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一书存在一些问题
2013年10月上旬到12月上旬,我阅读政协防城港市委员会编写、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防城港市历史名人》一书,发现这本书存在一些问题。
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据说的东西难以考证,不宜写进书中。然而,有的文章却把传说或据说的内容写下来了。比如,《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专门写了与防城港有关的马援传说,《南明将领杨彦迪》也用两个段落写了民间相传的内容。《东汉平夷大夫禤纯旺》有这么一句话:“当时防城江平一带的打铁工艺、风吹饼、跌打草药据说是东汉禤纯旺流传下来的。”这样写作,确实有趣,只是缺乏真实性。
民间好多人都说的话语都写的资料不一定可信,尤其是族谱和宗亲会资料有添油加醋的成分,甚至是完全虚构的,更难以相信,应谨慎使用。可是,有的文章却使用了。比如,《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就用了黄氏族谱禤氏族谱韦氏族谱记述的内容,《抗法保边勇士黄立富》就用了黄氏宗亲会提供的资料。黄姓人是上思土著,《上思首任流官曾(上曰下丙)》却写成“当时的土司黄士官原是山东人,他的先祖早年随军南征广西后留在上思担任土司,并在上思实施了土司制度。”这样引用,不仅浪费了笔墨,还使文章乃至全书的可信度打了折扣。
有的文字没有什么根据也写出来。比如,《陈济棠得力干将谭朗星》写“当地百姓皆拍手称快”,《革命先烈易一德》写“易一德在狱中,常常想起自己经历过的各种斗争场面……”这样的文字让人将信将疑。
有的句子有的段落与名人无关或没多大关系,不用写。可是,有的文章却写了。比如,《东汉平夷大夫禤纯旺》引经据典写了“马留人”,《上思首任流官曾(上曰下丙)》第二段写上思县历史沿革,《好县官戴梦熊》第二段写上思县隶属情况,《民族英雄刘永福》第四部分写英雄背后的贤内助——黄八姑,《革命先锋关仁甫》第二段写关仁甫位于莫家巷的故居,《三进三出军界的杨鼎中》写杨南昌庄园,《“南天王”师爷陈维周》写陈维周次子陈树渠投资办学和孙子陈耀璋捐资建立“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采茶戏表演艺术家周仕材》写周民安和何文林重建采茶戏队,《“南天王”陈济棠》后面四段写陈济棠的后代,《斩寇除匪的陆军中将巫剑雄》写那良中学,《民国时期博士陈树渠》写一个多事之秋和众人修建防城中学,《情系边城的戏剧作家张化声》写1950年6月26日到6月28日的事情和1950年10月8日到10月25日的事情及1950年年初到1973年8月的事情。有的句子有的段落与名人有关但与主题无关,可不写。然而,有的文章也写了。比如,《上思农运领袖黄名山》写黄名山超人的记忆力和善于开动脑筋想问题及文章做得特别好,就跟领导农民运动没有必然联系。以上这些,已经超出了名人生平事迹的范围,显得太杂了。
文章前后不宜有重复的文字,如果需要说一下也应换个说法。遗憾的是,有的文章前后却出现几乎差不多的表述文字。比如,《北仑河畔的文学奇才黄谷柳》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都说黄谷柳是中国作协第二届理事、作协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政协委员,《从容书写革命生涯的陈明江》倒数第六段和最后一段都说陈明江是武钢大冶铁矿矿长兼党委书记、武钢副经理、中共武钢公司党委书记、武钢顾问组组长。这样表述,有叠床架屋的感觉,不够简练。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写人记事说一个地方应当实事求是。早在战国时期,广东广西境内的越人已经能够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鼎和多种工具、武器,工艺水平较高。可以这么说,自古至今,包括广东广西在内的岭南地区并不是样样都十分落后乏善可陈的。可是,有的作者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在写作时,为了突出名人治理有方、功勋卓著,采用抑此扬彼等手法,把我们这个地方的人和事往坏处说,把我们这个地方的各种问题往严重说,与真实情况有相当大的出入。比如,《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说:“马援在当地立即着手健全法制,整顿行政机构,兴建城池,开渠灌溉,推广铁器牛耕,发展农业生产,传播中原文化,以促进文明教化等事项。”事实上,岭南地区土著是农耕民族,马援来之前就已经开渠灌溉,使用铁器牛耕,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了。《上思首任流官曾(上曰下丙)》说:“由于这个地区长期处在土司的残酷统治下,与外界隔绝,生产发展水平比内地落后。有些地方仍然处在刀耕火种的阶段。改流之后,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不仅得到广泛传播,其他像采矿、烧窑等许多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使得当地工业发展十分迅速,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繁荣。”改流“使得原本荒芜的上思州又闻鸡鸣犬吠,又见炊烟袅袅,一派生机盎然。”事实上,土司为了生存不仅抓农业生产,也抓采矿、烧窑等许多手工业,土司再封闭也跟外界有联系,土司再残酷也还有鸡鸣犬吠和炊烟袅袅,而流官再厉害也有错误和不足。对此,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
2013年12月写作