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世界民族》2003年第1期
苏联时期俄罗斯人的族际婚姻
何俊芳
内容提要 苏联成立后,俄罗斯人和其他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有了较大发展,并且具有非本土俄罗斯人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比本土多、俄罗斯族女性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比男性多、族际婚姻的稳固性程度不高、混合家庭的后代一般选择俄罗斯族为其族属等主要特点。俄罗斯人的族际婚姻不仅扩大了俄罗斯民族语言和文化在其他民族中的传播,也促进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关键词 俄罗斯人 族际婚姻 特点
苏联成立以前,俄罗斯人与其他民族通婚的现象较为少见。苏联成立后,随着俄罗斯人与其他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进步及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交流、融合与趋同,苏联各民族之间特别是俄罗斯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有了较大发展,且呈不断增多的趋势。俄罗斯人与其他民族组成的混合家庭占了苏联民族混合家庭的大多数,特别是生活在非本土的俄罗斯人,普遍建立了民族混合家庭。因此,对俄罗斯人族际婚姻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俄罗斯人的民族结构和同源性程度,也有助于我们了解非本土俄罗斯人文化差异的成因。
一、苏联时期族际婚姻的总体情况
苏联时期有关异族通婚的人口资料表明,苏联各民族的族际婚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族际婚姻呈不断增多的趋势。苏联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59、1970、1979、1989年全苏联民族混合家庭的数量分别为520万(约占家庭总数的10%)、790万(约13.5%)、990万(近15%)、1280万(17.5%)。可见,苏联时期族际婚姻比较普遍,且无论是族际婚姻的数量还是比例都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这种增长态势在城市和农村都是一样的,尽管族际婚姻的比例、增长速度在城市和农村有所不同。
2.城市异族通婚的比例及其增长速度高于农村。苏联人口资料表明,族际婚姻在城市居民中比在农村居民中发展得更快、更广,这主要是因为城市人口的杂居程度远远大于农村,城市人口的族际交往更为方便、频繁,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建立感情的机会更多。这些因素使得城市居民更易于冲破传统婚姻观念的束缚,因此城市的异族通婚比例及其增长速度总是高于农村地区。如1959年和1970年,苏联城市人口族际婚姻的比例分别为15.1%和17.5%,而同期农村则为5.8%和7.9%。再以混合家庭数量的增长为例,1959--1989年,城市居民中的民族混合家庭数由370万增加到1000万(从15%增加到20%);同期,农村居民中的民族混合家庭数从150万增加到280万(从5.8%增加到11.9%)。
3.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族际婚姻呈不平衡发展。苏联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族际婚姻的数量、增长速度是不同的。从表1可以看出,1979年时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的族际婚姻比例在20%以上,而吉尔吉斯人、阿塞拜疆人的这一比例则低于5%。就增长速度而言,处于欧洲地区的各加盟共和国一直保持着最高的增长速度,外高加索地区最低,而中亚各加盟共和国在不同时期处于不太稳定的状态,变化比较大。如20世纪60年代中亚各加盟共和国民族混合家庭的增长速度仅仅比地处欧洲的各加盟共和国低0.3个百分点,超过苏联的平均水平;从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其增长速度则比外高加索地区各加盟共和国低;而在80年代又有明显提高(参见表2)。
表1 1979年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主体民族中的民族混合家庭[从略]
表2 苏联不同地区民族混合家庭的平均增长速度(%)[从略]
总之,由于受诸多社会文化因素、特别是受各地区俄罗斯人的数量及流向等因素的影响,苏联各地区族际婚姻的发展过程具有不同的特点。
二、俄罗斯人的族际婚姻
俄罗斯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根据苏联1989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全苏联共有1.45亿俄罗斯人,占苏联总人口的50.8%,其中,居住在俄罗斯本土的有1.2亿人;其余居住在苏联的其他地区:有1131万人居住在乌克兰,有610万人居住在哈萨克斯坦,约有725万人居住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外高加索、中亚、摩尔达维亚和白俄罗斯等地。俄罗斯人占苏联总人口的比例,1959年为54.6%,1970年为53.4%,1979年为52.4%,1989年为50.8%。当然,在不同的时期,俄罗斯人的数量、分布状况和其流向及其在不同地区中所占人口的比例是不同的(参见表3)。俄罗斯人的分布状况,不仅对其本身的族际婚姻数量及特点有着很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该地区族际婚姻的总体情况。如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位于中亚、外高加索的各加盟共和国原住民族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相对提高和俄罗斯族居民的大量迁出,这两个地区族际婚姻的总量也随之减少(在格鲁吉亚,1970年有俄罗斯人39.7万人,1979年有37.2万人,1989年有34.1万人;在阿塞拜疆,俄罗斯人的数量在这一阶段从51万人减少到39.2万人);而在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原住民族的低生育率以及外族人主要是俄罗斯人的迁入(如同一时期在爱沙尼亚,俄罗斯人的数量从33.5万人增加到47.5万人),则导致了夫妇中有一方是俄罗斯人的民族混合家庭的增长。
表3 1959--1989年俄罗斯人在各加盟共和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略]
分析有关俄罗斯人婚姻状况的资料,可以发现,俄罗斯人的族际婚姻除具有苏联族际婚姻总的特点外,还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非本土俄罗斯人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比本土多。……
2.俄罗斯族女性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比男性多。……
3.族际婚姻受到社会职业属性的影响。……
4.族际婚姻的稳固性程度不高。……
5.混合家庭的后代一般选择俄罗斯族为其族属。……
由此可见,苏联时期俄罗斯人的族际婚姻比较普遍,这主要与俄罗斯人的婚姻观念呈开放型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与原住民族相比,俄罗斯人更普遍地认为,民族成分在婚姻中没有意义,如:在爱沙尼亚62%的俄罗斯人和32%的爱沙尼亚人、在乌兹别克44%的俄罗斯人和6%的乌兹别克人、在摩尔达维亚76%的俄罗斯人和70%的摩尔达维亚人认为民族成分在婚姻中没有意义。再就父母亲对待族际婚姻的态度而言,如在哈萨克,绝大多数哈萨克族人一般不赞成其子女选择哈、俄族际婚姻;而俄罗斯族人尽管不提倡这样的婚姻,但一般不反对。朋友们对待族际婚姻的态度也因族属的不同而不同。在哈萨克选择了俄、哈族际婚姻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的1/4的俄罗斯族朋友和3/4的哈萨克族朋友不赞同他们的族际婚姻。
通婚不仅涉及到民族混合家庭子女的族属问题、通婚双方民族的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等,而且族际婚姻还是通婚双方民族互相学习对方语言、文化的重要渠道。在苏联时期,有一方是俄罗斯人的混合家庭,由于父母把自己子女的族属一般选为俄罗斯族,使得一些民族如卡累利阿人、摩尔达维亚人、犹太人的数量相对减少。当然,对于其他很多民族而言,由于俄罗斯人本身的低生育率,这种做法并未使得其人口的相对数量减少。另外,民族混合家庭的后代在其民族文化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他们从童年时代起就接受若干种民族文化的教育,他们就成了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信息交流的纽带,可以说起着强化族际交往的作用。本土外俄罗斯人普遍的族际婚姻,不仅扩大了俄罗斯民族文化在当地民族中的传播,而且也促进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如在爱沙尼亚、摩尔达维亚、格鲁吉亚和其他加盟共和国,俄罗斯人和其他民族组成的混合家庭的后代,具有许多不同于俄罗斯人的文化行为和习惯,这些行为和习惯表现了本土外俄罗斯人不同支系之间文化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在不断扩大。族际婚姻还促进了“少数民族语•;;俄语”和“俄语•;;少数民族语”双语的普及。民族混合家庭的后代,大多都是双语人,虽然从整体上讲,本土外俄罗斯人较少掌握当地原住民族的语言,但组成民族混合家庭的成员大多了解对方的语言,对对方的民族文化、艺术也更易于理解和持肯定态度。
20世纪80年代之后,俄罗斯人在发展族际婚姻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由于本土外俄罗斯人的数量有所减少,其族际婚姻的数量也呈相对减少的趋势。
(何俊芳,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