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44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武鸣壮族民间故事(壮、汉、英对照)·序》

[复制链接]

2

主题

0

听众

11

积分

新来贝侬

Rank: 1

最后登录
2007-6-14
注册时间
2003-7-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7-21 18:37: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武鸣壮族民间故事·序》
卢岱

白丽珠博士请我用汉、壮两种文字为这集壮族民间故事作序,我不加思索,就欣然同意了。能为此书作序,我从心底感到荣幸和自豪。

这本故事集从创意到成书,整整经历了六个春秋。虽然我没有参与该书的组稿工作,但其间的酸甜苦辣,我都能想象到。在编书过程当中,我有机会接触三种文字的手稿,因而把其中一些故事讲给六岁的女儿和年过花甲的母亲听,她们都非常喜爱,继而对这本新书的出版充满了憧憬之情。也是在这过程当中,我三次访问美国,每次都因看到其他民族的图书琳琅满目而对本书寄予厚望,并且,这种期望与日俱增,有增无减。如今,这些憧憬和期望都变成了现实。本书的问世,无疑是对壮族说唱文学的又一奉献,可赞可叹、可喜可贺。

书中的故事,全都采集于我的家乡武鸣县。县内有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叫做大明山。雷雨过后,山上经常同时看到篝火烧天和瀑布飞泻的胜景,偶尔还可看见天际飞架着五彩缤纷的彩虹。这样的奇观,叫人叹为观止。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该山向来被当地壮族村民称为山的始祖。山下蜿蜒流淌着清澈见底的香山河,该河流经县城附近时与冬暖夏凉的灵水湖相汇,然后一并注入浩浩荡荡的邕江。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在这山光水色之间度过。如果说,长江两岸的孩子是“听惯艄公的号子”长大的,那么,我和我的壮族伙伴,则是盘腿而坐,聆听民间故事成长。家乡的山山水水,是这些故事的依托,故里的水水山山,回响过我们儿时的欢笑。

本书收集的故事,大多是壮族成人耳熟能详的精美之作。为了让读者对故事集的概貌有个总体把握,作者按其立意,把故事分成道德、劳动、智慧、神话、童话等若干类别。其实,经过世代传诵、加工和提炼,这些故事几经成为壮族社会雅俗共赏、老少皆宜、脍炙人口的生活“宝典”。虽然流于口语,不成文字,但这些地道的口传文学,来源于壮族社会活动的各个层面,反映着壮族人民对天地万物,特别是人生价值和信念的感悟、取舍与确认。在壮族社会长大的人,无一不受到这些口头文学的启蒙、开导和熏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口传文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和壮族山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同丰富了壮族文学的艺术宝库。而这些民间故事,又以其独有的风味和养分,滋养着自己豁达开朗、勤劳好客的人民。

壮族人讲故事是不讲究时间地点的。家居休闲时讲,田间小憩时讲,圩集相会也讲。在壮族乡村,大凡笑声朗朗之处,十有八九是讲故事。说者娓娓道来,寓情于理,或讴歌善良,或贬斥丑恶,时而含蓄幽默,时而辛辣讽刺,其言谈举止,朴实无华,又不失妙趣横生。听者侧耳倾听,仿佛身临其境,如痴如醉,时而陷入沉思,时而深发感慨,而更的多时候,是忍俊不禁,笑得前俯后仰,不亦乐乎。为何这些故事会叫人如此着迷,百听不厌?很显然,它们是与壮族丰厚的文化土壤息息相关的。壮族文化为壮族人民孕育了一颗雍容大度的慈母之心。这颗心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是那样的和善、纯朴、宽厚和包容。而本故事集,则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壮族人的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的情怀。

本书是广西语委和世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合作项目的技术成果之一。广西语委是致力于广西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的调查、研究、设计及推广等方面工作的专门机构,世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则是具有联合国咨询机构资格、致力于世界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发展以及扫盲工作的国际组织。双方在联合编撰《壮汉英大词典》的过程中,广泛采用了包括观察、体验、描写、实证、比较和统计在内的社会人类学方法,使其技术成果富有独创性和前瞻性。白丽珠博士是美国语言学专家,也是蜚声世界的国际壮学学者之一。1990年,她应广西语委邀请,携同家人,到广西壮乡居住。为了学习壮话,编撰词典,她经常深入农家,躬身劳作。壮乡的山河,留下她跋涉的脚印;本书的字里行间,凝聚着她多年的辛勤汗水。
 
本书以壮、汉、英三种文字出版发行,这在壮文出版史上可以说是开了一个先河。众所周知,这三种语言本来大相径庭,甚至是牛马风不相及的,如今却并驾齐驱,相交辉映。阅读故事时,读者会惊奇感受到三种语言的不同魅力,她们仿佛是远亲和近邻的兄弟姐妹,各有千秋地细说着壮家的经典名作:你婉转动听,我优美悦耳;你铿镪有力,我抑扬顿挫;你直书胸襟,我酣畅淋漓;你如行云流水,我似和风细雨。这是壮族学者、教授和美国专家,在忠实原文原意的基础上共同努力的结晶。中外读者、学者,可以从语言学、心理学、民俗学、美学等角度,比较和欣赏三种语言在表达效果上的异曲同工。

民间故事,贵在“民间”二字。概括起来,壮族民间故事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语言运用、人物性格、情节安排、价值取向、传承方式、听众范围以及社会认定等方面。须特别指出的是,这些故事的语言运用,别具一格,在其他故事或者场合可能会曲婉、含蓄处理的时候,却用粗犷、率真的语言,干脆利落、直截了当地和盘托出,收到毛泽东诗词中 “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反复!”那种修辞效果。关于人物性格和价值取向,读者可从书中插图领略一斑。这些插图也出自壮族画家的手笔。画中的景色、人物的神态、具物的搭配,点点滴滴,都清晰地体现着故事人物的个性。同时,这些线条简洁流畅的插图,从可视艺术的角度,阐释着壮族民间故事的哲理。至于听众范围和社会认定,则指故事从民间来,回民间去,为老百姓所津津乐道。这几个方面,本故事集做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

本书收录的故事,无论从地域还是从数量来讲,都仅仅是壮族说唱文学这一汪洋大海的小小一瓢。 壮族的说唱文学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我期望,不远的将来,本书在合作编译、出版和发行等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能用于更多大范围的民间说唱文学编译、出版工作,使久负盛名、令人神往的故事大统或歌海拾贝能早日与世人见面。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耗时长久,精益求精,刻意追求的并非市场利益,而是为人真义。呈现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其形成过程,乃是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我希望读者在读完全书之后,能对这则故事的蕴意有所了解。倘若如此,我这个序就写得其所了。
 
2001年冬
于美国康涅狄格州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

听众

472

积分

水精灵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最后登录
2004-5-15
注册时间
2003-10-20
沙发
发表于 2003-10-25 13:56:00 |只看该作者
感叹这类优秀作品的少有。希望能够一睹其芳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24 09:31 , Processed in 0.255335 second(s), 5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