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音節成語被評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專題研討會5月16至17日舉行
世界各種語言都各具特徵,例如漢語基本上是一音一字且多為單音詞,漢語和中國境內大多數語言大多如此,而這些語言中有一種世界其他語言少有的結構,那就是四字格成語及慣用語,如「覆水難收」、「唏哩嘩啦」、「雪中送炭」、「井底之蛙」、「三過其門」等。南方語言中粵語的四字格詞語特別發達,如「盤滿缽滿」、「龍精虎猛」、「秤不離砣」、「話頭醒尾」、「bi li ba la」、「講呢講路」等,這種四音節成語和慣用語,在中國及鄰近地區也普遍流行,並廣泛在口語、文學和各種曲藝作品中出現。粵語以外還有客家話的「巢皮滴耷」、「賴床賴席」、「暗摸西索」等,閩南語的「火龍火馬」、「斤雞兩鱉」、「三不五時」等,上海話的「戇頭戇腦」、「勿二勿三」、「一塌括子」等。這些詞語有的源於典故,有的來自民間,內容生動,形式完整,含意深刻,簡潔精闢,流傳廣泛,反映使用者的文化底蘊,廣受歡迎,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型的精粹和特徵,也受教育界所關注。同時,這樣全國罕有的普遍傳統文化現象,在去年中央電視台演變成十分成功的熱播節目「中國成語大會」,獲得「年度文化節目」,也證明四字格成語深受各界歡迎。難怪2014年被香港特區政府文康局把中國(香港)四音節慣用語收錄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按理說國家文化部大可以考慮把它也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韓國與日本也都有很多與漢語相關的四字格慣用語,不排除他們捷足先登成功申請為他們自己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音節慣用語是一個對中華民族自身有特殊意義的學術研究領域,這次研討會由香港中文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的多個有關單位合辦,來自內地,香港及泰國多位民族語言及方言專家學者,將分別介紹及分析各種四音節慣用語的意義、形式與功能,並將深入探討其中源流和演變等問題,以便搭建一個新的振興中華文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