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与辛亥革命运动
潘其旭
壮族具有勤劳勇敢、包容进取的民族品格,敢于反抗封建统治压迫剥削的革命斗争精神,在辛亥革命运动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期领导发动的几次武装起义,就是在清朝统治薄弱的边疆壮族地区开展的。
1907 年(清光绪三十三年)4月,今广西钦州市那彭、那丽、那思三乡爆发壮族农民反抗官府增加糖捐斗争,傍城、平山乡及廉州一带的壮族、汉族上万人积极响应支援,掀起大规模的抗糖捐斗争,遭到清政府的殘酷镇压,史称“三那抗糖捐爆动”。而冠以“那(意为“水田”)×”字的地名为壮语名地,则是壮族聚落区域的鲜明标志和历史印记。
孙中山抓紧“三那抗糖捐爆动”这一有利时机,派黄兴和壮族同盟会员黄和顺(广西邕宁人)深入钦州、廉州和防城地区,联络组织“抗糖捐”队伍余部200多人,于8月举行武装起义,先攻克防城,杀知县宋鼎。黄和顺以“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的名义,发布《告粤省同胞文》、《招降满清将士布告》和《告海外同胞书》,号召壮、汉各族人民起来推翻腐朽的满清政府。接着挥师攻打钦州,转战围攻灵山,沿途壮、汉人民纷纷加入起义军,队伍扩大至1000多人。后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缺,义军退入上思十万大山。钦廉防城起义,是壮族人民在辛亥革命前同革命党人联合共同战斗的之始。
1907年12月2日,孙中山任命壮族同盟会员黄明堂(钦州人)和李佑卿(凭祥人)为镇南关正副都督,联络发动当地壮、汉人民举行了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缴获了大批武器。孙中山率领黄兴、胡汉民等同盟会员登临镇南关嘉奖,与将士们欢庆胜利。后因数千清军反扑,敌众我寡,经激战七天七夜,义军转而退入越南,待机行事。
1908年3月下旬,孙中山决定再次举行钦州、廉州、上思起义,派黄兴组织200多人,成立“中华国民军南路军”。在进军钦州途中,当地壮、汉群众纷纷加入起义军,发展到600多人,与数千清军激战40余天,终因缺乏后援,退入越南,以图再起。
1908年4月,孙中山任命壮族同盟会员黄明堂为总指挥、黄和顺和关仁甫(广西上思人)为副总指挥,在云南河口举行起义。黄明堂从越南率300多义军渡红河,以驻河口清兵作内应,很快攻占河口,收降清兵600多人。随之由黄和顺和关仁甫率部分义军挥师北上,连克新街、南溪、坝西。清朝震惊,电令云贵川及广西督抚派兵抵御合围。为增援河口战役,黄兴征集前钦廉、防城、上思起义旧部,筹集军饷,从越南乘车北上,途中被法国殖民军拦截,押解出境。河口义军失去支援,在数省清军合围中,苦战数十天,义军复退越南。后来黄明堂出走新加坡,随孙中山继续筹划推翻满清王朝革命运动。
孙中山领导的这几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成为辛亥革命开展武装斗争的前奏和序幕,从一定意义也可以说,为后来的广州“三.二九”起义作了军事上的准备和演习。
1911年4月27日(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爆发,总指挥黄兴组织100多人敢死队,攻打两广总督衙门,冲击督署,与清军巡防部队开展激战,毙敌众多,义军牺牲72人,后葬于黄花岗,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花岗烈士有七位是广西志士。其中韦云卿是永淳(今横县)壮族人,韦统铃、韦统淮、韦树模、韦荣初为平南县人,均为太平天国壮族将领韦昌辉族人后裔。
由此可见,壮族人民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和发动的武装斗争中,积极响应、英勇战斗并作出了牺牲,在辛亥革命史册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的一页。
(参考文献:潘其旭、覃乃昌主编《壮族百科辞典》,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
(潘其旭 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