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归唐之前
凌烟阁功臣中,最为民间津津乐道的除李靖、李世绩(徐茂公)、尉迟恭之外,就要数秦叔宝和程咬金这二位了,秦叔宝是民间敬爱的左门神,程咬金则为汉语中增添了 “三斧头程咬金”和“半路里杀出个程咬金”两个俗语。这二位的深入人心其实要归功于演义,如果把历史中的原型与演义对比,原型是大大地黯然失色,正史中甚至对二人并无多少着墨,篇幅比二李和尉迟要少得多了。不过能收集的史料实在有限,独立成篇的话篇幅太短,只好把他们放在一起了,这也符合演义里他们最亲密战友的关系。
※ ※ ※
秦叔宝,名琼,齐郡历城人。他在隋末乱世开始前从军,隶属来护儿帐下。来护儿是杨广时代最受重用的武将,指挥过围攻高丽平壤,如果不是杨广中了诈降计,高丽就会亡在来护儿手里。后来宇文化及在江都兵变,来护儿奋力抵御,死于乱军之中,是个直到最后仍肯用生命维护昏君杨广的死忠派。最先赏识秦叔宝的,就是这个来护儿。
据《旧唐书》记载,秦叔宝在来护儿手下时,秦母忽然病故,来专门派人去秦家吊丧。当时秦名声未显,只是个小军官,来则是一军大将,两人无亲无故,来也不是那种“爱兵如子”型将领,此前手下家里有丧事他从没派人吊过丧,因此来的行为让左右很不理解。于是有人去问来护儿,来答复说,秦叔宝勇悍有志气,必将自取富贵,岂可以卑*处之?从赏识人才这方面看,来护儿称得上是伯乐,秦叔宝后来的确自取了富贵,不过他的富贵并非取自隋朝,这就非来护儿所能预见了。
对于军人来说,战乱的年代是取富贵的最好时机(如果还有命的话),秦叔宝很快就在战乱中脱颖而出了。秦的成名在隋炀帝大业十年,当时他隶属齐郡通守、河南道十二郡讨捕大使张须陀军中。齐郡是秦叔宝的家乡,也是隋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发源地,当时齐郡官吏对起义军一筹莫展,只有张须陀奋勇作战,以保卫乡里为号召聚集了一群优秀的手下,成为隋朝镇压起义军的一张王牌。
大业十年十二月,起义军卢明月部占领齐郡祝阿县(一说是在下邳),张须陀率部前往平乱。卢明月部声势极盛,号称十万,而张须陀部虽然精锐,却只有万人,张以少攻多,战况不利,相持十余日后,张部粮食不足,被迫撤兵。张意识到卢部一定会趁自己撤退时全军追击,那时自己缺人少粮,只怕会大事不妙,形势逼人,张不得不行险。他召集众将,提议主队撤退时留千人埋伏,一旦卢部主力追击,埋伏部队就乘虚端掉卢的大营,卢部一定军心大乱,那时大队与埋伏部队两面夹击,可以反败为胜。虽然张的分析很精辟,但埋伏部队是否能及时攻占卢的大营谁也没有绝对把握,如果卢的主力及时回援,落入两面夹击的就是埋伏部队了。因此当张询问谁愿意承担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时,众将默然,挺身而出的只有秦叔宝和罗士信二人。
于是秦叔宝和罗士信领了千名士兵埋伏起来,张须陀率主力弃营而逃。卢明月果然尽起主力追击,秦、罗按计划突袭卢的大营,不料卢的留守部队十分谨慎,事先已关闭了营门,急切之间无法破门。好在秦、罗二人身先士卒,奋勇攀过营栅,杀散守军后从里面开了营门,千余人一拥而入,四处放火,终于成功占领了卢明月大营。卢明月主力得知大营有失后一片大乱,张须陀回头痛击,卢部十万人除数百骑随卢逃走外,其余全部投降。
一战成名后,秦叔宝成为张须陀的爱将,跟着张四处征讨,成功镇压了几路大起义军,可谓所向披靡。这时的秦叔宝,其职业就是镇压农民起义,如果一定要把他评价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也不算太冤枉他。不过,所谓起义军也只是个好听些的称呼,隋末的农民起义,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农民起义,真正以对抗暴政为目的纪律严明保境安民的寥寥无几,多数是求个苟活,以烧杀掳掠为基本谋生手段,朱粲一类的吃人魔王出了不少,实在当不起“起义军”这个称呼,既然起义军不一定是起义军,那刽子手是不是刽子手也就很难说了。
虽然张须陀百战百胜,但起义军散而复聚,越杀越多,隋朝已无可救药,隋朝忠臣张须陀的命运也就只能是为隋朝殉葬。大业十二年十月,张须陀与瓦岗军翟让、李密在荥阳大海寺决战,张部中了李密的埋伏,张为掩护部下突围而当场战死。秦叔宝从一个普通小军官成长为著名勇将,整个过程是在张须陀带领下完成的,可以说是张把秦带上了隋末的历史舞台,史载张战死后,“所部兵昼夜号哭,数日不止”,不知秦叔宝是否在内?
很意外的是,秦叔宝等张须陀旧部最后竟然归降了李密。张须陀战死后,朝廷派了裴仁基接管张的旧部,继续对抗瓦岗军,裴却于十三年四月因战况不利而投降了李密,秦叔宝也在此时随裴一起成了李密的部下。很难分析秦叔宝对李密杀张须陀一事是什么态度,他是否曾因张的阵亡而怨恨李密?不但不能为旧主复仇,最后还归顺了杀旧主的凶手,这种命运也算有些讽刺。也许乱世中就是如此,阵亡是武将的应有归宿(职业风险),张须陀与李密为敌是因为二人各自所属势力的敌对,并不牵涉私人感情,而秦叔宝之所以为隋朝镇压起义军,也不是他忠于杨广,只是刚好他投身了政府军,又遇到了赏识他的张须陀。说到底,那时的武将只是政治工具,政治家需要武将去战斗,武将需要在战斗中取富贵,至于是为谁、为什么而战,关武将什么事?
※ ※ ※
在得到秦叔宝的同时,李密又得到了另一员勇将程咬金。程是济北郡东阿县人,骁勇善马槊,隋末大乱时,程聚集乡里豪杰共保乡里,大概相当于现代的民众自卫团。随着世道越来越乱,这种地方的自保势力逐渐无法维持下去,只好投靠各路反王,程咬金就于此时选择了投靠李密这个最有前途的反王头子,程也改了个文化人的名字叫程知节(为保持一致,后文仍称他为程咬金)。
李密非常欣赏秦叔宝、程咬金的勇武,当即任命二人为骠骑。骠骑一职并非什么显赫职位,与单雄信、徐世绩的武侯大将军不可同日而语,但其实这一职务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前者。当时李密从全军中选出八千精锐作为自己的亲卫队,号称内军,李密甚至夸口说这八千人可当百万,统帅这只精锐卫队的就是秦、程和另外两位骠骑(另两位姓名不详)。看来骠骑一职类似典韦、许楮之与曹操,非常适合由秦、程这样的勇将担任,李密可谓知人善任。
最高首领的卫队自然时刻要保卫在该首领身边,李密不象李世民那样酷爱亲率卫队冲锋陷阵,所以秦、程二人显露其勇武的机会也就不多,不过一旦战况发展到需要领袖卫队上场,那机会就不是一般的机会了。归降瓦岗的第二年,也就是唐武德元年的七月,秦叔宝得到了一次大机会。
当时李密正与宇文化及相持于黎阳,李密粮多,宇文粮少,于是李密使用缓兵计,成功地用假和谈麻痹了宇文,打算拖到宇文粮尽时一举将其击溃。不料眼看宇文就要粮尽时瓦岗军出了个叛徒把李密的小算盘告诉了宇文,盛怒的宇文军向瓦岗军发动猛攻,李密被迫在童山与宇文提前展开决战。此时宇文军虽然缺粮但还没严重到影响战斗力,加上如果不能击败李密夺取瓦岗军的粮食就只有灭亡,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宇文军的战斗力空前高涨,李密方面则根本没想到会提前开战,准备不足,结果瓦岗军陷入苦战。
局面不利,李密也只好亲自上阵了,不料他运气不佳,被一只流矢射落马下,昏倒在地。宇文军见状大喜,纷纷冲来要活捉李密,李的卫士们抵挡不住,又不知李密死活,于是大家纷纷扔下李密逃命。危急关头,秦叔宝挺身而出,拼命死战救护李密,正好李密及时苏醒,卫队在秦号召下重新聚集,终于将宇文军击退。童山之战中,宇文是必须取胜,李密则只要不败即可,战后宇文军因粮尽而自行崩溃,李密不胜而胜,如果李密在童山阵亡或被俘,结局当然就倒过来了。因此秦叔宝的奋勇救主成了李密与宇文化及成败的关键,其功劳无人可比。
秦叔宝立功后不久,程咬金的机会也来了。李密虽然在童山击败了宇文,但自己的损失也非常巨大,瓦岗军的精锐几乎为之一空,童山一战其实是双败之局。于是洛阳的王世充抓住机会,跳出来想验证一下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道理,武德二年九月,王世充亲率洛阳最后的精锐二万人进攻李密,双方在北氓山大战。王世充此时的境况与当时的宇文化及几乎一模一样,都是在断粮前做最后一次挣扎,不胜利就灭亡,因此王军的进攻只能以疯狂来形容。驻扎在北氓山下的瓦岗军单雄信部最先遭到进攻,渐渐抵挡不住,李密急忙派出预备队前去增援,带领增援部队的就是程咬金和另一勇将裴行俨。
裴行俨是裴仁基的儿子,其勇武不亚于秦叔宝和程咬金,可惜那天他武运不佳,刚一上阵就中了暗箭,重伤落马。此时单雄信部已经败退,大家忙于逃命,也没人来理会躺在地上的裴行俨,只有程咬金在撤退时仍不放弃战友,他冲上去杀散了正要对裴下手的王军士兵,将裴拉到自己马上一同撤退。由于载了两个人,程的战马负担过重逐渐落后,王世充的骑兵赶了上来,程如果要逃命,最方便的手段就是把裴推下去,当年汉高祖刘邦被项羽追着跑的时候,为了减轻负担好跑得快,连亲生儿子和女儿都从车上扔下去了,反正程已经尽力,就算扔下裴也不能说太对不起人。但是程咬金毕竟没有刘邦那样英明果断,他始终不肯丢下裴自己逃命,结果不幸被敌人追上。
由于众寡不敌,程在肉搏中被“刺槊洞过”,也就是说被人一槊刺穿,不过史书中没写是哪个部位被刺穿,估计是大腿之类非要害部位,不然程就等不到上凌烟阁了。受伤不但没有瓦解程的斗志,反而激发了他的悍勇,史载“知节回身折其槊,兼斩追者”,那场面一定是威风凛凛杀气腾腾,王世充部为之胆落不敢逼近,眼看着程咬金扬长而去。
秦叔宝与程咬金两次仗义救人,其功劳本应重重犒赏,可惜他们的东家李密已经没有机会论功行赏了,北氓山一战,李密因轻敌而大败,瓦岗军冰消瓦解,秦、程二人走投无路,降了王世充。王对二人慕名已久,对二人十分礼遇,秦被封为龙骧大将军,程被封为将军,比在瓦岗时的骠骑是好听多了。王世充非常明白人才的重要,非常下力气收买人心,王开门办公,亲自接待来进言的文臣武将甚至平民百姓,态度热情,无微不至,一时人人大悦,以为得遇知己之主。可惜不久王的本性就露了出来,原来王的重用人才只停留在口头上,虽然礼遇周到,但真正重用的仍然是自己的家族私人。程咬金对王此等行为非常不屑,将王的为人评价为“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为咒誓,乃巫师老妪耳,岂是拨乱主乎?”
程将上述评价告诉了秦叔宝,秦正好也是心有戚戚,于是两人开始找机会离开王世充。武德二年闰二月,唐郑两军战于九曲,两军列阵相持时,秦、程与亲信数十骑突然离队而出,遥向王世充告别,先感谢王一直的关照礼遇,然后批评王性情猜疑不能用人,最后挥手告别,跃马投奔唐军去了。秦、程的倒戈倒也别具一格,很有些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的意思,所谓良臣择主而事,王世充目瞪口呆之下,只好眼看着二人离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27 19:52:4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