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4675|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元明清时期广西地区的外来移民

[复制链接]

3

主题

1

听众

309

积分

水精灵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最后登录
2004-5-25
注册时间
2003-11-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3-18 13:24: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元明清时期广西地区的外来移民
古永继
【摘要】历史上广西地区外来移民不断,对当地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对元明清时期广西外来移民的方式、来源及民族构成等进行系统的考察研究,并对其产生的作用、影响作出了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元明清;广西;移民;民族关系
【作者】古永继,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昆明,650091
【中图分类号1 051.4[文献标识码】At文章编号1 1004一454x(2003)02一0075一007
元明清三代,外地人口陆续移迁广西,对当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展的不同,各时期移民的方式、来源、民族构成和数量也有差异。大体而言,元明时以军事移民为主。清代以经济移民为主;具体途径,主要有仕宦任职、军事镇戍、滴迁流放,以及民间的自发流移等。在民族构成上,元代主要是蒙古、色目和汉人;明代以汉族为主并有部分蒙古族、回族;清代主要是汉族,并有少量满族和回族。
元代
元朝以北方少数民族人主中原,执掌各级政权的官员、镇守将领和军士主要是蒙古人、以回回为主的色目人和归附汉人。元代的广西,为辖于湖广行省的广西两江道宣慰司,治于静江(今桂林)。至元间广西被统一后,即同其他地区一样,设路、府、州、县等各级行政机构,以蒙古人充任各路达鲁花赤(正长官),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①于其地任职的官员见于史载者有482人,包括宣慰、宣抚、安抚等使及其属官228人,万户、总管及以下属官94人,知府、知州、县尹及其属官96人,以及年次无考的总管等类官员64人。②这些人大部为外来者,仅有少数为当地的参用土官。外来官员进人广西,往往带有幕僚、随从和家属,虽然具有流动性,但实为在各方面对当地影响颇大的一批特殊移民,其中并不乏因各种原因长久定居者。如全州陈氏,始祖陈宾南为湖南长沙茶陵人,元代进士,元末时任全州学正,后弃官安家于当地,“子孙遂为全人”。③各地驻有镇戍军队,战略要地尤为集中。湖广行省在静江置宣慰司元帅府,调19翼军分边防守;并在广西设128处隘口、18处憧寨和9处屯田;部分粮炯靠屯田解决,仅屯军即有18326人。④屯军往往就地安家,有固定住所,久之成为移民。另外元初至元间,元平章阿里海牙统兵攻广西,南宋将领宕昌(今甘肃眠州)人马壑率兵3000余人据守静江,城破遇害。宕昌为回民聚居地,马璧部属多为伊斯兰子弟,战败后不少流散于当地,而阿里海牙则为维吾尔人,信仰伊斯兰
教,部下多为其教徒,后亦有落籍桂林者。这些人成为了最早定居于广西的穆斯林,至元中期在桂林形成了“西外回民一条街”,并在西外修建了清真古寺。⑤另外广西地区自古被视为“瘴病蛮荒”之地,秦汉以来即被作为官府流放罪人的地区之一,元代仍然如此,一些官员因罪而被滴迁广西。文宗时以宣徽使知行枢密院事统兵出征的也先捏,即因“擅杀官吏、俘掠子女货财”之罪,被刑部判决“籍其家,杖一百七,窜于南宁”;元顺帝即位前在宫廷斗争中受排斥,曾一度“移于广西之静江”。⑥随着边疆与内地交流的频繁,还有一些色目人、汉人商贾及平民从外地进人,数量多寡不一。这些外地人口,构成了元代进人广西而身份地位有别的各类不同移民。
明代
明代向广西的移民,在规模和数量上都超过了前代。主要有下述几类:
1.仕宦任职
明代实行异地任官,洪武间“定南北更调之制,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后虽不限南北,但
“自学官外,不得官本省”。⑦这使得广西地区流官府衙各权力机构主要职位非外省人莫属。史载广西从洪武至祟祯间就任的省级主要文职官员有1410人,其中总督120人,巡抚27人,巡按164人,布政使159人,参政200人,参议141人,按察使106人、副使249人,金事244人;⑧若加上知府、知州、知县及各级机构中的杂职官员,数量则更多。这些外籍官员居某一官位虽不会太久,往往在数年间一次、几次的考绩中或升黝,或调离,但官位常设,你去他来,流动周转,居于这些职位的官员,自然也成为当时人籍本地的一批特殊移民,在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使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其他移民群体所起不到的重要作用。另外在以土官土司统治为主的桂西地区,“其府州正官皆以土人为之,而佐贰幕职参用流官”。⑨此类佐土流官数目不小,有的甚至为土著爱戴而被挽留永久任职当地。如正统九年,广西太平府养利州护印头目赵肆奏:“本州判官汪浩抚民有方,乞令永远在职在事,庶州民终受其惠。”事下吏部,以为难从其请,皇帝却说:“治夷俗不可拘常例,其从之。”。这位汪判官遂成为了广西地区的永久性移民。
2.军士留戍
明初定制:“从征者,诸将所部兵,既定其地,因以留戍。’,。洪武时明兵平定各地,军锋过后,随即留下相应军士镇守。另外明代实行军籍制,卫所军士及子孙均人军户,世代为兵,不得更动;而且“军士起解者皆金妻”,“如原籍未有妻室,听就彼完娶,有妻在籍者,着令原籍亲属送去完娶”。。军人必须婚配,妻小跟随丈夫到戍守地点,不得随意迁徙或逃亡,久之即成落籍当地的长住人口。如嘉靖、万历时历任礼部、吏部尚书及文渊阁大学士等职的桂林人吕调阳,其祖上为湖广大冶人,洪武初从军,后戍守桂林,于当地成家,“遂占籍桂林”,成为了土著民户中的一员。。
明代广西共设有10卫、22千户所,其卫所设立的过程,也就是外地军事移民进人广西的过程。洪武元年,杨璨、朱亮祖等分头率兵从湖广、广东进攻广西,不久广西平定,陆续于其地设置卫所,所率军队即大部成为当地卫所驻军。此后,仍不断从内地调军人桂。洪武二十八年,龙州、奉议、南丹、向武等地“叛蛮梗化”,朝命都督杨文为总兵官,都指挥韩观为左将军,都督金事宋晨为右将军,分别率湖广、江西所属卫所马步军6万余人及京卫马步军3万余人至广西,配合广西都司卫所军队征讨。事平之后,置南丹、奉议、庆远3卫及向武、河池、怀集、武仙、贺县等处守御千户所,“设官军镇守”。这批从省外人桂的军队,除韩观所部因当时“岭南盛署,官军多病瘴”而奉命班师外,其余相当部分成为了留驻新设卫所的镇守官兵,或被充实到原已设立各卫所之中。而新设南丹、奉议诸卫所,从南至北,横跨广西中部并涉及极东端,分布区域广阔,所需官军缺员甚多,因而又陆续从内地调人补充。洪武二十八年,明廷即诏置南丹、奉议、庆远三卫指挥使司,命兵部取罢免武官及辽东“捕野人”有功者,“俱送总兵官左都督杨文,候征进日毕,选择三卫指挥以下官,每卫指挥五人,所千户三人,百户依缺选补”。。
永乐、宣德间,明王朝与安南之间战事频仍,广西地处前沿,卫所官军或征战,或转输,损失巨大。为安定边疆和镇压起义,明朝不得不连连调动外省官军进人广西。仅永乐年间,外省官军前后人桂即达10万左右。这些军队进人广西,有的在战事毕后即撤回原驻卫所,有的则长期留戍当地,成为广西卫所军士的重要补充来源。嘉靖时两广总督王守仁疏言:广西南丹卫官军人数不足5百,但连同“其家众,则亦不下二千”。。明初广西都司所属卫所兵员12万多,后缺额严重,各时期不一,最少时仅一、二万名;如按正常时境内10卫22所,每卫56(X)人、每所5600人足额计,通过卫所设置而进人广西的军士为8万余人,加上家属则达30余万多,构成了外地移民中的庞大队伍。
3.滴迁流放 滴迁,主要限于仕宦;流放,又称充军,则包括了所有不同阶层之人。明代的充军分“终身”、“永远”两种。终身者,充军之人单独至戍所,身死而止;永远者,“罚及子孙”,⑩举家迁徙,世代不得返回故里。明初定制,南人犯罪发遣北方,北人犯罪发遣南方。明时的广西,继元代之后,仍为官府安置贬滴官吏和罪犯充军的地区之一。如宣德九年,皇帝诏令法司:凡武职官犯赃罪及徒流罪,“俱遣从都督山云于广西立功”。。广东更明确规定:广东官吏军民,“罪当立功僚哨者,例发广西沿边”。。整个明代,从省外滴发充军至广西者不少。有的是官吏坐罪被贬滴,如洪武时开平王常遇春之子常茂,被诬而安置龙州,“其裔迁居恭城北乡”。。有的是军人违纪或失职犯罪被充军,如天顺六年,校尉黄忠以“宿娟”、“诈人财物”等罪,被“发广西南丹卫充军”。①有的是罪者家属被株连滴戍,如建文末兵部尚书铁铱在靖难之役中屡挫成祖兵锋,“成祖登极,缚至,杀之”,“滴其子福安戍河池州”。。滴流之人中,有的数年后即被召回或调迁,有的则老死贬所,子孙落籍,成为了当地先民中的一部分。
4.自发流移
民间百姓因各种原因而产生的自发流移,也是外来人口的重要来源。广西的自发流移有几种:一是文人名士的“侨寓”、“寓居”。如江西临川人饶彝,“工诗画,永乐间寓居平乐”;。山西山阴人严起恒,崇祯末进士,两任广州知府、湖南监司,“后侨寓南宁”。。其次是逃避灾荒的“流食之人”。弘治间,户部郎周琦说广西古田县有“憧”有“民”,还有“江广流食之人”,。即从江西、湖广进人的流亡者。这类人如得当地官府接纳承认而编人户籍,即称为“新民”,如“摇憧杂居”的罗城县发生饥荒,死亡过半,于是“湖广、广东各处新民承耕荒田”。。其三是被称为“亡命之朋”、“鄙恶商艺”、“逃脱厮仆”之类游民。如嘉靖间,府江地区“暴客姨伏,土著者少,而外来者多”;。万历间,贺县里松八炯,“延裹百里,界连三省,奸通徙逃于中”。。其四是商人流寓。外地进人广西经商者不少,来自广东、福建、湖南、江西等地均有,而以广东为多,突出者如梧州,“客民闽、楚、江、浙俱有,惟广东接壤尤众,专事生息,什一而出,什九而归”;“盐商木客,列肆当沪,多新(会)、顺(德)、南海人”。。一些商人人桂后,落籍于当地。如桂西雷平土司地,“迄元明清之世,或因避乱,或作行商,落籍于县属者,以闽、粤、湘为多,遍布于通衙好市”。。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始祖字西堂,原籍广东东莞,正德元年贸易至广西梧州苍梧,“居处数年,迁居藤县”。④
另外广西还有宗室移民,为西南地区所仅见。明初分封藩王,朱元璋封24个儿子于全国各地,同时将其侄朱文正之子朱守谦封于广西桂林为靖江王,在原元顺帝潜邸基础上大兴土木,营造宫室。王府有自己的官属卫队,至万历时仍“爵视郡王,其尊贵乃在诸亲藩之上,宗室二千人,岁食藩司禄米五万两”。⑧靖江王子孙世袭,宗族繁衍,相沿14代270余年,与明王朝相始终,亦成为了落籍广西的一支外地移民队伍。
明中后期,随着卫所制度的废弛和政局的动荡不安,广西的军事留戍、滴迁流放类移民减少,民间移民增多,所涉地区范围扩大,一些中小城镇也出现了不少外地移民。如明末平乐县,“城中聚处,五方流寓,东粤、三楚人为多”;①其他一些“遐佩小邑”,也“杂处华夷,衣冠介鳞,且涵揉其间”。有的移民并深人到乡村地区,如昭平县恩来里,“昔为憧数,明末经剿平后,民多来自粤东,俗尚俭朴,……多种植桐油、松、杉以资利用”。。移民向乡村扩散,还促进了许多地区壮、汉杂居局面的形成。如漓江以东各州县,弘治间已有“民夷参错,混同其生”的记载;⑧至万历时,全省不少地方如桂平、梧州、得州、南宁等地,亦“皆民夷杂居,如错棋然,民村则民居民种,憧村则憧居憧种”;有的地方还出现壮、汉民族间的通婚现象,“军官土官,姻联瓜葛”,“土官军官,联姻一体”。④
明代外地移民人桂,总体上以军事留戍为主,而较集中于洪武至嘉靖时的前中期;移民来源广泛,除今西藏、新疆和台湾以外,全国各地都有不同身份之人迁居广西,其中尤以湖广、广东及包括今江苏、安徽等地在内的南直隶人最多。其分布区域,则根据卫所的设置,大致集中于中东部,而重点分布在省治和各府州县治、交通枢纽如桂江、得江、郁江、黔江沿岸的桂林、柳州、南宁、梧州、桂平等地;大体上以桂林为中心的桂北和以南宁为中心的桂南地区以湖广、江西、山东、南直隶等地移民为主,地处两粤之交的桂东南梧州地区则以广东移民为主。各地移民对当地的影响,在习俗、语言方面体现最为突出。史载南宁地区“明代徙民尤多”,至明中期已是“男耕士读,人物酷类乎中州,人品同青充,言语类荆襄、。桂林府附郭县临桂,“衣冠与中州同,蔚然为省会一望邑”;。梧州自成化以后成为两广总督军门驻扎地,外地士卒云集,特别是广东卫所官军万余名常年更番戍守,加上商业往来,聚集了大批来自广东的移民,广东方言直接成为了当地语言中的一部分,明末诗人徐菜“往来横渡口,强半广州音”的诗句,.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
在民族构成上,明代进人广西的移民主要是汉族,也有部分蒙古族、回族。蒙古族主要是明初平定广西时的降附者及后来的随军进入者。明初任广西护卫指挥金事的蒙古人脱列伯即于洪武七年招集朔州等处“旧部元士卒一千三百六十余人、家属三千四百六十余口,惮之编伍”;明中期两广总督开府梧州时,亦曾专设达(糙)军营以处“达军”。。明代广西的回族移民在元代基础上进一步增多,仍主要集中于以桂林为中心的桂东北一带城镇地区。史载白姓回族的祖先“答失蛮人”伯笃鲁丁,原籍江南江宁县(今江苏南京),曾于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任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副使,后致仕回籍;明洪武十三年(1380),其孙永龄在任粤西,与其兄永清、永秀等落籍桂林,永秀一支发展昌盛,改“伯”为“白”姓,成为广西回族中的大姓,中国近代史上显赫的白崇禧家族,即为其后裔。明初及中后期移居广西桂林的回族,还有司马氏、张氏、马氏、以氏、哈氏等。。另外明代多次征调湖南“蛮”兵到邻近诸省征讨,事后有的定居于异乡,广西境内的苗族,有部分即与湘西永顺、保靖的土兵有关。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

听众

309

积分

水精灵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最后登录
2004-5-25
注册时间
2003-11-11
沙发
发表于 2004-3-18 13:25:00 |只看该作者
清代
明末清初,广西地区经多次战乱,加上后来一些地区的改土归流及镇压农民起义等,人口大幅度减少,因而不同时期中通过各级机构的设置、军事戍守、募民垦荒、滴迁流放及经济发展促成的矿业开发、经商流寓等,外地移民尤其是经济型移民大量进人,成为了此时期移民的主要方式。
清代职官制度,大抵沿袭明代而略有损益,各地衙门机构中的主要流官职位,仍为不同省籍官员之间异地担任。雍正时广西一些地区改土归流,更使流官队伍不断扩大。据统计,仅从清初顺治到嘉庆五年,在广西任职的省级主要文职官员即有390人,其中总督41人,巡抚55人,提学道、学政53人,布政使40人,按察使60人,分守道62人,分巡道79人。。同明代一样,连同各地府、厅、州、县衙门,常年保持着大批省外籍流官亦即性质特殊的外来移民队伍,当中不乏世代落籍定居者。如湖南衡阳人刘氏,雍正时为东兰州第一任流官,长住当地,其孙刘海龙被凤山土州同“聘为西席,因家于凤’,。。
军事上,清代实行绿营兵制,明代迁人的卫所军户在清初“俱改为民”,由军制转为了郡县编民;各地扎有绿营兵,设镇、协、营驻防,有事调遣,事毕返回;另于一些要地设汛塘关哨隘卡,以千总、把总领兵驻守,分布广泛。清代广西绿营军额23000名,土兵14000名;。绿营兵由汉人组成,既有从外地征调而来者,也有在本地农民及外地进人的“异籍客民’,中招募补充者。。因而清代通过军事戍守进人广西的外地移民虽仍在继续,但兵士来源多元化,数量也比前代减少,在整个移民群体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其作用已非元明时可比。
清代的罪人放逐,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及北方三个区域,而广西作为传统的贬滴之所,仍在继续安置流犯。如雍正四年规定,凡“私刨人参人犯”,系满州、蒙古人者发往江南等处,系汉人、汉军则‘。发往广西、云南等处烟瘴地方当差,’;.乾隆一年、二年又规定,满州汉人犯发遣之罪及其他犯有强盗免死减等遣犯无妻室子女者,改发云、贵、川、两广等“极边烟瘴与烟瘴少轻地方”充军。。乾隆二十九年广西按察使袁守侗曾奏言,该省解到的“军遣”每府多至二三百名。幼可知当时以充军流放进入者数量不少。为安置此类人,广西各府的粮食积贮多设有“军流遣犯口粮”一项,如桂林府约700石,庆远府为1007石等。同以前一样,这些充军人犯也成为了外地移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以垦种进人广西的人口,主要在雍正以后。如桂东南郁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但至清前期仍开发程度不高,雍正时官府劝民招垦,大量广东农民移人,“自城邑以至乡遂,凡间党井窿,度地而居”,自乾隆以后百余年中,“安土乐生,村落之多,视旧志所载几加一倍,……滋生日盛,人烟辐揍,市肆骄闻,蔚乎一都会焉”。。光绪时郁林州境内村落1407个,其中612个建于乾隆末以后,占总数43%,客家移民占了相当比重。桂西北庆远府,在其“蛮溪山炯”的原少数民族地区,道光时已“皆为楚、粤、黔、闽人垦耕”。。桂西镇安府,自雍正改流后即不断有外地移民前往垦殖,乾隆三十年(1766)于该地任知府的著名学者赵翼曾感慨而言:“昔时城外满山皆树,故浓烟阴雾,凝集不散;今人烟日多,伐薪已至三十里外,是以瘴气尽散。’,。桂东北全州地区,清初人口仅17000多,雍正十三年(1735)已增至51000多,乾隆二十九年(1764)更增至130197人,“较明之中叶盛极之朝且过半焉”;进人龙胜境内的汉族,“俱在乾、嘉后,湘众及邻邑居多”。。
矿业、手工业的发展,吸引着另外一些人口。广西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各地多有矿场,银、铜、铅、锡、铁等都有开采,邻近各省客商及诸色人等“视为利蔽,承抱开采,纷然接踵”;仅是南丹一地的采矿者,雍正初年据估即“约有十余万人盘踞在内”。。同时也有许多外地有技者、流亡者不断进人土司地区。史载康熙年间,“江西、湖广暨绍兴之薄有技而不遇者、避罪亡命者皆人土司中,土司辄留授崖舍、妻以土女,视其技之短长而上下其察汽。于是皆竭智弹能,各献其所长,而文史、琴棋、医卜、种艺、贾贩、工匠之属毕至,宛然文物盛矣”。。梧州府容县盛产竹,为造纸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康熙时即有许多广东潮州人、福建人到当地山中设建纸篷,至乾隆时已有纸厂百余家,而仅闽人制作福纸的纸槽即达200余个,“每槽司役五六人,岁可获百余金”。。贺县蕉山锡矿以及贵县、桂平等地的烧炭工,也大多来自广东和福建。
在广一西经济的发展中,因经商进人者有相当部分。如桂西太平府,士宦商贾落业者,“山东人十之六,江南、河南、江西、广东人十之三”;。土司地思州,清初即有广州人至其地不归,以商贾为业,“海渊、那堪等乡,皆其辟为商场”;。下雷州,乾隆时广东商人在其境内建起了“羊城书院”及关帝庙、城陛庙、观音庙,嘉庆时又改书院为“粤东会馆”;。思恩府百色厅城内,“市崖商贾,多粤东来,其次滇南”。。桂东南梧州府戎墟镇,康熙时即建有粤东会馆,乾隆时当地粤商达1200家以上;。苍梧县,“商贾揍集,类多东粤人,’;容县“闽、楚、江、浙人多有侨寄此者,与东粤接壤,其类更众,而土著实稀”。桂东平乐府平乐县,“崖市民居多粤东及全州人”。桂西南南宁府永淳县,“错处城乡者半宦游商籍之裔,……市崖土贾,悉粤东人”。。省城桂林,雍正间“内外商贾云集,粤东、江西人居多,’;其中并汇集了不少从事盐业贸易的湖南商人,清末时沿漓江码头形成了著名的盐街。外地商人进人者,广东、江西、福建、湖南、山东、山西、河南、浙江、江苏、安徽、陕西、云南、贵州等地均有,而以广东人最多。大批粤商在桂的经济行为,主导了广西商业发展的方向,构成了广西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因而从明至清,广西一直流传着“无东不成市”的民谣,即离开了广东商人,广西竟成不了买卖和市场。
大量外来人口进入广西,与当地人民杂处,为当地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给各级官府增添了管理的难度,因而清统治者对一些地区民间的自发流移采取了限制乃至打击的政策。在桂西土司地区,当权者即把外地汉人看成不安定因素,称其为“汉奸”、“游棍”,认为当地民族的反抗和社会动荡的原因在于“汉奸”的挑唆和拨弄,一再限制汉人自发进人。雍正时广西巡抚金拱说:“粤西土属,为湖广、江西汉奸聚集之数,利欲薰心,行同狡绘,惟恐地方无事,不能施其伎俩,于是百计营谋,多方唆拨,或令拒捕,或令抗粮。凡不法之举,尽出汉奸之教诱。……今欲靖地方、安民生,当以查拿汉奸为首务。’,。乾隆、嘉庆间,官府在桂西土司地区多次下令“禁汉奸潜盖”甘不古体“收孺巨听板”竺O泪寿‘铀人曰向+司袖反的白专拜挑不可能直不林些.卜_ 此时期还有一些满族、回族人口移居。满族主要以官吏或军人身份进人,他们作为社会中的上层人物,多居于城镇和附近地区,以后大部分融合于汉族及相邻民族之中。回族仍以省城桂林及附近各县临桂、灵川、永福、鹿寨等地为中心,从清初至清末都有因仕宦、征戍、避难、经商、讲学等原因自河北、甘肃、云南、广东、湖南等地迁入者,影响较大者有傅、李、何、翁等姓。柳州地区,康熙时宁夏固原籍回族马雄任广西提督驻柳数年,创建城内清真寺和回教坟山,延聘著名伊斯兰教经师讲学,开办经堂教育等。桂西南的南宁、崇左、百色等地,明末清初也有外地回族通过各种方式迁人,南宁、百色并在康熙时各建有清真寺1所。。
余论
元明清时外地移民的大量进人,对广西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使当地的民族构成、民族关系及民族地理分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秦汉以来,即有内地移民陆续进人广西,但元代以前数量有限,在当地人口中所占比例甚小,且主要分布于城镇及交通方便地区;从元代开始特别是明清两代,随着中央政权统治的深人,内迁人口源源不断,进人广西的外地移民人数众多,涉及地域广阔,除城镇及交通要道外,不少偏僻地区也有进人,使壮、汉杂居局面不断扩大。在地理分布上,水陆交通方便而又近邻人口密度较高省份湖南、广东、江西的桂东和桂东南,成为接纳移民最多而汉族人口最集中之地,这些地区汉族大量迁人及部分壮族融合到汉族之中,使得“民”多“蛮”少,汉族人口超过了当地原住民族;桂西土司地区,尽管明清时移民增加,但壮族仍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而一直成为主体民族;介于桂东、桂西二者间的桂中地区,中心城镇及其附近平坝为汉族移民集中之地,多数地方仍为壮族所聚居。直至清末,总体上广西全省虽仍是少数民族占多数,但当时的一些记载,仍反映了汉族人口不断增多的事实。如:明初广西建省,“摇憧多于汉人十倍,’;明中期嘉靖时,广西一省,“狼人(指壮族)居其半,其三谣人,其二居民”;明末,广西“腹地数郡”即桂东地区,“民四蛮六”;清中期嘉庆间,广西流官地区各府县已是“民七蛮三”。。“民”、“蛮”比例的变化,与相当部分的“蛮”转化为“民”有关,同时也是外地人口大量迁人的结果。而不同时期中迁人的蒙古族、回族、满族等,虽然人数不多,却增
添了多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进一步丰富了广西民族关系的内容。
其次,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民族融合。外地移民多来自发达地区,他们的迁入不仅为广西各地补充了高素质的劳动力,而且在手工业、农业等方面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新的作物品种,对促进当地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明清时广西耕地面积扩大,不少偏僻地区改进水利及灌溉设施,习用牛耕及各类铁制农具,流行施肥育秧,栽种玉米、红薯、马铃薯、烟叶、花生等,都与内地移民丰富的生产经验交流分不开。另外移民中大量的官吏、文人、军士、工匠、商人及其后代基本素质较高,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和优势,大力推行汉化教育,促使了当地风气的改变。如明嘉靖时,广西提学黄佐督促省内各地学校,“择摇憧子弟教之,风化大行,’;清康熙间,阳朔县人朱若爽“所居与憧近,每于朔望召集,教以孝弟忠信,憧人由是感化者多”。.当地民族在汉文化薰陶下产生了大批知识分子,清乾隆时的贺县憧人,即“敦书悦礼所在皆有,身列胶库者后先相望,由明经孝廉人仕籍者且相接踵;其余耕凿相安,皆知教子弟读书识字”。。在不少壮、汉杂处地区,双方交往密切,互通婚姻,汉族的一些习俗渐被当地民族模仿和吸收。史载乾隆时桂平一带,“狼谣多散处村落,其起居、服饰与齐民齿,’;清末民初,荔浦县憧人“与外族通婚蜡,起居服食进化,无异齐民”。。广西一些地方的汉族群体,大部分是以外来汉族移民为主,同时吸收一部分当地民族人口所形成,因而另一方面,壮族的某些习俗也对汉族产生了很大影响,直至近代,广西有的汉族中仍存在若干明显为壮族习俗的特点,如喜食槟榔、好歌、多妻、人死捡骨葬、饮食喜腌炒、男逸女劳、多禁忌、女子婚后不落夫家等。。这种现象既是大量壮族融合于汉族后对某些原有习俗的保留,也是汉壮两族在文化习俗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共同伶恳的姑界_
总之,元明清时外地移民进人广西,与当地人民交往密切,使其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为社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加强广西地区与中原的联系,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和促进各民族的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时期数百年间,广西经济文化发展与内地差距不断缩小,此为重要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大量移民进人也带来了中原文化中的许多封建性糟粕,具有对当地产生消极作用和破坏性的一面,一些外来者占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资料,兼并土地,霸占水利、矿产资源,剥削和奴役人民,使一些地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等,而这是广西民族关系发展史中的支流,在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实难以避免。
注释:
①(元史》卷6《世祖本纪六》。②嘉庆(广西通志》卷22一23《职官表》。③康熙《全州志》卷5。④嘉庆《广西通志》卷167(经政略》。⑤见常启明(白寿彝对广西回族史研究的贡献》,《回族研究》2001年2期。⑥《元史》卷32《文宗本纪一》,卷38《顺帝本纪一》。⑦《明史》卷71《选举制三》。⑧嘉庆《广西通志》卷二五一三四《职官表》十三一二十二。⑨(明)张心镜(驭交记》卷3。⑩《英宗正统实录》卷113。0《明史》卷90《兵制二》。0《明史》卷92《兵志四》,(明会典》卷155《军队起解》。O(明)唐汝揖《赠大学士吕璋墓志铭》,《粤西文载》卷74。。《太祖洪武实录》卷240。。《明经世文编》卷131王守仁《处置八寨断藤峡以图永安疏》。O见《明会》卷93《刑法志一》。O(宜宗宣德实录》卷109。O《明经世文编》卷46项忠《改徒犯充本省疏》。O见民国《广西通志·社会篇》。①《英宗正统实录》卷342。⑧《粤西文载》卷67。。嘉庆《广西通志》卷276
《列传二十一流寓》。函《粤西文载》卷67。函方孔招《全边略计》卷8。。《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1409《广西总部》。④《明经世文编》卷25田汝成《断藤峡事宜》。⑧(神宗万历实录》卷123。④崇祯《梧州府志》卷2《风俗》。①民国《雷平县志》第二编“人口”。①袁骥绍家藏(袁氏族谱》。见阎崇年、俞三乐《袁崇焕资料集录》下,第200一201页,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⑧王世性《广志绎》卷5《西南诸省》。①民国《平乐县志》卷2引旧志明郑圭言。。《粤西文载》卷57苏浚(风俗论)o。民国(昭平县志》卷7。④《粤西文载》卷5张吉《乞恩养病疏》。④王士性《广志绎》卷5《西南诸省》。@民国《琶宁县志·社会志·兵事三》,嘉靖《南宁府志》卷1。④《粤西文载》卷23包裕《重修临桂县治记》。①谭绍鹏编《古代诗人咏广东》第17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必《明太祖洪武实录》卷91;范玉春:《明代广西的军事移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1期。@见刘祥学《明清时期桂东北地区回族的分布、迁徙及与其他各族的相互影响》,《广西民族研究》2(X旧年3期;翁乾麟《论广西回族的族谱及其史料价值》,《回族研究》2001年3期。9嘉庆《广西通志》卷36一55(职官表》24一43。O民国《凤山县志》第二编。0《清史稿》卷131《兵志二》。⑩《清高宗实录》卷1464。。《清世宗实录》卷51。0《清高宗实录》卷16、4709《清朝文献通考》卷204。0光绪《郁林州志》卷3。。道光《庆远府志》卷3《地理志·风俗》。O赵翼《落曝杂记》卷3《镇安水土》。0乾隆《全州志》卷4,民国《广西通志稿·社会篇》。参见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一卷 521页。O(清)沈曰霖《粤西琐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7恢;(朱批谕旨》,雍正五年闰三月,镇守广州将军石礼哈奏。O(清)黄之隽《吾堂集》卷17《杂著一土官志》。Q光绪《容县志》卷6《物产下》。。嘉庆《广西通志》卷88(舆地略九·风俗二》。O民国(思乐县志》卷4。母民国《雷平县志》第四编。①光绪《百色厅志》卷2。。乾隆《重建戎墟粤东会馆碑记》。。嘉庆《广西通志)卷88(舆地略九·风俗二》。。乾隆《横州志》卷12《艺文志》载金拱《檄拿汉奸论》。O见《清高宗实录》卷165,道光《白山司志》卷17(诏令二》。O见刘祥学《明清时期桂东北地区回族的分布、迁徙及与其他各族的相互影响》,《广西民族研究》2。X)年3期;常启明《白寿彝对广西回族史研究的贡献》,《回族研究》2001年2期;翁乾麟《论广西回族的族谱及其史料价值》,《回族研究》2001年3期;翁乾麟《生活在桂西南壮族地区的回族》,《宁夏社会科学》2000年1期。母《清史稿》卷516《广西土司传》,《明世宗嘉靖实录》卷312,嘉庆《广西通志》卷87《舆地略。风俗一》。。《粤西文载》卷65,民国《阳朔县志》第八编卷4。O光绪《贺县志》卷7(风俗·摇憧》。母乾隆《桂平县志》卷4,民国《荔浦县志》卷3。母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第九章,中华书
局1941年版。参见苏建灵:《明清时期壮族历史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75页。
〔责任编辑:覃彩奎〕 文字识别自《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

听众

309

积分

水精灵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最后登录
2004-5-25
注册时间
2003-11-11
板凳
发表于 2004-3-18 13:30:00 |只看该作者
清代
明末清初,广西地区经多次战乱,加上后来一些地区的改土归流及镇压农民起义等,人口大幅度减少,因而不同时期中通过各级机构的设置、军事戍守、募民垦荒、滴迁流放及经济发展促成的矿业开发、经商流寓等,外地移民尤其是经济型移民大量进人,成为了此时期移民的主要方式。
清代职官制度,大抵沿袭明代而略有损益,各地衙门机构中的主要流官职位,仍为不同省籍官员之间异地担任。雍正时广西一些地区改土归流,更使流官队伍不断扩大。据统计,仅从清初顺治到嘉庆五年,在广西任职的省级主要文职官员即有390人,其中总督41人,巡抚55人,提学道、学政53人,布政使40人,按察使60人,分守道62人,分巡道79人。。同明代一样,连同各地府、厅、州、县衙门,常年保持着大批省外籍流官亦即性质特殊的外来移民队伍,当中不乏世代落籍定居者。如湖南衡阳人刘氏,雍正时为东兰州第一任流官,长住当地,其孙刘海龙被凤山土州同“聘为西席,因家于凤’,。。
军事上,清代实行绿营兵制,明代迁人的卫所军户在清初“俱改为民”,由军制转为了郡县编民;各地扎有绿营兵,设镇、协、营驻防,有事调遣,事毕返回;另于一些要地设汛塘关哨隘卡,以千总、把总领兵驻守,分布广泛。清代广西绿营军额23000名,土兵14000名;。绿营兵由汉人组成,既有从外地征调而来者,也有在本地农民及外地进人的“异籍客民’,中招募补充者。。因而清代通过军事戍守进人广西的外地移民虽仍在继续,但兵士来源多元化,数量也比前代减少,在整个移民群体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其作用已非元明时可比。
清代的罪人放逐,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及北方三个区域,而广西作为传统的贬滴之所,仍在继续安置流犯。如雍正四年规定,凡“私刨人参人犯”,系满州、蒙古人者发往江南等处,系汉人、汉军则‘。发往广西、云南等处烟瘴地方当差,’;.乾隆一年、二年又规定,满州汉人犯发遣之罪及其他犯有强盗免死减等遣犯无妻室子女者,改发云、贵、川、两广等“极边烟瘴与烟瘴少轻地方”充军。。乾隆二十九年广西按察使袁守侗曾奏言,该省解到的“军遣”每府多至二三百名。幼可知当时以充军流放进入者数量不少。为安置此类人,广西各府的粮食积贮多设有“军流遣犯口粮”一项,如桂林府约700石,庆远府为1007石等。同以前一样,这些充军人犯也成为了外地移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以垦种进人广西的人口,主要在雍正以后。如桂东南郁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但至清前期仍开发程度不高,雍正时官府劝民招垦,大量广东农民移人,“自城邑以至乡遂,凡间党井窿,度地而居”,自乾隆以后百余年中,“安土乐生,村落之多,视旧志所载几加一倍,……滋生日盛,人烟辐揍,市肆骄闻,蔚乎一都会焉”。。光绪时郁林州境内村落1407个,其中612个建于乾隆末以后,占总数43%,客家移民占了相当比重。桂西北庆远府,在其“蛮溪山炯”的原少数民族地区,道光时已“皆为楚、粤、黔、闽人垦耕”。。桂西镇安府,自雍正改流后即不断有外地移民前往垦殖,乾隆三十年(1766)于该地任知府的著名学者赵翼曾感慨而言:“昔时城外满山皆树,故浓烟阴雾,凝集不散;今人烟日多,伐薪已至三十里外,是以瘴气尽散。’,。桂东北全州地区,清初人口仅17000多,雍正十三年(1735)已增至51000多,乾隆二十九年(1764)更增至130197人,“较明之中叶盛极之朝且过半焉”;进人龙胜境内的汉族,“俱在乾、嘉后,湘众及邻邑居多”。。
矿业、手工业的发展,吸引着另外一些人口。广西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各地多有矿场,银、铜、铅、锡、铁等都有开采,邻近各省客商及诸色人等“视为利蔽,承抱开采,纷然接踵”;仅是南丹一地的采矿者,雍正初年据估即“约有十余万人盘踞在内”。。同时也有许多外地有技者、流亡者不断进人土司地区。史载康熙年间,“江西、湖广暨绍兴之薄有技而不遇者、避罪亡命者皆人土司中,土司辄留授崖舍、妻以土女,视其技之短长而上下其察汽。于是皆竭智弹能,各献其所长,而文史、琴棋、医卜、种艺、贾贩、工匠之属毕至,宛然文物盛矣”。。梧州府容县盛产竹,为造纸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康熙时即有许多广东潮州人、福建人到当地山中设建纸篷,至乾隆时已有纸厂百余家,而仅闽人制作福纸的纸槽即达200余个,“每槽司役五六人,岁可获百余金”。。贺县蕉山锡矿以及贵县、桂平等地的烧炭工,也大多来自广东和福建。
在广一西经济的发展中,因经商进人者有相当部分。如桂西太平府,士宦商贾落业者,“山东人十之六,江南、河南、江西、广东人十之三”;。土司地思州,清初即有广州人至其地不归,以商贾为业,“海渊、那堪等乡,皆其辟为商场”;。下雷州,乾隆时广东商人在其境内建起了“羊城书院”及关帝庙、城陛庙、观音庙,嘉庆时又改书院为“粤东会馆”;。思恩府百色厅城内,“市崖商贾,多粤东来,其次滇南”。。桂东南梧州府戎墟镇,康熙时即建有粤东会馆,乾隆时当地粤商达1200家以上;。苍梧县,“商贾揍集,类多东粤人,’;容县“闽、楚、江、浙人多有侨寄此者,与东粤接壤,其类更众,而土著实稀”。桂东平乐府平乐县,“崖市民居多粤东及全州人”。桂西南南宁府永淳县,“错处城乡者半宦游商籍之裔,……市崖土贾,悉粤东人”。。省城桂林,雍正间“内外商贾云集,粤东、江西人居多,’;其中并汇集了不少从事盐业贸易的湖南商人,清末时沿漓江码头形成了著名的盐街。外地商人进人者,广东、江西、福建、湖南、山东、山西、河南、浙江、江苏、安徽、陕西、云南、贵州等地均有,而以广东人最多。大批粤商在桂的经济行为,主导了广西商业发展的方向,构成了广西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因而从明至清,广西一直流传着“无东不成市”的民谣,即离开了广东商人,广西竟成不了买卖和市场。
大量外来人口进入广西,与当地人民杂处,为当地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给各级官府增添了管理的难度,因而清统治者对一些地区民间的自发流移采取了限制乃至打击的政策。在桂西土司地区,当权者即把外地汉人看成不安定因素,称其为“汉奸”、“游棍”,认为当地民族的反抗和社会动荡的原因在于“汉奸”的挑唆和拨弄,一再限制汉人自发进人。雍正时广西巡抚金拱说:“粤西土属,为湖广、江西汉奸聚集之数,利欲薰心,行同狡绘,惟恐地方无事,不能施其伎俩,于是百计营谋,多方唆拨,或令拒捕,或令抗粮。凡不法之举,尽出汉奸之教诱。……今欲靖地方、安民生,当以查拿汉奸为首务。’,。乾隆、嘉庆间,官府在桂西土司地区多次下令“禁汉奸潜盖”甘不古体“收孺巨听板”竺O泪寿‘铀人曰向+司袖反的白专拜挑不可能直不林些.卜_ 此时期还有一些满族、回族人口移居。满族主要以官吏或军人身份进人,他们作为社会中的上层人物,多居于城镇和附近地区,以后大部分融合于汉族及相邻民族之中。回族仍以省城桂林及附近各县临桂、灵川、永福、鹿寨等地为中心,从清初至清末都有因仕宦、征戍、避难、经商、讲学等原因自河北、甘肃、云南、广东、湖南等地迁入者,影响较大者有傅、李、何、翁等姓。柳州地区,康熙时宁夏固原籍回族马雄任广西提督驻柳数年,创建城内清真寺和回教坟山,延聘著名伊斯兰教经师讲学,开办经堂教育等。桂西南的南宁、崇左、百色等地,明末清初也有外地回族通过各种方式迁人,南宁、百色并在康熙时各建有清真寺1所。。
余论
元明清时外地移民的大量进人,对广西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使当地的民族构成、民族关系及民族地理分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秦汉以来,即有内地移民陆续进人广西,但元代以前数量有限,在当地人口中所占比例甚小,且主要分布于城镇及交通方便地区;从元代开始特别是明清两代,随着中央政权统治的深人,内迁人口源源不断,进人广西的外地移民人数众多,涉及地域广阔,除城镇及交通要道外,不少偏僻地区也有进人,使壮、汉杂居局面不断扩大。在地理分布上,水陆交通方便而又近邻人口密度较高省份湖南、广东、江西的桂东和桂东南,成为接纳移民最多而汉族人口最集中之地,这些地区汉族大量迁人及部分壮族融合到汉族之中,使得“民”多“蛮”少,汉族人口超过了当地原住民族;桂西土司地区,尽管明清时移民增加,但壮族仍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而一直成为主体民族;介于桂东、桂西二者间的桂中地区,中心城镇及其附近平坝为汉族移民集中之地,多数地方仍为壮族所聚居。直至清末,总体上广西全省虽仍是少数民族占多数,但当时的一些记载,仍反映了汉族人口不断增多的事实。如:明初广西建省,“摇憧多于汉人十倍,’;明中期嘉靖时,广西一省,“狼人(指壮族)居其半,其三谣人,其二居民”;明末,广西“腹地数郡”即桂东地区,“民四蛮六”;清中期嘉庆间,广西流官地区各府县已是“民七蛮三”。。“民”、“蛮”比例的变化,与相当部分的“蛮”转化为“民”有关,同时也是外地人口大量迁人的结果。而不同时期中迁人的蒙古族、回族、满族等,虽然人数不多,却增添了多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进一步丰富了广西民族关系的内容。
其次,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民族融合。外地移民多来自发达地区,他们的迁入不仅为广西各地补充了高素质的劳动力,而且在手工业、农业等方面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新的作物品种,对促进当地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明清时广西耕地面积扩大,不少偏僻地区改进水利及灌溉设施,习用牛耕及各类铁制农具,流行施肥育秧,栽种玉米、红薯、马铃薯、烟叶、花生等,都与内地移民丰富的生产经验交流分不开。另外移民中大量的官吏、文人、军士、工匠、商人及其后代基本素质较高,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和优势,大力推行汉化教育,促使了当地风气的改变。如明嘉靖时,广西提学黄佐督促省内各地学校,“择摇憧子弟教之,风化大行,’;清康熙间,阳朔县人朱若爽“所居与憧近,每于朔望召集,教以孝弟忠信,憧人由是感化者多”。.当地民族在汉文化薰陶下产生了大批知识分子,清乾隆时的贺县憧人,即“敦书悦礼所在皆有,身列胶库者后先相望,由明经孝廉人仕籍者且相接踵;其余耕凿相安,皆知教子弟读书识字”。。在不少壮、汉杂处地区,双方交往密切,互通婚姻,汉族的一些习俗渐被当地民族模仿和吸收。史载乾隆时桂平一带,“狼谣多散处村落,其起居、服饰与齐民齿,’;清末民初,荔浦县憧人“与外族通婚蜡,起居服食进化,无异齐民”。。广西一些地方的汉族群体,大部分是以外来汉族移民为主,同时吸收一部分当地民族人口所形成,因而另一方面,壮族的某些习俗也对汉族产生了很大影响,直至近代,广西有的汉族中仍存在若干明显为壮族习俗的特点,如喜食槟榔、好歌、多妻、人死捡骨葬、饮食喜腌炒、男逸女劳、多禁忌、女子婚后不落夫家等。。这种现象既是大量壮族融合于汉族后对某些原有习俗的保留,也是汉壮两族在文化习俗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共同伶恳的姑界_
总之,元明清时外地移民进人广西,与当地人民交往密切,使其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为社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加强广西地区与中原的联系,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和促进各民族的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时期数百年间,广西经济文化发展与内地差距不断缩小,此为重要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大量移民进人也带来了中原文化中的许多封建性糟粕,具有对当地产生消极作用和破坏性的一面,一些外来者占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资料,兼并土地,霸占水利、矿产资源,剥削和奴役人民,使一些地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等,而这是广西民族关系发展史中的支流,在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实难以避免。
注释:
①(元史》卷6《世祖本纪六》。②嘉庆(广西通志》卷22一23《职官表》。③康熙《全州志》卷5。④嘉庆《广西通志》卷167(经政略》。⑤见常启明(白寿彝对广西回族史研究的贡献》,《回族研究》2001年2期。⑥《元史》卷32《文宗本纪一》,卷38《顺帝本纪一》。⑦《明史》卷71《选举制三》。⑧嘉庆《广西通志》卷二五一三四《职官表》十三一二十二。⑨(明)张心镜(驭交记》卷3。⑩《英宗正统实录》卷113。0《明史》卷90《兵制二》。0《明史》卷92《兵志四》,(明会典》卷155《军队起解》。O(明)唐汝揖《赠大学士吕璋墓志铭》,《粤西文载》卷74。。《太祖洪武实录》卷240。。《明经世文编》卷131王守仁《处置八寨断藤峡以图永安疏》。O见《明会》卷93《刑法志一》。O(宜宗宣德实录》卷109。O《明经世文编》卷46项忠《改徒犯充本省疏》。O见民国《广西通志·社会篇》。①《英宗正统实录》卷342。⑧《粤西文载》卷67。。嘉庆《广西通志》卷276
《列传二十一流寓》。函《粤西文载》卷67。函方孔招《全边略计》卷8。。《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1409《广西总部》。④《明经世文编》卷25田汝成《断藤峡事宜》。⑧(神宗万历实录》卷123。④崇祯《梧州府志》卷2《风俗》。①民国《雷平县志》第二编“人口”。①袁骥绍家藏(袁氏族谱》。见阎崇年、俞三乐《袁崇焕资料集录》下,第200一201页,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⑧王世性《广志绎》卷5《西南诸省》。①民国《平乐县志》卷2引旧志明郑圭言。。《粤西文载》卷57苏浚(风俗论)o。民国(昭平县志》卷7。④《粤西文载》卷5张吉《乞恩养病疏》。④王士性《广志绎》卷5《西南诸省》。@民国《琶宁县志·社会志·兵事三》,嘉靖《南宁府志》卷1。④《粤西文载》卷23包裕《重修临桂县治记》。①谭绍鹏编《古代诗人咏广东》第17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必《明太祖洪武实录》卷91;范玉春:《明代广西的军事移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1期。@见刘祥学《明清时期桂东北地区回族的分布、迁徙及与其他各族的相互影响》,《广西民族研究》2(X旧年3期;翁乾麟《论广西回族的族谱及其史料价值》,《回族研究》2001年3期。9嘉庆《广西通志》卷36一55(职官表》24一43。O民国《凤山县志》第二编。0《清史稿》卷131《兵志二》。⑩《清高宗实录》卷1464。。《清世宗实录》卷51。0《清高宗实录》卷16、4709《清朝文献通考》卷204。0光绪《郁林州志》卷3。。道光《庆远府志》卷3《地理志·风俗》。O赵翼《落曝杂记》卷3《镇安水土》。0乾隆《全州志》卷4,民国《广西通志稿·社会篇》。参见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一卷 521页。O(清)沈曰霖《粤西琐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7恢;(朱批谕旨》,雍正五年闰三月,镇守广州将军石礼哈奏。O(清)黄之隽《吾堂集》卷17《杂著一土官志》。Q光绪《容县志》卷6《物产下》。。嘉庆《广西通志》卷88(舆地略九·风俗二》。O民国(思乐县志》卷4。母民国《雷平县志》第四编。①光绪《百色厅志》卷2。。乾隆《重建戎墟粤东会馆碑记》。。嘉庆《广西通志)卷88(舆地略九·风俗二》。。乾隆《横州志》卷12《艺文志》载金拱《檄拿汉奸论》。O见《清高宗实录》卷165,道光《白山司志》卷17(诏令二》。O见刘祥学《明清时期桂东北地区回族的分布、迁徙及与其他各族的相互影响》,《广西民族研究》2。X)年3期;常启明《白寿彝对广西回族史研究的贡献》,《回族研究》2001年2期;翁乾麟《论广西回族的族谱及其史料价值》,《回族研究》2001年3期;翁乾麟《生活在桂西南壮族地区的回族》,《宁夏社会科学》2000年1期。母《清史稿》卷516《广西土司传》,《明世宗嘉靖实录》卷312,嘉庆《广西通志》卷87《舆地略。风俗一》。。《粤西文载》卷65,民国《阳朔县志》第八编卷4。O光绪《贺县志》卷7(风俗·摇憧》。母乾隆《桂平县志》卷4,民国《荔浦县志》卷3。母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第九章,中华书
局1941年版。参见苏建灵:《明清时期壮族历史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75页。
〔责任编辑:覃彩奎〕 文字识别自《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7-10
注册时间
2002-7-6
地板
发表于 2004-3-19 01:17:00 |只看该作者
谢谢容人贝侬扫描识别了这篇文章。链接几个相关帖子如下: 古永继:元明清时贵州地区的外来移民[文摘]
http://www.pouchoo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12&ID=940&page=4 顾有识:汉人入桂与壮汉互化[文摘]
http://www.pouchoo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12&ID=852&page=7 范宏贵、顾有识:《壮族论稿》目录
http://www.pouchoo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12&ID=864&page=7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8-9-1
注册时间
2003-3-15
5#
发表于 2004-3-19 11:00:00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的转帖。可能是疏忽了,三楼的内容是二楼的重复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19 11:01:41编辑过]

有容乃大 自强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

听众

3204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04-4-28
注册时间
2003-10-20
6#
发表于 2004-3-19 11:30:00 |只看该作者
多谢南粤贝侬提醒。我终于行使了一次版主权限,把重复的三楼给×掉了!呵呵。

生为壮人 死为壮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7#
发表于 2004-4-5 20:27:00 |只看该作者
壮人比划逐年减少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8#
发表于 2004-4-5 20:31:00 |只看该作者
比例变比划了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

听众

3464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1-5-2
注册时间
2004-4-20
9#
发表于 2004-5-15 09:39:00 |只看该作者

元明清时期广西地区的外来移民

截至明清时期,广西到底是原住民多还是外来人口多,文章始终没有得出一个结论。但就是我们壮族人口多又如何呢?我们的文化还是逐步被蚕食了。想起来真可悲,桂东南歧视壮族的那些人,也许他们的祖先就是壮族。或许在今天,限制汉人进入西藏定居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而中华文化没有兼容并包的气量,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生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听众

1349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1-8-27
注册时间
2004-10-10
10#
发表于 2005-1-8 19:12:00 |只看该作者
真的吗?桂东南的事是真的吗?反了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11#
发表于 2006-9-9 14:32: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宁静致远在2004-5-15 9:39:00的发言:
截至明清时期,广西到底是原住民多还是外来人口多,文章始终没有得出一个结论。但就是我们壮族人口多又如何呢?我们的文化还是逐步被蚕食了。想起来真可悲,桂东南歧视壮族的那些人,也许他们的祖先就是壮族。或许在今天,限制汉人进入西藏定居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而中华文化没有兼容并包的气量,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生命力。

e有些话想说却怕说啊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1

听众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4-10-22
注册时间
2003-7-10
12#
发表于 2006-9-9 14:54:00 |只看该作者
明初的时候桂东是“蛮九民一”,后来经一系列军事平定与移民政策的实施(说得好听点是移民,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殖民”),桂东基本已经没有“蛮人”了!

对于未来,我们无可预知!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或自以为预知了未来所发生的事,而放弃了我们本应该要走的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8 02:58 , Processed in 0.172705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