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也是漢人,對壯族算是一知半解,但他們都正在過大節日,就由我越俎代庖吧。泰文的拉丁轉寫官方以皇家學院1982年的羅馬字轉寫系統為標準。但皇家學院1982年的羅馬字轉寫系統長期受到社會的批評,因為一則此系統不標聲調(標準泰語有五個調)、不區別長短元音、不區別高和低的後元音(「開口o」和「合口o」)、不區別/ts/(長s)和/c/等。社會上尚有使用各種各樣的其他系統,因此同一個字可能有幾種不同的拉丁轉寫。
壯語的拉丁字母方案同1982年的壯文方案。壯文方案的設計是獨立進行的,和泰文的轉寫方案一點關係都沒有。目前的官方標準壯語有六個調,除了第一調外,其他各調分別於音節末加z、j、x、q、h標示,如果是入聲則以p、t、k或b、d、g標示。壯文方案清晰區別長短元音,於記錄標準壯語時不會出現任何歧意。可以說,壯文方案本身是極之科學謹的。
那為甚麼有人會主張用泰文字母呢?原因是壯文方案雖然很科學,但由於標準壯語本身未被廣大群眾接受(目前懂聽懂說標準壯語的佔壯語人口頗少),建基於其語音之上的文字方案也因此難以被群眾接受。再者,壯族群眾至今尚有對拉丁文字的心理排斥,覺得拉丁文字不像他們自己的東西。因此,民間好一些人寧願用極端不科學的方塊壯字,都不使用拉丁壯文。面對這種困境,有人就思索如何可以記清壯語語音,又可以表現民族特色的文字。泰語與壯語同屬侗台語系,二者於語音結構、基本詞彙、語法等具高度的共同特質(但彼此是難以相通的),因此目前的泰文只要略加修改,就可以很好的為壯語服務。
但事實上使用泰文字母,我個人認為,絕對不會比拉丁字母可行。原因是,於科學性上,泰文字母其實比不上拉丁方案。於民族性上,壯族和泰族同源雖然是學界共認的事實,但廣大壯族群眾是沒有這種認知的,他們對泰國沒有任何認同感可言。廣大壯族群眾畢生都未見過泰文字母,反而接觸拉丁字母的機會多得多。因此,如果說拉丁字母行不通的話,並不見得泰文字母方案有更高機會成功。
說到底,為任何一種未有文字的語言創製文字,並不是文字方案本身科學不科學可以說了算。真正成功的關鍵在於文字的推廣和使用規劃。如果創了一種文字後永遠只在小眾之間搞試驗,面對一點點困難就認定不會成功,那結果就是這文字變成了辦公室裏和文件上的花瓶。也許未來進步的焦點不應在哪個文字方案好的問題上,而是要學習、吸收國外先進的文字規劃和推行經驗,例如菲律賓的少數民族文字推廣、英國為國內的威爾斯語和蘇格蘭語文字語言規劃、加拿大的因紐特人文字推廣等。 需知少數民族的文字問題並不是中國獨有的問題,而是幾乎每個國家都會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