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586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镇炮狮舞新春SWQ BAUQ HAW GOJ CAI CIENG MBOQ

[复制链接]

118

主题

5

听众

856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20-6-17
注册时间
2013-8-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12:57: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勒布农 于 2018-9-30 23:12 编辑

                                   SWQ  BAUQ  HAW  GOJ  CAI  CIENG  MBOQ
                      古
    舞狮,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体活动,广泛应用于官方、民间庆祝新年、新居入宅、商店开业、工程奠基、会议开幕等场面。

    据史料记载及专家考证:2000年前的汉朝时代,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西亚国家通过“丝绸之路”把大象、孔雀、狮子等“殊方异物”作为贡品,带到中国送给皇帝。只因这狮子乖巧可爱又勇猛无比,不但被当作皇家宠物养在宫里专供皇室子弟和上层贵族观赏、消遣,还被雕刻在房子的窗棂上,桥梁的栏杆上作为装饰之用。到了后来,皇家建筑和官府衙门的大门两侧也要放置一对石雕的狮子。至此,狮子已经从原来单纯的娱乐工具演变成集看家护院、镇邪驱恶,以及权力、财富、地位于一身的象征物。与此同时,宫廷艺人根据狮子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创作出不少优秀的文艺作品,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狮子舞了。    
    狮子舞原先只盛行于宫廷,普通百姓无缘观看,后因战乱的缘故,沦落民间的宫廷艺人为了糊口而走街窜巷表演狮子舞,狮子舞因此转播民间。历经长期的演变,狮子舞终于发展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文体活动——舞狮。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差异甚多,各地舞狮活动的表现形式和表演风格也不尽相同,按照表演风格和狮头造型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北狮的狮头造型偏向写实,酷似真狮,表演风格以细腻、灵活、诙谐见长;南狮的狮头造型、颜色、装饰属抽象派,还与传说中的年兽颇有几分神似,表演风格趋向豪爽、威武、勇猛,用广东话来说叫做“醒目”。“醒目”一词含有“聪明伶俐、精神焕发”的意思,因此南狮在两广地区又称“醒狮”。

    我的家乡——距首府南宁大约100公里,地处右江河畔的雁江古镇,也有在春节期间舞狮的习惯。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底,每当华灯初上,忙碌了一整天的人们于酒足饭饱之后,聚集到本街的土地庙前。人们在忙碌着,或给狮头涂油漆扎胡须,或给狮尾染上颜料,或在彩灯上画图案,乐队总管则给年经的乐手作示范演奏……

    待一切筹备工作基本就绪之际,新年的钟声敲响了,一年一度的舞狮紧接着在紧锣密鼓中,以万钧雷霆之势闪亮登场。

    黄昏时刻,舞狮开始了,镇上几条街的舞狮队几乎同时出动,挨家挨户向镇上的居民拜年。热情的主人早就备下香烛、鞭炮、饼干、糖果、美酒、茶汤、香烟、利市,还事先邀请了几个帮手严阵以待。

    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中,两名壮汉威风凛凛挥舞着“狮子”,领着大队人马前来,主人和帮手立刻燃起鞭炮扔向他们。“狮子”踏着锣鼓节拍、节奏翩翩起舞,渐入佳境时,还模仿狮子的生活习性,或左顾右盼,或上下跳跃,或匍匐而行,或急速狂奔,或憨态可鞠,或咆哮怒吼。“狮子”的身后跟着五六十人,有的头戴面具,有的脸涂油彩,也有的戴着一顶草帽,都无一例外光着上身,下身只穿着一件裤衩,腰间还系着红腰带。再看看他们手里的道具,大致有三种:彩灯、树枝和火把。各种形象、各种图案的彩灯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鱼形寓意年年有余,星形是吉星高照;画上喜鹊和梅花的叫喜上眉梢,青竹和牡丹表示花开富贵,竹报平安;也有的写上“财源广进”、“恭贺新禧”之类的吉祥语。带叶的树枝既是表演道具,也是护狮武器,当噼哩吧啦的鞭炮即将打中自己或者身边的队友时,来不及躲避就用树枝挡住,可以避免被“流弹”炸伤。当鞭炮落在“狮子”身上时,用竹篾、布料、纸张、麻绳制作的“狮子”很容易着火,担任“警戒任务”的队员立刻用树枝扫开鞭炮,确保“狮子”的安全。火把在旧时是用来照明(rongh dangj roen的,自从有了电灯,火把失去了实用价值,却作为一种表演道具保留至今。

    鞭炮声越来越密集,烟幕越来越浓,锣鼓声也跟着越来越高亢,这些都意味着舞狮就要进入高潮了。于是,全体队员无不精神抖擞,士气高昂,一边手舞足蹈,一边高呼口号,齐心协力不失时机地把“剧情”推向高潮。他们摇动着火把,高举着彩灯,挥舞着树枝,穿梭在滚滚浓烟之中。那场面真是热闹、惊险、刺激,那气氛堪称雁江版的“新春狂欢节(“Ciet rongq angq cieng moqbanj”banj Yangh Gang)。

    渐渐地,鞭炮声稀了,火力减弱了,最后终于停下来了,舞狮队的表演也跟着停下来了。剩下来要做的是,“狮子”在领队的带领下,进入主人家厅堂,对着主家的祖宗牌位行礼叩拜,同时,领队对主人说了很多吉利的话,如生意兴隆、恭喜发财、新春大吉,合家平安等等。主人对“狮子”行回拜礼后,奉上利市,还拿出水果、糖、饼、饮料、美酒等请人们品尝。队员们也无须客气,接过酒杯一饮而尽,酒量少的队员象征性地呷一小口,主人也不强求。有酒精过敏平时滴酒不沾的,善解人意的主人则倒杯茶汤,又递过一支烟,说声:“师傅辛苦了,饮杯茶抽支烟再走吧。”在主客双方皆大欢喜的气氛中,舞狮队又转移到下一户人家去迎接另一场更激烈的“战斗”。

    这就是家乡一年一度的舞狮活动——现在叫做“炮狮节”,几百年前从广东传进来的,具体有多少年,没人知道,反正历史很悠久。据老一辈老人说,除了建国初期和文革期间被迫停办十几年以外,新年舞狮的习俗一直沿袭下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5

听众

856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20-6-17
注册时间
2013-8-28
沙发
发表于 2017-7-10 12:59:1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勒布农 于 2018-9-30 23:16 编辑

     1987年中学毕业后,我曾参加过几次舞狮活动,给力、震撼的场面不止见过一次,但是和民国时期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据雁江社区隆靖街的何其祥老人回忆,那时候,除了四街(也就是现在雁江社区的隆靖、仁慈、安宁、富兴四条街道。)都有本街的舞狮队以外,雁江区(民国时期的区相当现在的乡镇)下辖的各个村也都有本村的舞狮队,整个雁江总共有十几支舞狮队。每年春节期间,雁江四街群狮狂舞,咚咚锵锵的锣鼓声随处可闻,噼噼叭叭的鞭炮声不绝于耳。

    舞狮的场面很残酷,参加的男性一律光着上身,主人的烟花炮竹毫不留情往人身上狂轰滥炸。有的炮竹是特制的,里面放了橡皮筋,炮竹一爆炸,烧焦的橡皮筋粘贴在人身上,非常疼痛。按照规定,主人家的炮燃放不完,舞狮队因受不了呛人的烟幕和满身疼痛就离开的话,不但得不到主人的利市,还要遭人耻笑。十几支舞狮队中,最有名的要数那朗、那艾、那棍三支了。之所以说他们有名,并不是因为他们功夫了得所向披靡,而是因为有一年他们在镇上舞狮时,为了避免炮竹伤害身体,吸取了上一年的教训,个个都自作聪明穿上短袄或棉衣,还浸了盐水。           
    本以为这样做是“ndaengh rum ok haex(本地俗语,原意是坐在舂上屙屎,引申为稳妥、保险、万无一失的意思)”,没想到开始不久,由于火力超猛,烟花烧到身上点燃了棉衣(浸了盐水的棉衣还着火,可见火力之猛。),很多人受不了退到一边。拿狮头的队员穿的“防弹背心”也被烧了,一见形势不妙,立刻扔下狮头一边跑一边脱衣服,紧接着其他队员也一哄而散。从此以后,“扔狮头”成为临阵脱逃的代名词,“Naz Goenq cai swq daenj buh gaeh,Naz Ngaih cai swq daenj buh goemz(大意:那棍舞狮穿短袄,那艾舞狮穿棉衣)”的掌故也被编成山歌传唱至今。舞狮的惊险、刺激、残酷,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种种原因,这项集民俗、体育、杂技、娱乐、文学、音乐、美术、表演等多种文化元素于一身的活动,在建国后渐渐失去了人气,文革期间还被取缔。1979年春节,停办了十几年的舞狮活动又重新出现在雁江街头,然而,规模和影响力已经远远不及民国时期的了。究其原因,
一是活动恢复以后,许多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已经辞世,健在的因为害怕被扣“帽子”而不愿参加,导致许多传统排场和高难度技巧频临失传,造成人才断层      

    二是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和卡拉ok、小品、交谊舞等文艺形式大肆冲击,舞狮活动并未相应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对年经人缺乏吸引力;     

    三是交通便利,人们可以去更远的、更热闹的地方玩耍;     

    四是陆路交通发展后,水路优势被削弱,盛极一时的商业古镇失去昔日繁华,单靠民间力量已无法维持原有规模,加上政府不重视,能坚持下来已经不错,更别说做大做强了。     

    因此,舞狮活动虽然年年搞,却是一年比一年惨淡,以致于许多在外工作多年未回家过年的雁江人都误以为家乡的舞狮活动早已绝迹。与此同时,与“雁江炮狮节”相类似的“宾阳炮龙节”却办得红红火火,“炮名”远扬。

    看到“宾阳炮龙节(Ciet lungz bauq Baen Yiengz)”入选国家级非遗,名扬海内外,亲睹其盛况,再对比家乡冷冷清清的“炮狮节”,许多雁江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有捐钱捐物全力支持的;有直接向地方政府提建议的;有在报章杂志上撰文,呼吁“重振雁江炮狮雄风”的;网友奔跑的蚂蚁甚至在网上发帖质问:“我们也有类似宾阳炮龙节的活动,作为古镇雁江人,难道就没有一点想法吗?”

    在雁江各界人士的强烈要求下,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后,2012年,地方政府终于决定:把这个拥有几百年历史的文体活动打造成类似“宾阳炮龙节”的,强大有力的地方文化品牌,并定名“雁江炮狮节(Ciet sae bauq Yanh Gang boux cuengh)”。同时,作为非遗项目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

    家乡的“炮狮节”,历经几百年辉煌鼎盛之后,又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坎坷之路,终于走出低谷,迎来了生命中的又一个春天。雁江,这只右江河畔的雄狮,正在迈开大步,重振雄风,屹立壮乡,威震群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5

听众

856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20-6-17
注册时间
2013-8-28
板凳
发表于 2017-10-25 20:57:35 |只看该作者
评《人大代表提议恢复‘汉服’是破坏社会和谐,为西方分裂中国助阵》最近逛天涯国观发现了这文,作者是对恢复“汉服”是持否定意见,这文本身是评论的,哥每年都会写一篇关于两会的日志,以后读起来可能会发现中国的变化,这难道不是一件乐事吗?
  我再评论这文是因为我是支持作者的,哥也是汉族,这样可能会更中肯一点,但我认为作者的题目已一针见血指出对恢复“汉服”的严重危害,最近这几个月来我一直在读二十四史,我会从历史上举证说明的,记得开APEC时,各国领导人都会穿主办国的民族服饰来给大家拍照的,中国举办时的服饰是唐装,而现在恢复“汉服”就是要取代唐装,因为恢复“汉服”者认为唐装是由清朝服装转变而来,不能代表广大汉人,汉族本来就是各民族的融合的族群,两广的汉族就是中原汉族和本地越族融合而产生,而越南抗拒融合,所以独立出去了,现在粤语和越语有很多相通之处就是明证,我现在还记得和越南留学生说起粤语时,他说:“南宁白话有很多发音跟他们相近”,而北方汉族先是在南北朝时跟鲜卑融合,后来又和契丹、女真、蒙古融合,而唐装就是满汉融合而产生的,它代表中国是各民族选择的结果,恢复“汉服”者们无非是对国家的民族优惠政策反感,觉得当了二等公民,但你看一下中国的历代中央七人政治局常委有多少少数民族进去过,对民族优惠政策的不满,特别是在新疆和西藏,盖房子有超过四成的补贴,双语幼儿园都盖到村里了,而中国连最发达的北上广都有上幼儿园难,只要很低的分数就可以到内地上高中,是高中,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让各民族有能力用普通话来沟通,有能力走出来做更多的事,做更多贡献,这是台面说的,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加快同化的步伐,所以现在提恢复“汉服”就是阻碍中国各民族融合进程,是中国历史的罪人,为什么不用各民族都认可的唐装?“大汉族主义”者们和外国反华势力的野心不是昭然若揭了吗,中国文明和汉族为什么历五千年而不断,就是先哲把我族自比为水,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而水一旦成势则有摧毁一切的力量,这也是中国文明和汉族历经五胡乱华、西夏、辽金、元、清而不灭的原因所在,何为成势?唐朝一统,明朝一统,是为成势,中国一统而四夷臣服,为什么没有提宋朝?因为宋朝根本没有一统,西有西夏,北有辽金蒙,西南有大理,连越南也是在这时期独立出去的,宋朝的先祖们是中国最蠢的先祖之一,先是联金灭辽,后又联蒙灭金,但北地从来没有收复过,这些先祖们真的是脑袋集体短路了,从来不懂卞庄刺虎和唇亡齿寒的道理,第一次要是先让辽金互打,最后哪一方先弱就先帮哪一方,最后一统天下不是手到擒来了吗?第二次就不是联蒙灭金,而是帮金灭元。也许宋金联手也灭不了蒙古,但至少三国鼎足之势能定,当金元百年消耗之后,到时只须一员上将,马上就能北定中原,当上天给了你两次机会时,你不会把握,那么赵家宋朝只能关门大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5

听众

856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20-6-17
注册时间
2013-8-28
地板
发表于 2017-10-25 20:58:12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天涯国观原文:

  人大代表提议恢复‘汉服’是破坏社会和谐,为西方分裂中国助阵

  楼主:从人者108   人大代表提议恢复‘汉服’是破坏社会和谐,为西方分裂中国助阵

  回顾前苏联解体以后的重大社会动荡,不得不反思斯大林民族政策这一‘始作俑者’的无知莽撞行为。

  本来在自然状态下可以和平共处的一群人,非要强行贴上各种‘民族标签’,加以划分和区别,人为制造心理隔膜,

  然后又假模假式地强迫大家要‘尊重各民族’——如果说希特勒极右民族主义是暴力的,那么这种强行划分民族并强行要求尊重民族差异的极左民族主义路线就是愚蠢的。

  对待民族问题最佳的策略就是自然淘汰法。大部分落后民族,都在自然交往中主动学习先进民族,最终融合为一个整体。

  中国虽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是汉族在政治、经济、地缘、人口总量上占据绝对优势。

  99%的执政者是汉族,最繁荣的地区全都是汉族城镇。在完全自然状态下,少数民族要生存,就只能学汉族语言,遵守汉族的传统习俗。政府要做的就是用法律保障这种自然状态的顺利运行既可。刻意扶持少数民族,拯救其文化传统,完全没有必要。

  同理,由于少数民族全方位落后于汉族,经济政治文化上都比不过,所以少民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只能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吸引汉人与其交流。故而一些少民服饰的流行,大可不必上纲上线,过分激动。

  反之,汉族已经有足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优势,汉族的民族服饰也早已消失了近400年。

  近代革命爆发以后,孙中山蒋介石等汉族革命领袖更是力推日本校服——中山装作为汉人精英的公共服饰。

  由此可见汉服是一个被汉人自己早就否定了东西,是被自然发展所淘汰的,就没有必要再恢复。

  强行恢复汉服,不仅是一种缺乏文化自信的矫情与小家子气,而且容易被西方反华势力利用。

  汉服运动最大的危机,就是容易让本已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处于劣势的少数民族产生恐惧和危机感。容易被西方反华势力利用,来宣扬中国民族主义,挑拨汉少关系,加剧民族矛盾。成为国家内乱,民族冲突四起的导火索。

  笔者认为,人代代表此次提议恢复汉服,不仅愚不可及,而且涉嫌背后有政治势力操作,有关部门应该对其进行严厉调查。对于中国现存的汉服团体,应该都宣布为非法社团,给予坚决取缔。对于非法汉服社团的公共活动,应该迅速给予抓捕,对于相关负责人、领导人、串联和组织者,应该给予从重从严的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5

听众

856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20-6-17
注册时间
2013-8-28
5#
发表于 2017-11-12 20:54:21 |只看该作者
一、匈奴族后裔
     在中唐杰出的诗人中,元稹是鲜卑人的后裔;白居易是龟兹人的后裔,这些已有定论。刘禹锡在《子刘子自传》中自称是西汉景帝贾夫人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据此,刘禹锡应该属于汉族。但问题是汉、唐两代,相隔千年之久,中经汉未丧乱、晋室南迁,五胡十六国至北朝,中原地区成为各族融化的大熔炉。范文澜先生说:"隋唐时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族,实际是十六国以来北方和西北方许多落后族与汉族融化而成的汉族。"①这就促使我们思考:刘禹锡是否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据《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汉景帝于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封刘胜为中山王,子孙嗣封者五世,至怀王薨,因无后,绝四十五年。东汉末年刘备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已没有多少人相信。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六十《汉纪》时,对此就已指出:"然自祖父以上,世系不可考",即对刘备是否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问题提出了疑问。

  唐代门第观念较重,以上族为荣。刘禹锡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与人唱和,常常流露出羡慕别人门第之高的赞叹之情。如《送李庚先辈赴选》:"一家何啻十朱轮,诸父双飞秉大钧。"《送国子令狐博士赴兴元觐省》:"相门才子高阳族,学省清资五品官。"《送李中丞赴楚州》:"缇骑朱旗入楚城,士林皆贺振家声。"这些酬赠诗,都是一落笔就称道别人的门第。在《唐故朝散大夫、检校尚书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清河县开国男、赠太师崔公神道碑》中,刘禹锡对崔倕的门第更是赞不绝口:"崔氏之门,??与姑臧李、范阳卢世为婚媾,入于姻党,无第二流,言门阀者许为时表。"其铭文曰:"奕奕四姓,崔为之冠。瞻其门墙,倬若云汉。"刘家既非皇族,又不属于"奕奕四姓",要想抬高自己的门第,最合适的方法是找历史上的一位帝王作始祖。由于刘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①,谁也弄不清他的子孙支脉,凡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的人,不用担心别人来寻根究底,容易搪塞过去。像这样情况,何止刘禹锡一家,是不足为怪的。

  刘禹锡自言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是可以理解的,但其可信性程度也是值得怀疑的。况且刘禹锡自己也有说法不一致的地方,显得自相矛盾,更使人难以相信。如他在《口兵戒》中说,"它日读远祖中垒校尉书曰:'口者,兵也。'??怒是知吾祖之言为急"。根据《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的记载:"成帝??以向为中垒校尉。"后世习惯称刘向为"中垒"。唐代独孤及《送李宾客荆南迎亲》诗云:"宗室刘中垒"。②因此,刘禹锡所说的"远租中垒校尉,,应指刘向。他在《蒙恩转仪曹郎,依前充集贤学士,举韩湖州自代,因寄七言》中又说:"通籍由来在石渠。""石渠"指刘向讲论《五经》于石渠阁。③"由来"是认刘向为远祖,用刘向事自比。刘向是汉高祖同父少弟楚元王刘交之后,其传即附见于《汉书·楚元王传》。那么,刘禹锡究竟是楚元王刘交之后,还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实际上,这两种自相矛盾的说法都是靠不住的。考证刘禹锡的氏族问题,① 《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六章。

  ① 《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

  ② 《毗陵集》卷二。

  ③ 《汉书》卷三十六《刘向传》。

  还得从他《自传》中所说的"七代祖亮"这条线索入手。

  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内篇《魏书官氏志所载诸胡姓》第二《勋臣八姓·刘氏》中,已提出刘禹锡"有胡姓之嫌"的问题。"此外刘氏之可疑者:??又刘亮中山人,父持真,魏领民酋长。??诗人刘禹锡,乃周刘亮之七代孙。诸人皆有胡姓之嫌也。"刘禹锡自言"七代祖亮",今考证发现,这与《周书》卷十七《刘亮传》、《北史》卷六十五《刘亮传》之刘亮,不是一人。其理由是:

  (一)刘禹锡《子刘子自传》说:"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据《魏书》记载,"迁都洛阳"是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大和十九年的事。因此,刘禹锡的"七代祖亮",应是北魏刘亮。

  而《周书·刘亮传》说:"魏孝武西迁,以迎驾功,除使持节、右光禄大夫、左大部督、南秦州刺史。"所谓"魏孝武西迁",指北魏孝武帝元脩与高欢关系恶化,逃往关中,投奔宇文泰。因此,《周书》、《北史》之刘亮,应是西魏刘亮。

  (二)《子刘子自传》中所说的"七代祖亮"的官职,与《周书·刘亮传》、《北史·刘亮传》中所记载的官职,全不相同。自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以后,"冀州"在东魏境内。曾任"冀州刺史"的刘禹锡的"七代祖亮",不可能是《周书》、《北史》中的西魏刘亮。

  (三)《周书·刘亮传》说:大统"十年,出为东雍州刺史。为政清净,百姓安之。在职三岁,卒于州,时年四十。"从西魏大统十二年、年四十逆推,西魏刘亮应生于北魏正始四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北魏大和十九年的事,即在西魏刘亮出生前十二年。由此可见,《周书》、《北史》之西魏刘亮,与"遇迁都洛阳"的刘禹锡的"七代祖亮",并不是一人。

  (四)北魏刘亮的子孙,居东魏。北齐,当时称"山东"。西魏刘亮的孙子,居北周,当时称"关中"。刘禹锡《谒枉山会禅师》诗中自言"我本山东人";《苏州上后谢宰相状》中说:"某山东一书生"。可见,刘禹锡应是北魏刘亮的后裔,与西魏刘亮无关系。

  综上所述,刘禹锡的七代祖刘亮,史书上无传。《周书》卷十七和《北史》卷六十五有《刘亮传》,但历官、行事等与刘禹锡所说的刘亮明显不合,时间约晚半个世纪。姚薇元先生《北朝胡姓考》把刘禹锡看作西魏、北周刘亮之七代孙是个误解,需重新考证。

  匈奴族原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部落。匈奴与中原发生关系,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三、四世纪。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以后,匈奴与中原的接触较为频繁。西汉初期,匈奴族在冒顿单于(公元前209 至前174)

  的统领下,势力空前强大,给刚刚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以很大威胁。汉初,由于国力较弱,难以抵抗匈奴的侵扰,只得采取和亲的政策,汉高祖刘邦曾以公主嫁给冒顿。据《晋书·刘元海载记》载,"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这是冒顿后裔冒姓刘氏的起因。

  汉代内迁的匈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较大变化。除南匈奴外,这时分化出一支名为"屠各"的匈奴部落十分活跃。公元四世纪时,这两部分匈奴人联合行动,在部落酋长刘渊统率之下,以聚居在汾河流域的匈奴族人为主,成为一支反晋的主力军。《晋书·刘元海载记》说:"刘元海,新兴匈奴人,冒顿之后也。名(渊)犯(唐)高祖庙讳,故称其字焉。"当时,匈奴"刘氏虽分居五部,然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在发动进攻前,元海对部下曰:"今见众十余万,皆一当晋十,鼓行而摧乱晋,犹拉枯耳。上可成汉高之业,下不失为魏氏。??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因此,匈奴族屠各部落头领刘渊以冒顿之后的名义,冒充西汉皇室刘氏的后代,不仅于304 年由大单于改称汉王,而且于308 年改称皇帝,建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北),国号汉。

  从此以后,匈奴刘氏冒充西汉皇室刘氏之后的谱系就一直沿袭了下来。

  现在的问题是,要考证刘禹锡是否匈奴族的后裔,还得从其"七代祖亮"入手。根据刘禹锡"七代祖亮","遇迁都洛阳"的史实,有以下三条资料值得注意:

  (一)《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记载,太和十九年六月"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北魏建国于公元386 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北魏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拓跋宏迁都洛阳,改姓元。

  (二)《周书》卷四《明帝纪》记载,二年三月"庚申,诏曰:'三十六国,九十九姓,自魏氏南徙,皆称河南之民。'"这就是说,到周明帝宇文毓时,仍下诏书重申当初随魏氏南徙的各族民众皆称河南之民。

  (三)《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指出:"后魏迁洛,有八氏十姓,咸出帝族。又有三十六族,则诸国之从魏者;九十二姓,世为部落大人者,并为河南洛阳人。"这三条资料很重要,提供了鉴别北朝胡姓的一个线索,因为无论是北胡匈奴族还是东胡鲜卑族都有一个逐步南徙的问题。刘禹锡的"七代祖亮","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坟墓在洛阳北山",与《魏书·高祖纪》下、《周书·明帝纪》、《隋书·经籍志》二的记载相合,证明他是随拓跋氏南迁的胡姓刘氏之后。今考证,当时与刘禹锡"七代祖亮"一同加入洛阳籍的匈奴刘氏,从史书的记载来看,还有一些人。例如:唐昭宗时的宰相刘崇望的祖先。据《新唐书》卷七十一上《宰相世系表一上·河南刘氏》记载:"河南刘氏,宰相一人",即刘崇望。"河南刘氏本出匈奴之族。汉高祖以宗女妻冒顿,其俗贵者皆从母姓,因改为刘氏。左贤王去卑裔孙库仁,字没根,后魏南部大人、凌江将军。弟眷,生罗辰,定州刺史、永安敬公。其后又居辽东襄平,徙河南。"查《北史》卷二十《刘库仁传》:"刘库仁字没根,独孤部人,??为南部大人。""库仁弟眷,??眷第三子罗辰??拜南部大人。"刘罗辰裔孙仁之,《魏书》卷八十一《刘仁之传》曰:"刘仁之,字山静,河南洛阳人。其先代人,徙于洛。"因此,《旧唐书》卷一七九《刘崇望传》指出:"刘崇望字希徒。其先代郡人,随元魏孝文帝徒洛阳,遂为河南人。"可见,刘崇望的祖先本系匈奴族独孤部人,也是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而成为河南人的。

  刘禹锡的"从叔"刘公济的祖先。《元和姓纂》卷五《十八尤·刘》记载:"河南--代为部落大人。魏有河间公提。生丰??孙感??感生孝则。

  孝则曾孙公济,工部尚书。"刘禹锡有《许给事见示哭工部刘尚书诗,因命同作》,"刘尚书"就是"代为部落大人"的后裔刘公济。诗开头曰:"汉室贤王后,(从叔望在河间。)孔门高第人。济时成国器,乐道任天真。"刘禹锡首先把刘公济看作"汉室贤王后",但从诗中所描写的"护塞无南牧,驰心拱北辰"来看,也是冒充汉室的匈奴刘氏后裔。而刘禹锡称刘公济为"从叔",说明他们同出一源。

  考察刘崇望、刘公济的氏族渊源及其与刘禹锡的关系,可作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这一结论的旁证。我们肯定刘禹锡的祖先是匈奴族,与肯定白居易的祖先是龟兹族、元稹的祖先是鲜卑族一样,说明我国自晋末以来的民族大融合之后,少数民族不仅接受了汉族文化,而且为汉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5

听众

856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20-6-17
注册时间
2013-8-28
6#
发表于 2017-11-12 20:54:58 |只看该作者
                                       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
     在中唐杰出的诗人中,元稹是鲜卑人的后裔;白居易是龟兹人的后裔,这些已有定论。刘禹锡在《子刘子自传》中自称是西汉景帝贾夫人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据此,刘禹锡应该属于汉族。但问题是汉、唐两代,相隔千年之久,中经汉未丧乱、晋室南迁,五胡十六国至北朝,中原地区成为各族融化的大熔炉。范文澜先生说:"隋唐时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族,实际是十六国以来北方和西北方许多落后族与汉族融化而成的汉族。"①这就促使我们思考:刘禹锡是否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据《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汉景帝于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封刘胜为中山王,子孙嗣封者五世,至怀王薨,因无后,绝四十五年。东汉末年刘备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已没有多少人相信。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六十《汉纪》时,对此就已指出:"然自祖父以上,世系不可考",即对刘备是否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问题提出了疑问。

  唐代门第观念较重,以上族为荣。刘禹锡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与人唱和,常常流露出羡慕别人门第之高的赞叹之情。如《送李庚先辈赴选》:"一家何啻十朱轮,诸父双飞秉大钧。"《送国子令狐博士赴兴元觐省》:"相门才子高阳族,学省清资五品官。"《送李中丞赴楚州》:"缇骑朱旗入楚城,士林皆贺振家声。"这些酬赠诗,都是一落笔就称道别人的门第。在《唐故朝散大夫、检校尚书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清河县开国男、赠太师崔公神道碑》中,刘禹锡对崔倕的门第更是赞不绝口:"崔氏之门,??与姑臧李、范阳卢世为婚媾,入于姻党,无第二流,言门阀者许为时表。"其铭文曰:"奕奕四姓,崔为之冠。瞻其门墙,倬若云汉。"刘家既非皇族,又不属于"奕奕四姓",要想抬高自己的门第,最合适的方法是找历史上的一位帝王作始祖。由于刘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①,谁也弄不清他的子孙支脉,凡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的人,不用担心别人来寻根究底,容易搪塞过去。像这样情况,何止刘禹锡一家,是不足为怪的。

  刘禹锡自言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是可以理解的,但其可信性程度也是值得怀疑的。况且刘禹锡自己也有说法不一致的地方,显得自相矛盾,更使人难以相信。如他在《口兵戒》中说,"它日读远祖中垒校尉书曰:'口者,兵也。'??怒是知吾祖之言为急"。根据《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的记载:"成帝??以向为中垒校尉。"后世习惯称刘向为"中垒"。唐代独孤及《送李宾客荆南迎亲》诗云:"宗室刘中垒"。②因此,刘禹锡所说的"远租中垒校尉,,应指刘向。他在《蒙恩转仪曹郎,依前充集贤学士,举韩湖州自代,因寄七言》中又说:"通籍由来在石渠。""石渠"指刘向讲论《五经》于石渠阁。③"由来"是认刘向为远祖,用刘向事自比。刘向是汉高祖同父少弟楚元王刘交之后,其传即附见于《汉书·楚元王传》。那么,刘禹锡究竟是楚元王刘交之后,还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实际上,这两种自相矛盾的说法都是靠不住的。考证刘禹锡的氏族问题,① 《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六章。

  ① 《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

  ② 《毗陵集》卷二。

  ③ 《汉书》卷三十六《刘向传》。

  还得从他《自传》中所说的"七代祖亮"这条线索入手。

  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内篇《魏书官氏志所载诸胡姓》第二《勋臣八姓·刘氏》中,已提出刘禹锡"有胡姓之嫌"的问题。"此外刘氏之可疑者:??又刘亮中山人,父持真,魏领民酋长。??诗人刘禹锡,乃周刘亮之七代孙。诸人皆有胡姓之嫌也。"刘禹锡自言"七代祖亮",今考证发现,这与《周书》卷十七《刘亮传》、《北史》卷六十五《刘亮传》之刘亮,不是一人。其理由是:

  (一)刘禹锡《子刘子自传》说:"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据《魏书》记载,"迁都洛阳"是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大和十九年的事。因此,刘禹锡的"七代祖亮",应是北魏刘亮。

  而《周书·刘亮传》说:"魏孝武西迁,以迎驾功,除使持节、右光禄大夫、左大部督、南秦州刺史。"所谓"魏孝武西迁",指北魏孝武帝元脩与高欢关系恶化,逃往关中,投奔宇文泰。因此,《周书》、《北史》之刘亮,应是西魏刘亮。

  (二)《子刘子自传》中所说的"七代祖亮"的官职,与《周书·刘亮传》、《北史·刘亮传》中所记载的官职,全不相同。自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以后,"冀州"在东魏境内。曾任"冀州刺史"的刘禹锡的"七代祖亮",不可能是《周书》、《北史》中的西魏刘亮。

  (三)《周书·刘亮传》说:大统"十年,出为东雍州刺史。为政清净,百姓安之。在职三岁,卒于州,时年四十。"从西魏大统十二年、年四十逆推,西魏刘亮应生于北魏正始四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北魏大和十九年的事,即在西魏刘亮出生前十二年。由此可见,《周书》、《北史》之西魏刘亮,与"遇迁都洛阳"的刘禹锡的"七代祖亮",并不是一人。

  (四)北魏刘亮的子孙,居东魏。北齐,当时称"山东"。西魏刘亮的孙子,居北周,当时称"关中"。刘禹锡《谒枉山会禅师》诗中自言"我本山东人";《苏州上后谢宰相状》中说:"某山东一书生"。可见,刘禹锡应是北魏刘亮的后裔,与西魏刘亮无关系。

  综上所述,刘禹锡的七代祖刘亮,史书上无传。《周书》卷十七和《北史》卷六十五有《刘亮传》,但历官、行事等与刘禹锡所说的刘亮明显不合,时间约晚半个世纪。姚薇元先生《北朝胡姓考》把刘禹锡看作西魏、北周刘亮之七代孙是个误解,需重新考证。

  匈奴族原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部落。匈奴与中原发生关系,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三、四世纪。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以后,匈奴与中原的接触较为频繁。西汉初期,匈奴族在冒顿单于(公元前209 至前174)

  的统领下,势力空前强大,给刚刚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以很大威胁。汉初,由于国力较弱,难以抵抗匈奴的侵扰,只得采取和亲的政策,汉高祖刘邦曾以公主嫁给冒顿。据《晋书·刘元海载记》载,"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这是冒顿后裔冒姓刘氏的起因。

  汉代内迁的匈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较大变化。除南匈奴外,这时分化出一支名为"屠各"的匈奴部落十分活跃。公元四世纪时,这两部分匈奴人联合行动,在部落酋长刘渊统率之下,以聚居在汾河流域的匈奴族人为主,成为一支反晋的主力军。《晋书·刘元海载记》说:"刘元海,新兴匈奴人,冒顿之后也。名(渊)犯(唐)高祖庙讳,故称其字焉。"当时,匈奴"刘氏虽分居五部,然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在发动进攻前,元海对部下曰:"今见众十余万,皆一当晋十,鼓行而摧乱晋,犹拉枯耳。上可成汉高之业,下不失为魏氏。??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因此,匈奴族屠各部落头领刘渊以冒顿之后的名义,冒充西汉皇室刘氏的后代,不仅于304 年由大单于改称汉王,而且于308 年改称皇帝,建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北),国号汉。

  从此以后,匈奴刘氏冒充西汉皇室刘氏之后的谱系就一直沿袭了下来。

  现在的问题是,要考证刘禹锡是否匈奴族的后裔,还得从其"七代祖亮"入手。根据刘禹锡"七代祖亮","遇迁都洛阳"的史实,有以下三条资料值得注意:

  (一)《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记载,太和十九年六月"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北魏建国于公元386 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北魏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拓跋宏迁都洛阳,改姓元。

  (二)《周书》卷四《明帝纪》记载,二年三月"庚申,诏曰:'三十六国,九十九姓,自魏氏南徙,皆称河南之民。'"这就是说,到周明帝宇文毓时,仍下诏书重申当初随魏氏南徙的各族民众皆称河南之民。

  (三)《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指出:"后魏迁洛,有八氏十姓,咸出帝族。又有三十六族,则诸国之从魏者;九十二姓,世为部落大人者,并为河南洛阳人。"这三条资料很重要,提供了鉴别北朝胡姓的一个线索,因为无论是北胡匈奴族还是东胡鲜卑族都有一个逐步南徙的问题。刘禹锡的"七代祖亮","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坟墓在洛阳北山",与《魏书·高祖纪》下、《周书·明帝纪》、《隋书·经籍志》二的记载相合,证明他是随拓跋氏南迁的胡姓刘氏之后。今考证,当时与刘禹锡"七代祖亮"一同加入洛阳籍的匈奴刘氏,从史书的记载来看,还有一些人。例如:唐昭宗时的宰相刘崇望的祖先。据《新唐书》卷七十一上《宰相世系表一上·河南刘氏》记载:"河南刘氏,宰相一人",即刘崇望。"河南刘氏本出匈奴之族。汉高祖以宗女妻冒顿,其俗贵者皆从母姓,因改为刘氏。左贤王去卑裔孙库仁,字没根,后魏南部大人、凌江将军。弟眷,生罗辰,定州刺史、永安敬公。其后又居辽东襄平,徙河南。"查《北史》卷二十《刘库仁传》:"刘库仁字没根,独孤部人,??为南部大人。""库仁弟眷,??眷第三子罗辰??拜南部大人。"刘罗辰裔孙仁之,《魏书》卷八十一《刘仁之传》曰:"刘仁之,字山静,河南洛阳人。其先代人,徙于洛。"因此,《旧唐书》卷一七九《刘崇望传》指出:"刘崇望字希徒。其先代郡人,随元魏孝文帝徒洛阳,遂为河南人。"可见,刘崇望的祖先本系匈奴族独孤部人,也是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而成为河南人的。

  刘禹锡的"从叔"刘公济的祖先。《元和姓纂》卷五《十八尤·刘》记载:"河南--代为部落大人。魏有河间公提。生丰??孙感??感生孝则。

  孝则曾孙公济,工部尚书。"刘禹锡有《许给事见示哭工部刘尚书诗,因命同作》,"刘尚书"就是"代为部落大人"的后裔刘公济。诗开头曰:"汉室贤王后,(从叔望在河间。)孔门高第人。济时成国器,乐道任天真。"刘禹锡首先把刘公济看作"汉室贤王后",但从诗中所描写的"护塞无南牧,驰心拱北辰"来看,也是冒充汉室的匈奴刘氏后裔。而刘禹锡称刘公济为"从叔",说明他们同出一源。

  考察刘崇望、刘公济的氏族渊源及其与刘禹锡的关系,可作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这一结论的旁证。我们肯定刘禹锡的祖先是匈奴族,与肯定白居易的祖先是龟兹族、元稹的祖先是鲜卑族一样,说明我国自晋末以来的民族大融合之后,少数民族不仅接受了汉族文化,而且为汉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5

听众

856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20-6-17
注册时间
2013-8-28
7#
发表于 2018-2-22 13:53:0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勒布农 于 2018-2-22 14:02 编辑

Gai Fouq Hing seq gei Yanh Gang bi ngeih lingz it bet cingq ngued co sam dox haemh cai swq bao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17 21:49 , Processed in 0.154062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