valid in Sweden, Norway, or Finland) because:
    • s/he speaks a Sami language
    • s/he had or has a parent, or grandparent, that speaks or spoke a Sami language

For the Swedish case, the term 'Sami' have been defin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included only peoples herding reindeers. This was contrary to how the Sami themselves wanted to be defined.

The main organisations for Sami representation are the Sami village(s), Siida. They cover northern and middle Sweden.

Language

The Sami language is divided into nine dialects, of which several have their own written languages (orthography). Southern Sami cannot understand Northern Sami. Most dialects are spoken in several countries, because linguistic borders do not correspond to national borders. The Sami language is part of the Finno-Ugric family, related to Finnish, Estonian, and Hungarian but not to Norwegian and kin. Due to prolonged contact with the Scandinavians, however,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Germanic words in Sami. The majority of the Sami now speak the majority languages of the countries they live in, i.e. Swedish, Russian, Finnish and Norwegian. Efforts are being made to further the use of Sami language among Sami and persons of Sami orig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25#
发表于 2005-11-25 15:50: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伊麦酒长在2005-11-25 15:42:22的发言:


依我看是白种人成分占多。美国人拍的很多电影里的印地安人也是由白人演员扮演的。

不過我看過幾套美國片,包括”與狼共舞”與及”贖金之王”等,飾演印第安人的,也在其他電影中演過華人及日本人的角色,至於真正的族屬不明,不過應該是華人,在英語原聲中是講過粵語的耶。

美國人拍印度片及亞歷山大等也被指不倫不類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

听众

3074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06-5-3
注册时间
2004-9-8
24#
发表于 2005-11-25 15:42: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北姑在2005-11-25 15:38:49的发言:

影片中的沙米女主角是白種人吧?

我記得某一套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片,背景在北非,找來一些黃種人特徵佔多的演員來演鄂圖曼帝國的士兵,即是演土耳其人耶。

男主角是盟軍中,金髮碧眼的英國人,換上阿拉伯人服飾來掩飾,不過仍然被土耳其人抓著,給鄂圖曼帝國的軍官(留了鬍子,像希特勒)看上,說明純種的甚麼部族的人,要把其輕薄耶,兩個士兵,黃種人特徵佔多,把主角按著,當軍官要行動時,主角一腳踢中軍官要害......


依我看是白种人成分占多。美国人拍的很多电影里的印地安人也是由白人演员扮演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23#
发表于 2005-11-25 15:40:00 |只看该作者
補充,指男主角金髮碧眼,是較為純種的北非某阿拉伯部落的人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

听众

3074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06-5-3
注册时间
2004-9-8
22#
发表于 2005-11-25 15:39:00 |只看该作者
电影里那个女人看来也懂些萨满教的巫术呢,俄国人以为芬兰人是德国人,所以开枪射杀他,后来还是被萨米女人敲击着萨满教所特有的单面鼓(和满族的鼓是相同样式的)唤回他的灵魂把他救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21#
发表于 2005-11-25 15:38:00 |只看该作者

影片中的沙米女主角是白種人吧?

我記得某一套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片,背景在北非,找來一些黃種人特徵佔多的演員來演鄂圖曼帝國的士兵,即是演土耳其人耶。

男主角是盟軍中,金髮碧眼的英國人,換上阿拉伯人服飾來掩飾,不過仍然被土耳其人抓著,給鄂圖曼帝國的軍官(留了鬍子,像希特勒)看上,說明純種的甚麼部族的人,要把其輕薄耶,兩個士兵,黃種人特徵佔多,把主角按著,當軍官要行動時,主角一腳踢中軍官要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

听众

3074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06-5-3
注册时间
2004-9-8
20#
发表于 2005-11-25 15:20:00 |只看该作者

春天的杜鹃/战场上的布谷鸟/ 女主人公是萨米人没错:

Page: http://mv.cns.vicdir.com/mvdetail-4012-0.htm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尾声之际,两名从战争上幸存的敌国军人却不期而遇的与异国一位名叫布谷鸟的拉普族年轻女人相约在一起.他们在一起由于国藉的差别使得他们在语言的沟通上成了巨大的问题. 平时他们只能有自己的国语讲述各自的思想和心声.彼此之间也只能是似懂非懂的在彼此看来说一些胡话.然而在这种情况之一下,矛盾总是不感而发,两名军人到了到了最后不得不向对方举起了手中枪.然而在生命垂危之际.布谷鸟又是怎么让生命气死回天的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片中的拉普族是一个散居在北欧挪威、瑞典及芬兰的民族,在俄国约有1500名拉普族人住在现今的柯尔斯基半岛(Kolsky)上。拉普族在北欧是最古老民族的后裔,至今仍承袭着以往的朴实的生活型态。

  荣获2002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圣乔治-最佳男演员、最佳导演。以及金圣乔治提名。

  这是一部让人深深感动,看完后仍感余味绕梁的电影,比起西欧国家的电影,毫不逊色。难怪俄罗斯片商胆敢在坎城影展市场展上高挂旗帜,上头大书特书「俄罗斯电影时代来临」。

  战场上的布谷鸟

  --于东田

  时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尾声之际;

  地点:西伯利亚的荒原;

  人物:两名从战场上死里逃生的敌国军人——德国兵是从芬兰征雇来的大学生,单纯健康;俄国兵具备怀疑一切的诗人气质,因此犯了思想错误,差点被自己人枪毙;女人,是一个当地寡妇,木屋和驯鹿的拥有者,是巫师的后代;

  情景:三个主人公因为命运的安排相聚在寡妇的木屋里。由于语言不通,为交流造成了许多阻碍。平时他们只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各自的思想和心声,彼此之间似懂非懂惹得误会连连,为他们的同居生活添了笑话无数。唯一不说谎也没有误会的是眼神和身体的交流,寡妇凭借着自然的气质和善良的心征服了两个男人。两个军人的矛盾因为防备、怀疑、误会而逐渐激化:森林里,芬兰大学生拾到了德国投降的传单,兴高采烈,俄国兵以为他要决斗,连忙举枪自卫,芬兰大学生中了致命伤。寡妇凭借巫术和信念让芬兰人起死回天。

  《战场上的布谷鸟》(The Cuckoo,俄国),是一出披着喜剧外衣的“战争安魂曲”。芬兰大学生一开始被绑缚在岩石上等死,宛如受难的普罗米修斯,片子前30分钟着重描绘了大学生挣脱束缚的过程;当大学生中了致命伤,导演又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灵魂踏上死亡之路和被强大的生命力量唤回人间的全部过程——男人们孩子一般把世界折腾地乱七八糟,女人们凭借着天赋的母性力量把世界重新理顺。

  影片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荒原上短暂却绚烂的春天,明亮的天空、清澈的湖水、妖艳的花朵之间,女人对两个男孩讲述着从前两个好朋友的故事,在女人的叙述中,没有了战争和怀疑,矛盾和仇恨也消解了——“他们相亲相爱,帮助我干活,有一天,他们其中的一个被坏人伤害了,另一个把朋友背回来,我就给他疗伤。有一天,我看出来他们想走了,就给他们做了暖和的衣服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9#
发表于 2005-11-25 15:20:00 |只看该作者

我以前在電視看過一個記錄片,是講述西伯利亞的烏達支人的耶,烏達支人的樣貌,服飾,與及生活習慣等,跟蒙古人很相似耶,不過節目旁述卻說,烏達支人來源不詳,而烏達支人本身也對此沒有興趣耶。

烏達支人多跟俄人通婚,在一所小學(俄語授課的)的訪問統計,幾乎絕大部份學生都是混血兒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8#
发表于 2005-11-25 15:19: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hgjh.hlc.edu.tw/~ww0002/mon%20golia/word.htm

蒙古(外蒙) 本資料由 李明珠搜集提供

「蒙古」一詞始見於唐朝(618-907AD)史書,當時蒙古由維吾爾(Uighur)族(突厥一支)所統治。西元840年來自新疆的吉爾吉斯人(Kyrgyz)打敗維吾爾人,控制蒙古地區,吉爾吉斯人所留傳的長篇史詩中,就有提到蒙古的歷史。直到12世紀成吉斯汗出現為止,蒙古各部族之間相互掠奪與爭戰,為典型的草原文化民族。

清朝時以戈壁沙漠為分隔線,大漠以南是內蒙,大漠以北稱外蒙,外蒙即是獨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國,內蒙隸屬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另外屬俄羅斯的布里亞特(Buryat)共和國自治區(匈奴舊址),喀爾瑪克共和國,和圖瓦共和國,新疆(衛拉特青海),及青海(青海青海),也是蒙古人的居住區。共同構成「草原文化疆域圖」。

蒙古部族多,外蒙以喀爾喀蒙古人佔多數86%,其他少數為蒙古西部的衛拉特人(Oirat),蒙俄邊界的布里亞特人,東南部的里岡崖人(Darigangga),西北部庫蘇古爾湖附近的達爾哈特人(Darkhat)人數最少,至今仍保留獨特的語言及民族特色。

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此語系包括突厥語和通古斯滿語。現今外蒙使用俄語字母西里爾(Cyrillic),以適合喀爾喀蒙古語。

蒙古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北部由森林變成草原,南部由草原變成沙漠。北部的河川和森林孕育大部分的人口和牲畜,南部為乾燥的草原和沙漠,唐努烏拉山綿亙於西北蒙俄邊界,肯特拉山聳立於東北,蒙古阿爾泰山和戈壁阿爾泰山由西向東南延伸。色楞格河和鄂爾渾河向北流入貝加爾湖,克魯倫河和鄂嫩河注入太平洋,境內尚有許多閉塞無出口的鹽湖。

蒙古人在信奉喇嘛教之前,原本崇拜自然現象,最高神是「騰格里」(Tengri),代表「天」,相信「薩滿」(Shaman,巫師)能和靈界溝通,薩滿是祭司、醫師、也是預言者。15-17世紀時盛行喇嘛教,西藏僧侶將格魯派的黃教擴展到全蒙古。1650年土謝圖汗(Tushetu Khan)之子被任命為第一位轉世活佛,直到1924年第八代(末代)活佛去世時為止,蒙古的喇嘛教領袖擁有財產、勢力、與聲望,具濃厚的神權政治色彩。(藏傳佛教的活佛稱呼,因地區不同而異。前藏的達賴,後藏的班禪,烏蘭巴托的哲卜尊丹巴,多倫的章嘉,拉不楞的嘉木樣等五大活佛外,黃教較大的寺院都有他們自己的活佛,也都是轉世承襲的。)

13-15世紀是蒙古帝國的全盛時期,自帖木兒去世後,蒙古人因內鬨而分裂,17世紀至1911年為中國的一省,1911-1919年成為自治區,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意為紅色英雄)。1945年舉行公民投票,脫離中國獨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

听众

3074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06-5-3
注册时间
2004-9-8
17#
发表于 2005-11-25 15:08:00 |只看该作者
这些居住在寒冷的北极附近的民族应该与阿尔泰语系民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吧,不知道他们现在的语言属性,从宗教上来说,好像爱斯基摩人和蒙古人、满族人的祖先一样都是信仰萨满教。不过着种原始宗教分布很广,也可能是各民族祖先都有的一类宗教形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25 15:32:5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6#
发表于 2005-11-25 15:07:00 |只看该作者

芬蘭曾經被瑞典及沙俄所統治過,而芬蘭人本身也跟其他白種人混血通婚,現在的芬蘭人基本上也是白種人模樣的耶,北部金髮碧眼的也很普遍(南部沿岸居民多為瑞典裔)耶。

不過芬蘭的拉普人是跟芬蘭人又還是其他的歐洲人混血通婚而形成現在的模樣呢?就不知道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5#
发表于 2005-11-25 15:02:00 |只看该作者
生活在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蘭,與及俄羅斯的愛斯基摩人都或多或少跟白種人發生混血情況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4#
发表于 2005-11-25 15:01: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kepu.com.cn:38080/gb/earth/arctic/life/lif101.html

谁最先发现了北极土著人?

  对于生活在北半球的人们来说,南方炎热,北方寒冷,而且越向北走,天气越冷。按照这个再明显不过的推理,北极地区的气候一定是极其寒冷的,那里肯定终年冰封雪盖,是一片毫无生命气息的白色荒漠。在那种大概连飞鸟也不会停留的地方,怎么可能会有人类生存繁衍呢?

  1576年春天,英格兰商人兼航海家马丁·弗罗贝获得伊丽莎白女王恩准,率领两艘船组成的探险队北上寻找通往中国的西北航线。他们驾驶着三桅帆船经过格陵兰岛南端,顶着刺骨的寒风继续向西北方向航行。海面上经常漂浮着碎冰,随着波浪的起伏撞击在木制的船身上,发出令人胆寒的轰隆声。就这样艰苦航行了若干天,探险队的两艘船终于穿过戴维斯海峡,进人一片一望无际的开阔水域。极目远眺,四周冰海一片,水天茫茫,弗罗贝舍本人也不知道究竟到了什么地方。也许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北极海洋?或者已经进入了连接东方的北太平洋?

  其实,当时他们所到达的海域,就是40年后巴芬探险队发现并命名的巴芬湾。此时此刻,意志坚定的弗罗贝会队长并不惊慌,他依靠自己熟练掌握的六分仪,牢牢地控制着航船向西北方向前进,并确信300年前马可·波罗到过的中国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果然有一天,桅杆上的了望水手兴奋地大喊大口叫:“前方发现陆地!”全船的人都激动万分,弗罗贝合更是心潮澎湃,喜不自胜。

  然而,在弗罗贝舍的单筒望远镜视野中展现的“中国海岸线”,竟然也是冰峦雪峰,与马可·波罗的描述大不相同。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海岸附近的水面上,竟然有许多兽皮制的小船往来穿梭地划动着。划船的是一些身材矮小、相貌奇特的人。这些人皮肤是棕黄色的,长长的黑发直直地垂在肩上,鼻子不高,但比较宽。他们吃惊地望着两艘巨大的探险船,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中国人原来是这个样子。哼,我早就说过,不能轻信马可·波罗的故事……”弗罗贝舍不满地嘟咕着。为了证实自己的成功,弗罗贝舍指挥队员抓住一个“中国人”,并登上陆地采集了一些很像是金矿石的闪闪发亮的黑色石头,便调转船头,凯旋归国。

  后来,欧洲人才慢慢弄清楚,弗罗贝舍抓住的“中国人”其实是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土著人,是祖祖辈辈在冰雪世界里生活的爱斯基摩人。这一发现使当时的人们惊讶不已,没想到自己的同类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中也能生存繁衍,而人们对此竟然一无所知。那么,这些奇特的爱斯基摩人是怎样到北极去的呢?他们在那里是怎样生活的呢?他们的衣、食、住、行又是什么样呢?爱斯基摩人的历史和文化,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忧虑,他们的未来与前途,都成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3#
发表于 2005-11-25 15:00: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kepu.com.cn:38080/gb/earth/arctic/life/lif102.html

谁是北极真正的主人?

  虽然地理区域分布广阔,但人口稀少的北极土著民族,在很多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首先在人种学上,他们就像美洲的其他土著民族一样,都具有蒙古人种的典型外表特征――矮个子、宽鼻梁、直黑发、黄皮肤;其次,各土著民族间在文化上也是大同小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指出:“文化或文明,是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载体。”

  北极地区的各土著民族,不论他们生活在西伯利亚、欧洲还是北美洲,他们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有着显著的相似之处。例如,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以及西伯利亚的部落民族所穿的雪鞋都很相似;在宗教上,普遍信奉萨满教,这是多见于狩猎采集部落中的宗教信仰。漫长的几千年间,北极土著民族几乎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与外界接触甚少,因而保持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方式的许多特征。

  种种迹象表明,除了拉普人,北极地区的大多数土著居民起源于单一地区,人类学家一般认为这个地区就是中亚。

  今天生活在北极地区的总人口已经有900万左右,但其中绝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迁移来的南方居民。这些在北极土著民族眼中的“文明外来人”,数量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后来居上,成了实际统治整个北极地区的力量。但是尽管如此,无论谁都无法否认,真正的北极居民应该是在这里与严寒搏斗了几千年的土著民族。这些民族称自己为因纽特人、因纽皮特人、萨米人(又称拉普人)、戴尼人等等,尽管每个民族的语言不同,或者使用的词汇不同,但这些名称都包含一个共同的意思,那就是:“人”。

  人种学家以语系为依据将北极土著民族划分为:阿撒巴斯卡人,如北美的一些印第安人;阿尔贡琴人,如生活在加拿大渥太华河一带的部落印第安人;通古斯一曼楚人,如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些土著民族。如果从文化特点划分,又可将他们叫做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鄂温克人、萨米人、楚科奇人等。不论怎样称呼,他们都是北极地区真正的主人。北极土著民族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但地理分布非常广阔,围绕着北冰洋海岸四周的陆地、岛屿,他们的足迹散布在欧洲、亚洲、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分属于7个国家:前苏联、美国、加拿大、丹麦(格陵兰岛)、瑞典、挪威和芬兰。纬度分布范围大约在北纬60~80°之间,主要集中在北纬60~75°之间的地区。生活在北极地区最南部的是北美印第安人,最北部的是极地爱斯基摩人。

  几千年来,这些部落民族自由驰骋在北极辽阔的冰原上,一直过着无拘无束的游牧、游猎的原始生活,他们本来不属于哪个国家,更不接受任何人的统治。他们只属于自己的群体。所以社会学家和律师把他们描述为“第四世界”的人。只是到了16世纪后,西方白人进入他们的世界,占有了他们的土地和资源,他们渐渐落人殖民者的统治之下,同一个民族被人为地分属为几个国家,如爱斯基摩人分属4个国家――前苏联、美国、加拿大、丹麦;萨米人分属前苏联、挪威、瑞典、芬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2#
发表于 2005-11-25 14:59: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kepu.com.cn:38080/gb/earth/arctic/life/lif103.html

北极土著民族

俄罗斯爱斯基摩小姑娘

  目前北极地区土著居民有20多个民族,人口总数不到200万,各民族人口数差异很大,最多的达30万人,最小的民族,人口总数只有200人。他们是:科米人、雅库特人、可汗人、曼西人、楚科奇人、多尔干人、科亚克人、南特西人、恩加纳桑人、塞尔库比人、青卡格赫人、伊特尔曼尼人、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拉普人、鄂温人、鄂温克人、恩特西人、印第安人等。

  亚洲的北极土著民族包括在这20多个北极土著民族中,其中有18个民族分布在前苏联境内,人口总数达100万左右,占北极土著民族全部人口的1/2以上。前苏联北极地区土著居民中,科米人和雅库特人人口最多,均达到30万,其他16个民族的人口从200人至30000人不等。

加拿大爱斯基摩女孩

  西伯利亚东部主要是科亚克人和楚科奇人,东部沿海则是爱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西伯利亚中部地区集中了鄂温人、奇卡格赫人,以及更多的雅库特人。西伯利亚西部至芬兰边境居住着鄂温克人、多尔干人、恩加纳桑人、恩特西人、南特西人和科米人、拉普人等。这些最早生活在前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的游牧部落,以狩猎、捕鱼为生,后来大部分民族转为放牧驯鹿。而雅库特人等是以后相继迁移到这里的。

脸面上绘有图腾的
俄罗斯爱斯基摩老妈妈

抽烟斗的格陵兰极地
爱斯基摩妇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1#
发表于 2005-11-25 14:59: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kepu.com.cn:38080/gb/earth/arctic/life/lif104.html

北极人的殖民历史

  北极地区土著民族是地球上生活条件最艰苦的居民。气候寒冷、物质贫乏、食物短缺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冬季气温最低达到-46℃,夏天最高温度很少超过10℃。恶劣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他们抗寒、耐饥、承受力强的能力。他们又是最乐观、安于天命和善良纯朴的人。进人现代文明社会前,他们穿兽衣,逐猎冰原,过着游猎的生活,家庭是社会赖以生存的主体。他们实行原始公有制与平均分配形式,没有社会等级,社群成员关系平等。他们用实物进行互相交换,没有货币和金钱观念。北极土著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与所有原始人类一样,整天为食物而奔波。西方白人进入他们的领地后,土著民族几乎没有一点反抗能力,遭受屈辱和剥削长达几百年之久。随着社会的进步,他们的社会地位才逐步得到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受到各国政府的承认与重视,被占用的土地也得到赔偿。

  18世纪的沙皇时期,俄国奉行对外扩张政策,大举向北、向东侵略。当地土著居民沦为沙俄的奴隶,向沙皇纳税,或被迫迁往他处。随着沙俄的扩张,一些皮毛商、捕鲸人和基督教传教士进入北极地区,他们携带的疾病传染给了土著居民,使很多人丧生,他们的入侵破坏了土著居民的社会结构。

  1917年俄国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实行新的民族政策,使处于奴役之中的土著居民迈向文明,让西伯利亚土著居民既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点,又吸收了外界文明。政府向他们提供医疗、教育等必要的设施和服务,规定打猎捕鱼和放牧的区域,设立相应的行政机构,尊重并研究各民族的文化,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进行社会建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

听众

3074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06-5-3
注册时间
2004-9-8
10#
发表于 2005-11-25 14:58: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伊麦酒长在2005-11-25 14:46:44的发言:

记得有一部电影,好像是讲二战时期,一个萨米人妇女,接纳了一个挪威人和一个俄国人伤病的故事,三个人都讲着自己的语言,谁也听不懂,后来还生下两个孩子。该影片好像还获得了什么电影奖了吧。

萨米人周围都是白种人,被混血应该不奇怪。

不好意思,记错了,电影名字应该是《战场上的布谷鸟》,两个男人一个是芬兰人,另一个是俄国人,女人是否就是萨米人还不能确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9#
发表于 2005-11-25 14:58: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kepu.com.cn:38080/gb/earth/arctic/life/lif109.html

北极的征服之路

  对于缺少木头的爱斯基摩人来说,只能用其他材料代替木头制作船体,但这样,船的乘载能力很有限,在运送人和重物时,他们采用将几只船拴在一起的方法解决困难。猎人们如果在海上遇到暴风雨,便将各自的船拴在一起,可免于倾覆,狂风巨浪也不能将船击碎。在追逐驯鹿时,往往是男人撑着船,遇到深水,人们就将船连在一起运人和物。几千年来,爱斯基摩人祖祖辈辈就靠着这些简单的交通工具追捕猎物,艰难地跋涉在冰原之上。他们究竟是如何征服这片土地,求得生存的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典型的爱斯基摩村落的迁移生活了解这些情况。

  阿拉斯加西北部诺塔克河下游的平原地带有一个村落,住着那帕克特缪特人,或称下诺塔克河人,村里大约有250人。这条河流人称楚科奇海。平原的东面是几座高山,西面是几座山丘,紧连着海岸。河岸和山脚下长有云杉,所以他们自称为“云杉之子”。这里大部分地区长有苦原植物,山谷中长着低矮的柳树和棺木。通常12月底,下诺塔克河人在河岸森林附近用原木建造房子,依靠秋天贮存的驯鹿肉和夏季猎获的海洋哺乳动物及鱼肉在这里度过整个冬天,并且经常到河里钓一些鱼,主要是带点娃鱼、茴鱼和长身鳕鱼,或寻找在附近出没的驯鹿,或在灌木丛中下网、下夹子捕获野兔。

  如果猎物丰富,他们便在河岸森林附近生活一个冬天。但是从每年的1月开始,贮存的食物开始变少,周围可猎的动物也越来越少,人们就得去寻找另一个有猎物出没的地区。于是村中每个家庭的领头人开始商量去往何处。每年每个家庭所做的决定不尽相同,如果食物这时已经吃光,一个大家庭成员必须分成更小的部分去寻找食物,养活自己。每个家庭成员组把睡袋、衣服、炊具和食物放在2~3个雪橇上,沿着领头人所指的方向行进。这是让人感到悲哀的时刻,食物的短缺迫使人们流离失所,等待他们的很可能是一段异常艰苦的历程。

翻越冰山

  一般分开的家庭成员组中总有一位老人,加上他两个成年的儿子和一个女儿及其配偶、子女,大约有12~13人。在行进中,一个男子脚穿雪鞋走最前面,在又深又软的雪地中踏出一条道,3只雪橇并排跟在他后面,每只橇载重大约225公斤,由2~3只狗拉着,妇女和孩子也帮着拉。婴儿被包在母亲或姐姐的风雪大衣里由她们贴身背着,刚学步的孩子被放在雪橇上的衣物上。老人坐在雪橇上或徒步行走,这取决于他(她)的身体状况和旅途条件。另有两个男子和一个妇女或大一点的男孩在后面推雪橇并掌握方向。一家老小行进的速度很慢,在没有路的情况下,1小时才能走1~2公里,中途要停下一两次,吃一些生鱼片、冻鱼和海豹油,以补充能量。每到下午,全家人停下来搭建2~3个圆顶屋,先用其他材料搭成架子,然后铺上驯鹿皮。住处搭好后,男人和大男孩就到附近寻找驯鹿的踪迹,妇女和女孩整理屋子。他们先在炉边铺上一层柳树枝,再铺上驯鹿皮,取出睡袋和其他衣服,点亮油灯。全家人要在这里住一个晚上或更长的时间。

  若在周围发现雷乌或野兔,妇女和孩子就在天黑之前,在柳树丛中拉上网,等待猎物自投罗网。这时狗也从雪橇上解下来,拴在附近的树上,如果需要则把狗拴在屋子四周担当警卫。人们每天喂橇狗们冻鱼、鹿肉、海豹肉、鲸油、和海豹油。如果当天晚上很幸运打到野兔或雷乌,家人能吃到新鲜的肉,这是件非常让人高兴的事。主妇在屋中用干柳枝或云杉烧一堆火,放三四块石头在火中,等打猎的男人回来时,石头已经烧得很烫,这时把石头逐个放进装着水和肉的大碗中,把食物煮一煮。用同样的方法往水罐中放入一块石头用来烧水。男人和大男孩在一间屋子吃,妇女和小孩单独吃。

爱斯基摩狗的皮毛足以使他们在
零下二三十度的雪地中安然入睡

  晚饭后,男人们花一个小时制作或修理工具和武器,讨论当天所看到的情况和下一步计划。妇女们在另一间屋子缝衣服、晾衣服或聊天。有时全家人聚在一起唱歌,听老人讲故事或者玩游戏。如果他们打算在某处长住一段时间,爱斯基摩人会专门建一个屋子供全家人娱乐,这间屋子被称为克希姆。为了取暖,主妇往火里面放上石块,石块烧得很热后,将火熄灭,关上天窗,后半夜就靠石头散热取暖。睡觉前,男人还要出去看看天气情况,然后钻入睡袋,全家人进入梦乡。第二天早上6点钟,大人大都早已起床,男人出去察看天气,寻找猎物踪迹,妇女切肉准备早饭。孩子们起来后也帮着准备早饭。早饭后,孩子们去树丛中检查昨天拉的网是否有猎物。最后,全家人打点行李,准备启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0-28 17:30 , Processed in 0.175886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