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文溪笔者 于 2016-5-29 08:48 编辑
本人的文化推广计划全部自费, 公益性质 ,无任何商业目的与利益 , 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去年计划出一本少数民族故事集,虽然遇到些困难,但最终也得以出版,详见中国文史出版社<文溪少数民族故事集>第一卷.
今年我计划出一张少数民族风情的歌碟, 欢迎各位提出建议,以便改进.
这张少数民族风情的歌碟除少数歌曲用原生态民歌风格,大部分用现代音乐风格改编,力求用现代风格表现少数民族文化韵味.
去年中国文史出版社<文溪少数民族故事集>第一卷. 收到很多建议和意见,这本书我主要是作为公益赠送给农村孩子,少量销售,一些读者也提出的自己的疑惑,比如少数民族地区有读书考科举的传统吗? 少数民族地区有经商从政的热情吗?
在这里我解释一下:
我的家乡是广西武鸣县,现在改为南宁武鸣区, 是壮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壮语言及壮族民歌的标准采集地.武鸣壮族地区自古以来有读书的风气和传统,民国广西因大力推行全民平等义务教育被誉为中国模范省,而武鸣则是民国广西义务教育推行之模范县,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次普查教育资源,人口只有十几万的武鸣县有在籍学生3万余人,这一比例莫说在广西,即便当时放眼国内,也是非常重之高.解放前夕我的父亲因战乱只好在家一边干农活一边自学高中课程,解放后听说新中国恢复高考,他当时在地里干活,听到消息就把锄头往地里一丢马上跑回家里做考试准备,后来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
小时候我常去外公家,这个古代只有几百人的壮族小村子却有一个规模不小的书院,建于明代,兴于清初, 古代书院一般只有州府或富裕大县才开办书院,然而这个偏于壮族小乡村的书院出了1位进士,12位举人,36位贡生. 武鸣县虽然是个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但历史上有过7个书院,因此在古代文化之风是比较昌盛的. 至于经商传统,我们那里一直有这种传统的.比如制糖织布造酒,传说至少有近千年历史,实际可能更久远.像广西民族博物馆里展示的那种巨大木头纺织机床,我奶奶小时候就使用过,很多文革后被破四旧当成柴火烧了.
广西是个少数民族大省,各地区少数民族习惯差异巨大, 现在挖掘民族文化陷入了一个怪圈,越原始越原生态的越珍贵,商业价值也越大,却忽略了民族文化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也忽略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我的力量虽然有限,所做之事在这样的商业时代更显得徒劳无益,但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梦想,以及家乡长辈们的孜孜教导,也算是为继承家乡民族文化尽一份力吧.
现在提到壮文化,仿佛只有很偏远地区的才有,其实壮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也不排挤外来文化,比如我外公的村子,书院里讲的是壮话,读的却是四书五经和古代象形壮文,戏台上即唱山歌,也唱戏曲。我要展现的正是家乡地区的这种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
小时候曾经听父亲和他的几位挚友(一位数学博士,一位考古专家,一位诗人学者,一位导弹专家)谈论修复家乡古建筑并清除掉建筑上的文革口号,恢复过去那些有传统韵味的古代文字图画,可惜那时文革刚结束不久,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拂大地,人们的观念还相相对保守,加之当时所有人都面临经济困难的难题, 这事情后来耽搁了下来了。大概2000年以后,覆盖在古建筑上字画上的石灰陆陆续续剥落,上面覆盖的文革口号也一并脱落,露出了很多过去的文字和字画,仔细品位,更感慨家乡前辈们的智慧和精神. (说明一下,政府近年已经拨款陆续修缮古建筑,非常感谢。)
这是戏台上的对联:
由于文革的破坏,正堂上方只有“神人以和”四个大字能分辨清楚.
清代翰林院编修刘定逌题有三副对联:
“倾刻间千秋事业;咫尺地万里江山。
天下事原非是戏;世间人还要认真。”
“善如是看,恶如是看,有眼者注定眼眶,古人便作今人借鉴;
福岂无因,祸岂无因,无心人细认心幽,幻景当以真境思量。”
“世事纵非真,须知忠孝节廉,毕竟好心好报;
形容原是假,细看奸淫邪佞,何能全始全终。”
戏台对面葛阳书院文昌阁上的对联:
正上方只有“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能分辨清楚.其它已经模糊不清
对联:“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明耻教战, 复兴中华 ”
对联:“独驻南疆,屹立葛阳,阅尽沧桑方宝阁;纵观寰宇,傲视欧亚,历经风雨尚魁星”,
==============
虽然在这样一个物质至上,商业和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一些事情往往显得徒劳无益,然而一想到家乡先辈门的孜孜教诲, 书院文昌阁上“天下为公”和戏台上“神人以和”的警示。更觉得我们这些尚有余力的人更应该有责任将家乡文化传承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